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五年,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會是TA嗎?

2020-09-30 中國科普博覽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張昊(中國留日同學會)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眾所周知,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規律性相較其它自然科學獎項較為明顯,一言以蔽之——四大領域,宇宙天體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原子分子及光物理學和凝聚態物理學,輪番登臺。

2015年開始,諾貝爾物理學獎先後頒給了這些研究領域:2015是粒子物理學,2016年是凝聚態物理學,2017年是宇宙天體物理學,2018年是原子分子及光物理學範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成果是宇宙天體物理學範疇。

根據四大學科輪流轉換的經驗規律,宇宙天體物理今年再次拿獎就是四年三中,可能性極小。

從概率上來說,粒子物理和凝聚態物理學領域研究獲獎的機會比較大。尤其是粒子物理,已經暌違諾獎5年,斬獲桂冠的可能性更大。

粒子物理的大部分研究成果都不是我等吃瓜群眾所能理解的,到目前為止,它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建立了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

那麼,這個標準模型到底講了些什麼?有沒有可能用生活中的概念去嘗試理解它?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標準模型是人類歷史上最複雜,最難以理解的物理理論,甚至沒有之一。我們也只能儘可能地以描述化、圖像化的方式來跟大家聊聊粒子物理和基本模型的那些事兒。今年粒子物理萬一中了獎,當別人還在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能聽懂中文,你已經可以自豪地宣稱:"沒人比我更懂粒子物理!"。

來源:Freepik.com

粒子物理想要解決怎樣的問題?

粒子物理研究的是極為微小的世界,它想要回答的問題主要有兩個:第一、物質由什麼組成?第二、組成物質的微粒間如何相互作用

這裡的物質包括從宇宙星體到原子內部的廣大物質世界,而作用形式也包括電磁力和強力、弱力乃至引力。經過物理學家100多年的努力,人類的認知水平已經深入原子內部,甚至將組成原子的質子和中子又分解為更加基本的粒子。並且,人類還發現電磁力和強力、弱力等各種力的作用形式其實還與某些傳遞這些作用的粒子有關,例如電磁作用就與光子關係密切。

最終,科學家們通過將組成物質的粒子細分以及尋找作用力間負責進行力傳遞的各種粒子,獲得了一個由基本粒子構成的龐大家族,這個家族的家譜就叫粒子物理標準模型。

標準模型中的基本粒子分為兩種基本類型,負責組成物質的夸克和輕子,以及負責傳遞相互作用的媒介子。這些基本粒子們還有各自的屬性,比如電荷、自旋、質量等等,這又導致同一個種類的基本粒子有時候還要細分成幾種。最終,目前的標準模型中包含了61種基本粒子。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 來源:維基百科"標準模型"

粒子物理的世界中為什麼有這麼多"登場角色"?

可以說科學家們構建標準模型,就類似於給基本粒子們蓋房子。科學家們最開始的計劃其實是蓋個蒙古包,由於粒子不斷被預言、被發現,結果得修四合院,後來發現房間不夠住又被迫修起了小公寓,到最後不知不覺就蓋成了摩天大樓。

不過最厲害的是,雖然標準模型的建立過程是摸著石頭過河,但是目前為止,它極好地統一了電磁力、強力和弱力,經它預言的很多基本粒子也在之後陸續被人發現。

這個過程我們還是用蓋樓來比喻說明,最開始這樓怎麼搭大家都沒主意,一邊蓋一邊想。有人說這兒得多加一層,有人說這兒得留幾個屋。最後沒想到,房子越蓋越大,慶幸的是,房間剛剛好,客人都滿意。

希格斯粒子於2012年被發現後,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61個房間空缺都被填滿了。在這座大廈的構築過程中,很多科學家都發揮了關鍵作用,直接與之相關的諾貝爾獎得主就有數十人之多。

由大型強子對撞機中的緊湊μ子線圈得到的希格斯粒子產生時的景象 來源:維基百科"萬有理論"

有哪些粒子物理成果可能得到諾獎垂青?

目前與粒子物理相關的諾獎級成果,大部分屬於大廈構築過程中出了力但是沒有得到獎項的肯定,極少數是對現行大廈的格局進行了修訂,但是否正確還需要進行最終的檢驗。

如果要說具體成果,詹姆斯·比約肯是被很多諾獎預測提到的名字。他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比約肯標度,同時他也是量子色動力學早期的貢獻者之一。

比約肯標度可以理解為是蓋標準模型大廈時的某些設計思想,而量子色動力學是大廈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認為是其中的一個單元。比約肯的這些工作,直接和間接地促成了將近十位諾獎得主,而他自己則一直未能得到諾獎肯定。2015年他已經榮獲了沃爾夫獎,希望在2020這個粒子物理的諾貝爾大年他能夠有所收穫。

除了怎麼蓋樓,給大樓裡的房間找住戶也曾是粒子物理學家們的重要工作。1973年,小林誠和益川敏英預言了當時並未被發現的兩種夸克,它們分別是底夸克和頂夸克,這就好比二人提出要給大廈加兩個房間,同時還猜到了將要來的客人長啥樣。

1988年,隨著底夸克被發現,標準模型中預言的六種夸克中,已經有五種被找到,但頂夸克還遲遲不見所蹤。如果找不到頂夸克,那麼整個標準模型就將遭到質疑。如果找到了它,則又將是標準模型的一個勝利。

作為標準模型中的最後現身的夸克,頂夸克質量比別的夸克都重得多,這意味著找到它需要更大的能量。

在自然條件下,宇宙高能射線和大氣層中的空氣分子相碰撞時有可能會產生頂夸克,但人類在大氣層中找頂夸克則無異於是大海撈針,於是就只能藉助於人造粒子加速器的力量了。底夸克發現後,科學家們滿懷希望地期待著各大高能粒子加速器傳出捷報。然而,這一等就又是7年,直到1995年頂夸克才被費米實驗室發現。最終,頂夸克的質量比科學家們最初的估計足足重了4倍。截至2010年,也只有兆電子伏特加速器及大型強子對撞機才能產生如此高的能量。

兆電子伏特加速器(左)和大型強子對撞機(右) 來源:維基百科"粒子加速器"

2008年,小林誠和益川敏英因為理論上預言頂夸克而獲得諾貝爾獎,但在加速器上完成實驗驗證的科學家們卻沒有能夠一同獲獎。作為對比,理論上預言了粲夸克存在的幾位科學家沒能獲獎,但在實驗中找到它們的丁肇中和裡克特則在成果公布後的第三年就獲得了諾貝爾獎。因此,很多人都看好粲夸克的預言和頂夸克的實驗驗證能夠有朝一日獲得諾貝爾獎。

最後,雖然標準模型的大廈已經修建得十分富麗堂皇了,但它還稱不上完美,科學家們仍然可能更改設計,或者預測潛在的新客人。此外,引力尚未被納入標準模型的體系中,它們之間在某些情形下存在矛盾。統一引力和標準模型的所謂萬有理論,可以說是所有理論物理學家的終極夢想。遺憾的是,關於萬有理論,近幾十年來仍然沒能取得足以得到學術界公認的重量級成就。

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在物理學體系中所處的位置 來源:維基百科"萬有理論"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到底會花落誰家?我們拭目以待吧。

相關焦點

  • 排隊五年,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會是TA嗎?
    2015年開始,諾貝爾物理學獎先後頒給了這些研究領域:2015是粒子物理學,2016年是凝聚態物理學,2017年是宇宙天體物理學,2018年是原子分子及光物理學範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成果是宇宙天體物理學範疇。根據四大學科輪流轉換的經驗規律,宇宙天體物理今年再次拿獎就是四年三中,可能性極小。
  • 諾貝爾物理學獎即將揭曉,去年是引力波,今年會是凝聚態物理嗎?
    北京時間今天(10月2日)下午17時45分,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將揭曉。 日前,有6位科學家獲得了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的科睿唯安物理學領域「引文桂冠獎」。其中,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大學的大衛·奧沙隆和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阿瑟 C·戈薩德,由於觀測到了半導體中的自旋霍爾效應,獲得了該榮譽。
  • 為何今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黑洞領域?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有實際應用嗎?」「但它的存在,這種驚人的知識,是賦予生命意義的一部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出人意料:一是打破了連續兩年不頒給同一個領域的「規則」,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天體物理領域。
  • 如果霍金還活著,會分享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嗎?
    繼去年之後,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再次花落天體物理學!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今天傍晚頒出。「諾獎在過去的四年中三次頒給了天體物理學研究,代表了人類對宇宙奧秘的永無止境的追求,也是諾獎對這類純粹好奇心驅使的科學探索的褒獎。」
  • 諾貝爾化學獎,今年很物理 學好物理很重要!
    北京時間2017年10月4日17時45分,諾貝爾化學獎揭曉。電子顯微鏡讓發明者Ernst Ruska獲得了198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高真空下水容易揮發,當時的電子顯微鏡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只能觀察無生命的物質。1982年,雅克·迪波什(Jacques Dubochet)的團隊開發出快速冷凍將水變成玻璃態的方法,這種方法儘可能的保護了生物分子在電子顯微鏡成像中的自然狀態,冷凍電鏡技術得以推廣。
  •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終於頒發給了黑洞,霍金是不是非常委屈
    2020年諾貝爾物理獎終於公布了,結果卻出乎所有人意料,居然頒發給了關於黑洞的研究,好像是諾貝爾獎委員會給全世界開了一個玩笑。在諾貝爾物理學獎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天體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原子分子及光物理學和凝聚態物理學四大領域輪流轉
  •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會是誰?
    除此之外,斯德哥爾摩市政廳每年會舉辦諾貝爾宴會,獲獎者將有機會與瑞典王室成員及政要人士一同出席。今年9月22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在官網發布聲明,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12月將不再舉行傳統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頒獎儀式將改為線上舉行,並將通過電視臺和網絡進行直播。諾貝爾晚宴也將不會舉行,而改為在諾貝爾獎博物館開展宴會展覽的形式。
  • 讀書筆記110:諾貝爾物理獎1901-2019
    今年沒有頒發諾貝爾獎。獎金的1/3撥給主基金,2/3撥給本獎項的特別基金。  1940年諾貝爾物理獎 No Nobel Prizewas awarded this year.今年沒有頒發諾貝爾獎。獎金的1/3撥給主基金,2/3撥給本獎項的特別基金。 193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黑洞探索者:霍金缺席的諾貝爾物理獎毫不失色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黑洞的理論預言與發現  是宇宙學領域的重大進步  應該在很久之前就獲諾獎本刊記者/杜瑋李明子10月6日下午,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頒給發現宇宙「黑洞」的三代物理學家。黑洞早就該獲諾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說,黑洞的理論預言與發現是宇宙學領域的重大進步,應該在很久之前就獲諾獎,但一直遲遲未得,是業界很大的遺憾。黑洞理論過了這麼多年都沒有獲諾獎,業內猜測可能是諾獎委員會比較慎重,此前覺得證據不是那麼的確鑿。
  • 【物理諾獎】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小知識
    自1901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已走過百年曆程,記錄了物理學發展史上的無數個裡程碑,已成為人類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儘管諾貝爾物理學獎目前已家喻戶曉,但其背後的一些趣事或許並不為人所熟知。近日,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為人們梳理了這些信息。自1901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總共頒發了110次。
  • 「接下來幾年也有可能屬於天體物理!」 「前任」諾貝爾物理學獎...
    ,很多人都感到意外——諾貝爾物理學獎通常會有「板塊輪換」,而去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已經有一組天體物理學家——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會員迪迪埃·奎洛茲和米歇爾·馬約爾,他們因共同發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已知的圍繞著類似太陽的恆星運轉的系外行星而獲獎。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又發給了天體物理!與該獎再次失之交臂的華人科學家...
    今年諾獎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人民幣),這意味著羅傑·彭羅斯拿到500萬克朗,另外兩位物理學家分享500萬克朗。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頒發,是否與去年首度流出的黑洞照片有關,無從得知。但毫無疑問,黑洞真容面世,帶來的震撼是史無前例的。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仍然聚焦天體物理學領域,帶我們發現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時刻」——黑洞和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當天在瑞典皇家科學院會議廳舉行的發布會比預定時間晚10多分鐘。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首先向因新冠疫情而無法現場報導的媒體表示歉意,並解釋這一延遲是因為與獲獎者聯繫。隨後他公布了獲獎者名單及主要成就。
  • 拿到首屆邵逸夫獎的詹姆斯·皮布爾斯摘得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北京時間10月8日下午6時許,2019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天文學家獲獎。提到宇宙學家,大部分人可能首先會想到霍金。霍金擁有非常高的名氣,霍金的科普作品風靡全球。你不知道的是,詹姆斯·皮布爾斯有更牛的風靡全球的作品,那就是他編寫的物理宇宙學方面的教科書。他的《物理宇宙學》《物理宇宙學原理》《宇宙的大尺度結構》等已成為宇宙學領域裡的經典教科書。2004年,有著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邵逸夫獎進行了首次頒獎,皮布爾斯獲得了邵逸夫天文學獎,獎金額多於諾貝爾獎,高達120萬美元。
  • 諾貝爾物理獎獎頒布,華人獲諾獎最多的領域:霍金「戰友」獲獎
    剛剛,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授予雷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
  • 諾貝爾物理獎獎頒布,華人獲諾獎最多的領域:霍金「戰友」獲獎
    剛剛,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授予雷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
  • 剛剛,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你還只知道居裡夫人嗎?諾貝爾物理學獎僅授予1人的,出現了47次;授予兩人的,共出現了32次;授予三人的,出現了34次。近年來,兩人或者三人獲獎的頻率大大增加,上一次獨享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物理學家還要追溯到1992年獲獎的喬治·夏帕克。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威廉·勞倫斯·布拉格,獲獎時是25歲。
  • 剛剛,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以表彰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有力預言的發現。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你還只知道居裡夫人嗎?花3分鐘了解更多!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過113 次。其中有6個年份沒有頒發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研究的是黑洞
    再加上2015年的中微子振蕩、2017年的引力波,過去五年中,天體物理學的研究成果已經三次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天文領域的研究者屢屢摘得諾獎桂冠,這在半個世紀前,是完全不可想像的事情。因為,那時的天文研究,還很難入諾獎的「法眼」。正是由於諾貝爾沒有設立專門的天文學獎項,過去一些科學價值不遜於物理學研究的天文學發現,只能折戟諾獎「名利場」。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研究的是黑洞!
    2020年諾獎,聚焦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仍然聚焦天體物理學領域,帶我們發現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時刻」——黑洞和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這三位科學家正是在這一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據諾貝爾官網介紹,羅傑·彭羅斯於1931年出生於英國科爾切斯特,他因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可靠預測而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