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膜最簡單的磷脂雙分子層,行為複雜到超出你的想像(二)

2020-08-11 生物流

接上一篇文章:我們繼續:


科學家想到了什麼辦法來實時觀察細胞的胞吞胞吐過程呢?

辦法就是:將細胞膜標記上螢光蛋白,再拿到超高解析度的螢光顯微鏡下進行觀察。


  1. 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

共聚焦顯微鏡(Confocal)的解析度可以達到150納米,超高解析度顯微鏡如受激發射損耗(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microscopy,STED)顯微鏡,也叫STED顯微鏡,解析度可以達到60納米甚至更低。

在時間解析度上,STED顯微鏡也可以達到33-100毫秒,也就是每1秒鐘拍照10-30張。這樣的解析度足夠滿足科學家們觀察細胞膜變化的動態過程。

普通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受到光衍射的影響,只能達到半波長的解析度。而受激發射損耗顯微鏡(STED)屬於超高解析度顯微鏡,它打破了限制普通光學顯微鏡解析度的光衍射極限。

通俗地講,STED顯微鏡成像的原理是用一束環形光來幹涉抵消掉螢光衍射環的一部分,從而實現超高解析度。

由於在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研究領域的貢獻,埃裡克·白茲格(Eric Betzig)、史蒂芬·黑爾(Stefan W. Hell)和威廉·莫爾納(William E. Moerner)三位科學家獲得了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超高解析度顯微鏡除STED外,還有隨機光學重建(STORM)顯微鏡、全內反射螢光(TIRF)顯微鏡等,它們將螢光顯微鏡的解析度帶入了「納米時代」。


現在,螢光顯微鏡的解析度夠了,能夠觀察細胞膜的動態變化了。那麼,如何給細胞膜標記螢光呢?

要標記細胞膜,既可以從磷脂雙分子層入手,又可以標記膜上的蛋白質。


  1. 讓我們重新來看磷脂酶C——用螢光來標記磷脂酶C

磷脂酶C位於細胞膜上,並且它是位於兩層磷脂分子層的內層上,這個蛋白一部分在磷脂層中,另一部分在細胞內部。


既然磷脂酶C位於細胞膜,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表達基因的方式,將磷脂酶C的胞內區的PH結構與螢光蛋白(如mNeronGreen,GFP等)融合。這樣,螢光蛋白的位置就可以代表細胞膜的位置。

我們有了標記細胞膜的工具,即給磷脂酶C帶上螢光蛋白。只要觀察到螢光的變化,就能知道細胞膜的變化情況了。同時,現代科技又具備觀察活細胞的超高解析度顯微鏡。

在這種情況下,假如,給你兩片具有生物活性的膜,分別是細胞膜和囊泡膜。

現在,請你來告訴我,如何觀察到囊泡膜與細胞膜的融合過程呢?換句話講,如何觀察到細胞的胞吐過程呢?


  1. 觀察細胞膜的動態過程——實驗設置

將需要觀察的細胞放入一個小培養室中,這個細胞便處於一個三維的立體空間中,坐標軸可以分別用x,y,z來表示。用綠色螢光來標記細胞膜上的磷脂酶C,同時,在細胞外部放入紅色的染料。

實驗設置如下圖所示:

當我們在x,y組成的平面上觀察時,在細胞的中心觀察到的細胞膜是環狀的綠色;在細胞的底部觀察到的細胞膜則是一片綠。

如果在這裡你仍然能夠想像出這個底部和中心的話,說明你理解了這個實驗設置。那麼,我們接下來看實驗的結果。


  1. 細胞膜與囊泡膜的融合過程——全融合


細胞膜內層被綠色螢光標記:因為磷脂酶C在細胞膜內部呀,綠色螢光是連在磷脂酶C上的。

囊泡膜沒有螢光標記:因為囊泡膜上沒有磷脂酶C,所以囊泡膜沒有顏色。

那麼:

(1)當囊泡膜與細胞膜融合的瞬間,囊泡來不及變形。由於細胞膜的流動性,位於細胞膜上的螢光蛋白(PH-eGFP)會迅速移動到囊泡外層膜上。

超高解析度顯微鏡在x,z平面上觀察到的結果是:

起初平坦的細胞膜(綠色),在融合的瞬間,形成一個囊泡的形狀。

也就是說,細胞膜與囊泡膜融為一體的時候,磷脂酶C迅速流到了之前的囊泡膜上,所以融合的囊泡會瞬間變成綠色。


同時,細胞外部充滿了紅色的染料。

那麼:

(2)當囊泡膜與細胞膜融合的瞬間,如果兩層膜完全融合,囊泡內部與細胞外部即會連通。囊泡釋放出內部化學物質的同時,必然會導致外部的染料進入剛剛打開口的囊泡中。

超高解析度顯微鏡在x,z平面上觀察到的結果是:

起初位於細胞外部的染料(紅色),在融合的瞬間,進入到綠色的囊泡內部。

也就是說,胞吐的過程可以通過兩個方法觀察。一是用綠色螢光標記磷脂酶C,從而看到細胞膜內層與囊泡膜外層融合的過程。二是通過在細胞外部添加紅色染料,從而看到外部與囊泡內部連通起來的過程。


那麼,有沒有這樣的可能:細胞膜和囊泡膜只融合了一層,另一層沒有融合呢?


  1. 觀察半融合狀態

如果只融合了一層膜,那麼,細胞外部和囊泡內部是無法連通在一起的。

此時,超高解析度顯微鏡在x,z平面上觀察到的結果是:

起初平坦的細胞膜(綠色),在單層膜融合的情況下,仍然會出現一個囊泡的形狀。

然而,起初位於細胞外部的染料(紅色),在單層膜融合的情況下,不會進入綠色的囊泡內部。

也就是說,此時,儘管細胞膜和囊泡膜進行了融合,但是囊泡內部的物質並沒有吐出來。囊泡仍然保持封閉的狀態,因為它的內層膜並沒有和細胞膜發生融合。

這也使我們了解到在細胞外部加入紅色染料的必要性:

通過標記磷脂酶C,可以觀察到第一層膜有沒有融合。

通過紅色染料的變化,可以推測出第二層膜有沒有融合。

實際上,這種半融合狀態在囊泡融合過程中是廣泛存在的。並且,細胞能夠維持這種穩定的半融合狀態。(上圖中這種狀態就維持了十幾秒都沒變化)


那麼,再進一步,先融合第一層膜,再融合第二層膜的情況在細胞中同樣存在。

試想一下,如果是這種情況,此時,我們在超高解析度顯微鏡下會觀察到怎樣的過程呢?

我們下一篇文章繼續探討:。

相關焦點

  • 新型冠狀病毒101:葡萄糖酸鈣,磷脂雙分子層
    主要用於治療急性血鈣缺乏症、防治慢性營養性鈣缺乏症、抗炎、抗過敏,以及鎂中毒… …肽聚糖:見《富田興合苑業主的大事小事65~67》… 細胞結構:細胞膜 細胞壁的內側緊貼著一層極薄的膜,叫做細胞膜(Cell Membrane)。
  • 以磷脂雙分子層為例手把手教你畫SCI插圖
    漂亮的圖片,能夠大幅度提高審稿人對文章的好感,從而提高文章被接受的概率,但是很多小夥伴並不能夠熟練地使用一些作圖軟體,比如Adobe illustrator這種,在這裡小編就以磷脂雙分子層為例,分別用AI和PPT教大家怎麼畫細胞,最後小編還會介紹兩個PPT作圖神器,讓你作圖又快又簡單!
  • 第1節 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科學家因測得從紅細胞中提取的脂質,鋪成單分子層的面積恰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質必然排列為連續的兩層這一結論。3.磷脂分子在水中能自發地形成雙分子層,你如何解釋這一現象?由此,你能否就細胞膜是由磷脂雙分子層構成的原因作出分析?
  • 【教材答案】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1.活細胞的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染料臺盼藍是細胞不需要的物質,不易易通過細胞膜,因此活細胞不被染色。死細胞的細胞膜失去控制物質出入細胞的功能,臺盼藍能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死細胞能被染成藍色。(P40)2.細胞膜作為細胞的邊界,具有控制物質出入細胞的功能。(P40)1.最初對細胞膜成分的認識,是通過對現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的。
  • 每天一個知識點:細胞膜的結構
    動物細胞膜還有膽固醇,細胞膜的組成元素為CHONP等。(2) 脂質中磷脂最豐富。蛋白質在細胞膜行使功能時其重要作用,細胞膜功能越複雜蛋白質種類和數量越多。(3) 在細胞癌變過程中,細胞膜的成分改變。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增加。
  • 細胞膜的成分
    每種類型的細胞膜都含有特定的脂質和蛋白質,其種類和含量,因膜的類型不同有很大差別。一般來說,功能複雜的膜,蛋白質的種類和含量較多;功能簡單的膜,蛋白質的種類和含量較少。膜脂都是雙極性分子。磷脂頭部的磷酸及其結合的基團、膽固醇的烴基和糖脂的糖鏈等親水基團,分別形成各分子的親水端;分子的另一端則為疏水端,如磷脂的脂肪酸長鏈。
  •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1課後習題及答案 3.1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第3章 細胞的基本結構第1節 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練習與應用(P46)一、概念檢測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細胞膜的脂質結構使溶於脂質的物質,容易通過細胞膜B.由於磷脂雙分子層內部是疏水的,因此水分子不能通過細胞膜C.細胞膜的蛋白質分子有物質運輸功能D.細胞的生長現象不支持細胞膜的靜態結構模型
  • 新教材解讀: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與現行教材不同,新教材處理細胞膜結構的科學史時,分成了兩部分。通過「思考與討論」分析得出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質。然後在了解了細胞膜成分的基礎上,介紹磷脂和蛋白質怎樣組裝成有序的細胞膜結構。歐文頓的實驗表明:脂溶性物質更容易穿過細胞膜,據此提出假說:細胞膜由脂質構成(注意這暫時只是個假說還不是結論)。科學家分離得到純淨的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的細胞膜,化學分析表明組成細胞膜的脂質包括磷脂和膽固醇。歐文頓的假說得到了驗證。磷脂在細胞膜中含量豐富,據此可以提出問題:磷脂在細胞膜中是如何排列的?
  • 會喝水的土豆:有關於細胞膜的那些事
    土豆表面有生物膜,生物膜是鑲嵌有蛋白質和糖類(統稱糖蛋白)的磷脂雙分子層,起著劃分和分隔細胞和細胞器作用生物膜,也是與許多能量轉化和細胞內通訊有關的重要部位,同時,生物膜上還有大量的酶結合位點。細胞、細胞器和其環境接界的所有膜結構的總稱。
  • 高中生物:輕鬆搞定「細胞膜」的那些事兒
    50%)、蛋白質(約佔40%),還有少量的糖類(約佔2%-10%)。1.磷脂雙分子層:構成細胞膜的基本骨架。(磷脂分子包括親水的頭部和疏水的尾部)2.蛋白質:不同程度的嵌入、貫穿或附著在磷脂雙分子層的表面。
  • 細胞膜流動鑲嵌模型的提出及發展
    細胞膜是將細胞內物質與外界環境分隔開的一層極薄的膜,厚度約7-8nm,在電子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暗-明-暗的三層條帶結構。細胞膜的結構是如何研究、怎麼被發現的呢?科學家在對物質跨膜運輸現象的研究中產生了一系列的疑問,於是開始從生物膜功能的深入探索到生物膜結構研究的過程。
  • 高一生物細胞膜課時練習題(附答案)
    C錯,在組成細胞膜的脂質中,磷脂最豐富,此外還有少量固醇。D錯,功能越複雜的細胞膜,蛋白質的種類和數量越多。B正確,細胞膜的各種成分中,脂質約佔細胞膜總量的50%,蛋白質約佔40%,糖類約佔2%~10%,因此脂質最多。
  • 細胞膜結構是如何被發現的?
    手機看文章請搜索公眾號「生物學通報」,或者加微信號:shengwuxuetongbao從低等生物如草履蟲、鞭毛蟲到所有的高等生物和人類Gorter 和Grendel用有機溶劑提取人紅細胞質膜的脂質成分,將其鋪展在水溶液表面形成脂質單分子層,並測定這些脂質單分子層的面積大約是紅細胞的表面積的2倍。這一研究首次提示脂質可能以雙分子層的形式包被在細胞表面。
  • 細胞歷險記(一) | 萍水相逢
    肝臟解釋說,「轉鐵」這個任務,就是要把細胞需要的鐵離子(Fe3+),從細胞外轉運到細胞內部。所以你的名字也可以是「運鐵蛋白」。轉鐵蛋白(Transferrin)是在脊椎動物中發現的糖蛋白,能夠結合併轉運鐵(Fe3+)。
  • 邊學英語邊複習生理學(2) | 8分鐘了解簡單擴散
    在關於細胞膜運輸這一部分中,我們將重點討論各種類型的膜運輸。在這段視頻中,我們將重點介紹簡單擴散。請記住,簡單擴散屬於被動的運輸類型,它自動告訴你溶質沿梯度移動,它自動告訴你它不需要任何能量。這裡我們有一個磷脂雙分子層,它構成了質膜(細胞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