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他為87版《紅樓夢》築了一道難以跨越的高牆

2021-01-09 澎湃新聞

一朝入夢,終身不醒。為《紅樓夢》作曲,是作曲家王立平創作生涯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1982年,中央電視臺開始籌劃《紅樓夢》,在北京電影樂團從事電影電視音樂作曲的王立平,憑藉對《紅樓夢》的深入解讀,爭取到了譜曲機會。

「我這人一輩子謹小慎微,只有這一次,為了『曹雪芹詞、王立平曲』上刀山下火海,值了!」

疼,難,過癮,耗時四年半,王立平為《紅樓夢》寫出了包括《枉凝眉》、《葬花吟》、《秋窗風雨夕》在內的十三首曲子,以及劇中所有背景音樂。

就像許鏡清的音樂成就了1986版《西遊記》,沒有王立平,也就沒有至今仍讓人魂牽夢縈的1987版《紅樓夢》。

滿腔惆悵,無限感慨

1982年,41歲的王立平已經是全國著名作曲家了。當時的他不僅創作了《駝鈴》、《牧羊曲》等富有民族風味的歌曲,還寫出了《太陽島上》、《大海啊故鄉》等傳唱度極高的作品。

在別人看來,王立平順風順水,已經達到了創作巔峰,但他心裡始終有一個遺憾。

「《紅樓夢》是文學巨著,同時也是一個感情最豐富的世界,最適合音樂表現。我就想將來有空,一定要寫一部音樂作品,按《紅樓夢》的情節一段一段把它寫成不同場景,變成一個音樂的圖畫。但談何容易,沒這個機會。」

與王立平一樣,王扶林對《紅樓夢》也有著深厚的感情。

1980年前後,王扶林在報紙上看到一份調查報告,發現當時名牌大學的學生,許多人沒有讀過中國四大文學名著中的任何一部,這讓他萌生了利用電視傳媒,讓更多年輕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想法。

當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音樂編輯王之芙(王扶林夫人)問王立平是否有興趣為《紅樓夢》作曲時,他當即便按捺不住地說,「我極有興趣!」

很快,王扶林就召集中央電視臺領導、紅學家、編劇等一大屋子人,出了一道考題,請他談談有關《紅樓夢》創作的想法。

王立平講了整整一下午。就在那時,他提出《紅樓夢》的音樂基調,應該是「滿腔惆悵、無限感慨」;再者,《紅樓夢》不以情節取勝,而以情趣取勝;電視劇不能面面俱到,而要有所篩選,「面面俱到等於在一間不大的屋子裡,五十個人來打拳,誰都施展不開。」

王立平的這些觀點,與專家的想法一拍即合。1982年底,劇組決定由他來寫《紅樓夢》。

王立平當時向王扶林提了兩個條件:第一,不參加合作,因為《紅樓夢》太個人,太情感,更重內心的體驗;第二,人生掐頭去尾沒幾年好光景,不要互相遷就,誰也別委屈了誰。

這兩點要求綜合起來,就是要求導演賦予其足夠的創作自由。

按現在電視劇的創作慣例,作曲家都是在拍完戲、看完樣片後才開始寫曲,但在《紅樓夢》劇組只有導演,演員還沒入組時,王立平就加入其中,一跟就是四年。與許鏡清花四年時間打磨《西遊記》,如出一轍。

1982年前後,王立平亦曾參與《西遊記》的音樂創作,但沒完成,他坦言:「因為我不太喜歡『猴戲』,我覺得自己屬於『情種』那一類。」

無中生有找音符

剛接下活,興奮了不到半天,王立平心情就沉重了。他覺得自己著實膽大妄為,「寫成了當然好,寫得不好可就麻煩大了,想翻身也難了。」

真要落筆時,王立平形容腦袋裡白茫茫一片真乾淨,沒有一個音符。

「這裡頭有人生的悲歡離合、家族的枯榮、社會的興衰,這裡的中國文化何其繁複,何其深刻,誰能說得清楚?誰能唱清楚?」

無助時,他也會想:當編劇多好,《紅樓夢》裡什麼人物說什麼話,辦什麼事兒,什麼結局,什麼開場和下場,都寫得清清楚楚;美工和道具也令人羨慕,誰穿什麼衣裳,什麼花紋和質地,家裡頭什麼裝飾,書中都費盡了筆墨。

唯獨音樂,翻遍《紅樓夢》各個版本,從頭到尾沒有一個音符。他才意識到自己要「無中生有」,要一個個把它找出來。

要寫成什麼樣呢?王立平發現,流行、現代、類港臺都不行,留不住;六七十年代的風格更不行,缺人情味;戲曲、民歌也不足以表現某些感情。最終,他決定「十三不靠」,創造一種只適合《紅樓夢》的音樂方言。

確定主題曲時,王立平和劇組有個共識,在曹雪芹的原詩詞中選擇一首。反覆思量後,王立平提議用《枉凝眉》。

一來,它勾勒了寶釵黛的愛情主線,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愛情的對立面都在這兒了;二來,它預示了悲劇的結局,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第三,它的詞極好,一唱三嘆可入樂,把那種惆悵的思緒,纏綿的情感,淋漓盡致表現了出來。

《枉凝眉》也是王立平為《紅樓夢》寫的第一首曲子。

為了創作,他幾乎到了痴狂的地步,餓了就吃點最簡單的,困極了就上床躺一會兒,醒來接著寫,甚至把很多夢話寫在了總譜上。

一開始什麼都沒有,慢慢有了人物、故事、性格,最後其他都隱去了,只剩下情緒、意境、情感。王立平漸漸找到了創作的感覺,這才是出活兒的時候。

王立平的寫作速度曾是樂壇佳話。他曾在三天之內寫出《太陽島上》、《牧羊曲》,但這一回,他用了整整一年時間,才寫出《枉凝眉》和《序曲》。

《紅樓夢》的片頭配著山巔巨石吟唱的,正是一段純器樂《序曲》:古箏開道,女聲嗟嘆出一段尾音極長的「啊」腔,仿若天籟,婉轉,幽怨,催人淚下,緊接著琵琶、揚琴、二胡齊奏,導出《紅樓夢》的主旋律。

1984年2月,《紅樓夢》在北京試拍,同年9月正式開機,在安徽黃山拍下第一組鏡頭。

這一年,王立平忐忑不安地將先完成的兩曲交給劇組,沒有對照,沒有比較,他也不知道自己寫的,是不是別人心中的《紅樓夢》。他猜想會被說得一無是處,沒想到,央視領導、紅學家都沒有異議。

這兩段音樂,是王立平用來投石問路的,反映不錯,他也有了信心,感覺作曲的巨大工程已經完成了一半。

劇組將這兩曲錄製成帶,在演員的學習班上放,每天開機前也放,以調整其情緒,統一其感覺。聽了音樂,演員也跟著進入了角色。

把《葬花吟》寫成「天問」

《葬花吟》是《紅樓夢》中一首52句的長詩,在戲劇戲曲中歷來是著墨最多的一個段落。王立平寫此曲一年零九個月,這也是他寫得最苦的一首。

前幾句曲調很快就寫出來了,但寫著寫著,他越想越不明白,曹雪芹為什麼對林黛玉這麼情有獨鍾,把這麼有分量的詩句給了她?

林黛玉個兒不高,眼睛不大,病怏怏的身子,脾氣也不好,要說起來沒那麼可愛,可曹雪芹對她傾注了特殊的關愛,讓人對林黛玉產生無限同情。

在王立平看來,《紅樓夢》那麼多姣好的女子中,林黛玉是最聰明的一個,她把人生、命運看得最透,所以最痛苦。曹雪芹心繫於她,林黛玉的死,是對人生的絕望,也是對社會的絕望。

寫《葬花吟》時,有很長一段時間,王立平總覺得還有什麼沒抓住。直到有一天念到「天盡頭,何處有香丘」,他突然想到,這不正是一個多情的弱女子在指問蒼天麼,改而把《葬花吟》寫成了一首帶著呼號與悲鳴的「天問」。

這一句出來後,王立平總算找到了寫曲的落腳點。「天盡頭,何處有香丘」被歌者反覆吟唱了四遍,配器時,王立平還特意加上咚咚咚的沉重鼓聲,就像敲打在人心上。此時,王立平才覺得替曹雪芹和他筆下的人物出了一口悶氣。

將周雷、胡文斌等紅學家叫到家中試聽時,大家都叫好,他們還鼓動王立平寫一篇紅學論文——曹雪芹的思想深受屈原的影響,把《葬花吟》寫成「天問」,正好印證了他們在思想上的一脈相承。

寫曲四年半,王立平自稱從未感到過靈感的惠顧,若說有,就是1986年底寫最後一曲《分骨肉》的時候:有一種抑制不住的感情,強迫著自己把它寫了下來。

「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寫完第一句,雖然不知道下面是什麼音符,但他知道自己已經找到了。寫完後,王立平也不知道為什麼,趴在鋼琴上淚流不止。

探春是紅樓眾姐妹中性格最直爽、剛烈的一個,為「探春遠嫁」譜寫的《分骨肉》,亦是全劇音樂氣勢最恢弘,最為悽厲的一首。

因為有了王立平的《分骨肉》,電視劇《紅樓夢》才把書中原本略略帶過的這一筆,放大了描寫。

將璞玉雕琢成器

《紅樓夢》主唱陳力,是王立平在長春的一次聯歡會上偶然發現的。在此之前,她是長春一汽流水線上的化驗員,沒有多少演唱經驗。

從汽修廠直接進入《紅樓夢》劇組,她一待也是三年。和其他演員一樣,她參加了《紅樓夢》培訓班的學習,還在劇中軋了一角,演了柳嫂。

「請她唱的時候,費牛勁兒了。」陳力唱過京戲,有一定音樂基礎,嗓子也好,但沒進過錄音棚,離專業歌手差得遠。王立平除了教她怎麼用音樂塑造人物,還要教她視唱練耳等基本功。

為什麼要找這樣一位新手,來完成這麼重的演唱任務?

創作之初,也有歌手向王立平毛遂自薦,但在他看來,唱《紅樓夢》需要的是技巧之外的純真,這種青澀感,已經形成演唱風格的專業名家,不可能具備。

和演員只選新面孔一樣,王立平亦不希望觀眾在看在聽時,去聯想演員過去的形象。他要的是一種初來乍到的,純純的,略帶生澀的音樂感覺。

將一塊璞玉雕琢成器,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在王立平那兒練完歌,陳力經常掉著眼淚出去。因為缺少專業訓練,她常常注意了這兒,就忘了那兒。王立平想盡辦法調動她的積極性,同時刺激她,讓她記住那些該記住的地方。

僅《枉凝眉》一曲,他就教了一個多月,從一個字一個字地唱,再到一句一句連通,最後融會貫通,陳力唱的每一個字、音、虛實、停頓、拖腔,都是一點一點精心設計出來的。

作曲家施光南因此打趣王立平:「你只借了人家一個嗓子。」

當時,陳力的丈夫因故身亡,或許是感懷身世,她將自己的情感,完全注入到歌聲中,唱得蒼涼悽美、肝腸寸斷、動人魂魄。

央視原副臺長阮若琳後來還給王立平寫了一封信,「我們鬆了一口氣,這就是我們要的《紅樓夢》。我們懂了你為什麼要請這樣一個人來唱。」

唱寶玉的《紅豆曲》、憐香菱的《嘆香菱》、惜晴雯的《晴雯歌》,諷王熙鳳的《聰明累》……《紅樓夢》裡的歌曲,大多是描寫人物的命運。

當音樂與影像最後合在一起錄製時,王立平躲在家裡沒敢去看。1987年,隨著電視劇播映,這套音樂得到最終的檢驗,觀眾給王立平的回答是,行。

「我受到的磨難是空前的。」回憶起來,王立平感慨最多的是這一句,「這些作品真正的傾心傾力了,有人問再寫一遍,回答只能是『跳樓』。」

「《紅樓夢》就是中國人心尖兒上的寶貝。將來的人還可以把《紅樓夢》再重拍一百次、一千次,還可以再拍一百年、一千年,總會有人超越前人。我們的責任就是用自己的才華、努力和心血,築起一道《紅樓夢》的高牆,讓後來的人超越時,知道沒那麼容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87版《紅樓夢》作曲者王立平:一朝入夢 終身不醒
    耗四年半「傾其所有」完成《枉凝眉》《葬花吟》等全劇配曲  87版《紅樓夢》紀念系列報導  30年過去了,76歲的王立平一度以為,關於87版《紅樓夢》的話他已經說完了。但6月17日晚的87版《紅樓夢》開播三十周年紀念音樂會上,包攬劇中所有配樂創作的他,仍是主角。  耗時4年半「傾其所有」完成的《紅樓夢》13首配曲及所有背景音樂,是他一生中「最難產的作品」。從小就立志要做音樂家、13歲被收入中央音樂學院的他,撬動自己所有的天賦、才華和情感,獨創一套迄今為止傳唱度最高的「《紅樓夢》音樂方言」,澆築了一道後人難以跨越的高牆。
  • 專訪音樂大家王立平:87版《紅樓夢》組曲創作者
    1979年,他為電視片《哈爾濱的夏天》作詞作曲的插曲《太陽島上》風靡全國,一夜成名;1980年,他為電影《戴手銬的旅客》填詞譜曲的《駝鈴》飽含著濃濃的戰友情,傳唱至今;而耗時四年精心創作的87版《紅樓夢》組曲更因其較高的藝術價值和震撼力,成為中國民族音樂史上的經典之作。王立平還為推動我國著作權法的制定、實施和完善,做了大量工作,領導並創建了我國第一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
  • 87版《紅樓夢》竟然跟小時候看的不一樣!是大家集體記憶錯亂了嗎
    近幾年很多人都在重溫87版《紅樓夢》,看到「驚噩耗黛玉魂歸」這一集,突然發現電視劇的結局跟小時候看的不一樣了!明明記得是高鶚續寫的那個版本,賈母和王熙鳳使用「調包計」,騙賈寶玉娶了寶釵,林黛玉在他們成親當天病死了。
  • 老版《紅樓夢》幕後故事更精彩,歐陽奮強答應試鏡竟只是為坐飛機
    文/芒果君87版的電視劇《紅樓夢》一度創造了萬人空巷的收視奇觀,成為難以超越的經典。以至於提到「林黛玉」,觀眾們就想起陳曉旭,提到「賈寶玉」就想到歐陽奮強。而這樣一部經典之作的產生,背後故事也同樣精彩?今天我們就來八一八87版《紅樓夢》幕後故事。
  • 紅樓夢中人:紅樓夢人物生日表,生日或年紀記錄表;紅樓夢時間表
    本配圖截圖於央視87版紅樓夢紅樓夢二年:人物:賈寶玉年齡:寶玉抓周。原文:(賈寶玉)那年周歲時,政老爹便要試他將來的志向,便將那世上所有之物擺了無數,與他抓取。本配圖截圖於央視87版紅樓夢人物:巧姐兒生日:七月初七原文:劉姥姥聽說,便想了一想,笑道:「不知他幾時生的?」鳳姐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
  • 87版紅樓夢:戲裡演兩個反角,戲外是慈愛大叔,為女演員哭過
    李頡,在《87版紅樓夢》裡,扮演大老爺賈赦。賈赦這個人物十分不討喜,自私冷漠無情。為了五千兩銀子,他連親生女兒都賣了,賣給了「中山狼孫紹祖」,以至於迎春被孫紹祖虐待而死。可戲外,李頡老師卻是一個很慈愛的大叔,他甚至為女演員哭過。
  • 因《紅樓夢》而火的它,竟因一個缺點,與一級文物失之交臂
    讀過《紅樓夢》的讀者,都會知道元妃省親這個情節,這一情節是《紅樓夢》的重頭戲,曹雪芹在這一章節中花費大量筆墨,也埋下了很多伏筆,讀者在每每讀到個中細節,總不免唏噓不已。87版《紅樓夢》元妃省親 網絡圖片小戲骨版《紅樓夢》 元妃省親劇照 網絡圖片賈元春省親時,曾點過四部戲,即:《豪宴》、《乞巧》、《仙緣》和《離魂》。
  • 人生如戲——紅樓夢演員現狀竟然和劇中人物驚人相似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並不是先入為主,而是百看不厭,難以超越。比如92版《新白娘子傳奇》、86版《西遊記》、95版《神鵰俠侶》、87版《紅樓夢》等。賈寶玉的飾演者歐陽奮強說過,當年拍攝87版《紅樓夢》的一群人並非為了刻意的去完成一幅絕世的佳作,讓後人不可超越。只是大家都盡到了一個演員該盡的責任,那就是用自己的才華、汗水和最大的努力,呈獻給觀眾一個好的作品。
  • 影響世界的100部名著——《紅樓夢》
    影響世界的100本名著,第2本《紅樓夢》。《紅樓夢》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本書,是中國古典長篇小說。一般認為是清代曹雪芹創作,現在被列為四大名著之首。整個故事以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賈寶玉的視角對其中的各色女性進行了描寫。將人性的悲壯寫了出來。
  • 人生最大悲哀:在慣性和依賴中,逐漸「被體制化」,築起高牆
    何為「監獄高牆」?何為體制化領悟? 要了解這兩個問題,需要先了解這部名為《肖申克的救贖》的電影。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改編自著名小說家史蒂芬·金《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同名小說,是電影史上非常經典的作品。
  • 《紅樓夢》裡還藏著這些秘密
    87版《紅樓夢》裡,當晴雯說完這番話時,寶玉已經哭得泣不成聲。晴雯是《紅樓夢》的重要人物。有人認為,晴雯是無辜屈死;有人說她是職場人的反面教材,落得這個下場完全是「作」……她的去世,也一直是個爭論許久的話題,至今未息。一個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丫鬟在怡紅院幾個出鏡率高的丫鬟裡,晴雯無疑是亮眼的那一個。
  • 《紅樓夢》中的「小人物」——劉姥姥有什麼優點?
    但很多人不知道,劉姥姥可不是來榮國府旅遊的,作為一名生活在當時社會最下層的貧苦勞動人民,難以維持生計的劉姥姥只能憑藉遠親的身份到賈府裡打秋風,而取悅貴人丫環們也就成了她為了完成使命所必須要做的事情。在《紅樓夢》中,劉姥姥出場雖少,卻往往舉足輕重。
  • 紅樓夢裡男女偷情事為什麼總能被人發現
    《紅樓夢》傳世以來有多個名字,脂硯齋比較喜歡《石頭記》這個名字,曹雪芹比較喜歡《金陵十二釵》這個名字,紅樓夢還有一個名字叫《風月寶鑑》,這個名字是曹雪芹為懷念自己的弟弟棠村而保留的。所謂「風月」指的就是男女之間的那些事。
  • 他為國防通信築起「鋼鐵防線」——記中科院院士、陸軍工程大學...
    原標題:他為國防通信築起「鋼鐵防線」 「一位無線通信領域的技術專家,在並非主流的傳統通信中,不問耕耘苦,甘當孺子牛,潛心鑽研數十載,為我國軍事通信築起一道鋼鐵防線!」這是業界對中科院院士、陸軍工程大學校長王金龍的評價。這位軍事科研領域標杆性的人物,在網絡上鮮有「痕跡」,但他的科研成果,卻是守衛國家和人民安全的「國之重器」。
  • 《紅樓夢》等六篇名著今年高考必考
    原標題:《紅樓夢》等六篇名著今年高考必考   昨天,2017年高考北京卷《考試說明》編寫完成,《紅樓夢》《平凡的世界》等6部經典作品納入必考範圍。除英語學科沒有變化外,其他學科考試說明均有變化。
  • 它是《紅樓夢》裡出現的一道美食,用它來當月餅不僅養生還好吃!
    您看過《紅樓夢》嗎?其中的故事,您又能記下多少呢?不過說起《紅樓夢》來,不僅書有滋味,其中的美食如若做出來,更是美味至極!《紅樓夢》書中橋段:話說,到了初二日,吃了早飯,來到寧府,看見秦氏的光景,雖未甚添病,但是那臉上身上的肉全瘦幹了。
  • 「十佳民警」候選人丨吳婷婷:盛開在高牆內的「冰凌花」
    「十佳民警」候選人丨吳婷婷:盛開在高牆內的「冰凌花」 2020-10-23 15: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痴情的翻譯家 世界的《紅樓夢》
    在亞洲的傳播中,如果把朝韓算成同一種語言,一共有七種,分別為日文、朝韓文、越南文、泰文、緬甸文、阿拉伯文和馬來文。歐洲傳播更為廣泛,有羅馬尼亞文、匈牙利文、希臘文、捷克文、斯洛伐克文、俄文、義大利文、荷蘭文、德文、西班牙文、保加利亞文、瑞典文、法文和英文。總體而言,加上我們國家的少數民族語言,翻譯了《紅樓夢》的語言有30多種。
  • 為人民築一道「新的長城」!抗疫先鋒江蘇省人民醫院劉雲、黃茂榮獲...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劉雲教授表示:作為一位普通的中國人民,她為整個中華民族在新冠肺炎疫情前體現出的萬眾一心、同心同德的精神感到驕傲,作為一名醫護工作者,她在國歌響起時再一次回想起和隊員們在武漢前線時的點點滴滴,國歌的精神時刻激勵著他們為人民築一道「新的長城」,激勵著他們為千千萬萬偉大的中華兒女去打贏這一場抗疫的硬仗。
  • 跨越了整整12年的傳說:《進擊的巨人》漫畫連載將於4月9日完結
    由諫山創所著的知名漫畫《進擊的巨人》,今日宣布將於今年4月9日發售的別冊少年Magazine5月號中迎接最終回的連載,而完結單行本第34集(日文版)也預計將於6月9日在日本上市。原作漫畫家諫山創對此表示,為了能夠讓每一位追隨這部作品的作者讓大家覺得都覺得是值得的,目前正在抓緊創作,朝最終回努力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