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佛教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浩如煙海的佛家典籍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在諸多佛典之中,有許多蘊含佛家大智慧的名句。尤其有些名句轉化為成語之後,可謂至精至簡,令人肅然起敬,百讀不厭。
1.鏡花水月
鏡中的花,水中月亮的倒影,看似有,其實沒有。佛教指出,一切外相,皆是虛妄。追逐外相,永遠不會找到宇宙人生的本質。
2.醍醐灌頂
「醍醐」在印度被稱為第一美味,佛教將之比喻為最高深的法義。「灌頂」原指印度新王登基的儀式。醒醐灌頂是指以至高的佛家智慧灌輸給眾生,使之得到徹底的解脫。
3.空中樓閣
這是《百喻經》中的一個故事。說一個富翁要建三重樓,於是請匠人新建。匠人動工在地面砌磚,富翁生氣地說:「我只要上面的第三重樓,不要下面的兩重樓!」匠人不解其意:「沒有下面的兩重樓,第三重樓何以建成?」此譬喻主要是告訴修行者應當打好根基,循序漸進的修行。不可妄想沒有根基一下就能飛上天。
4.前因後果
「因果理論」是佛教的根本理論之一。如《涅槃經》中記載:「善惡之報,如影取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也就是說世界萬物,有因必有果,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5.家賊難防
佛教稱「色身香味觸法」這六塵為「外六賊」,稱「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為「內六賊」。「內六賊」就是指六根的貪慾。據《雜阿含經》記載:「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汝當防護。」就是說在修行佛法的過程中,六根的貪慾最為危險,一定要防住,不然難成佛果。
6.森羅萬象
「森羅萬象」在佛教是指色塵而言,也就是指一切物質現象。一切物質現象皆是緣起而生,無有自性,剎那間生滅,乃是虛幻不實的。
7.不即不離
在《圓覺經》中有如下記載:「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眾生當下看來是眾生,只是妄心蒙蔽使然。眾生的佛性卻是始終如一的,永不改變。
8.六根清淨
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若是能達到不隨外境所轉的程度,就能達到「清淨」的狀態,這是證入高級禪定的基礎。
9.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出自於六祖《壇經》,指眾生的真實面目。當眾生通過佛法「明心見性」之後,將實證到眾生的本來就是佛性。
10.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佛陀指出,娑婆世界的眾生其本質是「苦」,於是宣說四聖諦中的「苦諦」。欲脫離苦海,唯有「回頭」修持佛法,才能到達脫離苦海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