在陳小春版的《鹿鼎記》中,有一幕是小皇帝康熙,因為侍衛倭赫等人被鰲拜殺死而悶悶不樂,假太后勸慰他道:「皇帝,你今天能夠成為真命天子,所死的人,又何止四個四百個,一將功成萬骨枯啊!」一語道破真諦,通往王座的路,自古以來便是充滿了陰謀與傾軋,遍布了荊棘與鮮血,所以坐在那上面的人只能稱孤道寡,寂寞非常。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太子李亨的戲分並不多,卻是一位十分關鍵的人物,因為他是整個事件的中心。
靖安司因他而設,李泌因他而下山,權臣賀之章是他的老師,而另一位大人物李林甫是他的政敵。
太子李亨為人寬厚懦弱,卻有一點好處,待人以誠。所以,李泌本是修道之人,卻願意為他下山,淌進這一灘渾水之中;賀之章一心為他謀劃,瞞著他冒天下之大不韙,策劃出如此匪夷所思之計。
為了那個座位,賀知章這樣的權臣可以傾盡一切。數萬、數十萬條人命在他們的眼裡一文不值。
這樣的官,遍布整個長安城,他們位高權重,理直氣壯地霸佔著這個長安,他們伸出一雙雙大手在長安城的上空翻雲覆雨,他們勾勾手指,小人物就會成千上萬地死去,而由他們選中的人便會列隊而出,踩著累累白骨,登上那個至高無上的座位。
在火燒長安城的答案即將揭曉的時候,李泌其實很怕,他怕那個人真的是李亨,他怕李亨這麼多年的寬厚誠懇只是一層偽裝,他怕李亨搖身一變變成一個他不認識的人。畢竟,皇權之下的扭曲還歷歷在目,玄武門之變並不遙遠,李亨的身上流著的是皇權的血。
02
太子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個兒子。出身皇家,從出生的那天起,他就威脅不斷,被立為太子之後,處境更加艱難。
在本書中,他最大的威脅來自於宰相李林甫,政敵的傾軋不亞於前線戰場,戰場上是血濺五步,前朝卻是殺人不見血。李林甫對太子的打擊細緻綿密,分毫不放,幸而有賀之章這位同等分量的人能與之較量。
李泌也是一心為了太子,才華見識一樣不凡,可他差的卻是一顆權力之心,他無法像賀之章那樣在這黑暗的朝堂之上遊刃有餘,事事料在前頭,事實上,沒有賀知章的靖安司,就像一塊無主的肥肉,赤裸裸地暴露在政敵們的眼前。
長安城被突厥人步步緊逼,李泌為了任用張小敬,使計令賀知章一病不起。沒有了賀知章的靖安司完全陷入了被動,如同賀之章預料的一樣,政敵李林甫立刻抓住了張小敬是死囚這個致命的弊端,迅速接管了靖安司。
長安城就快成為一片廢墟,數十萬長安百姓就要命喪於此,然而,這些權臣們卻什麼也不關心。除了對手,他們看不見別人,看不見長安的危險,也看不見百姓的艱難。
這就是張小敬口中的長安城的怪物吧!把一顆火熱的心放在長安城,要麼被燒成灰燼,要麼便迅速熄冷卻,變得麻木無情,塞滿欲望和權力。
當然,還有另外一些人,他們為了打敗這個怪獸一直在努力著,比如張小敬,比如李泌。
03
李泌幼時神童之名便滿譽天下,因其聰慧無雙,被選為太子伴讀,與太子李亨一同讀書。在他的眼中李亨並不是太子,而是他童年的玩伴。
在李泌懷疑火燒長安的這一局是太子所設時,他的心瞬間冰冷,他偷偷地跟在太子的身後,他害怕他的這位好朋友多年的寬厚與誠懇均是偽裝,他害怕他會為了王座瘋狂到以全城百姓的性命為代價。
這一路,應該是他此生最難走的路,他無數次地想要質問他,制止他。最終,他不顧理智地衝了出去。
結果是令他欣慰的,太子李亨毫不知情。
如果,是他呢?李泌會怎麼做?
跟在太子身後的時候,李泌一定無數次地想過這個問題。他會不會為了全城百姓與他倒戈相向?還是將全城百姓置之不理,放任他完成這個瘋狂的計劃?還是會昧著良心幫他把這一局走下去?
我們沒有機會知道李泌的選擇,因為那個人根本就不是李亨。然而,在這矛盾的感情與正義的抉擇中,我們會看到張小敬的選擇,因為執行的那個人,正是張小敬的兄弟龍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