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南極高溫談起:此事該當做何解?
2020年2月,巴西一名教授公布,南極科考檢測到的南極最高溫突破20攝氏度,這引發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報導,南極高溫成為一個熱點話題。
報導的主要內容大致有兩類:一是完全認可教授的文章,勾勒出一幅南極處於「火熱的火爐」的極端景象,標題冠以「震驚、噩耗」這樣高能詞彙,並在此基礎上討論未來人類所面臨的災難形勢,比如病毒大暴發引發全人類的滅頂之災,讀來讓人很不安。還有一種是否定該文章的真實性或無視其嚴重性,認為作者誇大其詞,並進而否認全球氣候變暖的科學依據,為夯實氣候變化懷疑論增加新論據。
孰是孰非?該如何看待巴西教授的測量結果,如何評論媒體對此事的評論呢?在知識爆炸、信息泛濫的時代,我們該何去何從,如何提高辨別力?
我的回答很簡單,那就是閱讀+思考。而閱讀是思考的基礎。
閱讀一手材料可以幫助我們最大限度地認清事實,讓我們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2020年2月,巴西科學家卡洛斯.沙佛爾(Carlos Schaefer)在南極的西摩島(Seymour Island)測量到當時的氣溫是20.75攝氏度,並上報了世界氣象組織。而世界氣象組織只是注意到這個數據,並沒有對這個數據進行確認。[1]
如果讀過介紹南極的書籍,我們會知道,從時間上來講,南極半島每年有三四個月平均氣溫都是零度之上,此時它被大量的綠色的苔蘚、地衣覆蓋。一二月份是南極的夏季高溫時節,這個時段,南極半島上很多地方的正常氣溫都會超過10攝氏度。例如,1982年1月,南極曾經測量到19.8度的氣候。
從位置上講,西摩島這個地方並不能代表南極,而是處於接近南極圈外圍的位置。南極洲的面積有1424.5平方公裡,跨越了多個緯度。南極洲各地之間的氣候差異很大,並非每個角落都常年極寒,該島嶼氣候比較溫和,也正因為如此,各國的南極科考極地大多設在這裡,中國的長城科考檢測站就在這個島嶼附近。距離測到20.75攝氏度的西摩島不遠,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給的數據,長城站檢測到的最高氣溫是8.7攝氏度,而長城站的歷史最高氣溫紀錄是1989年夏天的11.7攝氏度。
在南極洲西摩島上氣溫達到歷史最高值的同時,南極大陸內部寒冷的情況還是照舊,這裡依然在零下三十到五十度的低溫區間徘徊。科學界尚未有在這片區域發現異常波動的報導。
了解了這麼多,我便能夠以更加冷靜和理性的態度去看待那些充滿了「震驚、噩耗」的報導,首先從情緒上穩定住自己,而不是被裹挾進各種非理性的情感中。畢竟,情感與理智都消耗生命的能量,情感運用發揮過多,理智往往無所適從。
那麼,這個報導帶給我們真正的價值是什麼呢?拋開高溫中的西摩島,整個夏季南極洲整體氣溫是什麼樣子?縱觀歷史,這個區域長期的氣候變化趨勢是走低還是走高?進一步看,整個地球的氣候變化又是怎樣的趨勢?
此處無需贅言,太多的證據可以證明,整個地球,以及整個南極洲大陸的氣溫,自從有人類記載的歷史以來,都處於逐漸的升溫狀態,並且這種「地球發燒」的趨勢是逐漸增加。
這一點在過去三十年間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所發布的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中有科學細緻、論述詳實的報導。閱讀這樣的報告,讓我們知道應對氣候變化任重道遠,眼下的行動迫在眉睫。從而懷著一顆堅韌且謹慎的心,去從事每一項能夠讓問題得以緩解的事情,也許就從少買一件衣服,多做一次公益做起。
這是閱讀的價值,既看到「南極升溫」事實的真相,並由此展露「恰當而不失體面」的情緒,不會驚懼害怕,惶惶不可終日,懷著悲觀心情湊合度日;也不會無視「南極升溫」再次發出的警示和提醒,從而切實採取行動,為應對氣候變化,為保護環境做出切實的努力。
二 切實的努力:垃圾場上的圖書館
「書籍是屹立在時間之汪洋大海中的燈塔。」正是通過讀書,我們得以更理智地看待各種氣候、環境問題。某種程度上講,圖書館、書店就是「燈塔的聚集處」,不同的航船都可以從中找到回歸的路,不同的人都可以在書中找到慰藉、鼓勵和行事的方法。而常州市遙觀鎮秋白書苑的落成,則照亮了一條環保的新航線。
7月8日,光大國際常州垃圾發電項目全面開放廠界,坐落其中的秋白書苑(遙觀)也正式免費對外開放。這家建在垃圾發電廠項目內的圖書館,可謂是環保行業的一個新發展。
光大國際常州垃圾發電項目是我國首個建設在居民社區裡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成12年來,在確保安全生產和達標排放的同時,項目始終堅持信息公開、透明開放,為破解鄰避困局提供有益借鑑。早在2016年,該項目就作為工業旅遊項目對公眾開放遊覽,使參觀者通過近距離的接觸認識了解垃圾發電廠的真面目,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打造利益共同體。如今該項目正式拆除圍牆,開放廠界,在廠區內建起兒童樂園、環保科普館、籃球場、街心公園等,1000平方米的秋白書苑同樣是眾多親民項目之一,正是一種「做好鄰居」誠意之舉。該書苑有四個特色,體現了環保行業的新發展,也吸引我很想「到此一遊」。
首先,秋白書苑由常州市圖書館、遙觀鎮人民政府、光大環保能源(常州)有限公司、昕光文化四方合作共建。這讓我對光大環保能源有限公司有了新的認識,也增加更多好感。由於新冠疫情的衝擊,很多實體書店在2020年遭受重大的經營挑戰,難以為繼,甚至不得不關門大吉,這實在讓人無奈又難過。在這樣一個時刻,光大環保能夠參與建成一所新的圖書館,實在是一件值得稱讚和慶祝的好事情。
第二,書苑地理位置距離居民社區很近,能與常州市圖書館互通,方便周圍市民借書還書,很大程度上緩解遙觀百姓「借書遠、還書難」的問題。秋白書苑並非是第一個在垃圾場上的圖書館,早在2016年6月5日,第45個世界環境日,杭州圖書館環保分館正式開館,作為全球首座「垃圾場上的環保圖書館」。館內配置了10萬餘冊圖書,內容囊括自然科學、人文歷史、生態環保、旅行遊覽等,這是一件振奮人心的好事。然而遺憾之處在於,這座圖書館遠離市區,距離西湖還有20多公裡的路程,因此對普通市民的影響有限,如何提高利用率、發揮影響力則成為一個擺在眼前的問題。
秋白書苑周圍一公裡之內就有居民社區,距離最近的社區只有200米,當地的朋友步行就可以到書苑借閱讀書,朋友小聚,喝茶聊天,參與各種環保活動,豐富了當地百姓的休閒生活。
第三,書苑的靈魂是書籍本身,借閱的環境是靈魂的外衣。位於遙觀的秋白書苑藏書3萬餘冊,就環保主題而言,這是一個不小的藏書量,應該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當地人們對環保知識的需求。書店總面積1000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一層有成人閱讀區、少兒閱讀區、低幼閱讀區、文創展示區和休閒區,明確的區域劃分,便於讀者快速找到對應自己需求的閱讀空間;豐富的區域內容和形式,使得喜歡閱讀的朋友可以在同一個空間內以多種方式去感受書籍的魅力。二樓的空間相對安靜私密,適合喜歡獨自思考的讀者細細品讀,旁邊的咖啡廳更是為閱讀提供了一種愜意放鬆的氛圍。
除此之外,書苑中設立了一個館中館——環保科普館,是生態環保主題活動最適宜的教育基地,也是該書店的特色之一。整個展館設計以「人 . 科技與自然」為主題,凸顯未來感、科技感,通過多元化的互動方式達到了寓教於樂的目的,也是面向廣大學校、組織機構等進行環保教育的理想場所。
如今,我們國家面臨嚴重的環境汙染,很多環境問題往往引發民眾和社會輿論的劇烈爭議。社區民眾與相關企業、政府部門的溝通也往往充滿張力。如何在處理矛盾衝突的時候,保持理性平和非暴力的態度,從而使問題得到緩解,這首先需要觀念所發揮的力量支撐。
而觀念的力量從哪裡來?毫無疑問,這需要汲取書書籍的營養。什麼是垃圾?什麼是汙染?什麼是環保?什麼是綠色低碳可持續?什麼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書回答這些問題,這答案,或許就在秋白書苑的藏書中。
所謂環保行業的新發展,不僅僅包括技術迭代、設備更新,儘管他們可以解決目前已經產生的海量垃圾和汙染問題;更包括觀念的更新換代。當我們對資源、垃圾、汙染、環保、生活方式等等擁有了新的觀念,並認為人與自然可以真正實現和諧共處,將人與自然都能生生不息作為發展的目標,而不再將人的欲望滿足當成第一要務與榮耀,這種觀念的轉變將產生巨大的力量。
觀念的轉變是一個系統的複雜問題,然而有品質的閱讀是推動觀念得以產生和轉變的重要推動因素。而垃圾廠上圖書館的建成,可以引導和促使人們在思考和處理環保問題上有積極正面的引導作用,這樣一個平臺的建成,儘管在短期內環保的效果不會很顯著,但是這種潤物無聲的長久的影響必將是積極正向的。
在過去二十年,中國新建的僅生活垃圾焚燒廠就多達四五百家,試想如果每一個垃圾焚燒廠的建成,都能有與之匹配的生態環保的書店落成,設備先進的垃圾處理廠與乾淨明亮的圖書館並行不悖,這應該是何等美好和進步的壯舉。
遙祝秋白書苑的落成開張!並期待第三家、第四家……更多這樣的圖書館被建成。願越來越多的人走進書店、圖書館,安心閱讀。
[1] 世界氣象組織針對該報導的回應如下: 「WMO is aware of reports of new# Antarctic temperature record of 20.75。C on Seymour Island. We first need to analyse the station metadata (location and type of equipment, measurement practices etc )before we can verify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