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0年前的海灣戰爭開始,貧鈾就成為一種被部分神話的材料。所謂貧鈾就是被提煉走大部分鈾235而剩餘的鈾238同位素。鈾235有較強的放射性,是最基礎的核燃料;也是繼續濃縮生產裂變彈的直接材料。但是天然鈾礦石中只有075%,也就是不到百分之一是鈾235,剩下的99%都是鈾238。量很大而用途有限。鈾238可以作為三相彈的外殼。不過正常情況下放射性很弱。但是目前的技術手段,不論用離心法還是氣體擴散法,分離鈾235和鈾238這兩種同位素並不是那麼徹底。因此大部分貧鈾都有相當明顯的放射性。超級大國在海灣戰爭中大量使用貧鈾彈藥,事後被廣泛的批評。當時使用的主要彈種是30毫米的機炮炮彈的彈芯,還有脫殼長杆穿甲彈,也就是APFSDF的彈芯;還有部分特殊的鑽地炸彈的貫穿體。貧鈾彈藥打擊目標後會瞬間氣化,最終長期汙染戰區的土地水源和空氣。而貧鈾彈藥在發射前屏蔽也不徹底,
對使用者本身也有長期的隱蔽傷害。因此屬於明顯的損人不利己。那麼明知貧鈾彈藥具有長期危害性。超級大國為何還對此格外上心呢。說到底,就是貧鈾不論作為彈藥來穿甲,還是做成貧鈾絲來製作複合裝甲,都有它的特殊性能和產量優勢。對任何穿甲體來說,無非就是一個動能、動量和物質硬度兼備的問題。而根據動能和動量的物理公式,兩者除了和彈丸的速度有關外,還都直接與彈丸的重量有關。而在穿甲彈丸的大小事先確定的情況下,彈丸的比重越大,則穿甲效果越好。因此穿甲彈的穿甲彈芯,首先考慮的就是採用重金屬。看看元素周期表,比重在18以上的重金屬是相當有限的。黃金和白金(也就是鉑),是少見的比重都在19以上的重金屬。兩者可以當穿甲彈芯嗎?除了歷史上的極端情況,誰都不會傻到向對手發射黃金和白金。這兩者除了太過貴重之外,本身的質地不夠堅硬,也是作為穿甲彈芯不合格的主要因素。而有一種重金屬,當穿甲體卻再合適不過。
這就是其比重同樣高達19.3,而且非常的堅硬,熔點又高達3000攝氏度以上,幾乎是天然穿甲彈芯的鎢金屬。如果在純鎢中加入少量的碳元素,形成碳化鎢合金棒,則比重仍然在18.5以上,硬度又提高數倍,可以直接加工成長杆穿甲彈的彈芯了。因此在二戰前後,全球就把金屬鎢礦當做了絕對的戰略稀有金屬。但是偏偏全球有開採價值的鎢礦,90%都在東亞大國家裡。雖然正常情況下,各國都可以買到已經初步加工的鎢合金製品,但是如果世界大戰再次來臨,西方各國再想獲得批量的鎢合金資源就未必那麼容易了。而超級大國很早就開始打貧鈾的主意。因為貧鈾的比重也恰好在19以上。而且冷戰期間海量提煉鈾235幾十年,倉庫裡存留的貧鈾,沒有十萬噸也有八萬噸。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貧鈾的加工性也比較好,甚至比鎢合金還要容易。另外貧鈾作為穿甲彈芯,還有一個夢寐以求的優點,就是其有罕見的自銳性!什麼叫自銳性?有個不太確切的比喻,普通玻璃不斷被敲碎,新產生的斷口都是很鋒利的,可以大致這麼理解自銳性。
而對長杆穿甲彈來說,其靠動能穿透裝甲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消耗長杆彈芯自身,然後不斷再往裡鑽的過程。如果在徹底消耗完彈杆的全部長度之前鑽透裝甲,也就是穿甲成功了。而天然帶自銳性的貧鈾製作的穿甲杆,穿透起裝甲來就很「銳利」。而普通的碳化鎢長杆彈芯,在穿甲過程中會鈍化,就像一個釘子砸入硬石頭中,頭部會逐步變鈍一樣。由此貧鈾穿甲彈大行其道了20多年。甚至號稱可以直接穿透1米厚的鋼裝甲。不過新型大國最新研究發現。貧鈾穿甲彈杆的自銳性強於逐步鈍化的碳化鎢穿甲杆,只是在彈體和裝甲碰撞速度在1700每秒以下時才成立。而如果長杆穿甲體撞擊目標的速度在1700米以上,貧鈾穿甲體的自銳性就退化成了易破碎性。反倒是「樸實」的碳化鎢穿甲體會再次如虎添翼!如果末端速度能達到1800米每秒到2200米每秒,那麼碳化鎢彈芯穿透1.5米到2米的超級厚度的裝甲鋼都是很輕鬆的。要達到這個速度,可採用140毫米的新坦克炮;如果用上初速更高的電磁炮則效果更好。貧鈾穿甲彈終究還是在和碳化鎢的長期競爭中敗下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