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的島國日本,一直在下沉?

2020-12-06 左左遊記

從近代以來我們就和日本之間有著戰爭和傷害,隨著後來的中日建交等活動頻繁的開展,兩國之間的關係似乎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緩和,隨著這些緩和的氣氛同時發生的,還有中日兩國之間旅遊業的發展,但是去日本旅遊的大部分人,似乎更加關心日本的下沉問題,因為大數據精確地用數字來證明顯示出,日本整個島國每年都在一定程度上沉沒在海水中,當然他們也許並不想要與這些海水有過於密切的聯繫。

日本的料理大多是生食海鮮之類的食物,在那裡我們很難吃到熱氣騰騰的飯菜,大部分是些製作擺盤精美的食物,至於味道貌似我們能夠接受的人群還是屬於小眾的,在這裡雖然不太能接受食物的分量和口感,但是吃飯的氣氛特別好,在吃飯的時候氣氛是靜謐寧靜的,好像一日三餐也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極其神聖的一件事情呢。

日本的櫻花盛開之時應該是遊客最多的時候了,有一段時間櫻花的唯美照片被廣為流傳,在武漢的櫻花也不甘示弱的,加入網上雲賞花的行列之中,在日本的街頭我們能夠感到一種發自內心的熟悉感,或許這種熟悉感就是因為建築的原因吧,仔細看來日本街頭的建築也蘊含著很多古中國元素呢,這些建築在櫻花的飛舞飄零中,好似讓我們看到了古代落英繽紛樸素秀麗的桃花源。

屋簷下榫卯結構的建築構件讓我們更加親切了,還記得我們在國內去過的古鎮嗎,它們的構造大體上是一致的,這就不得不提到那璀璨的古中國了,那是一段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在唐朝中日建交關係日益密切起來,日本外交使臣開始大規模的學習唐朝文化為自己的國家做貢獻,也可以說是補充自己國家的部分空缺,迄今為止傳播到日本的茶藝文化,在當地依然飽受好評和讚譽。

日本的地震海嘯等災難我們似乎都已經習以為常了,就連居住的日本的人也都對這些見怪不怪了,但是在近幾年發現了整個海島在下沉之後,地震的到來更是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因為隨著地震的頻率增加,海島下沉的速度也在不斷的加快,如今的日本海島仿佛乘坐在一輛緩慢的卡丁車上,地震就仿佛是裡面的加速器道具,但是這塊土地的面積是有限的,我們卻不知道全球變暖海平面升高的極限在哪裡,這仿佛是在玩一場與海相鬥其樂無窮的遊戲,而且這個遊戲我們至今還沒有辦法拒絕。

這些頻發的災難或許會讓日本離馬裡亞納海溝越來越近,但是我們能夠忍心看到美麗聖潔的富士山永遠沉沒在海底嗎,還有那些保存較好的輝煌古中國燦爛的文化,又該歸去何處呢,我們腦海中浮現的關於下沉問題的種種疑問,似乎只是虛妄的好奇,但是我最好奇的事情在於,當日本這片海島消失之後,上面的居民要住在哪裡,日本這個國家還會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嗎?

相關焦點

  • 日本島嶼將被海洋淹沒,中國有兩個島嶼也同樣下沉!
    還有很多人選擇到國外旅行,日本是最好的目的地。日本島國四面被海水包圍,由於地理環境特殊、地形複雜,每年也有無數地震發生,而此時還要提防海嘯的到來。如今,日本正面臨著一個更加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這個島嶼每年都在下沉,以此速度,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它就會被海水淹沒。日本島國日本島國除日本島在下沉外,我國還有兩個同樣在下沉的島嶼,其中一個已經下沉了一半的面積。
  • 除了南極北極,日本和中國也有地方在「下沉」,即將消失不見?
    由於地球氣候變暖,南北兩極的冰川不斷融化,融化帶來的結果就是海平面不斷上升,造成低海拔的國家被淹沒,比如太平洋島國吐瓦魯。儘管人類已經充分意識到現在這種情況是有多糟糕,但氣候變暖的趨勢並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全球平均氣溫仍然在不斷上升。其實,除了南極北極,全球還有一些地方也逃厄運。
  • 為啥日本不再擔心領土下沉?原來他們早有「新去處」,不是中國!
    就全球範圍來看,中國所面臨的海平面上升問題還不是最嚴重的,畢竟我國有很大一部分領土遠離海洋。    可是日本就不一樣了,該國領土是由北海道、北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68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為37.8萬平方公裡,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島國」。
  • 開始「下沉」!日本移向全世界最深海溝,徹底迎來「滅亡」
    作為一個島國,日本常年伴隨著地震,颱風,海嘯等各種自然災害,災害的頻發一直讓日本民眾苦不堪言,由於日本所處位置特殊,位於亞歐板塊以及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屬於敏感地帶,因此常年爆發災害,而這也讓日本始終處於國際熱門話題中,尤其是日本「沉沒」這一話題,更是成為了人們老生常談的問題,誰都知道,這也是日本一直面對的危機,
  • 每年下沉十釐米,卻並不是日本島
    每年下沉十釐米,卻並不是日本島。對於現在的環境影響的情況下,對於許多的島國城市都是十分嚴重的,因為島嶼正在一點一點地下沉。這對於當地的居民來說,要在島嶼徹底沉到海底之前,就要找到一個較為合適的另一個島嶼生活。
  • 與日本相似,中國也有兩處地方在下沉,其中一處面臨消失
    那麼亞洲的板塊運動也是相當激烈的,像喜馬拉雅山就是由於這種運動,這才成為了世界第一的高峰,亞洲的這些國家中,日本是受到板塊運動影響比較大的。如今,受到板塊的影響,日本的很多地方都在慢慢下沉,日本也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想到了利用填海造地的方式,試圖改變他們的居住環境。作為日本的近鄰,中國也肯定會受到板塊運動的影響,與日本有些相似,中國也有兩個地方是在慢慢下沉的,可能未來它們也會消失。與日本相似,中國也有兩處地方在下沉,其中一處面臨消失。
  • 與日本差不多,中國也有兩處地方在下沉,其中一處快要消失
    無論古今,板塊的運動一直都沒有停止過,也因為板塊的不斷運動,各個大陸的地緣環境也在不斷的被改變。隨著科學的進步,我們發現了板塊運動的現象,但也因為技術有限,我們沒有辦法去預知板塊運動的方向,因為板塊的運動和我們人類生活息息相關,自然而然板塊運動也就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 減少失業、種植珊瑚,太平洋島國斐濟這樣迎接「世界海洋日」
    「世界海洋日」,海洋環保問題更受關注,一起來看看太平洋島國斐濟的措施。
  • 日本重金打造衝之鳥礁欲擴大海洋領土範圍
    繼2005年6月17日日本國土交通省在衝之鳥巖礁安裝寫有「日本國最南端的島」等字樣的地址標牌之後,近日,日本政府「有關省廳關於大陸架調查和海洋資源聯絡會議」決定,將在2006年度預算中,撥款10472億日元,用於有效開發利用「衝之鳥島」的專項工作經費。與此同時,農林水產廳擬申請4億日元調查費,以在該巖礁周邊海域養殖珊瑚等。
  • 日本早晚有一天會被海水湮滅消失?中國也有兩處小島在下沉
    在地理上世界大陸可以分為六大板,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的,這六大板塊一直都在不斷地運動。這些板塊的不斷運動,張列處就會形成海洋,擠壓處就是山脈。板塊交接的地方地殼活動就會活躍一些,這些地區地震和火山爆發甚至海嘯都會頻繁發生。
  • 地球環境迫在眉睫,我國這兩地區也出現「下沉」,面臨消失危險
    環境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探討的話題,最近幾年來,地球環境跟以前比起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今的地球面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地球環境變得並不樂觀,由於溫室氣體排放太多,導致大氣環境受到汙染,地球溫度逐漸上升。
  • 大陸邊緣的日本,在地緣格局上,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日本:位於歐亞大陸東端,於大陸隔絕,是一個島國,擁有37.7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縱觀日本的發展史,日本可以說是一個封閉式島國,也是一個開放式的島國。不同的時代,日本處於不同發展程度,早期的日本因島國原因,基本處於自身的發展階段,但過程很慢。
  • 除了日本,中國有兩個地方即將「下沉消失」,面積已減小了一半多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每年大大小小的地震不計其數,海嘯也是時常光顧它,事實上日本早就意識到了這樣的問題,不然他也不會曾經想要侵略我國,可是如今有個問題讓日本還要頭疼,這個就是日本這個小島每年都在下沉,可能在很久以後,日本這個小島就全部沉入到海底了。隨著板塊位置不斷地發生變化,再加上其他的一些人為原因,我國也有兩個地方正在無聲無息地消失著。
  • 如果把1噸鐵球扔到海裡,它的下沉速度會一直加速還是會變勻速?
    如果把重達1噸的實心鐵球扔到海裡,由於鐵的密度遠大於水,所以在重力的作用下,鐵球會一直下沉。那麼,鐵球的下沉速度會變得越來越快嗎?簡單來說,如果海洋深度較淺,鐵球的下沉速度會在一直增加。但如果海洋深度較深,鐵球的下沉速度增加到某一速度之後就不再變化,它將會勻速下沉。關於鐵球的下沉,可以對它進行簡單的受力分析。海水的鹽度與溫度會影響海水的密度,鹽度越高,溫度越低,海水的密度也越高。另外,隨著海洋深度的增加,水壓也會增加,這也會讓海水的密度增加。不過,這些因素對海水密度的影響十分有限。
  • 為什麼日本很容易發生大地震?
    前兩天,在日本福島的海岸又發生了一場較大的地震,可能沿著2011年破裂的同一斷層,該斷層曾釋放出一場大規模的9.0級地震,引發了致命的海嘯並造成大規模的破壞。在歷史上,日本大地震頻發,那是什麼原因使得這裡如此容易遭受大地震呢?答案與日本所處的位置有關。
  • 每年地殼下沉17釐米,誰都沒辦法
    現如今人類生活的環境越來越差,隨著地球上人口的增多,給地球造成的汙染也是非常嚴重的,而且地球每天要消耗的水源根本無法計算,也正是如此很多城市都因為地殼的改變在不斷下沉。根據相關專家給出的推測顯示,會在未來30年有一些城市會因為地殼下沉的原因沉沒,還有一些地方則會因為海平面的上漲而被吞噬。在此之前很多人說日本將會在100年後沉沒大海,一方面日本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而另一方面日本自然災害不斷,所以才會讓這個國家不得不面臨著沉沒的命運。
  • 海平面升高加日本領土加速滑向海底,被逼無奈之下,日本再放險招
    趣味探索訊 地球是一個有著7分海洋和3分陸地的世界,全球氣候變暖讓南北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據統計海水正以每年超3.3毫米的速度在上升,按這種速度再過100年海平面就會上升30釐米。雖這個數據對地大物博的中國來說當然算不了什麼,但對於像日本這樣的島國來說那是雪上加霜。
  • 日本再次發生地震,一個島國為什麼總是受「地震」青睞?
    但是地震對於日本來說,可以算得上是家常便飯的存在了。我們幾乎每個月都可以在新聞網站上看到日本又發生地震了,而每年又可以看到日本發生規模大的地震了。那麼,作為一個國土面積並不大的島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它這麼受地震的「青睞」呢?日本地震極簡史解釋原因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日本地震是多麼的頻繁。
  • 日本是一個島國,卻分布著一個「地中海」,面積近2萬平方公裡
    我們都知道,因為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所包圍的緣故,在這兩個大陸之間的海洋得名「地中海」。如果第一次看地中海附近地圖的讀者,很可能認為地中海是一個類似於裏海的超大型湖泊。我們將目光轉向東亞,在東亞島國日本的內部分布著這麼一個海域叫做瀨戶內海。它夾在日本的四國島,本州島和九州島三個島嶼之間,面積大約2萬平方公裡,所以在名字上帶有內海兩個字。在幾萬年前的冰河時期,當時的海平面位置比現在要低百餘米,我們從當時的海洋分布圖可以看到,瀨戶內海是一整片中間低,四周被山脈環繞的瀨戶盆地。
  • 日本一個島國,為何不想著好好發展海洋,卻總想著佔領大陸?
    從地理位置的角度來講,作為島嶼國家的日本,評估其地緣政治思維的一個關鍵就是要考察它對「海洋國家」的認識。傳統地緣政治理論認為,海洋國家必要的要素是其國家的政策取向和人民的生活依託要以海洋為中心。從日本的地理環境來看,日本是一個完整的海洋國家,但從日本的歷史來看,很多日本學者認為,除了倭寇活躍的時期外,日本利用海洋積極地向海外發展的事情幾乎沒有過,再加上日本長期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其國家性格更偏向於大陸國家。明治維新後,明治政府效法德國法制,日本陸軍也向德國學習,國家的政策制定更是受到德國地緣政治思想的影響,選擇向朝鮮半島、中國大陸入侵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