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村:《雪爾登中國地圖》入藏牛津大學始末

2021-01-08 澎湃新聞

2011年,香港大學錢江教授在《海交史研究》撰文,報導了牛津大學鮑德林圖書館「重新發現」的一幅明代彩繪本航海圖(編號MS.Selden supra 105),紙本設色,縱1.5米,橫1米。此圖原為英國律師雪爾登(Johan Selden)私人藏品,1654年(清順治十一年)從英國東印度公司駐萬丹商館人員手中購得此圖。

東亞海上貿易分為東洋和西洋兩大航線。東洋航線行至呂宋、蘇祿和香料群島(今馬魯古群島),而西洋航線則經印度支那沿岸和馬來半島,遠達爪哇島西岸萬丹。最有利可圖的貿易在泉州和馬尼拉之間進行,美洲白銀在那裡大量易手。在西洋航線方面,萬丹港後來居上,逐漸取代咬留吧(今雅加達);《東西洋考》稱為「下港」, 《雪爾登中國地圖》則稱為「順塔」。萬丹不僅大量生產胡椒,而且成為來自印度洋、印尼群島和南中國海的商品集散地。1567年隆慶開關後,萬丹港成了福建海商西洋貿易航線的終點碼頭。

1600年(萬曆二十八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簡稱BEIC)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簡稱VOC)成立前兩年組建。為了發展香料貿易,1613年英國人在蘇拉威西島的望加錫建立商館,1615年不顧荷蘭人反對,在蘇門答臘的亞齊、佔卑建立商館,於是引發荷蘭與英國之間的武裝衝突。1618年12月,一艘荷蘭船從暹羅北大年抵達爪哇的萬丹,不幸被英國人扣留、焚毀。1619年荷蘭人佔領雅加達,更名「巴達維亞」(Badauia)。1621年荷蘭人攻佔隆塔爾島、蘭島,並驅逐那裡的英國人。1628年(崇禎元年)巴達維亞商館的英國人接到命令遷回萬丹,直到1682年英國人被迫放棄萬丹商館。牛津大學羅森(Jessica Rawson)教授告訴我,約翰 · 雪爾登在議會負責出口事務,並對收藏東方古物有興趣。這幅航海圖是從一位在萬丹從事貿易的福建商人手中收購的。當初用作包裝紙,連同中國貨物一起賣給了萬丹商館的英國人。1654年雪爾登去世。他的東方收集品於1659年捐獻給鮑德林圖書館。此外,這批捐贈品中還有一個旱羅盤(非水羅盤)和大批東方語言手稿,而航海圖就以收藏家的名字命名,稱為Selden Map of China(《雪爾登中國地圖》)。

牛津大學鮑德林圖書館藏《雪爾登中國地圖》

1679年(康熙十八年),比利時耶穌會士柏應理(Philippe Couplet)當選中國副省代理人,奉命前往羅馬,向教皇匯報在中國傳教情況,並尋求資助和招募赴華傳教士。臨行前,耶穌會中國副省會長南懷仁決定挑選幾名中國教徒隨柏應理前往羅馬,旨在向教廷證明中國亦有優秀的神父。柏應理的得意門生、南京名醫之子沈福宗(教名Michael Alphonsius)入選,隨柏應理使團出訪羅馬。1683年9月,柏應理使團先赴法國,在凡爾賽宮晉見法王路易十四,遊說法王派傳教士去中國。沈福宗在路易十四面前,展示了孔子像,用毛筆表演書法,在巴黎引起轟動。訪法後,柏應理與沈福宗到羅馬覲見教皇英諾森十一世,並呈獻400餘卷傳教士編纂的中國文獻,成為梵蒂岡圖書館最早的漢籍藏本之一。中國學人在法國和羅馬的訪問引起英國人的注意,便有了柏應理和沈福宗應邀訪英之旅。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柏應理和沈福宗在倫敦拜見英王詹姆斯二世。英王頗為欣賞這個知識豐富的中國人,特地讓宮廷畫師克內勒爵士在溫莎堡為沈福宗畫了一幅真人大小的全身油畫像(圖8—2),並由皇畫師克內勒爵士繪家收藏。沈福宗畫像就這樣入藏溫莎堡。訪英期間,沈福宗還應東方學家託馬斯 · 海德(Thomas Hyde)邀請,到牛津大學鮑德林圖書館為中文藏書編書目。大英圖書館藏有海德與沈福宗之間書信往來和談話記錄,這批檔案屬於英國皇家亞洲協會秘書、大英博物館奠基人漢斯 · 斯隆收集品,或稱「斯隆手稿」(Sloane MSS)。沈福宗尊稱海德為「德老爺」。其中一件手稿寫有沈福宗給這位英國學者起的漢名「奇德」。海德是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專家,不懂中文。他從沈福宗那裡了解到《雪爾登中國地圖》上中文註記的內容,隨手在一些漢字旁用拉丁文注音。例如: 漢文地名「呂宋王城」旁的拉丁文urbs regius li que(王城和……)。不過,此圖右上角太陽圖和左上角月亮圖中並無漢字,卻分別寫有拉丁文Sol(太陽)和Luna(月亮)。不知是作者寫的,還是沈福宗、海德所為。如果是前者,那麼西方學者亦參加了此圖的創作。

溫莎堡藏沈福宗油畫像,1687年英國宮廷

1935年,沈福宗來訪248年後,鮑德林圖書館迎來了另一位中國學者—北京圖書館研究員向達,此行來牛津大學協助整理中文圖書。不知什麼原因,向先生與鮑德林圖書館藏《雪爾登中國地圖》失之交臂,僅抄錄了《順風相送》(編號Laud Or. 145)、《指南正法》(編號Backhouse 578)等館藏明清抄本,1961年以《兩種海道針經》為題在北京出版。

向達來訪73年後,鮑德林圖書館迎來了一位美國漢學家。2008年1月,美國喬治亞南方大學副教授巴契勒(Robert K. Batchelor)訪問牛津,他在鮑德林圖書館「重新發現」這幅古航海圖。這位美國學者致力於17世紀英國貿易擴張研究,他立即發現此圖並非簡單勾勒中國海岸線,而是具體標示南中國海當時的貿易航線。它們都從泉州啟航,然後分別航行到東亞各地。在2011年9月15日的《雪爾登中國地圖》學術討論會上,他進一步指出: 這幅地圖和墨卡託投影地圖不太一樣,可謂葡萄牙和中國兩個不同系統地圖結合的產物。《雪爾登中國地圖》的重要價值由此引起國際學術界廣泛關注。

我們幾乎第一時間就得知這個消息。2009年8月,在銀川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主辦的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愛爾蘭某大學一位女教授在會上展示了《雪爾登中國地圖》的高清晰照片,旨在向中國考古學家推銷她的天體攝影器材。由於材料沒有發表,她不能給我照片,但是答應聯繫鮑德林圖書館,獲取高清晰照片,後來杳無音信。最近,我指導的學生打算做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的題目。為他們準備材料時,才發現這幅航海圖業已成為當今中國乃至國際學術界研究的一個熱點。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一, 錢江認為,此圖年代在明代中期,建議取名為《明代中葉福建航海圖》。2011年11月第12屆深圳讀書月上,錢江等學者建議命名為《明代東西洋航海圖》。

二, 陳佳榮對圖上105個海外交通地名進行了初步註解,建議取名為《明末疆裡及漳泉航海通交圖》,並指出編繪時間約在1624年(天啟四年)。

三, 周運中認為,此圖年代在明代末年,而非錢江建議的明代中葉。

四, 郭育生、劉義傑建議取名為《東西洋航海圖》。他們根據航海圖航線繪製方式的歷史演變及臺灣島北港、加裡林等地名的漢文註記,認為此圖不會早於明嘉靖末的1566年,也不會晚至明萬曆中葉的1602年。

五, 龔纓晏建議取名為《明末彩繪東西洋航海圖》,認為圖注提到的「化人」和「化人番」指西班牙人,並將此圖年代繫於1607—1624年之間。

六, 孫光圻、蘇作靖從航海學角度對其包含的技術要素進行分析研究。以航海技術方法對其比例尺進行測算,論證其為總圖性質的古航海圖。

七, 金國平在2012年第三屆澳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提出,「化人」即「佛朗」的別稱,源於阿拉伯人對葡萄牙、西班牙等歐洲人的稱謂。

八, 卜正民(Timothy Brook)認為,這幅航海圖的作者一定是當時定居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的福建商人。理由是,這幅航海圖和向達先生早年從牛津大學鮑德林圖書館抄錄回國的兩本航海針路簿一樣,屬於同一時期的作品。既然那兩本海道針經是由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職員從巴達維亞帶回阿姆斯特丹,後來輾轉流入牛津大學,那麼,這幅航海地圖也可能經由荷蘭東印度公司,而非通過英國東印度公司之手,流入鮑德林圖書館。

本文摘錄自《觀滄海:大航海時代諸文明的衝突與交流》,林梅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1月,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珍貴明代地圖南京居江南中心 找不到上海無錫
    「另一幅和南京有關的地圖,是明代傳教士利瑪竇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鄭自海說,此圖是利瑪竇在中國傳教士時繪製的世界地圖,明萬曆三十年在北京付印。萬曆三十六年明代皇宮所摹繪的一種《坤輿萬國全圖》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為該院的鎮館之寶,也是國內現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幅據刻本摹繪的世界地圖。
  • 央視春晚上的國寶《絲路山水地圖 》高清大圖來了!
    在2018年央視春晚最為震撼場景之一的莫過於國寶——絲路山水地圖重新呈現在國人面前這是一件佚失已久的明代地圖。它規模宏偉,繪製精美足以和世界四大古地圖相媲美!整幅地圖採用中國古地圖的傳統方式手卷式繪成,幅寬59釐米,長30.12米,繪於縑帛之上。由於整個地圖用青綠山水畫法繪製而成,所以一直被藤井有鄰館當作清代佚名青綠山水繪畫作品收藏,秘不示人,日本學界也無人知曉此圖。古書畫鑑定家、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傅熹年先生鑑定後,認為該地圖應當為明代中期以前的作品。
  • 牛津大學發榜——最好的英國大學青睞哪些中國學生?
    招生通知由學生申請的牛津大學各相關學院直接發出。中國學生錄取情況中國學生在牛津國際學生中所佔比例最高。在2016-2018三年間,共有3,120名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申請就讀,其中320位學生獲得最終錄取,以下為該校按照國別招生數據:獲得2020年牛津大學秋季入學Offer的中國學生截至發稿,本號統計到2020年牛津大學共錄取中國學生
  • 從牛津大學走出來的中國知名人物大盤點
    從牛津大學走出來的中國知名人物大盤點牛津大學,許多中國學子慕名而去,也有許多人取得了傑出的成績!今天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牛津大學畢業的那些中國知名人物吧。胡志強臺灣地區政治人物胡志強,臺灣地區政治人物,中國國民黨籍。
  • 為什麼牛津大學特別吸引中國留學生?
    英國牛津大學產生了至少來自7個國家的11位國王,6位英國國王,4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自19個國家的53位總統和首相,包括25位英國首相(其中13位來自基督堂學院),12位聖人,86位大主教以及18位紅衣主教。大學是英國最負盛名的高等學府之一,牛津大學坐落於英格蘭南部的牛津市。
  • 考上牛津大學並不難!且看中國留學生的親身經歷
    導讀:中國留學生袁同學從英國阿爾賓學校(Albyn School)畢業,考取了牛津大學的材料科學專業——無數學子夢想中的大學中的熱門專業。到底幾歲最適合出國深造呢?就讀世界頂級大學,比如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提前熟悉英國教育體系,攻克語言難關,最大可能地融入當地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前期準備工作,因此我們更建議在初中或者高中階段開始做出國的準備。
  • 明代的世界地圖,被私人收藏家斥巨資從日本購回,亮相春晚成國寶
    明代佚名《絲路山水地圖》,又名《蒙古山水地圖》,有30餘米長,全圖以大青綠山水繪製了東起嘉峪關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麥加)的遼闊地域範圍,共標有211個地理坐標,涉及歐、亞、非三大洲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黎巴嫩、突尼西亞、土耳其,堪稱「中世紀世界地圖」。
  • 又見牛津|牛津大學面試再臨光谷劍橋!
    2020年末,喜訊從大洋彼岸傳來:Tenny Guan同學收到了牛津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Computer Science)的面試邀請!繼2017年11月收到2封牛津大學的面試邀請,2019年11月收到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的面試邀請,2020年獲得牛津大學正式錄取後,光谷劍橋學子在2021年的牛劍申請上又取得了階段性的突破。眾所周知,世界頂尖大學在錄取學生時,除學生的筆試成績外,還需要通過面試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 四位杭城女生考上牛津大學
    牛津大學錄取通知書。  英國牛津大學高聳的校門。  浙江在線7月1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沈蒙和 通訊員 陳宏程 戴欣怡)每年錄取本科新生3200人左右,其中80%是英國本地的學生,留給國際生的名額只有約600個;2015年至2017年這三年間,共有2644名來自中國的學生申請入讀本科課程,僅267人獲得了錄取並正式入讀……這是世界頂尖名校牛津大學公布的幾組錄取數據,對於國內高中生而言,其申請難度顯而易見
  • 與多家中國出版社合作、推出STEM項目,牛津大學出版社還要教外國人...
    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區董事總經理丁銳告訴芥末堆,此前牛津主要注重語言教學,近些年也開始注重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因此順應國內學習者的需求,開始引入科學、科技等方面內容,將牛津在全球範圍內已有的優質教育資源從英文或其他語言翻譯成中文。芥末堆了解到,牛津大學出版社本次推出的TAC項目分為兩部分。第一、使用中國元素製作英文課本,提供中國小朋友學習使用;第二、講述中國故事。
  • 英國這些大學,在中國認可度比較高!牛津、劍橋、愛丁堡在列
    英國是教育大國,為學生提供的大學數量非常多,因此很多學生在選擇學校時都害怕選到不被認可的大學,那麼中國最認可的英國大學是哪些呢?英國哪些大學最受中國認可呢?很多學生在選擇學校的時候都有這些疑問。
  • 英國世界級頂級大學,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
    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兩所學校都位於英國,都是公辦高校,而且兩所學校都具有超級長的建校歷史,劍橋大學建校已經800年了;而牛津大學建校近1000年了,絕對是兩座古老而又悠久的大學。牛津大學是世界公認的頂級大學,在諸多學科和專業上都極具競爭力,如天文、考古、物理、心理、政治、神學、藝術、生命科學等等。在生物醫學方面抗生素就來自牛津大學,今天任何西醫都很難離開抗生素的使用,而在免疫、基因工程、遺傳病、移植手術等方面,牛津大學也起到了領導作用,這些都可以證明牛津大學在醫學方面的實力。
  • 又是別人家的孩子,17歲成都女孩被牛津大學錄取……
    正是這份毅力與堅持,1月12日,女孩順利拿到了牛津大學化學系正式錄取的offer。▲成都女孩張恆一女孩講述:保持好的心態,從高一開始就做準備17歲的張恆一是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2018級11班的一名學生,說起逐夢牛津,還得追溯到2018年的夏天。那年剛剛經歷了中考的她,跟著爸爸媽媽到了牛津大學。
  • 中青報:「千餘漢語詞條入牛津詞典」的文化幻象
    牛津詞典中漢語外來詞破千?2010年年底,一則據說是來自外媒的消息,引發國中諸多文化人的感慨。據說,到2010年末,牛津英語詞典收錄漢語外來語突破1000條,包括「不折騰」、「人肉搜索」、「三俗」等在內的流行語均被牛津收錄。然而,旋即就有專家指出,所謂的外媒消息,其實來自國內媒體發表的廈門大學副教授文章,根本就是烏龍一場,該副教授也表示,是翻譯出了誤差。
  • 從海外藏對鹿紋掛錦見吐蕃時期絲路多元文化的交融
    筆者發現這件掛錦團窠外環圖案式樣與林梅村先生專著《西域藝術與考古》中所採樣瑞士阿貝格基金會紡織品研究中心所藏的紅地大窠對立獅紋錦十分相似。第二件聯珠紋團窠對鹿紋掛錦為瑞士阿貝格基金會紡織品研究中心所藏。掛錦長201釐米,寬173釐米。展覽方對其描述是:「作品採用了雙鹿面向生命樹的主題。畫面中,雙鹿均以後腿支撐身體,正在吃樹枝;其鏟形角表明它們是波斯特有的黃佔鹿(即扁角鹿)。」
  • 牛津大學緬懷史蒂芬·霍金教授
    3月14日牛津大學緬懷史蒂芬·霍金教授(Professor Stephen Hawking)——他是最知名的牛津學子之一,享年76歲。這位舉世聞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於1959至1962年間,在牛津大學的大學書院(University College, Oxford)完成了他的本科學位,並以一等榮譽畢業。
  •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首屆歐洲論壇在英國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舉行
    8月25日下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首屆歐洲論壇主論壇在牛津大學奧利爾學院哈裡斯講堂順利舉辦,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師生代表、牛津大學奧利爾學院師生代表、四川大學教師代表以及部分北京大學傑出校友參加論壇活動。論壇由秦雪徵主持。秦雪徵簡要介紹了論壇的舉辦背景和目的,並對與會的嘉賓和校友表示熱烈歡迎。他指出,在中美貿易摩擦激化、世界保守主義和民族主義抬頭的大背景下,跨文化溝通與合作顯得尤其重要。
  • 牛津大學之著名學院介紹(二)
    牛津最古老尊貴的學院之一。學術一流,尤其社會科學特別強。學院財富據說在牛津大學中排名第七。該學院的PPE專業聞名天下,入學競爭十分激烈。所謂PPE,是牛津大學特有的「尊貴」金牌專業,即哲學、政治與經濟學三合一專業(Philosophy, Politics & Economics)。按照中國人的理解,就是培養政壇接班人的科班專業,當然中國類似的訓練是放在特殊學校而不是在公共大學裡。
  • 英國名校官方解讀|牛津大學入學考試介紹
    英國的牛津大學也不例外。但入學考試的試題類型?報名流程?費用?如何備考?這些問題,燃點學院今天會為大家一一介紹,相信這篇文章能讓各位英國留學黨們收穫滿滿!考試費用: 牛津大學不向考生收取考試費,但有一些獨立的考試中心會收取管理費,考生可以向具體的考試中心諮詢相關收費情況。 2.
  • 瑞安市民發現百年英文版中國東部地圖
    這張地圖有近百年歷史  出自英國的「地圖製作師之王」之手  朱先生在網上看到的這張地圖是來自史丹福大學的在線影像圖庫,是《泰晤士地圖集》(The Times Atlas)中的一頁。  《泰晤士地圖集》首次出版是在1895年,第二版是19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