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射星鏈之前,馬斯克已經做好了前期準備,將衛星送到太空中的成本降到最低。與傳統運載火箭,每千克超過1萬美元相比,馬斯克的SpaceX公司只需要5000美元不到,便可完成任務。
每次馬斯克使用SpaceX火箭,能發射60顆星鏈衛星到太空,經過特殊方式處理之後,可以使火箭有效載荷大大增加。將衛星送到太空之後,星鏈計劃的運營成本便大幅度降低,這有別於幾十年前的銥衛星尋找第三方公司為其代發。
作為未來5G基站的挑戰者,星鏈衛星擁有自身的缺點,比如客戶端數量有限,衛星的性價比會隨著質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地面上可以建設超過800萬個5G基站,但是太空中的衛星數量也只能維持在5萬顆以下。更為重要的是,由於衛星受外太空環境和地面雲層、降雨、建築物等幹擾,信號穩定性是一個難題。
與5G基站相比,星鏈使用的無線電頻率為KA/KU等,要高於正常移動通信基站頻率。如果在空曠的海洋、天空、沙漠、高原等地區進行終端上網體驗,其影響也不是太明顯。但是,到了人口較多的城市,以及樹林等遮擋物比較多的區域,很容易出現信號丟失的問題。
5G基站與馬斯剋星鏈計劃相比,敗在了覆蓋面積、成本等問題上。許多生活在偏遠地區,以及海洋島嶼的消費者,想要擁有上網服務非常困難。在海上行駛的郵輪,即便是願意花高價月租上網,也沒有光纖和5G基站運營商,願意為流動在大海上的客戶提供高速上網服務。
馬斯剋星鏈計劃可以解決上網用戶,身在偏遠地區,又想告訴上網的問題。一旦向太空發射超過12000顆衛星,便可以完成全球無縫隙覆蓋。5G基站建設受到國家、人口密度、成本等限制,許多地區成為「無人區」,這顯然是明顯的劣勢。
因此,5G基站與馬斯剋星鏈計劃,彼此之間存在優勢,也存在劣勢。在人口密度,對信號質量要求比較高的城市,星鏈衛星非常難以介入。但是在城市之外,特別是像俄羅斯、加拿大、美國等非城市地區,以及非洲、澳大利亞、巴西等大片區域,以及海洋、太空等,星鏈衛星正好避開了5G基站劣勢,是其潛在的值得挖掘的客戶市場。無論是5G基站,還是馬斯剋星鏈計劃,兩者之間只有揚長補短,才能夠更好為人類服務,使每一個人都能有機會享受高速上網服務。
本文系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