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監獄高牆」?何為體制化領悟?
要了解這兩個問題,需要先了解這部名為《肖申克的救贖》的電影。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改編自著名小說家史蒂芬·金《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同名小說,是電影史上非常經典的作品。別看現在這部電影被推崇備至,當年上映時卻反響平平,票房十分慘澹,雖然也曾被提名奧斯卡多個獎項,但最終卻顆粒無收。
《肖申克的救贖》故事講述的是,成功銀行家安迪,因被指控殺害妻子及其情人而含冤入獄。在監獄中的這二十年,安迪意外的獲得了友誼;與此同時,因為身邊朋友的遭遇,使他對人的體制化深有感悟。
摩根·費裡曼飾演的入獄30年的瑞德,在獄友老布自殺後,對安迪說:
「老布被體制化了,在監獄裡,老布是個有頭臉的人,一個有教養的人;但是一旦到了外面,他就什麼都不是了。所以我必須要告訴你,監獄這些圍牆是很奇特的,你剛來時會恨它,可是慢慢的你就會習慣它。而一旦你在這裡的日子久了,你還會發現,最終是你離不開它了,而這個時候,就是你被體制化的時候。」
這段語錄堪稱經典,它非常清晰地解釋了「監獄高牆」這種「體制化生活」對監獄中囚犯們的影響。
老布這個囚犯,在監獄中待滿50年後被刑滿釋放。但是,當他回到現實世界中,卻發現,自己根本就不認識這個社會了,自己跟這個世界是完全脫節的。萬念俱灰的他,最終選擇上吊自殺。
對於長期生活在一個單一環境下的老布來說,出獄後重回社會並不代表重獲自由,而是一種更為殘酷的人生流放,即從肖申克監獄被「流放」到了「現實社會中」。
因為,當老布還在肖申克監獄裡服刑的時候,監獄中高強度的管理模式、規律的生活方式、各種必須遵守的條例規範,自己都已經非常熟悉,且堪稱自在了,完全是一個人在一個環境中的生存之道。
一旦他們脫離了這種已經熟悉和遵守的環境,重新去適應陌生環境,無異於讓自己陷入盲目和恐慌之中,進而對自己的生存能力產生莫大的恐慌和懷疑。
最終,因為承受不了這種壓力,而選擇以自殺的方式,強制退出人生界面。
所以,影片從安迪的視聽視角,講述了一個普遍的社會現實,那就是我們都生存在「體制化」進程裡。「體制化」這種狀態不僅存在於類似肖申克監獄,也存在於各種環境和階段中。
幾乎可以斷定,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開始斷斷續續在經歷「體制化」過程:從各種家庭角色,到學校接受教育時遵守的規則—讀書、考試、分數等。
再到進入職場遵守聽命行事、朝九晚九、領工資、下班等秩序化規則,人們要群居於社會環境中,就必然要進入和遵守這些「人生高牆」內,不知不覺中同意自己「被體制化」。
而被體制化帶來的結果,導致我們全然忘記自己,除了循規蹈矩地做重複性工作和生活之外,完全忘記自己的人生還有其他可能性。
所以,很顯然,作家史蒂芬·金通過這篇小說,就是想要告訴大家他的觀察與體悟:
人一旦陷入體制化,其結果就是完全磨滅掉生活與生命的其它可能性,並逐漸沉浸在熟悉而死水般寂靜的生活習慣中。
沉浸其中似乎並沒有什麼壞處,但是也會讓一個人逐漸脆弱無比,對環境產生強大的依賴。而一旦環境發生變化,人的脆弱性暴露在陌生環境中時,等待他們的,將只有死亡和被毀滅。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覺得,那些藝術家、特立獨行的人,應該沒有被「人生監獄」「體制化」吧?你瞧他們活得多自在。
其實,這也是一種錯覺。因為「體制化」也發生在愛自由、不受拘束的人身上。
始終游離在婚姻家庭之外的人看似多情濫情,其實他們的內心往往是因渴求而恐懼進而遠遠徘徊在婚姻之外,而那些眾人看起來特立獨行的藝術家,其實內心也在渴望融入社會和人群,但他們卻被自己「體制化」又不敢融入到社會和人群中。
因此,與其說這部影片是在講監獄內外的故事,不如說是在警醒我們每個人:儘管你從小到大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並且還可能過得不錯,但也要記得時刻提醒自己——在現有的環境模式下,自己是不是仍然擁有其他可能性?
如果換了環境,自己頭腦和內心中那些憧憬和夢想是否值得冒險去試一試?
一旦周圍環境發生變化,自己是否能在嶄新的變化中,得到新的生存機會,比過去過得更好,而不是環境一旦崩塌人生就一敗塗地?
當我們明確知道這一點之後,再來看片名「肖申克的救贖」,就會非常理解,為什麼坐牢20年的安迪,仍然會對生活與未來充滿希望和憧憬。
影片通過安迪鼓舞和改變獄中人們的生活模式等點滴,意在表明,一個人被體制化是無可避免的,但是不應該就如此沉淪或者悲觀下去。
如果一個人始終相信體制化後的人生也存在無限可能性,並對自己的未來始終抱有希望的話,就是對自己心靈和人性乃至人生的實現了救贖。
一如影片中,安迪用各種心靈與物質上的舉動,救贖了瑞德和肖申克監獄裡的其他囚犯們一樣,當肖申克監獄裡的人們深受安迪信念的影響進而改變自己的被動生活和思維模式之後,這一群跨越了人生障礙的人們,也就完全收穫了觀看此影片的觀眾們的心。
「一國貴自主,身心貴自由。」
這句話其實說到了核心所在。所謂「體制」,不外乎就是某種規則、習慣、意識和氛圍構建的環境。
既然體制化根源是意識形態,那麼一個人要避免體制化,首先就一定要敢於懷疑一切的合理性,並對自己的懷疑或觀點展開積極論證,同時更要保持批判性思維。
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自己被環境體制化,必須激勵和堅持自己去勇敢的思想、去積極的看和聽「人生高牆」之外的信息,從而創造和強化出完善而獨立的人格,保持與擴大自己作為一個人的自由。
- The End -
作者 | 湯靡達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1] Firestone, T. (2018). Daring to Love: Move Beyond Fear of Intimacy, Embrace Vulnerability, and Create Lasting Connection.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2]Wells, A. (2019). Breaking the Cybernetic Cod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the Human Metacognitive Control System to Enhance Mental Health.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