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地方時、經度、日期變更、晝長、夜長)

2020-12-05 高中地理輔導

01知識點

1、利用地方時,計算經度地方時,即為當地時間。地球上每間隔15°為1個時區,共分為24個時區。已知地方時,也可以求經度、時區:

①判斷東、西方向。根據兩地的地方時,遵循「東早西晚」的規律,即東邊地區日出早(時間數值更「大」),因此時間數值更大的為「東」;

②計算經度。採用「東加西減」的計算方法,即計算東邊地區的經度用加法,計算西邊的則用減法。時間每間隔4分鐘,經度間隔1°;

③計算時區。時區數=經度÷15°,然後四捨五入。

圖1 世界24個時區的分布

2、日期的變更日期的變更,與兩條重要的界線有關:自然日界線(0:00對應的經線)、國際日界線(180°經線)。

日期的變更遵循「東減西加」的規律,向東越過國際日界線,日期減一天;向西越過則加一天。

自然日界線以,國際日界線以西,為今天的經度範圍,其他區域為昨天的範圍。

圖2 日期的變更

02例題

第30屆奧運會於2012年7月27日19:12(零時區的地方時)在倫敦開幕。結合圖文材料,回答6~7題。

6、各國學生,若計算觀看奧運會開幕式現場直播的日期、時刻,可以依據圖中的( )

7、倫敦奧運會開幕當天,下列國家中,白晝最長的是( )

A. 菲律賓

B. 巴西

C. 紐西蘭

D. 英國

答案:A、D

精講精析:(1)讀圖。①四個選項都是北極點的俯視圖,大圓表示赤道,兩條虛線圓表示北極圈和北回歸線,交叉的橫線為經線,相鄰經線的間隔為45°,倫敦位於0°經線;②選項AB中,陰影表示7月28日的範圍,空白表示7月27日的範圍;③選項CD中,陰影表示夜半球,空白表示晝半球。

(2)分析日期的範圍。①日期的變更,與自然日界線(0:00所在的經線)和國際日界線(180°經線)有關,自然日界線以東、國際日界線以西,為今天;其他區域為昨天;②此時倫敦為7月27日19:12,則此時24:00所在的經線應該在倫敦東部,用加法計算,即為0°(倫敦)+(24:00-19:12)÷4分鐘=72°E,即此時7月27日24:00位於72°E,7月27日24:00即為7月28日0:00(自然日界線);③則72°E以東、180°以西,即為7月28日的範圍;其他區域為7月27日的範圍,因此選項A正確。

(3)分析晝半球和夜半球。①晝半球的平分線為中午12:00,夜半球的平分線為0:00;②此時0:00所在的經線為72°E,因此72°E即為夜半球的分界線,圖中C、D都錯誤。

(4)分析晝夜長短。①此時為7月27日,太陽直射北半球,因此北半球所有地區晝長夜短,並且越往北(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②四個選項中,英國的緯度最高,最靠北(由北往南依次為:英國、菲律賓、巴西、紐西蘭),因此晝最長、夜最短,選項D正確。

03總結

晝長、夜長本節例題的難度較大,解題思路為:①根據倫敦的地方時,求出0:00所在的經線(即為自然日界線),進而求出7月28日的範圍;②0:00所在經線,即為夜半球的分界線,以此來判斷選項CD的正誤;③根據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或者季節),判斷此時晝夜長短的規律,分析晝長最長的國家。

晝夜長短,與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有關,太陽直射點位於哪個半球,那個半球便晝長夜短,且越往該半球的極點,晝越長、夜越短。

具體來說,不同季節,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為:

①春分-夏至-秋分(夏半年):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路徑為:赤道——北回歸線——赤道,北半球晝長的變化為:12h——(>12h)——12h,北半球晝長夜短,並且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

②秋分-冬至-春分(冬半年):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路徑為:赤道——南回歸線——赤道,北半球晝長的變化為:12h——(<12h)——12h,北半球晝短夜長,並且越往北,晝越短、夜越長。

圖3 晝夜長短的規律

【每晚20:00,每日一題,學好地理】

相關焦點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風矢、氣旋、低壓槽、晝長的計算)
    4、此時可能出現連續性降水的地區是( )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5、科考隊出發時,P地晝長為11小時;科考隊返回時,P地晝長是( )A. 10小時B. 11小時C. 13小時D. 14小時答案:C、C精講精析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地方時、國際日界線、遠日點、極夜)
    地球上每間隔15°為1個時區,共分為24個時區。(1)地方時的計算根據經度,可以計算地方時,計算步驟如下:①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為東經或西經,則直接相加減;一個東經一個西經,則分別計算兩地與0°(或者180°)的經度差,將經度差相加。②計算地方時。採用「東加西減」的計算方法,計算東邊地區的地方時用加法,計算西邊的則用減法;經度每間隔1°,地方時加減4分鐘。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
    知識點(1)地方時的計算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相鄰時區間隔經度15°。在計算地方時時,遵循以下兩個口訣:東早西晚。東邊的地區,永遠比西邊地區的時間早。比如北京時間為12:00,而西邊烏魯木齊則晚兩個小時,為早上10:00。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氣旋、風向、國際日界線、日期、時區)
    1、11月底「青島號」在北太平洋行駛途中,遇到熱帶風暴。當熱帶風暴中心位於其正北方向時,該海域盛行( )A. 東北風B. 西北風C. 東南風D.自西12區向西,越過了日界線答案:D、A精講精析:(1)分析海域的風向。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地球公轉、太陽直射點、晝長、極晝)
    精講精析:(1)根據晝長,判斷是否位於同一個半球。晝長=日落-日出,因此城市①的晝長為14小時,城市②為11小時29分鐘,城市③為13小時8分鐘。城市①和③的晝長都大於12小時,因此位於同一個半球;城市②的晝長小於12小時,因此位於另一個半球。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地球的運動》知識點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高中地理《地球的運動》知識點。  日出時間+日落時刻=24小時  晝長=24-2×日出時間;夜長=2×日出時間  日出時間=12-晝長/2=夜長/2;  日落時間=12+晝長/2=24-夜長/  南半球某地的晝長=北半球同緯度的夜長  南半球某地的夜長=北半球同緯度的晝長;  全球各點全年晝長(夜長)時間都相等。
  • 初中地理:「時間的計算與日期的變更」難點透析
    理解概念   地方時是指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同線同時);區時是指各時區都以本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區共同使用的時刻(同區同時);日界線有兩條,①人文日界線:為了避免日期的紊亂,1884年在華盛頓國際經度會議上,規定原則上以180°經線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叫做「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最短距離,地方時,日出、日落方位)
    圖1 最短距離的計算2、地方時、經度的計算根據經度,計算地方時,是比較常規的計算。但如果已知地方時,求經度,則計算方法為:①判斷東、西方向。根據兩地的地方時,遵循地方時「東早西晚」、「東加西減」的規律,即地方時數值較大的地區,位於東面;較小的位於西面;②計算經度。採用「東加西減」的計算方法,即計算東邊地區的經度用加法,計算西邊的則用減法。時間每間隔1小時,經度間隔15°(每間隔4分鐘,經度間隔1°)。例如,12:00<12:40,因此待求地區應該位於西面。
  • 高中地理 | 時區計算的規律
    莆田市2020年中考成績(含八年級生物地理學科結業考試)已公布
  • 2020高考地理地球小專題
    高中地理的複習一直是文綜裡面最沒有章法可循的一科,尤其是系統性的總結很少,今天就精心總結了高中複習所需要的專題知識並分成專題,同學們可以對照著知識點來回憶所學內容,如果有忘記的,就標記下來著重複習,希望同學們能夠複習順利,爭取在地理科目不失分。
  • 高考地理各考點中有關計算題的通用公式匯總
    地理在高考中劃歸文科,但事實上地理是一門亦文亦理的科目,因為當中涉及很多數據、計算類的知識點。以下是高考地理各考點中有關計算題的通用公式,小夥伴們速速收藏起來。距離計算1。日期計算1。日期變化原因日界線(國際日期變更線):由於東邊的時間早於西邊,且每隔15個經度就相差1小時。全球有360個經度,同一個地方在繞地球一周後就相差24個小時,即1天。為消除這種日期上的差異,國際上規定以180°經線為日界線。
  • 高中地理(專題講解)——時區、地方時、日期計算
    地理,被稱為「文科中的理科」,很多知識點不能死記硬背,而是需要理解。在整個高中地理中,最難的知識點,是必修一的時區。在高考中,主要考察兩部分的內容:時間的計算(地方時)、日期的計算(昨天、今天)。1、時間的計算規律:東加西減(1)選擇擇一個已知時間的地區,求該地區東側的時間,用加法;求該地區西側的地區,用減法。(2)經度每間隔15度,時間間隔1小時;精度每間隔1度,時間間隔4分鐘。
  • 地理:六大計算問題精析,完美解決計算題.
    地方時計算。以太陽「東升西落」為標準,在同緯度地區,相鄰位置偏東的地點,比偏西的地點先看到日出,時刻就早。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 每隔1°地方時相差4分鐘。2. 北京時間:北京時間是指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區時,即東八區中央經線120°E的地方時,是我國唯一的標準時間。
  • 趣味地理——如何利用地方時,計算赤道日出的經度(晨線)?
    圖1 晨昏線示意圖2、利用地方時,計算經度地方時,即為當地時間。地球上每間隔15°為1個時區,共分為24個時區。已知地方時,也可以求經度:①判斷東、西方向。根據兩地的地方時,遵循「東早西晚」的規律,即東邊地區日出早(時間數值更「大」),因此時間數值更大的為「東」;②計算經度。採用「東加西減」的計算方法,即計算東邊地區的經度用加法,計算西邊的則用減法。時間每間隔4分鐘,經度間隔1°;
  • 高中地理篇55:地球的運動
    地方時計算原理:①地方時東早西晚(同為東經,經度越大越偏東;同為西經,經度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經偏東時間早)②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相同③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即1°=4分鐘)2.地方時計算方法:某地地方時=已知地方時±4分鐘×兩地經度差說明:①式中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邊用加號,在已知地的西邊用減號。②經度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經或同為西經相減;一為東經一為西經相加。
  • 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知識點
    三、自轉的地理意義1.晝夜交替(1)晝與夜的形成,由於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所以同一時間裡,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叫晨昏線。同一經線地方時一定相同。(1)地方時的計算:所求的地方時=已知地方時± 4分鐘/兩地經度差×1°(東加西減)(2)時區與區時: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度為15°,因此相鄰兩個時區相差兩個小時。各時區都以本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本區的區時。
  • 中學地理專題一:地球運動複習學案
    因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引起的晨昏圈的回歸運動範圍也變小,這會導致雪梨夏季的晝長變小。故選A   3.地方時與區時(重點知識)   (1)地方時及其計算   ①地方時的概念:同緯度地區,因經度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時刻,叫地方時。   ②求地方時的依據: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每隔1°地方時相差4分鐘。
  • 【計算專題】史上超全地理計算公式整理,還不趕快收藏!(附專題練習)
    (2)圖上計算:經度每相差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或1度/4分鐘、經度1分/4秒鐘),東早(加)西晚(減)注意:過日界線時日期還要再加(向西)減(向東)一天(3)公式計算:(甲經度-乙經度)×1小時/15度=甲地方時-乙地方時
  • 初中地理知識點歸納:時間的計算與日期的變更
    地方時、區時、日界線等知識是中學地理學科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全國各類地理考卷必考的知識點。隨著人類交往的密切,各科聯繫的加強,該知識點在生產、生活中得以廣泛應用,因而成為近幾年來高考重點考核的內容。
  • 國際日期變更線與自然日界線的區別
    一、國際日期變更線地圖上的國際日期變更線在世界地圖或地球儀上,可以看到有一條大體沿180°經線穿行的折現(見上圖),它就是國際日期變更線。為什麼要設立這條國際日期變更線呢?日出與日落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轉著,地球上的晨、晝、昏、夜也不斷地從東向西移動,循環往復地在各地出現(見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