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哲:1986年化學獎 分子水平化學反應動力研究

2021-01-17 網易科技

2016-10-01 15:45:46 來源: 網易科技報導

舉報

李遠哲(1936年11月29日-)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研究與另外二人共獲諾獎。1936年11月29日出生於臺灣新竹。1961年獲碩士學位後,次年去美國深造,1974年加入美國國籍,同年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1979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1986年和哈佛大學的達德利·赫希巴赫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約翰·波拉尼三人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應用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在反應動力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李遠哲研究的是:把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應用於一般的化學反應,特別是研究較大分子的化學反應;利用雷射激發已被加速但尚未碰撞的分子或原子,以此控制發生化學反應的類型。

1994年1月15日,他放棄美國國籍,回到臺灣,擔任原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美國人文與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以及德國哥廷根科學院等院士。他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中國臺灣人。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 王真_NT5228

相關焦點

  • 李遠哲 1986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1986年獲美國最高榮譽國家科學獎章1986年與哈佛大學Herschebach博士及多倫多大學John Polany博士同獲諾貝爾化學獎1993年受推薦接任為中央研究院院長1995年主持教改會簡介李遠哲(Yuan Tseh Lee),公元1936年11月29日生於中國臺灣省新竹市,先後就讀於新竹國民小學、新竹中學;1959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化學,1961年在臺灣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考獲碩士學位。
  • 李遠哲——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美國能源部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佰法拉第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德國哥廷根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宗座科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榮譽退休教授。
  • 1986年10月15日 美籍華人李遠哲獲諾貝爾化學獎
    1986年10月15日,李遠哲博士榮獲該年諾貝爾化學獎,為炎黃子孫增添了光彩和榮譽,美國華人引以自豪。李遠哲是繼美國物理學家李政道、楊振寧和丁肇中之後,第四位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美籍華人。他也是第一位獲得這項獎金的原籍為臺灣省的科學家。1936年,李遠哲出生在臺灣新竹縣,父親李澤藩是一位八十高齡的臺灣老畫家。
  • 【第370期】李遠哲|中國第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李遠哲,祖籍福建南安,1936年11月29日出生於臺灣省新竹市,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美國化學學會的哈裡遜豪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美國能源部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佰法拉第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德國哥廷根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宗座科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榮譽退休教授。
  • 化學史上的今天 | 10月15日——華人科學家李遠哲獲諾貝爾化學獎
    1986年10月15日,美籍華人李遠哲和哈佛大學的達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約翰·波拉尼三人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應用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在反應動力學方面的研究成果。李遠哲是第一位獲諾貝爾化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 李遠哲:1986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李遠哲1936年出生於新竹,父親為知名畫家李澤藩先生1943年入新竹小學1949年入新竹中學1955年考入臺大化工系,次年隨及轉入化學系1958年入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化學組碩士班,指導教授為兵口博先生1961年留清華擔任助教一年1962年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追隨Manan先生1966年在哈佛從事博士後研究,指導教授為Herschebach先生1968年任芝加哥大學教授
  • 最高的榮耀:諾貝爾化學獎的歷史
    諾貝爾獎自1901 年開始頒發以來, 幾乎綿延了一個世紀。該獎是根據瑞典著名科學家艾爾費雷·諾貝爾的遺囑設立的, 遺囑是1895 年11 月27 日寫成, 當時只設立有物理、化學、生理和醫學、文學與和平五種, 獎金是把諾貝爾的全部財產作為基金, 以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 並把獎金分為五等分, 作為上述五種獎的獎金。
  • 名人故事|李遠哲—出路是靠自己打開的
    李遠哲(Yuan Tseh Lee),男,1936年11月29日出生於臺灣省新竹市,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美籍中國臺灣人
  • 歷史上的今天1986年10月15日美籍華人李遠哲獲諾貝爾化學獎
    歷史上的今天1986年10月15日美籍華人李遠哲獲諾貝爾化學獎 2013-09-10 16:17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張東輝 楊學明:化學反應共振態的研究之路
    1984年,李遠哲等首次利用交叉分子束實驗裝置在F + H2反應中觀測到了HF(v=3)的前向散射現象。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直接反應中的前向散射就是共振態的充分證據,因此他們認為在該反應中觀測到了反應共振態存在,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1986年,李遠哲和Herschbach、Polanyi同獲諾貝爾化學獎,而F + H2 → HF + H反應則成為一個研究化學反應共振效應的經典教科書例子。
  • 大連化物所化學反應共振態研究獲重要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院士楊學明、研究員張東輝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工作上又獲突破性進展。在更深的層次上,因為共振態是一個量子力學現象,研究反應共振態還可以幫助科學家認識量子力學是如何直接影響化學反應動態過程的,這對於從根本上如何理解化學反應過程具有非凡的學術意義。  在上世紀70年代,理論動力學家通過在模型勢能面上簡單量子動力學計算指出了反應共振態存在的可能性。1984年,李遠哲等人首次利用交叉分子束實驗裝置在F+H2反應中觀測到了HF(v=3) 的前向散射現象。
  • 【科技日報】活躍在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科學前沿
    人物檔案 楊學明,1962年生於浙江省德清縣,1978年考入浙江師範學院物理系,1986年進入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化學系學習,1991年獲得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分子光譜和化學動力學領域的實驗研究工作。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 CRISPR基因編輯獲諾貝獎,兩位女科學家獲獎,張鋒痛失諾獎
    關於諾貝爾化學獎進入21世紀以來,生物學和醫學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每年頒發一次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甚至都不夠發了,以至於諾貝爾化學獎相當大的一部分都頒發給了生物學家。比如2003年的化學獎頒給了「細胞膜的離子通道」,2006年的化學獎頒給了「真核轉錄的分子機制研究」,2009年化學獎頒給了「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研究」,2012年的化學獎頒給了「G蛋白偶聯受體研究」,2015年的化學獎頒給了「DNA修復的細胞機制研究
  • 歷屆諾貝爾獎得主(化學獎 - 下)
    1964 年,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英國化學家。利用X射線技術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質的結構。1965 年,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美國化學家。在有機合成方面的傑出成就。1966 年,羅伯特·S·馬利肯,美國化學家。利用分子軌道法對化學鍵以及分子的電子結構所進行的基礎研究。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化學反應共振態研究獲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張東輝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工作上再獲突破性進展。而反應共振態是化學反應體系在過渡態區域形成的具有一定壽命的準束縛態,它提供了一個讓實驗直接觀察化學反應在過渡態附近行為的契機,因而幾十年來尋找反應共振態一直是反應動力學研究的一個備受關注的重要課題。此外,化學反應共振態能極大地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和產物量子態分布,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提高對化學反應中動態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 保姆朗讀《葉永烈科學故事》第97課:「棒球化學家」——李遠哲
    獲得這一殊榮的華裔科學家原本只有三位:1957年,李政道與楊振寧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76年,丁肇中又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整整十年之後,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名單上,出現了第四位華裔科學家的大名:李遠哲。消息不脛而走,傳進李遠哲的耳朵裡的時候,他正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出席學術研討會,同事們歡呼雀躍,向他賀喜。他還以為大家在稱讚他昨日的大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