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隧道》,當代社會的荒誕、殘酷與真實

2020-12-06 High電影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

韓國電影向來以大膽、露骨著稱。

尤其是災難題材電影和一些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

導演總是將人性的陰暗面和某些社會問題展露無遺,毫不避諱。

甚至是諷刺政府部門和國家官員,不留任何餘地。

《隧道》

正因如此,韓國電影也受到了不少影迷的青睞。

我們總能從中看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也總能在觀看完之後陷入頗為深刻的思考。

而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部電影,也算是韓國災難題材電影當中的代表作品了。

那就是由金成勳執導的《隧道》

《隧道》

2016年,正當人們還沉浸在《釜山行》所表現出來的人性中無法自拔的時候,《隧道》上映了。

該片根據蘇在元的同名小說改編,上映首周便拿下了周冠軍。

隨後更是榮獲了第36屆影評獎最佳作品獎十佳電影,並且入圍了第49屆西班牙錫切斯奇幻電影節競賽單元

國內豆瓣也給出了7.8分的評分,位列2016年度評分最高韓國電影排行榜第五名

與其他災難電影天崩地裂式的宏大場景不同,這部《隧道》顯得十分質樸,主要場景和人物都很少。

然而,影片就像是一把鋒利的匕首,狠狠刺中了現實世界的心臟。

《隧道》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李正洙的汽車店銷售經理。

某天,李正洙結束工作以後開車趕赴女兒的生日派對,沒想到在進入隧道的時候不幸遭遇坍塌。

被困的他唯一能做的只有撥打119求救,一場盛況空前的救援行動就此展開。

隧道坍塌的消息引發韓國各界關注,除了搜救隊,還吸引了大批媒體和官員。

《隧道》

搜救隊隊長金大慶不僅要擬定救援方案,還要控制現場的媒體、向官員匯報情況。

惡劣的天氣更是讓救援行動雪上加霜。

而當救援隊好不容易開始著手挖掘之時,竟發現這條隧道是個豆腐渣工程。

搜救隊組長意外身亡、國庫的大量花費、輿論的壓力最終迫使李正洙的妻子世賢籤下放棄救援同意書。

這一連串重擊和阻礙,使得李正洙獲救的希望逐個破滅。

《隧道》

如果說以往我們看到的韓國電影都是諷刺政府、諷刺所謂的上層人士的話,那麼這部《隧道》諷刺的便是整個韓國社會。

上到官員、媒體,下到平民百姓,無一倖免。

我們先來看看官員和媒體的所作所為。

這條坍塌的隧道就像是一個臨時搭建起來的大舞臺,專供他們作秀和表現自己。

官員在電視採訪中表示一定竭盡全力救人,記者則如同泛濫的蝗蟲一般蜂擁而至,爭相報導。

《隧道》

這些人表面上對李正洙的處境關懷備至、心急如焚,實則各有所圖、心懷鬼胎。

那些逢場作戲的官員只顧自己的政績,而那些無良媒體只顧爭搶新聞,提高自己的業績。

又有多少人是真真正正關心李正洙的安危呢?

事件剛剛發生的時候,有的記者未經允許擅自給李正洙打電話,想方設法誘導他說出救援不利之類的話。

這直接導致李正洙的情緒一度陷入不穩定的狀態當中。

似乎在業績面前,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都被置之腦後,毫不顧忌。

《隧道》

其實仔細想來,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遇到什麼突發事件,媒體爭先恐後,生怕自己拿到的不是第一手資料,不是獨家報導。

他們不管自己掌握的信息究竟是對是錯,是不是真相,都要先報導出來博人眼球。

作為引導大眾的重要媒介,媒體本應是權威的,現在卻利用他人的災難來滿足自己的欲望,讓人心寒。

《隧道》

再來看看民眾的態度。

最開始得知李正洙被困的消息,絕大多數人都十分同情,並密切關注救援行動。

然而當救援隊組長在救援行動中意外身亡之後,民眾的態度便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甚至這位犧牲的救援人員的母親還向李正洙的妻子世賢扔雞蛋,將兒子的死歸咎在李正洙身上。

我們尚且認為這位痛失兒子的母親是悲傷過頭,失去了理智。

可是她沒有責怪豆腐渣工程,也沒有責怪不負責任的政府部門,卻去痛恨李正洙和他的家人。

這樣無知、愚昧、不分黑白的行為著實讓人感到悲哀。

《隧道》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也不可避免。

當媒體報導出來一件事,大家或多或少都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也不管自己看到的究竟是不是真相,同情和咒罵便鋪天蓋地而來。

可當劇情出現反轉,人們的態度又會迅速轉變,仿佛之前自己什麼看法也沒有發表過一般。

《隧道》

很少有人去譴責那些無良媒體,為什麼不弄清楚真相就博人眼球、誤導大眾?

如果說媒體是引導大眾的重要媒介,那麼民眾的態度就是決定事態發展的重要因素。

耳聽不一定為虛,眼見也不一定為實。

弄清楚真相以後再去發表自己的看法也不遲,不要讓好心變成了掩埋真相的幫兇。

《隧道》

說回這部《隧道》。

在這場營救當中,我們也看到了人性光輝的一面。

對外面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的李正洙,為了一個同為遇難者的小女孩的死愧疚不已。

他後悔自己當初捨不得給她喝更多的水,說不定那樣她還能堅持下來。

當得知自己被放棄之後,求生的欲望使得李正洙為自己爭取到了更多生還的機會。

《隧道》

而救援隊的隊長金大慶,由於放不下自己身上的責任感,終究還是沒有放棄營救。

也多虧了他沒有放棄,才使得被困35天之久的李正洙逃出生天。

面對官員和媒體,李正洙的感言是:「都給我滾,你們這些混蛋!」

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受害者,險些被拋棄,還要在好不容易得救之後面對媒體的圍追堵截。

《隧道》

最諷刺的是,李正洙為了耿直傳達自己原話的金大慶豎起的大拇指,在新聞報導中卻變成了「再一次感謝了政府和國民的救援努力」。

官員深情演講,侃侃而談,記者振奮報導,稱這次救援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

是啊,在皆大歡喜面前,誰又會記得曾經放棄救援、遺棄李正洙的事情呢?

《隧道》

這就是美好社會的另一面,荒誕,殘酷,真實。

(本文由小麥撩電影原創,如需借鑑,請務必標識!)

相關焦點

  • 電影賞析《蠻荒故事》:六個簡短的故事,以荒誕描繪真實
    電影講述了六個故事。每個故事情節上相互獨立、意義上相互關聯,展現了社會中存在的心理、情緒、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對金錢的貪婪與對法律的踐踏以及情感問題。影片延續了西班牙語電影一貫的黑色幽默與懸疑,多處反轉,出乎意料。
  • 推薦五部韓國高分災難電影!韓國商業化電影已經非常成熟!
    大家族情感維繫+災難元素+極限酷跑+攀巖特技+愛情萌芽+社會現象+人性思考+當代年輕人價值取向,能在一部災難片裡注入這麼多可供探討的話題足見韓國人在類型片的探索上相當厲害了。眾多無人機齊出動幫助男女主那一幕真是被感動到了,驚險刺激有笑有淚。很成功的商業電影!
  • 《寄生蟲》:解讀奉俊昊特色電影風格下的黑色荒誕「寄生」大戲
    《寄生蟲》獲得第7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這也是韓國電影首次拿下金棕櫚大獎。2019年12月4日,影片入選第91屆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獲獎名單,獲得最佳外語片獎。12月10日,獲第四屆澳門國際影展亞洲人氣電影大獎。
  • 北國蒼茫:中國當代電影中的北方敘事
    曾幾何時,「北方」在當代中國電影的意象中,越來越冷,成了某種寓言。從張猛的《鋼的琴》,刁一男的《白日焰火》、 賈樟柯的《天註定》、忻鈺坤的《暴裂無聲》到蔡成傑的《北方一片蒼茫》,這些藝術電影,都把鏡頭聚焦於中國廣袤的北方大地。
  • 韓國電影《寄生蟲》為何奪得奧斯卡獎:對未來社會的深思
    《寄生蟲》或譯《寄生上流》,是一部近來引起不少轟動的韓國電影。2019年,該片獲得第7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這是韓國電影首次拿下金棕櫚獎 ,並成為了韓國迄今在法國最賣座的電影,其對韓國電影行業的意義不亞於當年《霸王別姬》之於中國電影,也說明了其在全世界範圍受到了非常高的認可。
  • 權欲與謀殺,臺灣社會的荒誕怪象全被這部高分電影戳穿
    同樣的,我們也無法全方位地感知兩位主角的內心世界和真實想法。這種忽近忽遠的「距離感」,正是電影刻意營造出的效果。與此同時,還有另一個不容忽視的「隱藏機位」——大佛。自登場之初,這座大佛就在冷眼旁觀。無數的唇槍舌劍、狗苟蠅營,甚至是血腥命案,全都被佛像納入眼中。
  • 虐心如此 真實故事改編的韓國電影
    虐心如此 真實故事改編的韓國電影虐心電影指劇中主人公命運、感情十分糾結,或是因為誤會變成仇人,或是因為客觀原因彼此深深相愛卻不能相守,主人公們在愛與恨中苦苦掙扎的電影。今日本編就推薦一些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韓國虐心電影。
  • 《人類清除計劃》——歷史上發生過比這部電影裡更荒誕的事
    其實掩蓋了的事實是:犯罪率降低,是因為想殺的人都在這一天殺掉了;而失業率之所以下降,是因為每個人都拼命工作,真的是「拼命」,因為貧窮就意味著死亡,或許有的人會說這也不錯,促進社會進步,其實是忽略了很多人貧窮並不是因為懶惰(國家殺戮日設立多年,懶惰致貧的早被殺光),而是因為疾病、運氣或者其他原因,當然電影裡管你什麼原因,只要貧窮就該殺。
  • 推薦2019年韓國十大必看電影,爆款不少,值得一看!
    開篇語:2019年,韓國電影也很精彩!首先給大家帶來2019年韓國電影票房榜:10、我身體裡的那個傢伙豆瓣評分:7.3每一次看到改編自真實事件都會讓人感到痛心,說明這是真實發生過的故事,現實社會往往比影片所能表現出來的更殘酷。家暴、虐童這些片中展現出來的內容在現實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看完影片後真的令人痛心疾首,思慮良多。
  • 推薦9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現實比電影更加殘酷
    推薦9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現實比電影卻更加殘酷1、《戰爭之王》美國移民尤瑞的家族生意原本是開飯館。但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令他踏入了軍火生意的大門,從此開始了販賣武器的「職業生涯」。尤瑞遇事機智,膽大心細,這不僅讓他成功俘獲了美女埃娃的心,還使得他在地下軍火生意中愈戰愈勇。
  • 《飢餓站臺》影評:殘酷的人性實驗,真實的社會寓言
    電影無國界,但有一定的地域標籤,比如好萊塢的特效,日本的動漫,韓國的寫實,臺灣的小清新。這就是電影界的「物以類聚」,現在我覺得可以加上一個,西班牙的懸疑驚悚片。近些年,西班牙懸疑佳作頻出,比如《看不見的客人》、《海市蜃樓》、《死無對證》、《被遺忘的孩子》、《電話亭》....
  • 裴鬥娜搭檔河正宇《隧道》演夫妻
    河正宇和裴鬥娜將主演《隧道》  據14日韓媒消息,裴鬥娜經紀公司對外宣布裴鬥娜正式加盟電影《隧道》,將在片中飾演河正宇的妻子。該片是裴鬥娜繼去年5月上映的《道熙呀》之後,時隔一年重返韓國大銀幕。今年初,裴鬥娜先後出演沃卓斯基兄妹指導的好萊塢電影《木星上行》和美劇《超感獵殺》,以海外活動為主。此次回歸,與韓國實力派中生代河正宇搭戲令人期待。
  • 《釜山行》:開往釜山的殭屍列車是人類社會的殘酷鏡像
    韓國在2005年後的十餘年間成功推出了多部災難電影,如表現怪獸災難的《漢江怪物》和《深海之戰》,表現生物與病毒災難的《鐵線蟲入侵》和《流感》,以及《摩天樓》的火災,《海雲臺》的海嘯,《隧道》的山體塌方等。韓國災難片無意縱橫寰宇,關注全人類,故事發生地鎖定於本國地點,如《漢江怪物》的漢江,南部著名旅遊勝地海雲臺(《海雲臺》)。
  • 電影是認識當代社會的一種方式——以對《地球最後的夜晚》的討論...
    在中國審美人類學領域的重要學者當中,王傑教授在不斷完善審美人類學的理論基礎時,在其日常的教學科研活動中也在努力貫徹審美人類學的實踐方法,以期更好地理解藝術作品,把握當代社會人們基本的情感結構。近年來,邀請並組織不同領域內的專家學者對新上映的電影展開討論是王傑教授倡導的當代都市的田野工作,自2014年開始已經進行了十來場討論。
  • 韓國人性電影《隧道》,被困隧道數十天仍堅強活著,卻被放棄救援
    :汽車銷售員李正洙(河正宇飾)結束工作趕赴女兒生日派對時,行經剛開通的河圖隧道,突然一陣天搖地動,讓他經歷此生最孤立無援的三十五天,而此刻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撥打119求救。這則隧道崩塌消息引發各界關注,除了搜救大隊,還吸引了大批搶新聞的嗜血媒體,以及逢場作秀只為增添政績的官員。搜救隊長金大慶(吳達洙飾)不僅要研擬救援計劃,還需控制現場跟風記者、向作秀官員匯報,惡劣天氣的攪局使得救援行動雪上加霜。好不容易終於進行開挖,準備救出受難者時,竟發現隧道是個豆腐渣工程。
  • 一部電影讓整個韓國社會撕裂,揭露了全職媽媽的生活真相
    被抵制的金智英韓國電影人總是有一項過人之處,就是能利用電影改變社會,直面社會問題。比如電影《熔爐》,在2011年上映之時立刻引起轟動,震撼了整個韓國社會。影片上映第6天,光州警方組成專案組,重啟調查仁和學校性暴力犯罪案。上映37天之後,韓國國會迅速投票通過了對相關法律條文的修訂,即《性暴力犯罪處罰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又名「熔爐法」。
  • 電影推薦:反轉、燒腦、真實改編,十部經典韓國懸疑片!
    韓國電影往往以情節貼近生活、人物塑造真實、商業程度成熟而著稱,人物的心理描寫細膩,價值取向明確,因此,在世界電影佔據了重要的一席。甚至2019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與坎城金棕櫚都給了韓國影片《寄生蟲》。今天無二君推薦十部經典的韓國懸疑片,有些眾所周知,有些相對冷門。
  • 推薦8部韓國高分災難片:災難前人性展露無遺,最後一部最真實!
    《寄生蟲》這部電影看似是現實主義的,其實更像是一個社會寓言,或者說一個對社會結構的概念化展示。八、《隧道》(2016)《隧道》是由金成勳執導,河正宇、吳達洙、裴鬥娜等共同主演的一部韓國劇情災難電影。電影講述汽車銷售員李正洙結束工作趕赴女兒生日派對時,行經剛開通的河圖隧道,突然一陣天搖地動,讓他經歷此生最孤立無援的三十五天,而此刻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撥打119求救。
  • 《寄生蟲》是恐怖電影還是喜劇電影呢!一起揭秘下吧
    馮俊浩導演的作品總是在探討社會階層和人性的黑白問題,比如2006年的電影《恐怖怪物》和2003年的電影《殺人記憶》。最新作品《寄生蟲》也有很強的風格品牌。無論是社會底層的金氏家族,還是社會上層的樸素家族,都沒有絕對的是非。沒有人是完全善良或邪惡的。它往往與相對的結論相比較,這也使得人物更接近現實,這是非常殘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