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衣索比亞西南部咖法(Keffa)地區的牧羊少年卡爾迪,一次趕羊經過一片樹林時,他的山羊群啃食路邊大型灌木叢上的紅果子。
卡爾迪無意中發現,山羊吃了紅果子後異常興奮,即使是老山羊也像小山羊一樣奔跑跳躍。
牧羊少年覺得奇怪,便也摘下一些果實品嘗。結果自己也變得非常興奮、精神,不由得手舞足蹈起來。
咖啡果可食用並能提神,就這樣被人發現了。人們把這種果子就叫成當地的地名咖法(keffa),以後經過長期地傳遞和演變就成了今天的咖啡(coffee)。
咖啡被發現後人們最初只是採摘野生的果子食用,後來才慢慢開始人工栽培。
在食用方式上,最初是連肉帶核一起嚼食,後來進步為把咖啡果泡水或煮水喝。
在用途上,最初主要用於宗教界的宗教活動和醫生治病及病人恢復。
各種宗教的教士、修士、教徒嚼了咖啡果或喝了咖啡水後,在徹夜進行的宗教法事活動時便很有精神不打瞌睡。
病人們嚼了它或喝了它也能恢復一些精神,以前阿拉伯人製作的咖啡飲料奧伊希爾(Oishr),只利用了咖啡的果肉部分,而把味道更好的果核丟棄了。
或者將咖啡果肉乾燥後再壓碎,然後與油脂混合製成球狀食用。或者將其果皮與青豆混合,使之發酵釀酒飲用。
16世紀初至上半葉,土耳其人入主阿拉伯地區後,開始收集利用那些被廢棄的咖啡豆。
將其曬乾、焙炒、磨碎,再用水煮成汁來喝,並加糖。從此形成近代飲食咖啡的基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