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按:7 月 12 日-7 月 14 日,2019 第四屆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CCF-GAIR 2019)於深圳正式召開。峰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雷鋒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承辦,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協辦,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指導,是國內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學術界、工業界及投資界三大領域的頂級交流博覽盛會,旨在打造國內人工智慧領域極具實力的跨界交流合作平臺。
7 月 13 日,在「5G+AIoT 專場」論壇上,就 5G、AI、IoT 當下最熱的三大核心技術,來自學術界、企業界的學者、專家也到場分享了相關觀點,並就當下核心技術點和技術趨勢進行了講解。其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中心主任,IEEE Fellow 黃鎧教授帶來了主題為《智能雲、人工智慧及物聯網的融合之路》的演講。
黃鎧教授在演講中提到,現在講 AIoT 不再只是單體智能,而需要講「群智」,相對而言,控制也更為艱難,比如,SMACT(Social 、Mobile、Analytics、Cloud、IoT)的融合。人工智慧已經有六十年的歷史,但從來沒有把這五個技術融合起來,這五項技術融合也將成為現階段最需要做的事情。黃鎧教授還分享了其團隊在相關領域的一些進展。
以下是黃鎧教授大會現場全部演講內容,雷鋒網作了不改變原意的整理及編輯:
大家好!今天,我為大家帶來主題為《智能雲、人工智慧及物聯網的融合之路》的演講。
我首先要簡單介紹一下 AIoT:所謂 AIoT就是 AI+IoT,也就是說人工智慧+物聯網,或是簡稱人工智慧物聯網。而我們所說的 5G,則是蜂巢式行動網路的延伸,經歷了 2G、3G、4G。大家現在大多數用的是4G 網絡;不過,中國的許多城市,已經開始用上了5G 網絡。
眼下,5G 經常和雲聯繫起來,從而實現大數據的相關應用;從速度方面來說,它大致比 4G 快 100 倍,因為邊緣計算可以提供海量的數據分析;除此之外,大家還比較關注 5G 裡的數據保護問題。
傳統的通訊與將來的 6G 通信有些差別,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看到,地球同步衛星(GSO Satellites)離地面的距離相當遠,大概 36000km,信號來往的延遲非常長;而近地軌道衛星(LEO Satellites)的距離大概縮短了 30 倍,傳輸延時短。近地軌道衛星的廣泛應用將對信號高速和全球範圍內的傳輸十分有幫助。
目前,我的研究團隊正致力於智能雲與人工智慧物聯網的融合工作。在 AIoT 領域,基本上涉及五個技術,我們稱之為 SMACT,即 Social 、Mobile、Analytics、Cloud 和 IoT。人工智慧已經有六十年的歷史,從來沒有人把這五個技術融合起來,就目前而言,專注於其中一門技術已經無法滿足行業的需求,必須將它們融合起來,包括硬體、軟體、生態環境建立等等。
不過,要將 SMACT融合起來,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例如,在社會網絡中,各類數據開始數位化並存儲至網上,諸如高鐵票收據、購物的收據、網上購物的收據,這些收據此前都是紙收據,拿來就丟掉了,現在都實現了數位化,並都被存儲、應用。
全球現在有 70 億人口,但是卻有 60 億的手機,在五年以前這個數據僅為 30 多億。所以,大數據的分析也是重要的一環,而雲端能夠提供很多存儲、處理與分析的服務。
我們都知道雲計算和邊緣計算,但在它們中間還有一層叫霧計算。邊緣是底層,目前全球邊緣大致有 750 億種傳感器與通訊計算設備。
以前雲的單位為千,現在全世界有十萬個以上。中間是霧節點,那麼,雲和霧有什麼差別?從物理角度來說,雲的水珠比較小,飛得高;霧的水珠比較大,更加接近地面。
據估計,再過十五年或二十年,全世界 IoT 設備規模要到萬億,每個人都可能會控制 100 個以上的設備。那麼,這些設備要怎麼樣來連接呢?
上圖中,縱軸是每秒鐘的傳輸速度,橫軸是信號的傳輸距離。其中,藍牙速度非常慢,而且它傳的數據量不大,傳輸距離一般就在人的四周,再遠就不行了;相對來說 WiFi 很快,甚至比現在的 4G 還快,但是 WiFi 也有一個問題,它的傳輸範圍最長也只在 100 公尺左右,短的話只能在 30 公尺之內。所以,我們希望大力開發能夠實現遠距離、大傳輸量的方式,從而驅動 IoT、AIoT。不過,IoT 和 5G、6G 還不一樣,因為數據轉化成了信號,而真正的數據儲存在雲裡。
上面這張圖比較了不同網絡的覆蓋能力與八種功能效率,綠線是 5G 網絡,紅線是 4G 網絡,藍線是 IoT 網絡。可以看到,在連接密度方面,藍線的表現最佳,比 4G/5G 都要好。這也是我們需要打造 IoT 網絡的原因。
最近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方面也有許多新進展,比如強化學習、聯盟學習等,我就不一一闡述了。我們現在還講 AI 要群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無人機,假如有兩千架無人機在天上協同使用,怎麼才能讓它們協調起來?這就涉及群智。
最後跟大家介紹一下我們成立的 AIRS(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Society),最後要加上 for the Society 是因為,我們希望這個研究機構能夠更加關注民生和社會,而不是軍事應用,更不會把 AI 引到製造武器的方向。
我們港中大(深圳)團隊目前的工作集中在造雲平臺,採用了浪潮的伺服器,應用了浪潮的 AI 晶片,並將邊緣計算、消費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融合應用,整個系統的能力涵蓋深度學習、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整個系統結構包括傳感層、網絡層、應用層,我們主要工作是在應用層,主要應用於支持大灣區的智能製造、工業資料庫、人才庫、智慧城市、車聯網與公共健康雲服務等應用。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內容,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