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千年歲月,一片土地的滄桑變遷就是一部活色生香的歷史劇,廣袤的新疆大地上永遠流淌著頑強的血液,這不僅僅是一種標識,更是一種精神力量。而如今,人們用博物館來寄託對盛衰興亡的感慨和悲歡離合的無奈,這何嘗不是一種別具一格的紀念方式呢?
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部的哈密市有這樣一個博物館,名為哈密博物館,館內收藏有原始社會至明清時期的石器、青銅器、陶器、木器、鐵器、清代服飾和乾屍等珍貴文物一萬兩千餘件其中包含17(類)件國家一級文物。
哈密博物館一層為哈密自然與地質陳列廳,為了展現博物館的專業性與科學性,特邀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幫助設計。這裡展出許多大型古脊椎動物的復原、鳥類化石和魚類化石等一百多件,深受中小學生孩子們的喜愛。
恐龍蛋化石,蛋殼外表面光滑無紋飾。蛋殼一般雜亂排列,沒有明顯的蛋窩形態。
狼鰭魚是原始的真骨魚類,種類很多,是中生代後期、東亞地區的特有種類,遺憾的是這種魚類早已滅絕。
哈密博物館內最令人瞠目結舌的就是天下第一奇石宴,菜品豐富、色澤鮮豔,令人垂涎欲滴,是不是忍不住品嘗一番呢?一口咬下大概就會明白什麼叫外熱內冷了,原來這些「菜」的原料取自館內珍藏的奇石,進而拼成形色逼真的石頭宴,憑藉以假亂真的外表迷惑了不少遊客的心呢。
博物館以展板的形式對哈密地區重大科研成果進行了展示——世界上最大的翼龍化石遺址。哈密地區發現了世界上已知最大和最富集的翼龍化石產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處三維保存的翼龍蛋和雌、雄個體共生的翼龍化石遺址,對翼龍的研究具有巨大的科研價值。
哈密翼龍屬於大型翼龍類,其成年個體的翼展可達3.5米,保存完整的頭骨和下頜,使科學家對翼龍的個體發育特徵有了全新的認識。翼龍是神秘的會飛的爬行動物,比鳥類早約7000萬年飛向天空,卻是最早飛向藍天的三脊椎動物中唯一滅絕的類群。
根據對翼龍化石的研究分析,製作而成哈密翼龍復原圖。
哈密是新疆地區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區之一,生活在這片地區的遠古居民開始了新疆人類文明的歷史。哈密是西域進入中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的重鎮,哈密起著溝通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作用,在互通東西文化的同時,哈密積極吸收雙方的文化精髓並形成獨具特色的古哈密文化。
栩栩如生的小人再次還原了幾千年前哈密人制陶的場景。
巖畫是古人用敲鑿、磨製、刻畫或塗抹等自然方式在自然巖石、崖壁表面或巖洞內繪製的圖形。八牆子巖刻畫的內容非常豐富,根據個體刻畫形象,可分為山羊、盤羊、馬、鹿、牛、駱駝、人物、車輛、符號等大類,並根據實際情況為其命名。
由於地形地勢原因,新疆地區出現了許多聞名中外的乾屍,與新疆博物館相同的是,哈密博物館也展出了一部分乾屍。其中最著名的為哈密古屍,出土於哈密市五堡鄉五堡古墓地至今已有3200年,雖經過幾千年的歲月洗禮,仍能看到保存完好的皮膚和毛髮,靠近觀察甚至還能看到細密的汗毛,不得不令人感嘆大自然神奇的力量。
哈密古屍出土時,腳著皮靴,身穿毛織衣物。古屍喪葬方式為曲肢葬,其特徵主要是把遺體肢骨曲折,使下肢呈蜷曲形狀,然後葬入墓坑,它是中國文化史特別是中國墓葬制度上的奇特現象,但關於它的淵源、流行時間地區、表現意義等的解釋又是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
哈密境內所見彩陶基本是青銅至漢時期的,器型以罐型為主,兼有豆、杯、盂等。從陶器的製作、器型、紋飾、圖案上看,哈密彩陶文化顯示了同甘肅四壩文化的很多共性,為進一步研究哈密雲周圍地區的關係提供了一批十分珍貴的資料。
珍貴的佛教藏品綠度母。
自漢代起,新疆地區正式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積極融入多元一體的中華大家庭中,在絲綢之路的影響下,各民族曾在新疆地區聚居,當地人的生活習俗與過往商人相通,結合民族特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新疆的文化,成為了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產物,反映在服飾上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