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證據表明:鏡子中的你,並不是你真實的相貌!

2020-10-18 星辰大海種花家

有些人死活就不上照,平日裡看看真人還是不錯的,但一拍照就玩完,根本就沒法看!不上照是因為光線不對,或者不會化妝,不會選角度等等多種解釋,但照鏡子也不一樣,這不是嚇人嗎?但事實上還真是這樣,而且有科學依據!

為什麼鏡子中的人還現實中的不一樣?

很多學物理的朋友馬上就會想到,照鏡子時看到的自己是過去的的自己,因為光線到鏡子,再從鏡子反射回來是需要時間的,儘管光速高達30萬千米/秒,但仍然需要那麼一丟丟時間,所以過去的我沒有現在的我好看!

其實要這樣強行解釋也不是不可以,但為什麼不是過去的我更年輕帥氣(漂亮)呢,為什麼一定是現在好看呢?這個問題就沒法回答了!但事實上我們今天要說的問題中,這個卻不是關鍵,而是我們的視覺習慣導致的!

為什麼鏡子中的你看起來更精神?那是因為曝光效應!

什麼叫臭美?就是一個人反覆照鏡子,咋看都好看,搞不好還拍拍自己的臉,還說幾句「寶寶就是天生麗質」,很多時候我們都想不明白這是為什麼,但其實照鏡子的時候有一種心理學上的「曝光效應」在作怪!

什麼叫做「曝光效應」呢?簡單了理解就是當你熟悉一個人時,也會覺得這人看起來其實也不難看出,或者說熟悉的了就會覺得更好看,當然我們是看不到自己的,絕大多數時候看到的自己都是鏡子中的自己,那麼本人和鏡子中的人看起來有差別嗎?

沒有,裡外都是本人!但如果要較真的話,答案是有,而且差異很大!沒有一個人是完美到左右對稱的,有的人左右相對比較對稱,但有的人左右臉相差就比較大了,筆者的一位同事就是典型的左右臉相差比較大,但並不影響她是一位美女!

當然除了普通人外,很多明星也是左右臉不對稱的重災區,假如將其左臉鏡像到右臉或者反之對比,那麼這就是神似的兩個人,看起來就像雙胞胎,非常相似,但仔細看仍然區分兩者的區別!

所以看鏡子中的人就是這個效應,我們看習慣了不對稱的狀態,比如左大右小,或者右大左小等,所以突然看到鏡子中相反的自己時不習慣的結果就是有種說不出的差別!所以大腦這個視覺處理系統反饋的最終結果就是不如鏡子中習慣的自己好看!

哪個好看?左右哪個才是原版,懵了嗎?

為什麼動態的人看起來比暫停的畫面好看?凍臉效應

2012年2月20日,NCBI上發表了一篇非常有趣的論文,標題是《The Frozen Face Effect: Why Static Photographs May Not Do You Justice》(凍臉效應:為什麼靜態照片對你不公平)

描述這個問題很簡單,很多朋友都可能有這樣的經驗,電影看了一半突然想走開,那麼當然是按下暫停鍵,但當忙完事情回來看到電視機前準備繼續觀看時,基本都會為正在暫停中醜陋的女主而驚嚇到,按理來說對一個人感覺是不會變的,比如她在講話或者動作中,我們都覺得她表現非常優美,但突然截個屏,醜態畢露無疑!

大部分對象都運氣不好

為什麼會這樣?NCBI的論文告訴了我們這是個怎麼樣的心理過程,因為人類的大腦會對習慣性的對象分類,這個運動中的人各種表現都會被納入大腦這個複雜的圖像處理系統中,比如她在講話,或者某些動作時,大腦會對其中的動作做一些選擇性的忽略,因為下一「幀」圖像的連貫性,大腦會將這套動作連貫處理!

處理動態畫面,大腦更容易「興奮」

簡單的說就是大腦更擅長處理一個動態的面孔,根據論文中設置的對照組測試表明,人類的大腦更容易識別動態的面孔而不擅長識別靜態的面孔,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吸引力的差別,比如我們更會覺得動態連貫性的面孔更適合我們的審美觀。

所以當某人給你的視頻中突然來個截屏時,那麼大部分時候都是醜態暴露無遺,即使再專業的攝像師或者即使好萊塢花了超高價錢製作的CG畫面也經不住這樣折騰。這就是「凍臉效應」帶給我們對世界的感知。

所以當你照鏡子或者看到自己在電視屏幕上被暫停時,還真就不是那個你認識的你!照鏡子時只是你習慣的你,而畫面被暫停時,那是平時被忽略的你!

相關焦點

  • 科學研究發現:鏡子裡的你,其實不是真正的你!
    科學研究發現:鏡子裡的你,其實不是真正的你!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在家照鏡子的時候,怎麼看,都覺得鏡子裡的那個自己特別好看,但是,出去以後,和朋友合照的時候,突然發現,原來自己這麼不上鏡。甚至有人懷疑,到底鏡子裡的自己是不是真實的自己,有時候拿著照片站在鏡子前邊,看著照片裡的自己,和鏡子裡的自己,覺得是一樣的,但是,就是鏡子裡的自己好看。其實民間也有傳言,鏡子是人類真實影像的一個反射,鏡子裡的你可能並不是你。但是,傳言畢竟不可信,但是,有一點卻可以肯定,鏡子裡的自己確實比真人好看,而你的鏡子也一直在「欺騙」著你。
  • 你至少比鏡子中的自己丑30%|心理學分析:你不上鏡的真正原因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覺得自己不夠上鏡,明明看著鏡子裡的自己還不錯,可一照就顯得特別呆板,所以很多人都拒絕拍照,因為太過呆板了。事實上,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人的相貌,近年來,有學者指出,平日在鏡子中看到的自己,其實和別人眼中的自己並不一樣,真實的自己會比鏡子中的自己丑30%,這是為什麼呢?人際關係吸引定律告訴我們,人們總是被熟悉的事物所吸引。
  • 為什麼總覺得鏡子裡照出的自己不真實?莫非鏡子內外真的不同?
    鏡子在很多人的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得不說,鏡子作為科學的產物,的確是一個很偉大的發明。鏡子雖小,可如果沒有鏡子會是怎麼一番景象?在鏡子沒有誕生的歲月裡,古人們很多一生都無法知曉自己的相貌,是美是醜只能憑空想像。
  • 鏡子和現實中哪個你才是真實長相?專家:看完這七點你就知道了
    我們經常會拿著鏡子欣賞自己的美貌或者觀察自己的缺點,因此很多人都發現一點很奇怪的事,就是在照鏡子的時候都覺得自己長得還是不錯,但是一旦拍照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經歷就感覺自己並不好看,那麼那個是真實的自己呢,造成這種反差的原因是什麼呢?
  • 鏡子、照片、手機黑屏,哪個才是真實的你?
    大約是這麼個感覺↓無處理照片中的你(左)、鏡子中的你(中)和手機黑屏中的你(右) | 作者改編自慈禧皇太后光緒癸卯年照片之一及TR美術修復作品不過而且,在處理信息的過程中,大腦還會根據我們的認知、經驗和記憶,提煉出部分信息進行整合、加工,最後輸出一種混雜了文化、審美,甚至好惡的視覺概念。這套「選擇性失明+選擇性提取」的視覺信號處理模式意味著,我們從鏡子中看到的自己肯定不是最真實的。此外,中學物理也告訴我們,鏡子裡的像是虛像,也就是說那個像是你自己身上發出的光碰到鏡子再被反射進你眼中的。
  • 為什麼鏡子裡的你那麼好看,拍照卻那麼醜?
    但這時,別人總是會說道——「這就是你平常的樣子啊。」可是,我們平時在鏡子裡看到的自己,明明比這照片要好看一萬倍。這究竟是為什麼?我們的真實顏值又到底是怎樣?別急,看下去你就知道了。壹照片裡的你和鏡子裡的你確實不一樣我們從小就知道,鏡子中的畫面是鏡面反射的結果。我們的臉看上去是對稱的,實際上,左臉和右臉差了很多。
  • 趣談鏡子;為什麼衛生間鏡子裡的自己顏值顯得更高?
    (地球上最大的天然鏡子,玻利維亞的'天空之境',傳說能照到天堂。)一,鏡子為何能照到人呢?這是因為光照射到人的身上,被反射到鏡面上(這是漫反射);平面鏡又將光反射到人的眼睛裡,因此能看到自己在平面鏡中的虛像。
  • 心理學:你的相貌,暴露了你所處的階層
    楊瀾走到洗手臺前,看著鏡子裡的自己,不修邊幅,嘴上還沾著麵包屑,跟那些美麗的白領真的是差了很大一截。等她整理好回到咖啡廳時,老太太走了,給她留下一張新的紙條:作為女人,你必須精緻,這是作為一個女人的尊嚴。看完以後,楊瀾終於明白,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
  • 黑洞的真實模樣,與你在「悟」的真實境界
    :「原來,無和有可以同一,寂靜與動能可以在同一個點上發生;寂靜(空)並不是某種與動能(有)分開的事物 ,寂靜(空)也不是動能(有)的對立面。有意思的問題是:鏡子大家都照過,可當你去照鏡子時,鏡子中的那個「人」是你嗎?或者,不是你嗎?
  • 為什麼說鏡子裡的成像是前後反轉,而不是左右反轉?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其實鏡子不會從左右翻轉,而是前後翻轉,更不是什麼上下顛倒。鏡子沒有左右反轉是不是聽起來有點驚訝!我們下面分析下這個問題。為什麼是前後反轉,而不是左右反轉鏡子反射光線的時候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 為什麼照鏡子時覺得自己好看,拍照卻顯得很醜?真相在這裡
    真實的自己在別人眼裡到底長得怎麼樣?這期小魚就告訴你答案啦!照鏡子時覺得自己更好看?認真你就輸了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有趣的現象叫做「腦補現象」。因為對於攝像頭而言,光線、鏡面、鏡頭畸變等因素都會影響最終成像的效果,再加上操作者的技術不一,照出來的靜態照片是很難接近真人相貌。
  • 為什麼鏡子裡的你不是左右反轉?而是前後反轉?
    鏡子裡的杯子為了更好地做一個實驗,你可以在鏡子前面擺一個色彩比較多的杯子,在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光線從鏡子上反射點反射出來,就可以發現鏡子裡的成像保持兩邊的位置,但是後位置卻發生了互換,那麼如果鏡子可以做到左右反轉的花,那麼杯子的綠色和藍色部分就會在鏡像中互相交換
  • 相貌復原 告訴你曹操長什麼樣
    原標題:相貌復原 告訴你曹操長什麼樣 在書中他提出了很多到現在都非常有用的理論,如男女頜骨的不同,通過牙齒磨損、頭骨癒合的程度判斷年齡等。格拉西莫夫還是把顱骨復原運用到刑偵學中的先驅,是不折不扣的祖師爺級人物。   格拉西莫夫還成功復原了很多博物館裡古人類和歷史人物的相貌,包括18世紀俄國傑出的軍事天才、有「海軍保護神」之稱的費多爾·費多羅維奇·烏沙科夫。
  • 你的長相能影響你的薪水
    許多研究表明,長相能夠影響職業晉升;有些研究稱相貌對僱主來說甚至比求職信還重要。我們無法改變我們的基因,但有些基因可以幫助我們得到其他人沒有的優勢。如果你是身高一米八的男性哈佛大學稱,與身高一米六五的男性相比,身高達一米八的男性薪水要高,他們的平均薪水是5525美元。另一項研究調查的是財富500強中250家公司的總裁身高。
  • 科學實驗 | 冬天到了!一個小妙招幫你預防鏡子起霧
    科學實驗 | 冬天到了!一個小妙招幫你預防鏡子起霧 2020-12-30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直接證據不是判定科學與偽科學的唯一標準
    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在一個舊的,密切相關的意思,「科學」還指可合理解釋,並可靠地應用型知識的主體本身。科學的真偽不是某個人能認定得了的,也不是某個時代的權威能最終認定的。日心說在中世紀被認定為科學,這個學說也有著充分的「證據」,但是在新的證據出來後,日心說就成了偽科學。
  • 鏡子裡完美的自己,被照片醜哭了。心理學告訴你為何顏值忽高忽低
    最重要的,我們暫且把自己在陌生人眼中的樣子設定為最接近真實的標準形象。接下來依次討論鏡子中的自己,照片中的自己和別人眼中的自己。鏡子中的自己鏡子中的自我形象略高於標準形象。鏡子中的自己比真實的自己好看30%?網上流傳著這種說法,人在照鏡子時會把自己美化30%左右,這種說法並沒有確切的科學依據。與其說在鏡子面前大腦會把我們美化30%,不如說因為照片中自我形象與我們心目中的自我形象相差巨大,所以我們產生了鏡子美化自己的錯覺。
  • 為什麼殯儀館裡面沒有鏡子?專家:不是迷信,有科學依據
    為什麼殯儀館裡面沒有鏡子?專家:不是迷信,有科學依據在很多恐怖片或者恐怖小說裡,都會有關於鏡子的場景或描述,把一個普通的人置身於鏡子前,再營造一種非常經常而驚悚的氛圍,鏡子會讓這種效果加分,更顯得可怖。
  • 孩子如同鏡子般,折射出你的教育是否有問題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稱職。」這完全印證了之前看到過的一個科學實驗:在一個房間的牆上貼滿了鏡子,第一次的時候把一個性格溫和的大猩猩放了進去,大猩猩一進去,看到鏡子裡的自己,以為看到的全部都是溫和的同類,所以在房間裡的全部時間都很快樂,溫順。三天之後大猩猩要離開房間的時候,特別戀戀不捨。第二次他們把一個脾氣暴躁的大猩猩放進去。大猩猩一進到屋子裡面。
  • 外媒:鏡子可以讓磁鐵只有一個極?
    最近有一個科技短文刷爆圈內,如下翻譯:神奇的鏡子把電場變成了一個缺極的磁場。以下為文章大致內容:宇宙中一個奇怪的事實是磁鐵總是有兩極。一個物理學家團隊曾創造的不是真正的單極子,而是一種類似單極子的東西。正如我喜歡說的,你從類比中學不到太多,所以它的存在並不一定令人興奮。然而,用來創造它的技術非常厲害,不能讓它阻止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