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長者用床的基本原則
因長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經濟狀況不同,可選擇的照護用床也可不同。但是選床的原則是相同的:
有利於安睡,環境舒適(保溫性、通氣性、清潔等)
易於活動,方便翻身、起床、起身等活動
方便長者交流,無論與照護者還是與家屬
便於實施照護,照護者不易疲勞
床的高度應以不使照護者過於彎腰為宜
正常人睡眠中會有10-30次翻身,以使全身肌肉充分放鬆。妨礙自由翻身的床不利於睡眠和充分的放鬆休息。
研究發現,床應當以寬120~130cm、長200 cm為宜(當然要依床的使用者的體形相應調整)。
床墊不能太軟,太軟不利於入睡和熟睡,使翻身、起身感到吃力,也不利於在床上進行康復訓練。如果為了睡眠質量好,也可考慮用彈簧床墊,但原則是不能太軟。
床鋪的高度以長者坐在床邊雙足著地,膝蓋呈90°為宜,此高度便於長者起身或坐下,也使得照護者便於幫助長者順利移動。
枕頭太高不利於呼吸,最好選擇使頭部與背部處於同水平的較低的枕頭,也可用浴巾或大毛巾疊起來調節到最合適的高度。
無論照護者還是長者都應當明白床是用來睡覺的,其餘時間要儘量離開床,否則會使長者活動減少,加速身體各部分功能退化,也會加重照護者的負擔。
-2-
理想的護理用床
理想的護理專用床由床架、床墊、馬達組成。床面可分成3~5個部分分別升降高度,馬達最好有3臺,分別升降床架和床面的背部、膝部、足部等不同部位。考慮價格因素,不用馬達而用手動槓桿調節床的不同部位升降的低成本護理用床也可以,但是長者本人無法主動調節。床墊也應能適應床面的起伏升降而彎曲。一般長者可自由翻身,不擔心會發生褥瘡時,為預防腰痛,可用偏硬的床墊;如果有褥瘡的危險,可選適度偏軟的床墊。
護理專用床應帶有床側護欄,輔助照護扶手,方便長者自己活動。如果床腿帶有輪子,可以自如移動,則更方便。但是,沒有上述條件也可以用變通的辦法,自己改裝改造,創造出令長者舒適的床上環境。
-3-
被褥、床單、靠墊等的選擇
1. 床褥
選擇保溫性、吸溼性好的材質。不可太軟,否則身體深陷、不易翻身。可選擇兩條稍硬的床褥疊加或普通床褥與稍硬的床墊組合。床褥應準備兩組,以便每周更換、日曬、乾燥。
2. 枕頭、靠墊
以散熱性、透氣性好的材質為宜。不可太小、不可太硬,稍軟為宜。
3. 被子、毛毯、毛巾被
被子宜選擇輕、軟、保暖性好的羽絨被,太沉的被子妨礙翻身。毛毯最好套上棉質被套。毛巾被方便清洗。
4. 床單
避免床單褶子引起褥瘡。床單應足夠大,使得四邊角可掖到床墊下至少20 cm。床單還要表面緻密、平整、光滑、柔軟,結實耐洗,以純棉為宜。清洗後可稍微上漿。若長者體弱易發生褥瘡,則不可上漿。
-4-
一次性護理用品選擇
對於需要長期臥床的長者,一次性護理用品的選擇就需要慎重。要選擇柔軟、有超強的吸水力、透氣性高的紙尿褲產品。在環境溫度增高時,皮膚的溫度很難控制,如果不能適當地透出溼氣和熱氣,很容易產生熱痱和尿布疹。如紙尿褲比較硬,長時間使用會增加發生褥瘡的機率。鋪於床上,放置於長者的身下吸收排洩物,可有效防止床單、棉被汙染。要先掛有柔軟耐磨表層、有超強的吸水力、防滲漏的隔水膜。在床上可利用靠墊來保持穩定的姿勢與預防褥瘡。護理床的床背升降之後,要扶起長者,撫平其背後衣服皺褶,以防褥瘡。偏癱者坐在床上時,在其患側放置靠墊可維持身姿穩定。身體的狀態和目的不同,舒適的姿勢也不同。應依照長者的狀態選擇合適的姿勢。要注意的是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可能引發褥瘡。長者有癱瘓時,為防止攣縮進一步發展,可在癱瘓側手裡放進小手巾抓握。將墊子置於患側手臂及腿下,適當墊高。用靠墊抵在腳下,預防發生足尖伸直。腰部疼痛或無法平臥的長者,採取側臥位會感到舒服些。原則上偏癱側應在上方。不得已讓偏癱側在下方時,注意不要將偏癱的上肢壓在身下,手臂應在肩部前方。如果背部、臀部有褥瘡,可採取俯臥位,趴著曬日光浴,加速痊癒。劇烈咳嗽、痰多時採取俯臥位也會感到舒服些。此時用兩隻大墊子呈「八」字型擺放,以不壓迫胸口為宜。只要坐起來,視野會擴大5倍,臥床時不用的肌肉會動起來,有促進康復的作用,對心肺功能也有益。坐姿可以使腹壓增加,有利於排洩。如果能進一步坐輪椅,視野會擴大10倍。當然最初不易,但是只要堅持鍛鍊,可以保持坐姿較長時間。放倒床背後,長者會隨床背滑動著躺平。此時長者背部常會有被撐起來的牽拉感,不舒服。由於睡衣有褶皺易引發褥瘡,所以要使長者側身,撫平背後的衣褶,再躺平。最好將長者身體向床頭移動,再使床鋪平整。臥床不起的長者,長時間同一姿勢睡在床上常發生褥瘡,因此至少2小時要翻一次身。翻身後切勿忘記撫平睡衣和床單的褶皺以免發生褥瘡。將床的高度調整到照護者伸手時手指可以觸及床面的高度。床上移動時,儘量減小長者與床面的接觸面,這樣移動翻轉較省力。使長者面部朝向要翻身的方向,癱瘓的手置於胸前;使長者雙腿屈曲,膝蓋立起。照護者雙手分別置於長者肩部和膝部,向翻身的方向推或拉,使長者翻身。長者身體與床的接觸面越小越好。雙手抱在胸前,雙膝立起,身體與床的接觸面減少,移動起來方便省力。橫向移動吋,先移動上半身,然後再移動下半身(反之亦然)可以減輕照護者的負擔。向上方移動時,將長者上半身適當抬起,減少身體與床單的摩擦面積,可減小阻力,便於操作,減輕照護者負擔。注意:向身體下面伸手時,用指甲向下壓床墊,則手易伸進去。移動長者時照護者要沉下腰部,既省力又避免腰部損傷。體力衰弱或半身麻痺的長者,用健側的身腳,可以自立起床。這時要利用床邊的輔助扶手做支撐。人的起立過程中頭部的動作關係很大,如鞠躬狀頭部前傾,臀部抬起,體重移向雙足,然後利用腿的力量起身、直立。如果長者雙足遠離床沿,那麼體重轉移到足部的距離長,腿使不上力。所以雙足應靠近床沿,以膝蓋的角度呈現銳角為佳。無偏癱的長者、理解起身過程者,完全獨立或藉助床邊護欄支撐獨立起身不是難事。長者自發地起身,照護者只需用很小的力輔助。即使照護者力量小,也可勝任。如果長者的臀部未抬起,體重未轉移到足部就起身,長者的體重大部分加在照護者身上,則易引起照護者腰部損傷。照護者膝部貼靠長者患側膝部,讓長者雙手抱住照護者的頸頂,照護者雙手抱住長者腰部。如果照護者力弱,可抓住長者褲腰。相比照護長者起身,躺倒時更易發生事故,所以更要謹慎細心。使長者坐到床鋪上。即使照護者扶著長者,從其坐著的位置躺倒也有危險。要讓長者的肘部支撐著,緩慢躺下才安全。臥床長者至少1周更換1~2次床單,床單汙濁時要隨時更換。床單清潔使長者和照護者都感到清爽舒適。床單的更換,在長者因就餐、排洩而離床時最方便。易汙的部分,用小床單更換會方便些。要求床單平整,長者翻身也不易有皺褶,因此床單四角應便於固定在床墊下。床單不要上漿,洗滌後按照圖示的方法摺疊,可使更換床單效率提高,操作迅速。長者離床時更換床單,方法很多,目的都是使床單平整繃緊在床上,不易起皺褶。選用什麼方法可依照護者的操作習慣決定。根據經驗,有幾種方法介紹如下。白天儘量不睡,坐著做些小手工,或者散步,使長者感到輕度疲勞。溫熱水洗腳,特別是足浴,可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身心,有一石二鳥之功。睡前半小時到一小時喝少許可溫暖身體的飲料(如熱牛奶、溫開水等)。室內溫度:冬季18~22度,夏季21~25度。(與走廊、廁所、浴室等溫差不大)文章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