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捕獲和控制核聚變能量的設備,或許就要實現了!

2020-10-18 博科園

未來旨在捕獲和控制核聚變能量的設施設備,一個關鍵要求是準確預測等離子體的壓力,等離子體是一種熱的帶電氣體,在容納反應甜甜圈形狀的託卡馬克內為聚變反應提供燃料。這些預測的核心是預測刮離層(SOL)(等離子體邊緣的薄帶氣體)對偏濾器(排出聚變反應產生廢熱的設備)施加的壓力。美國能源部(DOE)普林斯頓等離子物理實驗室(PPPL)的科學家,對刮離層壓力平衡的物理機制提出了新見解。

這種平衡必須確保整個託卡馬克的等離子體壓力足夠高,以產生很大程度上的自熱聚變反應。天平還必須限制熱和等離子體粒子撞擊偏濾器和託卡馬克的其他面向等離子體組件的潛在破壞性影響。PPPL物理學家Michael Churchill說:以前關於刮離層壓力平衡的簡單假設不完整,模擬刮離層的代碼常常丟棄了物理學的重要方面,現在開始認識到這一點。聚變是驅動太陽和恆星的動力,是以等離子體形式的輕元素聚變,由自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的物質熱帶電狀態:產生大量能量。

科學家們正在尋求在地球上複製聚變,以獲得幾乎取之不盡的能量供應來發電。普林斯頓等離子物理實驗室的科學家通過在國家能源研究科學計算中心(NERSC)的CORI和愛迪生超級計算機上運行最先進的XGCa計算機代碼,確定了壓力平衡背後的關鍵因素,NERSC是美國能源部科學辦公室的用戶設施。該代碼在詳細的動力學或粒子運動水平上處理等離子體,而不是將其視為流體。發現的關鍵特徵之一是離子的體積漂移的影響,這一影響以前的代碼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

然而這樣的漂移「可以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並且「非常重要,需要考慮」。在動量或壓力平衡中也被視為重要的是動力學粒子效應,這是由於離子根據其方向具有不同的溫度。由於刮層中離子的溫度很難測量,所以應該加大診斷力度,準確測量離子溫度和流量,從而更好地了解離子在溶膠中的作用。新發現可以提高對偏濾器刮層壓力的理解,並可能促使對正在法國建設的國際熱核實驗堆和其他下一代託卡馬克更準確的預測。

博科園|研究/來自: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

參考期刊《Nuclear Fusion》

DOI: 10.1088/1741-4326/ab2af9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太陽能控制核聚變,而人類卻不行
    事實上,太陽基本是勻速向四周發射能量的,除了偶爾的波動,某些時候,太陽也會爆發一下,或者歇息一下,但總的來說,太陽能控制自身的核聚變。人們更希望能實現核能的民用和商用,但是,在核能民用和商用的研究中,遇到了大問題,因為無法控制核聚變反應,而失去控制的核聚變往往只是炸彈。那為什麼太陽能控制核聚變,而人類不行呢?我們先來分析太陽,太陽內部的核聚變是因為高溫高壓,所有的恆星也都是如此,因此恆星一般都比較巨大,而「失敗的恆星」往往都是因為質量太小,它內部達不到核聚變反應所需要的高壓。
  • 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開始組裝
    人類目前科技的本質就是「燒開水」,而可控核聚變將徹底改變這一狀況。2006年開始,國際熱核實驗堆(簡稱ITER)即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一直在進行中,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雄心勃勃的能源項目之一。用於容納反應堆的建築物的建設已於去年11月完成,這為託卡馬克實驗奠定了基礎,該實驗將容納比現在設備的等離子體流厚10倍的等離子體流。
  • 能量的本質是什麼?人類未來能否實現可控核聚變?
    風能和太陽能是很好的選擇,但是將風能或太陽能/熱能轉化為可用的能源,在過程中是有些昂貴和低效。所以在我看來,能量的「聖杯」就是下面這個!核聚變不像我們現在使用的核能,將稀有的、具有放射性的重元素通過核裂變,釋放能量並產生放射性廢物。核聚變利用的是一些輕的、普通的、無害的元素,比如氫,然後聚變出一些同樣無害的東西,比如氦。
  • 實現首次等離子體放電!世界最大核聚變研究設備仿星器運行
    可控核聚變一直被認為是解決能源問題的主要選擇。1公斤核聚變原料產生的電能等同於1.1萬噸煤產生的電能,而核聚變反應所需的氚和氘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核聚變反應堆比目前核電站的核裂變反應堆產生的核廢料更少,放射性也會在短期內消失。因此,可控核聚變也一直是人類研究的重點。近日,科學家在這一研究上又邁出重要一步。
  • 美開啟「氘—氚」核聚變研究 能量將放大500倍
    核聚變研究進入全新階段。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15日消息稱,美能源部下屬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日前在其世界最強輻射源——「Z機」(Z machine)裝置內開啟了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當未來氘—氚比例達到50∶50時,它所產生的能量將是現有最大能量的500倍。 受控核聚變若能成功,幾乎能使人類擺脫能源危機的困擾。
  • 科學最前沿的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能實現
    這得從一條愛因斯坦的公式說起E=mc²,簡單來說就是質量和能量其實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它們的關係就有點像水和冰那樣,並且一點點的質量就能轉化成非常大的能量,而想實現這個過程,目前有兩種方式:核裂變核聚變核裂變——用中子去撞擊鈾或者鈽這種特別大的原子使其一個分裂成兩個
  • 氦三是終極核聚變燃料,假如用氦三,會更容易實現可控核聚變嗎?
    可控核聚變是人類夢寐以求的能源,但即使到現在為止仍然依然在核聚變的門檻外徘徊,似乎有一隻腳已經跳到門檻裡,但距離真正的核聚變永遠都還有五十年!都說月球上氦三資源豐富,是核聚變理想的燃料,那麼將現在正在搗鼓的氘氚核聚變換成氦三,會更容易實現嗎?
  • 人工智慧有助於防止核聚變設備中斷
    disruptions-the突然釋放的能量存儲在等離子體燃料的聚變反應,可以停止反應和嚴重損害融合設施。中斷的風險研究人員的目標是在地球上最大限度地創造為太陽和恆星提供能量的核聚變設備,但由於這些設備的運行極限不足,被稱為託卡馬克的核聚變設備運行中斷的風險加大。因此,科學家必須能夠在不觸及這些極限的情況下提高核聚變能量。
  • 轉載:氦三是終極核聚變燃料,假如用氦三,會更容易實現可控核聚變嗎?
    都說月球上氦三資源豐富,是核聚變理想的燃料,那麼將現在正在搗鼓的氘氚核聚變換成氦三,會更容易實現嗎?一、氘氚核聚變的特點氘和氚都是氫的同位素,但自然界中最豐富的氫的同位素氕,這種只有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組成的氫佔了絕大部分,但很可惜,氕要實現聚變非常困難,因為氕會首先聚變成氦2,需要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而質子轉變為中子的質量是增加的,還需要吸收聚變所釋放的部分能量,但氦2並不穩定,很快就會衰變成氘!
  • 十年3000次發射,美國雷射核聚變反應堆,率先實現能量淨產出
    2010年10月,LLNL的研究人員啟動了192束雷射束,這些雷射束由獨立的雷射單元集中,它們包含從電源到變頻光學器件的所有內容,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將它們的能量集中成一個脈衝,以實現目標:通過點燃聚變反應產生比雷射注入還要多的能量。
  • 開採月球上的氦3,對實現可控核聚變有何意義?
    從目前的科技水平來看,我們還無法完全還原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也就無法通過核聚變反應來獲得足夠多的能量。目前包括我國在內一些國家著力研究的可控核聚變技術(即「人造太陽」),還僅處於實驗及技術攻關階段,距離投入大規模的應用還差距甚遠,主要的技術瓶頸就是在特定的磁力約束裝置下,尋找非常耐高溫的材料比較困難,而且同時控制能量輸入輸出比,使其達到最終輸出能量大於輸入能量可控狀態的難度也非常大。
  • 世界最大核聚變研究設備仿星器開始運行
    新華網柏林12月11日電(記者郭洋)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下屬的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10日說,用於研究核聚變反應的世界最大仿星器「螺旋石7-X」當天開始運行,並首次製造出氦等離子體。顧名思義,仿星器就是對恆星的模仿,實際上是一種核聚變反應研究設備。
  • 核聚變:世界未來的清潔能源
    但我們想實現的,不僅僅是利用太陽能,而是在地球上造出一個「迷你太陽」,也就是核聚變。  如果我們能解決各種極為複雜的科學和工程問題,便能通過核聚變獲取清潔、安全、無窮無盡的能量了。只要每日從水中提取出一千克的氘(氫的一種同位素),產生的電量就足夠成千上萬個家庭使用。
  • 科學家開發預測技術,可以幫助推進對聚變能量的探索
    將類似太陽內部的能量帶到地球需要合理的理論、良好的工程技術和一點技巧。該過程需要捕獲帶電的超熱氣體(稱為等離子體),因此其粒子可以融合併釋放大量能量。此過程中使用最廣泛的設備是環形狀的託卡馬克(tokamaks),可通過精確成形和定位的強磁體將等離子體固定在適當的位置。
  • 據說我國人造太陽實現一億度,那麼多久才能可控核聚變呢
    就在近幾天,在合肥製造「人造太陽」裝置的EAST傳來重磅消息,該設備首次完成等離子中心的一億度運行,而去年實現電子溫度超過5千萬度等離子體方電,一直在進步。蘇三。雖然一直傳出重大消息,但是離可控核聚變還是很遠。可控核聚變能徹底解決能量缺失問題,是人類的理想。
  • 核衰變、核裂變、核聚變區別(大眾科普)
    核聚變,即輕原子核(例如氘和氚)結合成較重原子核(例如氦)時放出巨大能量。因為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而核聚變是發生在原子核層面上的,所以核聚變不屬於化學變化。 熱核反應,或原子核的聚變反應,是當前很有前途的新能源。
  • 德國正在研製「核聚變機」, 這東西能解決世界能源危機!
    ,但太陽和天氣並不受我們控制,每天那麼點陽光並不能完美解決我們的日常能源需求。 現在的核電廠都是通過核裂變反應來實現能源輸出的,這樣做有個硬傷,就是會產生大量的核廢料,而且還不安全,車諾比&日本福島就是例子,一炸毀所有啊親! 福島核電站爆炸 核聚變就不一樣了,它產生的能量比核裂變還要強,並且核聚變不會產生核廢料,是純清潔的能源,只是人們一直都在尋找控制核聚變的方法。
  • 更清潔更高效的」核聚變「為什麼還沒能真的實現呢?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核聚變就算發生事故,也不會像現有的核電站一樣發生堆芯融堆強放射事故,所以核聚變才是科學家和大眾心中真正意義上的「清潔能源」。核聚變雖然核聚變理論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被證實要比現如今的核裂變更為高效安全,但是直到現如今全球範圍內依然沒能研製出核聚變裝置的也是有原因的:第一點:從核聚變商用角度來說,要想將核聚變商用化,就要將其實現可控,但是可控核聚變需要把聚變材料束縛在裝置內,使之達到上億度的溫度,然後發生聚變反應釋放能量
  • 人類多久可以實現鋼鐵俠的核聚變裝置?
    可控核聚變裝置示意圖鋼鐵俠的核反應裝置原理就是基於託卡馬克裝置,該裝置利用強磁場把氫離子束縛在一定範圍內加速,高速運動下的氫離子升溫開啟核聚變,從而得到巨大能量。但是該裝置實現起來要解決以下2個難題:1.如何隔絕氫離子高速運動產生的熱能。因為氫離子可以被加熱到上千萬到上億度。2.如何收集核聚變產生的巨大能量並使之轉變為電能。核聚變產生的能量一部分是熱能一部分是電磁波,能量如何轉變是個大問題。
  • 科學家提出可控核聚變反應的新方法
    >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新的方法來防止等離子體中的磁泡幹擾核聚變反應:通過管理射頻RF波來穩定磁泡。磁泡可能會膨脹並產生幹擾,從而限制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的性能。ITER是正在法國建設的國際實驗設施,旨在證明核聚變能源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