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有理論:等待下一個奇蹟年

2021-01-17 騰訊網

1666和1905兩個奇蹟年,引領了人類文明的兩次升級。但發展永無止境,還有更多的星辰大海需要人類去徵服。

這既源於人類的探索精神,也來自於對未來的擔憂——正如電影《流浪地球》所說,地球資源終將耗盡,環境會惡化到難以生存,到那時,我們的科技水平,能支持我們離開地球,離開太陽系嗎?

我們悲觀地發現: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做不到。因為,我們的科技發展,正在陷入停滯。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晶片。

近期,圍繞5G等高科技發展引發的中美爭端,使華為、光刻機、晶片等一眾名詞頻繁進入我們的視野,而關於晶片發展的「摩爾定律」也為更多人熟知。

摩爾定律指的是:當價格不變時,晶片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半個多世紀來,這條定律屢試不爽,儼然成了一條自然法。但是,先不說這是巧合還是真理,單是考慮下這個問題,就讓人毛骨悚然——晶片的工藝製程已經從28nm提升到14nm,再到10nm,目前7nm已經量產,5nm也已突破,可是,接下來呢?永遠這麼縮小下去,到1nm,0.1nm,0.01nm?

不可能!

不單是工藝技術上做不到,理論上也不可行。

工藝達到20nm以內,就已經碰到量子效應問題,7nm/5nm時量子效應已可能產生異常影響,晶片製程不可能無限制縮小,我們終有一天要撞上牆壁(也許10年後,5年後,甚至就是明後年),那時怎麼辦,電子信息工業發展停滯嗎?

再跳出來看整個科學體系。從1905年奇蹟年以來,百餘年間的科技發展一直在愛因斯坦的理論框架下進行,基礎理論未曾有過新的突破。

我們現在的科學,更多的是應用科學,即將牛頓、愛因斯坦等先輩的理論轉化為實際應用,比如前文提到的GPS、半導體、雷射燈,以及接下來的AI、機器人;

以及驗證科學,即驗證愛因斯坦等先輩的理論,比如當年刷爆朋友圈的LIGO探測器成功發現引力波(為此誕生了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以及黑洞照片的問世、上帝粒子的發現,均證明愛因斯坦的理論是正確的,科學研究仿佛變成了「愛因斯坦又正確了」的狂歡。

而最重要的基礎科學,即類似牛頓、愛因斯坦對宇宙基本規律這樣的研究,陷入了停滯。

基礎科學,才是最關鍵的。

劉慈欣在《三體》一書中講到,為了限制地球發展,三體文明利用智子幹擾了地球環境,使基礎科學實驗無法得到正確結果,導致基礎科學無法突破,相關應用更無從談起,地球科技被徹底鎖死,文明無法進步。

基礎科學,是科學的基礎,是宇宙的基礎。

如果說科學是搭樂高積木,應用科學的作用是搭出各式各樣的造型,那基礎科學就是樂高積木本身——沒有基礎科學,你連搭樂高的機會都沒有。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在運用牛頓、愛因斯坦的理論體系,沿著他們的基礎科學道路前進,沒有新的選擇。

為什麼?因為科技樹越攀越高,科學體系越來越複雜,對科學家的要求也更高,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也更多,研究難度也更大。牛頓、愛因斯坦二十餘歲顛覆世界的個人英雄式的神話,很難再出現。

終有一天人類會走到盡頭,那時,沒有新的關鍵發明可以發明,沒有大的技術提升可以提升,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只能停滯,遑論升級。

如果我們的控制力始終局限在地球範圍內,如果我們拿不出比愛因斯坦的理論更高級的理論,去突破星際航行的限制,掌握利用宇宙資源的能力,找出宇宙運行的真諦,我們終將畫地為牢。

有破局之道嗎?

有的。等待下一個奇蹟年。

下一個奇蹟年什麼時候到來不得而知,但引發新一輪革命,推動人類文明第三次升級的理論體系,很有可能就是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ToE)。

萬有理論指「一種具有總括性、一致性的物理理論框架,能夠解釋宇宙的所有物理奧秘」。

具體來說,萬有理論能夠統一宇宙間的四大基本作用力——引力、電磁力、強力、弱力,使在高能量狀態下,四種力統一為一種力,這樣我們就能將一切現象串聯起來,給予合理解釋。

再通俗點來說,就是現行的幾種理論,有互相矛盾之處,在各自作用領域,它們是正確的,但去解釋對方領域時,行不通。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新理論來統一解釋所有現象。

這種「統一」,千百年來一直在進行,也是物理學進步的本質。

比如,牛頓將伽利略的拋物線運動與克卜勒的天體橢圓運動統一起來,發現了萬有引力;

比如,麥克斯韋統一了電力和磁力,提出了電磁力,與牛頓的力學體系一道構成了經典物理學體系。

但是,作為支柱的牛頓力學體系與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竟然是相矛盾的,牛頓力學無法解釋電磁場(開爾文男爵怎麼能夠說經典物理學大廈只需要修修補補了呢?)。

於是,愛因斯坦出場了,他以狹義相對論成功調和了兩者的矛盾,實現了統一,經典物理學也成功實現向現代物理學轉變。

接下來,他的目光轉向了更大的問題:引力和電磁力能否統一。

從下圖中就可以看到,兩種力的計算公式就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是個正常人都能想到它們是不是可以統一起來。

愛因斯坦像壯士般向下一個巔峰發起衝刺,但這次他失敗了——他窮盡後半生近40年的研究,以徒勞無功告終。

原因一方面是這實在太難了,另一方面是當時強力、弱力還未發現,影響了他的研究。

這也是為什麼他在二三十歲這個年紀光芒萬丈,後來卻鮮有新成就的原因——他把時間浪費掉了。

但探索沒有放棄。強力、弱力被發現後,科學家們轉變了思路——既然愛因斯坦都無法統一引力和電磁力,那就先從強力、弱力、電磁力的統一開始。

1967年,統一電磁力與弱力的理論提出,所預言的粒子也於1983年找到,電弱統一完成。

隨後,統一電磁力、弱力和強力的標準模型提出,截至目前關於這三種力的幾乎所有實驗的結果都與該理論預測吻合,且該理論提出的61種基本粒子,最後一種叫作希格斯玻色子的粒子已於2012年被發現(該粒子也因別號「上帝粒子」而出名),因此目前看起來,三種力統一了。

2012年發現希格斯玻色子的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

問題又回到了原點,引力怎麼辦。標準模型無法將引力統一,這也牽扯出了現代物理學體系中最大的一個問題:作為支柱的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兩者是矛盾的,就跟當年經典物理學體系中牛頓力學體系與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相矛盾一樣。

廣義相對論研究的是宇宙、星系、黑洞等大尺度天體;而量子力學研究的是原子、質子、中子等微觀世界。

宇宙

微觀世界

廣義相對論認為時空是連續的、平滑的;量子力學認為時空是分割的、漲落的。

廣義相對論認為世界是確定的,上帝不擲骰子;量子力學認為世界是隨機的,不可預測的(著名的薛丁格的貓和平行宇宙概念)。

廣義相對論認為引力是空間彎曲引起的;量子力學認為力是粒子相互作用引起的,而引力,抱歉,沒有引力子,解釋不了。

兩個理論對世界有不同的認識,在矛盾中引領人類前進,直到兩者在某個領域相遇,以不可避免的正面碰撞,阻礙人類前進,人類科技到達終點。

所以,一種新的、能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能統一四種基本力的萬有理論,成了破局之道。

誰能完成這一壯舉,誰就能掌握宇宙的終極,引領人類文明第三次升級。

弦理論和圈量子引力論,是當前兩個走得最遠的理論,能否成功還未知。

而相關的實驗設備——對撞機要不要建,特別是中國要不要建,也引發了廣泛爭論。

但無論如何,人類的探索永不止步,這是對子孫後代的負責,也因為「我們從祖先那裡繼承了對於統一的、無所不包的知識的強烈渴望。」(by薛丁格)

下一個奇蹟年,讓我們靜靜等待。

相關焦點

  • 萬有理論:人類文明的下一次升級在什麼時候?
    從1905年奇蹟年以來,百餘年間的科技發展一直在愛因斯坦的理論框架下進行,基礎理論未曾有過新的突破。等待下一個奇蹟年。下一個奇蹟年什麼時候到來不得而知,但引發新一輪革命,推動人類文明第三次升級的理論體系,很有可能就是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ToE)。萬有理論指「一種具有總括性、一致性的物理理論框架,能夠解釋宇宙的所有物理奧秘」。
  • 萬有理論春光隱現?
    1905年愛因斯坦在德國《物理學年鑑》上發表了四篇劃時代的論文,首次提出了相對時空觀,相對論問世。這一年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1877年玻爾茲曼提出物理系統的能級可以是離散的,1900年普朗克提出電磁能只能以量子化的方式來釋放,同時,愛因斯坦受到啟發,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圓滿解釋了光電效應。隨後,在20世紀上半葉,許多科學家一起,奠立了量子力學。
  • 物理學家如何驗證萬有理論?
    此後,在楊振寧提出的楊-米爾斯理論框架下,電磁力和弱核力得到統一。在電弱統一理論的基礎上,強核力也被統一,由此發展出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粒子物理標準模型能夠非常精確地描述粒子加速器中發生的一切,並能預言未知粒子的存在,例如,幾年前剛找到的希格斯玻色子。雖然這套量子場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它不是終極理論,因為引力沒有被統一。
  • 關於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終極答案的萬有理論?
    了解上帝的想法是現代物理學的終極目標,意味著科學家能夠揭示大自然的法則,創立所謂的「萬有理論」。萬有理論能夠解答所有疑問。不過,創立這一理論可能需要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不懈努力。作為物理學巨匠,愛因斯坦一心希望了解「上帝的想法」。了解上帝的想法意味著我們能夠洞察大自然的法則,或者說創立物理學家所說的「萬有理論」。天空為什麼是藍的?為何存在引力?
  • 萬有理論: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的終極答案
    了解上帝的想法意味著我們能夠洞察大自然的法則,或者說創立物理學家所說的「萬有理論」。天空為什麼是藍的?為何存在引力?萬有理論能夠用一個單一理論解答所有疑問。不過,創立這一理論的夢想可能需要數百年,甚至數千年才能照進現實。已知的兩大理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標準模型——結合起來都能很好地描述我們周遭的世界,但它們距萬有理論仍有數光年的距離。
  • 《下一個奇蹟》:真的是一個奇蹟
    《下一個奇蹟》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主人公被業界譽為「亞洲首席超級演說家」——梁凱恩老師。    除了秦昊,影片《誰是下一個奇蹟》還雲集了劉詩詩、電影評論www.yingping8.com莫小棋等靚麗女星加盟,在電影中,劉詩詩飾演的佳怡一直默默的愛著秦昊飾演的「梁海恩」,而梁海恩則一門心思的仰慕者莫小棋飾演的阿May,不過阿May私下裡卻是老闆的小三,梁海恩痴心不改,佳怡和阿May便成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
  • 人類能找到「萬有理論」嗎?(上)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經試圖找到這樣一種理論,但是他失敗了,而霍金追隨著愛因斯坦的腳步繼續前進。 如果能夠找到萬有理論,那將是一項驚人的成就,可以使我們最終搞清宇宙中所有不可思議的、令人稱奇的事情。幾十年來,信心滿滿的物理學家一直都在說這一理論面世指日可待。那麼,我們是不是真的即將把所有事物都弄明白了?
  • 四億八千萬年的等待大自然的奧陶奇蹟
    21世紀,在北極的一個礦坑中,一名礦工意外發現了一種外觀呈塊狀,埠近階梯狀或臺階狀的晶石,使用強光電筒觀察透明度,明顯可見原石整體呈分層結構,由透明度低的暗色雜色與透明度 高的無色層交替分布,這就是今天市面可以見到的「奧陶玉」。
  • 我從誰是下一個奇蹟變成了下一個奇蹟
    高中的時候從一個在A班優秀的好學生,變成了哪個班都不想要且天天被叫家長的差生。渾渾噩噩的高中畢業了,但迷茫和焦慮一直伴隨左右。就這樣高中畢業了,後來看著同齡人都上大學了,決定還是隨大流上學去了,隨便報了一個離好友近的願意收留我的大學。
  • 萬有理論真的存在嗎?
    隨著相對論,尤其是廣義相對論的出現,我們發現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只是一個更基本理論的近似。但是這一更基本理論,即廣義相對論,它在數學上是如此優美,以至於我們似乎可以合理地假設它就是個完美的理論,可以完整地描述空間與時間在質量和能量作用下的行為。而量子力學的出現改變了一切。
  • 《下一個奇蹟》觀後感
    最近看了一部很久以前的電影:《下一個奇蹟》這部影片長達115分鐘,在這115分鐘裡面,我看到了男主角的堅持,那種為了目標如飛蛾撲火般奮不顧身的拼勁;我看到了佳怡默默付出,儘自己最大努力去幫助所愛之人實現夢想的博愛;我看到了員工們為了目標所說一切成交都是因為愛所帶來的巨大成功。
  • 日本在1000米的地下儲藏了5萬噸純淨水,30年來,等待奇蹟的發生
    截止到2019年,已經有27個日本人獲獎,只不過這27人裡還包括了2個美籍日裔。諾貝爾獎在科學界的地位大家也都知道,在我們的印象中,日本對待科研很認真,對諾貝爾獎更有一種執念。因為有了這些超純水,2002年,日本學者小柴昌俊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15年,日本學者梶田隆章又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本來小柴昌俊的學生、梶田隆章的老師戶冢洋二也可以獲獎,他的貢獻比小柴昌俊更多,只是諾獎結果出爐之前他去世了,就這麼擦肩而過。這3人為什麼都有資格獲得諾獎呢?
  • 學會等待,是一種了不起的能力
    ,默默沉潛只為騰空而起劃出一道完美的弧線; 等待,好似曇花一現前的醞釀,敲碎季節的容顏只為在清輝下吐出一抹芬芳; 等待,恰若春暖花開前的冬眠,忍受寒風凜冽只為來年的草長鶯飛春滿人間。
  • 被塑料漁網勒住脖子,絕望小海豹靜靜等待死亡,結果等來了奇蹟
    然而不愜意的是,一個藍綠色塑料漁網正勒住一隻小海豹的脖子,它只好絕望地躺在地上,顯得格外刺眼,似乎在靜靜地等待死亡,似乎又在等待奇蹟的到來。這一幕發生在俄羅斯遠東泰勒尼島(Tyuleniy Island)上,由一群志願者和研究人員在首次探險過程中用相機拍攝,探險目的是營救那些被塑料垃圾困住的野生海豹,奇蹟終於來了。
  • 劉詩詩出演現代戲《下一個奇蹟》 造型幹練
    而電視作品中的劉詩詩,時常流露出淡淡的清雅,清新自然的表演和流暢的演技,總能讓觀眾不經意間記住她的臉,特別是穿越劇《步步驚心》的成功,讓劉詩詩的事業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看慣了劉詩詩古裝造型的觀眾,這次終於有機會在現代戲《下一個奇蹟》中領略她的知性美了——由臺灣新銳導演卓立指導、葉如芬監製的《下一個奇蹟》,這是國內首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心靈勵志電影,作品取材於「亞洲超級演說家」梁凱恩的真實經歷。新生代美女劉詩詩聯袂秦昊、莫小棋領銜主演,在這部現代戲中飾演一直默默陪伴支持主人公ROCKY的紅顏知己、氣質幹練的佳怡。
  • 科學利用X射線望遠鏡尋找「萬有理論」證據
    據外媒報導,找到一種方法把相互矛盾的科學模型統一到「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中本質上是物理學領域的聖杯。現在,NASA的一個天文臺對這些理論進行了首批實驗測試之一,即在太空中搜尋可能將宇宙聯繫在一起的假想粒子的證據。
  • 「媒庫文選」時間旅行在萬有理論下可行嗎?
    Can Time Travel Survive a Theory of Everything 時間旅行在萬有理論下可行嗎?在許多宇宙,通常是影視劇中的宇宙,時間旅行並不比尖峰時段在任何一個大城市的鬧市區開車困難多少。在現實生活中,時間旅行沒那麼容易。事實上,它很可能無法辦到,是比到訪愛麗絲仙境、在彩虹盡頭發現黃金或者清除臉書網站上所有仇恨言論更遙不可及的幻想。不過時間旅行未必違背物理學定律。
  • 當瘟疫襲來,自我隔離的牛頓苦研萬有理論,薄伽丘寫了《十日談》
    牛頓的萬有理論,薄伽丘的《十日談》,這些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著作都是在瘟疫時期完成的。自從新型肺炎疫情爆發後,國人們每天便都陷入恐慌和焦慮當中。但事實上,在歐洲近代史上的萬有理論與《十日談》,這兩項甚至是改變了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著作,都是在歐洲近代的兩次瘟疫時期,牛頓和薄伽丘為了躲避瘟疫,在家潛心學習出來的結果。牛頓與萬有引力要是盤點全人類文明史上的幾場瘟疫,發生於1665—1666年間的倫敦大瘟疫絕對「享有盛名」。
  • 《下一個奇蹟》上海萬人峰會落幕 梁凱恩傳遞信念力量
    2018年12月15日-18日,為期四天的《下一個奇蹟,再次改變世界》峰會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盛大落幕。亞洲首席超級演說家梁凱恩領銜豪華大咖陣容,為現場的萬名觀眾帶來了一場震撼的精神盛宴。《下一個奇蹟,再次改變世界》是由亞洲首席超級演說家梁凱恩、亞洲第一潛能激發大師許伯愷共同呈現的萬人演講峰會,此前已經在多個城市舉行,所到之處都掀起了自我賦能的熱潮。此次上海峰會選在極具意義國家會展中心舉辦,更吸引到了萬名觀眾到場聆聽。四天的峰會以《創造奇蹟的信念》、《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藍圖和狀態》、《如何運用吸引力法則》、《視覺化的力量》等九個篇章依次展開。
  • 愛因斯坦奇蹟年所創造的奇蹟
    (一)公元1905年是愛因斯坦的奇蹟年,也稱物理學奇蹟年;(二)愛因斯坦:1879年—1955年,德裔美籍,猶太民族,世界著名的現代物理學家,被譽為「千年最偉大思想家」之一;——愛因斯坦(四)1905年創造的奇蹟,即在物理學最權威的雜誌《物理學年鑑》上連續發表的五篇論文:第一篇:《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試探性觀點》,其中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第二篇:《熱的分子運動論所需求的靜液體中懸浮粒子的運動》,該論文說明了布朗運動,證明了水分子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