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悲哀:在慣性和依賴中,逐漸「被體制化」,築起高牆

2020-12-03 騰訊網

何為「監獄高牆」?何為體制化領悟?

要了解這兩個問題,需要先了解這部名為《肖申克的救贖》的電影。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改編自著名小說家史蒂芬·金《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同名小說,是電影史上非常經典的作品。別看現在這部電影被推崇備至,當年上映時卻反響平平,票房十分慘澹,雖然也曾被提名奧斯卡多個獎項,但最終卻顆粒無收。

《肖申克的救贖》故事講述的是,成功銀行家安迪,因被指控殺害妻子及其情人而含冤入獄。在監獄中的這二十年,安迪意外的獲得了友誼;與此同時,因為身邊朋友的遭遇,使他對人的體制化深有感悟。

摩根·費裡曼飾演的入獄30年的瑞德,在獄友老布自殺後,對安迪說:

「老布被體制化了,在監獄裡,老布是個有頭臉的人,一個有教養的人;但是一旦到了外面,他就什麼都不是了。所以我必須要告訴你,監獄這些圍牆是很奇特的,你剛來時會恨它,可是慢慢的你就會習慣它。而一旦你在這裡的日子久了,你還會發現,最終是你離不開它了,而這個時候,就是你被體制化的時候。」

這段語錄堪稱經典,它非常清晰地解釋了「監獄高牆」這種「體制化生活」對監獄中囚犯們的影響。

老布這個囚犯,在監獄中待滿50年後被刑滿釋放。但是,當他回到現實世界中,卻發現,自己根本就不認識這個社會了,自己跟這個世界是完全脫節的。萬念俱灰的他,最終選擇上吊自殺。

對於長期生活在一個單一環境下的老布來說,出獄後重回社會並不代表重獲自由,而是一種更為殘酷的人生流放,即從肖申克監獄被「流放」到了「現實社會中」。

因為,當老布還在肖申克監獄裡服刑的時候,監獄中高強度的管理模式、規律的生活方式、各種必須遵守的條例規範,自己都已經非常熟悉,且堪稱自在了,完全是一個人在一個環境中的生存之道。

一旦他們脫離了這種已經熟悉和遵守的環境,重新去適應陌生環境,無異於讓自己陷入盲目和恐慌之中,進而對自己的生存能力產生莫大的恐慌和懷疑。

最終,因為承受不了這種壓力,而選擇以自殺的方式,強制退出人生界面。

所以,影片從安迪的視聽視角,講述了一個普遍的社會現實,那就是我們都生存在「體制化」進程裡。「體制化」這種狀態不僅存在於類似肖申克監獄,也存在於各種環境和階段中。

幾乎可以斷定,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開始斷斷續續在經歷「體制化」過程:從各種家庭角色,到學校接受教育時遵守的規則—讀書、考試、分數等。

再到進入職場遵守聽命行事、朝九晚九、領工資、下班等秩序化規則,人們要群居於社會環境中,就必然要進入和遵守這些「人生高牆」內,不知不覺中同意自己「被體制化」。

而被體制化帶來的結果,導致我們全然忘記自己,除了循規蹈矩地做重複性工作和生活之外,完全忘記自己的人生還有其他可能性。

所以,很顯然,作家史蒂芬·金通過這篇小說,就是想要告訴大家他的觀察與體悟:

人一旦陷入體制化,其結果就是完全磨滅掉生活與生命的其它可能性,並逐漸沉浸在熟悉而死水般寂靜的生活習慣中。

沉浸其中似乎並沒有什麼壞處,但是也會讓一個人逐漸脆弱無比,對環境產生強大的依賴。而一旦環境發生變化,人的脆弱性暴露在陌生環境中時,等待他們的,將只有死亡和被毀滅。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覺得,那些藝術家、特立獨行的人,應該沒有被「人生監獄」「體制化」吧?你瞧他們活得多自在。

其實,這也是一種錯覺。因為「體制化」也發生在愛自由、不受拘束的人身上。

始終游離在婚姻家庭之外的人看似多情濫情,其實他們的內心往往是因渴求而恐懼進而遠遠徘徊在婚姻之外,而那些眾人看起來特立獨行的藝術家,其實內心也在渴望融入社會和人群,但他們卻被自己「體制化」又不敢融入到社會和人群中。

因此,與其說這部影片是在講監獄內外的故事,不如說是在警醒我們每個人:儘管你從小到大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並且還可能過得不錯,但也要記得時刻提醒自己——在現有的環境模式下,自己是不是仍然擁有其他可能性?

如果換了環境,自己頭腦和內心中那些憧憬和夢想是否值得冒險去試一試?

一旦周圍環境發生變化,自己是否能在嶄新的變化中,得到新的生存機會,比過去過得更好,而不是環境一旦崩塌人生就一敗塗地?

當我們明確知道這一點之後,再來看片名「肖申克的救贖」,就會非常理解,為什麼坐牢20年的安迪,仍然會對生活與未來充滿希望和憧憬。

影片通過安迪鼓舞和改變獄中人們的生活模式等點滴,意在表明,一個人被體制化是無可避免的,但是不應該就如此沉淪或者悲觀下去。

如果一個人始終相信體制化後的人生也存在無限可能性,並對自己的未來始終抱有希望的話,就是對自己心靈和人性乃至人生的實現了救贖。

一如影片中,安迪用各種心靈與物質上的舉動,救贖了瑞德和肖申克監獄裡的其他囚犯們一樣,當肖申克監獄裡的人們深受安迪信念的影響進而改變自己的被動生活和思維模式之後,這一群跨越了人生障礙的人們,也就完全收穫了觀看此影片的觀眾們的心。

「一國貴自主,身心貴自由。」

這句話其實說到了核心所在。所謂「體制」,不外乎就是某種規則、習慣、意識和氛圍構建的環境。

既然體制化根源是意識形態,那麼一個人要避免體制化,首先就一定要敢於懷疑一切的合理性,並對自己的懷疑或觀點展開積極論證,同時更要保持批判性思維。

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自己被環境體制化,必須激勵和堅持自己去勇敢的思想、去積極的看和聽「人生高牆」之外的信息,從而創造和強化出完善而獨立的人格,保持與擴大自己作為一個人的自由。

- The End -

作者 | 湯靡達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1] Firestone, T. (2018). Daring to Love: Move Beyond Fear of Intimacy, Embrace Vulnerability, and Create Lasting Connection.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2]Wells, A. (2019). Breaking the Cybernetic Cod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the Human Metacognitive Control System to Enhance Mental Health.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2621.

相關焦點

  • 《肖申克的救贖》:在被體制化人生中心懷希望,才有無限可能
    事實上「體制化」不僅存在於類似肖申克監獄這種地方,從人誕生的那一天起,人們便不斷不斷地經歷被體制化的過程,從習慣家庭中需要扮演的角色—要孝順父母、尊老愛幼,在學校接受教育時的規則—讀書、考試、分數、考研等,再到進入社會開始公司,在公司內還要遵守規則—聽命行事、朝九晚九、領工資、下班,這是群居社會中身為人類,要想安穩生存下去的硬性規則,卻剛好與人性中存在的弱點——懼怕陌生環境、貪圖安逸享受不謀而合
  • 老教師被體制化了,縣管校聘落選後,人生幾乎沒有退路
    獄犯老油條瑞德斷言,老布沒有瘋,監獄是個奇怪的地方,起先你狠它,然後習慣它,更久後,你不能沒有它,這是被體制化了。老布讀過書,是個文化人,在獄中可以管理圖書,深受敬仰,出獄後就成了廢人,他雙的犯著關節炎,想向圖書館借書都會被拒,他已經百無一用。02教師並不一定是最初的人生定位從老布身上,不知怎麼就看到了一名教師的影子。
  • 被體制化的人生實在是太可怕
    瑞德如此形容當初的安迪,「他悶聲不響,步伐和談吐簡直異類,就像在公園散步,無憂無慮,仿佛身披隱身衣」。安迪本身的優越品質讓他能夠迅速地適應環境,這樣他才能在逃出呆在一個封閉落後監獄裡二十年後,仍然不被時代淘汰。許多被刑滿釋放的犯人,再見到社會上的陽光時,覺得自己無能放棄生活,甚至還想再次進入監獄,那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體制化。我告訴你,這些圍牆很有趣的。
  • 如何利用路徑依賴主宰自己的人生?
    諾思認為,「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事物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這是因為,經濟生活與物理世界一樣,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這種機制使人們一旦選擇走上某一路徑,就會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不斷的自我強化。
  • 《肖申克的救贖》:空談自由而沒有執行力都是對「體制化」耍流氓
    改編於史蒂芬.金《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同名小說。全片主題是「希望」和「自由」。肖申克監獄裡充斥著暴力、恐懼、黑暗,對於蒙冤入獄的男主角安迪來說,這無疑是一場噩夢。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部電影。作為豆瓣評分9.6分的電影,它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更是一段心靈上的旅程。很多人聽一首老歌都有過這樣的感受:初聽不解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 你的人生,被慣性思維帶跑了嗎?
    我們可以從經驗中獲取有價值的內容,會幫助我們積極的生活和開展工作,可是一味地依賴慣性思維,便很難有創新,最終也只能在這樣的工作中把興趣和希望消磨殆盡。記得那個有趣的實驗嗎?把六隻蒼蠅和六隻蜜蜂同時裝進一個玻璃瓶中,然後將瓶子平放於桌上,瓶底朝向有光亮的窗口。
  • 路徑依賴原理——深藏著職場成功的秘密
    路徑依賴,又譯為路徑依賴性。它的特定含義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還是「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輕易走不出去。
  • 擺脫路徑依賴,踢開你人生的第一塊絆腳石
    大家好,這裡是藍哥財商,今天我們來聊什麼是「路徑依賴」。路徑依賴是指:」人類社會中所有事物的推進,都會像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樣,一旦進入某個路徑,就會沿著這個路徑一直發展下去,讓你不容易擺脫。」我們知道牛頓力學第一定律說的是慣性,不管物體是靜止還是運動,你要改變它的狀態就必須施予外力,但是這僅僅存在於物理世界。科學家要研究的是,這種慣性在其他領域是否也有,比如生命科學,經濟學,社會學。兒子生下來長得像父母,而不會像其他人,這是基因複製的慣性嗎?
  • 為何你會選擇被體制化
    任何一個你不喜歡又離不開的地方任何一種你不喜歡又擺脫不了的生活,就是「監獄」《肖申克的救贖》電影中讓我記憶深刻的幾句臺詞:「我告訴你,這些圍牆很有趣的」「開始,你恨它們」「接著,你適應了它們」時間久了,你開始離不開它們
  • 杜家毫:大力破除思維定勢、工作慣性和路徑依賴
    原標題:大力破除思維定勢、 工作慣性和路徑依賴 如何認識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做好經濟工作的大邏輯。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首先要在思想理念、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上進行一次大的創新和調整,堅決破除思維定勢、工作慣性和路徑依賴,以思想理念的新變化、工作思路的新拓展、發展路徑的新突破,努力在創新發展中實現更大作為。 破除思維定勢,必須繼續解放思想。
  • 「十佳民警」候選人丨吳婷婷:盛開在高牆內的「冰凌花」
    從2016年底開始,按照兩年一屆的頻次,牡丹江市公安局「十佳民警」評選活動已歷三屆,一大批有勇有謀、無怨無悔的公安民警先進典型湧現出來,他們心繫群眾利益、一切為了人民,他們打擊違法犯罪、守護城市安寧,他們衝在抗疫一線、築起堅強屏障……他們是雪城公安的優秀代表。
  • 常規、慣性、詩和遠方
    平常我總是走到才藝人生大舞臺時,習慣性地掏出手機來打卡。前天早上,因為比平時起得早一點兒,上班的時候就走了一條新線路,結果,因為沒有經過平時習慣打卡的那個地點,竟忘記了打卡。由此我想到生活,在慣常的軌道上時則易平穩,偶爾超出慣常軌道時則易起波瀾。歲月靜好,大概是因為生活合於常規;顛沛流離,多半是因為生活超出常規。
  • 任何一個還在為溫飽而努力的人一定缺乏想像力,人生陷入路徑依賴
    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的認知會被外在的事物所影響,一旦我們相信一個概念或結論,我們就會堅定不移地沿著既定軌道相信下去,並按照這個邏輯去安排自己的人生,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使我們很難走出去。這種現象在經濟學領域被稱作路徑依賴。
  • 想當年|他為87版《紅樓夢》築了一道難以跨越的高牆
    王立平當時向王扶林提了兩個條件:第一,不參加合作,因為《紅樓夢》太個人,太情感,更重內心的體驗;第二,人生掐頭去尾沒幾年好光景,不要互相遷就,誰也別委屈了誰。這兩點要求綜合起來,就是要求導演賦予其足夠的創作自由。
  • 坐過牢的人想重生:不僅要打贏「體制化」,還要戰勝它!
    被體制化禁錮的生活改變一個人,使他的生活變得和完全不一樣,需要多久?如果他不夠乖,被獄警暴打過,被獄友欺負過,可能僅僅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反言之,哪怕你再不適應,可是你不是一個短暫的過客,終究會體制化。監獄就像一個牢籠,也像一個枷鎖,一個人剛來的時候,特別不習慣被束縛,可是隨著你在這裡待的時間越久,你反而非常習慣這一切。
  • 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為何相等,原因是引力是慣性的源泉!
    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為何相等,原因是引力是慣性的源泉!有幾個網友留言,想讓更簡單的解釋一下:引力是慣性的源泉 這句話。所以就試著來解釋一下,希望可以解答你們的疑惑。引力是物質與物質在引力場中的作用。引力場也是這種作用的結果。而這樣的結果就如同一種空間性質。正是由於這種空間性質,才使得物質具有慣性。
  • 工作生活中,你有路徑依賴嗎?
    路徑依賴,是指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是「壞」)就會沿著該路徑一直發展下去,並鎖定在該路徑上,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且輕易走不出去。依賴程度越高,鎖定性越強,越不容易跳出來。
  • 物理思維:牛頓力學中的最大BUG,到底什麼是慣性系?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到了大學物理中,慣性系的定義被表述為:慣性定律成立的參考係為慣性系。其實不說還好,越說反而越發讓人不懂了。三、牛頓心中的慣性參照系牛頓的觀點我們可以從其發表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找到答案。
  • 小知識:路徑依賴
    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輕易走不出去。第一個使「路徑依賴」理論聲名遠播的是道格拉斯·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一文,由於用「路徑依賴」理論成功地闡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道格拉斯·諾思於199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 斯坦福學霸的認知方法論:打破慣性模式,主導自我人生
    他覺得自己甚至連一個螺絲釘都不如:身邊的同事為了往上爬不擇手段,他雖有雄心壯志但不屑於用這樣的方式;換了領導之後,他和新的領導合不來,每天工作壓力非常大。 最近,小李經常想要不要離職,但是又害怕去另外一家大公司,還是會碰到類似的情況。而去中小公司,又有點放不下大公司帶給自己的光環和認可。所以,小李每天都深陷在上班如上墳和要不要跳槽的矛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