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覺得自己不夠上鏡,明明看著鏡子裡的自己還不錯,可一照就顯得特別呆板,所以很多人都拒絕拍照,因為太過呆板了。
事實上,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人的相貌,近年來,有學者指出,平日在鏡子中看到的自己,其實和別人眼中的自己並不一樣,真實的自己會比鏡子中的自己丑30%,這是為什麼呢?
人際關係吸引定律告訴我們,人們總是被熟悉的事物所吸引。由於,熟悉本身就能給自己帶來足夠的安全感,而陌生的東西,在不了解的情況下,能引起恐懼,提防之心。
人生在世,處處都在運用自己熟悉的法則,有些人也許從來沒有見過,但因為眼界合適,便產生了舒適;有些人,沒有做過頭的事,可你卻不想靠近。
人世間,最熟悉的莫過於自己,當你在鏡子裡,看到自己熟悉的臉部表情時,會更加開心,鏡子裡的角色自然也更好看了。
當別人看到我們的容貌時,會更客觀化,除了那些接近我們的人會覺得我們的容貌很耐看外,其他人的評價都是非常真實的。
因此,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真面目,問一個不熟悉自己的人肯定是對的。
第二,沒有人不愛自己,當我們面對自己時,都會產生暈輪效應,放大自己局部的美,從而認為自己整體都很美,這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的「濾鏡」。
照片要想拍得好看,需要將光線、角度、構成等因素綜合起來。在照相的時候,我們可以很自然地面對鏡子,因為我們經常使用鏡子,並且展示出最真實的表情;在照相的時候,我們可以想像出怎樣讓相機裡的自己更好看。
受此意識影響,反而會刻意凹造型,最自然的表情是不能呈現的。
漂亮的人物表情總是豐滿而生動,所以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善於運用表情的人,在鏡頭面前也能像鏡子裡的自己一樣。
因此,是否能上鏡與外表無關,而是個人是否能在面對鏡頭時有一種平常、自信的心態。
攝影家 Scort認為不同的人對美的理解是不同的,為了證實這一觀點,他把心理學,神經生理學和攝影技術結合起來,用一種特殊的技術把人大腦裡的樣子拍出來,然後和他們的真實相貌進行比較,這個實驗被稱為「原始印象」。
研究結果顯示,我們大腦中的圖像確實比現實生活中的自己要好,也就是說,每個人的大腦中實際上都有一臺自帶攝像頭。
因此,我們在對著鏡子時的確帶著濾鏡,這就是為什麼原相機中的自己會說很多人害怕,因為離開濾鏡後人們不能面對自己。
現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各類電子信息產品的花樣也越來越多了。因此,在各種美顏濾鏡、高清相機的加持下,讓生活看起來很平凡的人,也能通過擺拍、燈光的表現表現得淋漓盡致。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我們看到更多濾鏡下的自我時,我們就會更多地從照片中看到美麗的自己,這一點最終會得到認同。
如果在這個時候,別人告訴你沒有照片或者鏡子好看,那麼就會產生第一個否定反應,因為這打破了他們固定不變的思維模式。
因此說,上鏡是一門學問,一個人是否能真正展現出最好的容貌,相貌是基本條件,但更多的還是要善於發現自己的美,而不是隨波逐流地融入與自己格格不入的美。
歸根結底,對美的定義始終是主觀的,如果盲目追求別人眼中的美,為了共有的美而失去自己的獨特性,反而會得不償失。
如果你認為自己很美,即使在別人眼裡你還不夠美,那又如何?自我陶醉就是純粹的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