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震驚7000億面板行業!420億的「獨角獸」 衝刺A股IPO
摘要
【震驚7000億面板行業!420億的「獨角獸」衝刺A股IPO】8月5日,中信證券公告稱,中信證券受聘擔任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A股股票並上市的輔導機構,雙方8月4日籤署輔導協議。意味著,這隻柔性屏「獨角獸」正式啟動IPO。(全景財經)
因生產出全球第一臺摺疊智慧型手機的柔宇科技,即將衝擊A股IPO。
8月5日,中信證券公告稱,中信證券受聘擔任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A股股票並上市的輔導機構,雙方8月4日籤署輔導協議。意味著,這隻柔性屏「獨角獸」正式啟動IPO。
全景財經隨即聯繫柔宇科技有關負責人,但暫未收到回復。
在此之前,市場上一直盛傳柔宇科技尋求上市的消息。今年年初,柔宇科技在美國提交了IPO申請,擬籌資10億美元。但此後有報導稱,柔宇科技已經放棄在美上市的計劃,改為在中國市場上市。
今年6月底,柔宇的公司名稱也由「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變更為「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場主體從「有限責任公司(中外合資)」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臺港澳與外國投資者合資,未上市)」。
股份制改造,也被市場看作是柔宇科技登陸資本市場的前奏。
估值420億的柔性屏「獨角獸」,衝擊A股IPO
公開資料顯示,柔宇科技2012年由美國斯坦福的三名校友劉自鴻、魏鵬和餘曉軍創立。產品主攻全柔性顯示屏和柔性傳感器,最受市場關注的無疑是可摺疊的手機產品。
2018年,柔宇推出了柔性屏摺疊手機柔派和其他智能設備,推出的時間點領先於三星、華為,一度名聲大噪。
自成立以來,柔宇也獲得了眾多投資人和投資機構的青睞。
早期其投資方包括Knight Capital、IDG Capital、Poly Capital Management、AMTD Group和解植坤的基金,以及深圳國資的創投企業。
2014年發布第一代柔性屏幕後,柔宇的融資之路更為順暢。在2015年8月份的C輪融資中,中信資本、浦發銀行等加入,總投資額達到11億元;一年後的C+輪融資中獲得5億元投資額。
截止目前,柔宇投資方包括各大銀行,以及深創投、松禾資本、IDG、中信資本、基石資本、越秀產業基金、保利等多家明星機構,出資方近40家。僅深創投一家機構連續三年就投資了數十億元。
著名投資人徐小平也曾因錯失柔宇早期投資而感到懊悔,評價柔宇創始人團隊說:「你想他們3個人,世界頂級的科學家,中國最優秀的人才。」
近日,新經濟行業數據機構iiMedia Research發布了《2020中國新經濟獨角獸200強榜單》,評選出國內前200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企業,螞蟻金服、字節跳動、阿里雲等知名網際網路企業穩居榜首,而柔宇科技以60億美元(約合417億元)估值躋身榜單並列第12名。
月銷僅200臺,柔宇科技是「概念」?還是黑科技?
與高融資和高估值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外界對柔宇的認知。
儘管柔宇率先在業界實現了全柔性顯示屏的幾個重大突破:
2014年,柔宇發布全球最薄0.01毫米全柔性顯示屏技術;
2018年,全球首條全柔性屏大規模量產線點亮投產;
2018年,全球第一款柔性摺疊屏手機發布上市,開創了全柔性屏和摺疊屏手機產業的先河。
但外界對這家公司一直存在質疑:未見公司有大批量產品落地,稱其「賣概念」。
柔宇官網顯示,公司旗下產品包括柔派手機、柔記(智能手寫本)、柔炬(火炬)、柔性屏時尚上衣、3D移動影院等。
從天貓的銷售情況來看,銷量最好的產品為最低售價8999元的柔派手機,但8月銷量僅38臺,其次是一款智能手寫本,8月銷量也僅29臺。以往整個月的銷售也僅二三百臺。相比之下,競爭對手三星、華為的相應產品月銷卻在10萬臺左右。
是因為柔宇無法實現大規模量產嗎?實際並非如此。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年末,柔宇宣布投資建設全球首條類6代大規模全柔性顯示屏量產線,投資超百億元,設計產能約為5000萬片/年。以此計算,其月產能為416萬片左右。
2018年6月,該條生產線成功實現了全柔性屏大規模量產出貨。
往往一條面板生產線投資動耗資巨大,以同樣有布局柔性OLED屏的京東方(000725)為例,一條設計產能為4.8萬片/月產能的6代柔性AMOLED產線的投資達到了465億元。
柔宇創始人、CEO劉自鴻在接受媒體時透露,一期投資了60億元、二期投資50億元,總共加起來110億元。這一數字在傳統顯示行業並不高。
對此,劉自鴻解釋,主要原因是技術路線不一樣。ULT-NSSP技術完全是柔宇從0開始開發出來的全新技術路線,全球原創。
經歷過長時間的技術迭代,今年3月,柔宇推出了第三代柔性屏。據官方介紹,新產品在彎折的次數、可靠性、平整度、亮度、響應速度、對比度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而該公司的第二代摺疊屏手機「柔派2」也將於2020年第三季度上市。
近日,知名經濟學家劉姝威公開表示,柔宇通過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柔性電子產業。
換言之,不能單單把柔宇看成是一家面板廠商,而應該是柔性電子技術企業,柔性顯示只是其中一個組成部分。
柔性屏,一場面板巨頭們的「豪賭」
幾乎全球所有的面板巨頭,都害怕失去下一輪柔性技術的變革。
據公開資料顯示,柔宇投資超過100億元的國際柔性顯示基地及全球首條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類六代全柔性顯示屏大規模量產線於2018年在深圳投產,滿產規模超過每年5000萬片柔性顯示屏。
相比柔宇科技的100億投資額,另外3家面板巨頭:京東方、三星、華星光電的投入更加瘋狂:
2020年年初,總投資高達350億元的武漢華星光電6代柔性AMOLED產線,實現量產出貨;
安信證券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京東方第六代柔性OLED顯示屏在成都的一期和二期產線滿產為4.8萬片/月,總投資為220億元-465億元,總投資額超過2000億元;
另外,三星一條月產能6萬片的第六代柔性OLED顯示屏生產線,總投資成本更高達490億-805億元。
如此大手筆的投資,柔性顯示正在成為面板行業的必爭之地。
據艾媒諮詢的數據顯示,京東方的柔性顯示生產產能最高,到2021年的月產能高達24萬片/月,其次是維信諾、華星光電,月產能分別為6萬片/月、4.5萬片/月。
群雄逐鹿中,業內逐漸形成兩個技術陣營:一個是使用低溫多晶矽LTPS技術的主流陣營,三星、京東方、華星光電等都屬於這個陣營;另一個陣營以柔宇為代表,使用自主研發的超低溫非矽製程集成技術(ULT-NSSP),是一項基於非矽材料的新技術。
目前,華為摺疊屏手機Mate X 的屏幕都由京東方供貨,但良品率為70%,柔宇科技則與中興通訊達成戰略合作,將攜手推動5G時代全柔性屏在智能終端等領域的快速普及和應用。
儘管柔性顯示,看似非常美好且高科技,但距離大規模普及仍有較長的路要走。
因為良品率、產能遲遲不能提升,導致柔性屏幕的價格非常昂貴,以華為Mate X為例,售價高達17000元,普通消費者顯然是無法接受的。
因此,柔性顯示產品遠遠沒有成為市場消費的主流。任何一個全新的科技產品成熟的前提是,大批量穩定出貨、穩定的高良率和可預見的穩定需求。
7000億級面板行業,大變革即將發生?
作為半導體領域的核心產業,顯示面板被視為「一芯一屏」的國之重器,一直是各國政府傾力扶持的戰略產業高地。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顯示產業產值達到1081億美金(約合人民幣達7567億元)。
然而過去十餘年,全球的面板顯示領域一直被韓國三星等巨頭的長期把控,但隨著面板技術從傳統CRT到LCD再到OLED兩次迭代,中國政策的全力支持,京東方、華星光電不計成本地大手筆投入,國產面板廠商正在迎頭趕上。
隨著各大巨頭的重金投入,柔性顯示技術正在飛速提升,柔性屏距離大批量穩定出貨、高良品率已經不遠了,全球面板行業已經悄然開啟了由OLED硬屏向可摺疊全柔性屏的第三次迭代,國產廠商的超越窗口正在打開。
根據艾媒諮詢發布的數據,OLED手機面板出貨量每年持續增長,其中,柔性屏面板也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2018年全球柔性屏面板出貨量將達2.02億片,預計2022年出貨量達5.70億片。
隨著技術不斷發展成熟以及相關下遊應用產品需求量擴大,柔性屏在顯示設備的產能份額佔比不斷提高, 2018年全球柔性屏產能份額佔比將達27%,預計2022年佔比達到46%。
全球知名調研機構Frost &Sullivan預測可摺疊手機未來的增速是非常迅猛的,年度增長率將會達到200%-300%。
如此多的數據機構對柔性顯示的未來都一致看好,這也不難解釋,柔宇科技被眾多資本追捧的原因。
(文章來源:全景財經)
(責任編輯:DF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