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10個大智慧的成語,令人大徹大悟!

2021-01-08 今古浮沉

我國佛教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浩如煙海的佛家典籍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在諸多佛典之中,有許多蘊含佛家大智慧的名句。尤其有些名句轉化為成語之後,可謂至精至簡,令人肅然起敬,百讀不厭。

1.鏡花水月

鏡中的花,水中月亮的倒影,看似有,其實沒有。佛教指出,一切外相,皆是虛妄。追逐外相,永遠不會找到宇宙人生的本質。

2.醍醐灌頂

「醍醐」在印度被稱為第一美味,佛教將之比喻為最高深的法義。「灌頂」原指印度新王登基的儀式。醒醐灌頂是指以至高的佛家智慧灌輸給眾生,使之得到徹底的解脫。

3.空中樓閣

這是《百喻經》中的一個故事。說一個富翁要建三重樓,於是請匠人新建。匠人動工在地面砌磚,富翁生氣地說:「我只要上面的第三重樓,不要下面的兩重樓!」匠人不解其意:「沒有下面的兩重樓,第三重樓何以建成?」此譬喻主要是告訴修行者應當打好根基,循序漸進的修行。不可妄想沒有根基一下就能飛上天。

4.前因後果

「因果理論」是佛教的根本理論之一。如《涅槃經》中記載:「善惡之報,如影取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也就是說世界萬物,有因必有果,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5.家賊難防

佛教稱「色身香味觸法」這六塵為「外六賊」,稱「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為「內六賊」。「內六賊」就是指六根的貪慾。據《雜阿含經》記載:「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汝當防護。」就是說在修行佛法的過程中,六根的貪慾最為危險,一定要防住,不然難成佛果。

6.森羅萬象

「森羅萬象」在佛教是指色塵而言,也就是指一切物質現象。一切物質現象皆是緣起而生,無有自性,剎那間生滅,乃是虛幻不實的。

7.不即不離

在《圓覺經》中有如下記載:「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眾生當下看來是眾生,只是妄心蒙蔽使然。眾生的佛性卻是始終如一的,永不改變。

8.六根清淨

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若是能達到不隨外境所轉的程度,就能達到「清淨」的狀態,這是證入高級禪定的基礎。

9.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出自於六祖《壇經》,指眾生的真實面目。當眾生通過佛法「明心見性」之後,將實證到眾生的本來就是佛性。

10.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佛陀指出,娑婆世界的眾生其本質是「苦」,於是宣說四聖諦中的「苦諦」。欲脫離苦海,唯有「回頭」修持佛法,才能到達脫離苦海的彼岸。

相關焦點

  • 佛教「智慧」的內涵和現實意義的探討
    「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徵文佛教「智慧」的內涵和現實意義的探討心律提要:本文試圖通過對佛教「智慧" 的內涵進行比較全面的探討,即通過探討佛教「智慧"與一般世間智慧、與儒家「智慧"的不同,通過探討佛教「智慧"在整個佛教理論體系中所處的地位
  • 頓悟人生的句子,睿智深刻,令人大徹大悟!
  • 源自佛教的成語「金剛怒目」
    源自佛教的成語「金剛怒目」 金剛怒目 形容面目威嚴,令人生畏。如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我的第一個師父》:「不料他竟一點不窘,立刻用『金剛怒目』式,向我大喝一聲。」金剛是佛寺山門的守護神,左右各一。金剛頭戴寶冠,裸上身,作憤怒相。
  • 《莊子》7個成語,人生7大智慧
    領悟莊子智慧的人,往往為之手舞足蹈,讚嘆不已,而又受用不盡!01白駒過隙「白駒過隙」這個成語,出自《莊子·知北遊》。意思是:小鳥在深林裡築巢,林子再大,也只是佔其中一枝。人呢,有糧千擔,也是一日三餐。人生在世知足常樂,不必活得太貪婪。真正智慧的人,早就懂得給生命做「減法」。
  • 大悟離建設機場還有多遠?你關心的問題在這裡
    大悟要建設機場?乍一聽似乎覺得不可思議,但必須指出的是,這並非我個人的一廂情願。早在2017年8月,湖北省發改委就印發了《湖北省通用航空中長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中明確提到,2015年至2030年,湖北省將新建42個A1級通用機場,而大悟名列榜單之中。
  • 10個不像成語的成語,第一個就「令人噴飯」
    04慘綠少年這也是個容易造成誤解的成語,出自搜集整理唐朝奇聞怪事的文集《幽閒鼓吹》。唐朝時,潘孟陽當上了戶部侍郎,他母親認為自己兒子沒什麼本領,卻竊取高位,早晚會出事。潘孟陽很不服氣,認為周圍的官員都和自己差不多。他母親就讓兒子請他的同僚們吃飯,自己偷偷觀察,發現這些人果然沒什麼才能,於是放心了。
  • 原來這三個意境美好的成語來自佛教,看完心境都美了
    一說到佛教,很多人就會想到深山古寺,想到一卷經書,一盞青燈,僧人漫長艱苦的修行。也有人會想到晦澀的經文,高深的禪理,還有晨鐘暮鼓的意境。人們對佛教總是抱著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因果」和「萬物皆空」等等言論,慈悲善目的高僧禪師,都增加了佛教在人們心中的神秘感。
  • 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文殊師利菩薩,大智慧的象徵!
    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徵,能開發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幫助小孩學業有成、官人福祿雙增、商人增財增福。文殊菩薩是如來佛祖怙恃之一,又稱法王子。如首楞嚴三昧經卷下記載,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尊如來(龍尊王佛),於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壽四百四十萬歲而入涅盤,彼佛即今之文殊師利法王子。
  • 一篇《滕王閣序》竟有四十個成語,不愧是「天下第一駢文」
    成語,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他是中國先人的智慧結晶,是中國語言一種凝練的表現形式。有時,一個成語就是一個故事,它通過最簡單的幾個字像我們傳達出最真實的情感。據統計,成語一共有5萬多條,其中96%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語。
  • 《周易》30個成語,30種為人處世智慧
    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在漢語中,有200餘條成語源出《周易》。這些成語蘊涵著極其豐富的精神內涵,也為人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今日與大家分享《周易》裡的30個成語,我們一起領略古老的處世智慧。
  • 《詩經》成語取名:這十個有智慧的成語,原來都出自《詩經》!
    這十個成語,在語境和意境上都非常適合用作男寶寶和女寶寶名字,讓名字出自經典,又出自成語。給人一種直觀的印象,讓人一見歡喜,乍聽好記。本文由江南易林原創。女寶寶篇窈窕淑女可取名:窈淑出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釋義:那美麗賢淑的女子,醒來睡去都想追求她。
  • 佛教號稱「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你了解多少?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享有很高的地位,他不僅智能、辯才第一,是「大智」的象徵,而且是許多佛的老師,釋迦摩尼在講經中講到:「經我得佛,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量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也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
  • 悟恆法師:佛教的管理智慧
    11月9日,悟恆法師依據佛教經典,開示佛教中的管理智慧,闡明如何管理自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等,為大眾的修學與生活提供指引,也為管理者提供佛教的智慧經驗。
  • 三點來簡述,佛教是一種智慧的文化傳承,它是一種教育!
    真正有智慧的人, 就有辦法給他講般若智慧的道理,但對一些凡夫,那些誹謗之與佛無緣的人,因緣未足,怎樣能夠讓佛法與之親近?佛陀說:「上智寓於理,下智寓於事。」佛教文化或許是因為無量廣大的佛陀宣導理念,以及語言文化的差異,傳入中國以後,便有了許多的說法,有的說是宗教,有的說是超越宗教,超越一切科學的,也有的說是教育,大茶經認為,如果把它理解為是一種教育,或許,傳承的文化會更容易讓人接受,為什麼?用三點來簡述,佛教是一種智慧的文化傳承,它是一種教育!
  • 淨界法師:蕅益大師苦參力討,廢寢忘食者三晝夜,大悟孔顏心學
    十七歲等於正式地皈依佛教、皈依三寶。二十歲,注《論語》顏淵問仁章,至「天下歸仁」語,不能下筆,苦參力討,廢寢忘食者三晝夜,忽然大悟,頓見孔顏心學。二十歲的時候就開始為《論語》註解。註解到顏淵問仁這一章的時候,講到天下歸仁語,不能下筆,經過三晝夜的苦參力討,才最後忽然大悟而真正地明白孔顏的心學,就是儒家的心地法門。天下歸仁這一段我們引用原文來說明一下。
  • 大乘佛教智慧的象徵——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是大乘佛教中的重要人物,被認為是智慧的象徵。他具有人們渴望達到而又達不到的人格品質,是人諸多能力的理想化。一、文殊菩薩名稱由來文殊是梵文音譯的簡稱,其音譯全稱為文殊師利、曼殊師利等。按照佛教的說法,文殊師利為三世佛,過去為龍種上佛,現在號為摩尼寶精佛, 未來成為普見佛,是諸佛之祖。《放缽經》中通過對小兒與父母的關係進行類比, 將文殊菩薩看作三世諸佛成道之母。二、文殊菩薩的來歷文殊菩薩身世成謎,眾說紛紜。比較流行的有兩種,一種指文殊是婆羅門種姓,生於印度舍衛國,後跟隨釋迦牟尼學習, 被認為是如來「法王」之子,是智慧的化身。
  • 佛學智慧,什麼最能代表佛教的精神
    一提到佛教,人們首先想到的不是慈悲,而是戒律啊、吃素啊等等,哪個詞最能代表佛教?就是慈悲,佛教是大慈大悲。但是,現在在這方面弘揚得不夠,沒有把慈悲這方面彰顯出來。現在能代表佛教的不是慈悲,而是戒律,是出家,是吃素,是光頭……這些東西對普通人是有門檻的,大部分人不喜歡這種被束縛的東西。雖然佛教也講智慧,但是智慧跟慈悲比起來,慈悲更能代表佛教,代表佛教的精神。
  • 湖北成語知多少?省內這個地方就孕育出155個成語
    大到治國安邦,小到為人處世,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無不在一個個簡短的成語中得到充分體現。時至今日,大量成語仍然被人們廣泛使用。這些故事或大氣磅礴,或快樂活潑;或血雨腥風,或詼諧幽默;或振聾發聵,或潤物無聲……它們將古代的政治軍事、日常生活、文學藝術、文化習俗、道德風尚和理想志趣等濃縮成一個個深刻雋永的片段,集中展現了古人的人生智慧和思想光芒。
  • 蜘蛛小墨丨孩子學習成語的5大好處,你知道幾個?
    成語故事幾乎是每個孩子的必修課。它蘊含了語言之美、傳統智慧、歷史典故,經過千年的沉澱,具有極高的智慧與內涵。它雖寥寥數字,但意義無窮。掌握成語的孩子說話妙語連珠,下筆如有神助。下面這個段子就是對成語重要性的最佳詮釋:孩子問媽媽:「我們為什麼要學成語?」媽媽回答:如果學會成語,在春天來臨之際,你會感慨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草長鶯飛,百花爭豔,百鳥爭鳴……你有無數詞彙可以描繪出春天的絢麗。
  • 佛教: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在佛教教義中,無常指的是世界萬有(包括切事物和思維意識)都有生有滅,沒有長存不變的。佛教認為,任何事物或現象都不是永存的,它們從生到無,只是剩那間的事,因此把這叫做「剎那無常」;而在這剎那之中,它將要經歷「生、住、異、滅」四個階段,這叫做「有為四相」,也就是指一切事物必有的四種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