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陳素萍 通訊員 羅志強 徐迪靜 劉滬波
食用橄欖油和蜂蠟、環保無公害香精,日常所用精油、芳香乳木果油……這些日常生活用品組合在一起會產生什麼奇妙的效果呢?
日前,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化學工程學院「木木羊」生活坊工作團隊的師生們來到黨建共同體單位戚家山街道,將這些生活用品搬上手工製作臺,帶領街道社區書記,文教工作者、中小學校長和幼兒園園長等一起手工製作古法香膏和唇膏。
寒冬時節窗外料峭,手工製作臺上卻是一片忙碌景象。
師生們將一個個常見生活用品擺在製作臺上,仔細熟練地示範著手工製作可食用古法香膏和唇膏的詳細步驟。
學員們緊盯每個演示步驟和製作細節,從稱重配料、緩緩融化蜂蠟,控制橄欖油和精油的滴進速度,到在恆溫水浴鍋裡不斷均勻攪拌以便讓蜂蠟與橄欖油、香精等充分熔合,再將製作好的液體灌裝、冷卻後做成成品,手工製作的香膏和唇膏接連新鮮出爐。
捧著自己親手製作的「作品」,蔚鬥小學校長李玉萍興奮地說:「這很神奇,幾種日常生活用品就能做出香氣四溢的香膏和色彩豐富的唇膏。可以用這些有趣的實驗對學生們進行綠色化學啟蒙教育,孩子們一定會感興趣。」
「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都和化學密切相關,服務於我們的日常所需。這次製作古法香膏和唇膏原料都是綠色環保的,產品甚至可以食用。」活動指導教師申芳嫡說。
「戚家山街道當前正以美麗城鎮創建為目標,建設工業型生態美麗城鎮。」戚家山街道文化站站長應冬春說,讓居民認知綠色化學,能夠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成為生活美學添加劑,豐富居民文化生活。我們希望雙方能夠搭建更多平臺,藉助寧職院專業特色優勢和師資力量,助力街道美麗城鎮建設。
寧職院化學工程學院黨總支書記李飛鴻介紹說, 像這樣貼近生活與化學相關的手工製作活動,是學院與戚家山街道深入開展黨建共同體建設的舉措之一。今年以來,學院利用專業資源面向街道開展了一系列服務項目,比如專業教師組建「3HH」互助互檢專家團,幫助提高化工園區企業安全管理和事故應對能力;開展「心連心」「小候鳥」義務支教活動,通過「學生+社區」和「專業+需求」雙向對接的公益「1+1」模式,助力文明城市建設;在北侖開發開放展覽館組建「黨員教育實踐基地」,由黨員學生擔任講解員宣講創新創業開發開放史等。下一步還計劃延伸服務觸角,豐富服務「菜單」,針對中小學生特點,深入中小學中間開展科學素質拓展訓練課和趣味化學科普等各類課程,並在社區開展各類通俗易懂的綠色化學知識宣講。
今年上半年,寧職與北侖區籤訂校地黨建共同體合作協議。
自此以來,學校將基層黨組織建設全方位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各二級分院與北侖各街道社區在共推文化創新、共創美麗鄉村、共促產教融合等多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共建項目,全面推進組織共建、資源共享、人才共育、品牌共創,努力打造校地黨建共建制度創新的「重要窗口」。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