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住在垃圾山裡的印尼人

2021-01-08 騰訊網

印尼的垃圾處理一向是個大難題,光首都雅加達每天就要製造將近7000噸垃圾,這些垃圾將全部運送到班達爾歌邦的垃圾填埋場。

一、班達爾歌邦的垃圾場——印尼最大垃圾場

班達爾歌邦的垃圾場是印尼最大的垃圾填埋場,大小超過200個足球場,每天從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接收多達7,000噸垃圾。

每天,一千輛裝滿垃圾的橙色卡車被成群的蒼蠅包圍,在垃圾山的底部排成一排,以傾倒他們的「貨物」。 垃圾傾倒之後,巨型挖掘機隨後將會把廢物送到到高30米以上的山頂。

而這些運送到垃圾場的垃圾,全部都要依靠人工7*24小時分類。可是稍微動動腦子想想也知道,通過人力的分類,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大量的有機垃圾根本沒人管,送到這裡後慢慢腐爛,分解,不斷有甲烷毒氣釋放到空氣中,仿佛是個定時炸彈,隨時會爆炸。

二、垃圾山裡的家

一位名叫亞歷山大的記者來到這裡,本想是為了拍攝這巨大的「垃圾山」,探究一下印尼嚴重的浪費問題。可到了這裡後,他卻拍攝到了更讓人震驚的畫面,這裡竟然還有居民生活在這裡,依靠著這座「山」而活著,把這裡當做了家。

「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溫暖與美好的代名詞。可是對於印尼的一些孩子來說,他們腦海中的家,卻是這個樣子的。

而生活在這裡的居民並不少,據當地官員說,垃圾山上已經存在數十個村莊,大約有6000人居住在這裡, 而如果加上填埋場附近的人,以垃圾為生的人數可達到20000人

這裡一共有3000戶家庭,大家共同生存在這座「山」上,有老人也有小孩。孩子們成群結隊的在垃圾堆上玩耍,他們並沒有鞋子可穿,赤腳奔跑,面對著堅硬鋒利的垃圾廢料,柔弱的小腳被割的滿是傷口,隨時有著感染的風險。這裡並沒有任何醫療和衛生機構可以幫助他們。

而隨著全球經濟放緩,貧困化水平的增長,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也不得不加入垃圾填埋場拾荒謀生的隊伍。

三、在垃圾山如何謀生

他們維持生計的方式就是去垃圾堆中尋找可以變賣的廢品,換些錢花。人們眼中的廢物和垃圾,在這些人的眼中變成了賴以生存的資源。

他們利用廢物在這裡搭建起了帳篷,一切日常用品都來自每天運往這裡的垃圾…每天他們都會去「山上」尋找食物,在這片垃圾的世界裡,他們回收一些可用的資源,別人不要的蔬菜和水果,卻成為了他們寶貴的食物

撿拾垃圾的人穿著不合腳的塑料靴子,用一種叫做「 Ganco」的鉤形金屬工具將物品翻過頭頂,放進綁在背上的大藤編籃子裡。

在工作過程中,惡臭勢不可擋,但這只是許多工作場所危害中的一種。 當他們在垃圾堆中尋找硬紙板,塑料和其它可回收利用的物品時,必須小心不要太靠近推土機,垃圾山會因為工程機械的工作而產生山體滑坡,這對拾荒者是致命的。

拾荒者需要7*24小時的工作,在深夜,他們仍要戴著頭燈掃視著超過15層高的腐爛垃圾,即使遇上了傾盆大雨時,仍然得不到休息。而通常他們每天收集的塑料,金屬,木材、電子廢物,甚至動物骨頭中,只能獲得2至10美元的報酬

在一些家庭中,僅僅5歲的孩子就需要學會與父母一起衝刷可用的垃圾。

當地官員說:「他們垃圾山那裡有幼兒園,有古蘭經可以學習,但當他們完成學業後,就需要幫助父母一起謀生了,他們別無選擇。

不過,生活在這裡的孩子似乎無憂無慮,因為他們自打出生就從沒離開過這些「大山」。他們對於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不知道外界孩子的生活與自己的生活有著天壤之別。他們每天在垃圾山裡玩耍,倒也十分快樂。但是,成年人懂得其中的苦楚

四、疫情影響下的垃圾山

受到全球的疫情影響,印尼作為人口大國,顯然也是嚴陣以待,大多數購買垃圾的回收公司都關門了

所以,這些住在垃圾山的人即使再努力的工作,也不可能有任何收入,因為他們沒有地方出售收集的東西,而印尼政府出臺的防疫政策也迫使更多拾荒者只能呆在家中。

該地區負責人阿塞普說,在該垃圾填埋場的村莊中,目前還沒有報告確診病例,但也沒有人對此進行過測試。 垃圾山的很多人都沒有居民身份,因此也沒有資格獲得政府的援助。而印度尼西亞人也普遍認為,生活在這種不衛生環境中的人,有著更強的免疫力。

現年34歲的Resa女士致力於改善垃圾山人的生活狀況,她是垃圾上出生長大的孩子,在學校裡,其他孩子稱她為「垃圾堆公主」,因為她的衣服聞到了垃圾的味道。但她在學業上的出色表現贏得了一個土耳其家庭提供的獎學金,使他得以大學畢業。

她本可以是為逃避垃圾填埋場而過上更好生活的少數人之一,但她還是回來幫助那裡的家庭,尤其是孩子們。她說:「這裡的人們不需要口罩或洗手液,他們需要食物來養家餬口。」

於是,她發起了一場募捐運動,可以每天幫助600個垃圾山家庭養活自己。她還在雅加達市區發起了活動,希望能夠讓雅加達的人們減少浪費。不要使這座垃圾山變得更高。

與這些人相比,我們的生活環境要好的太多了,而國家近幾年禁止洋垃圾入境等措施也釋放了積極保護環境的訊號。希望我們都能珍惜現有的生活,倡導更加綠色環保生活方式。也希望這些垃圾山人可以早日離開這裡,給孩子們一個健康安全的成長環境,也希望印尼能儘快想辦法剷除掉這座「山」,換回真正的青山綠水。

相關焦點

  • 針不綽是什麼梗啥意思 出自茄子針不戳住在山裡針不戳
    原話是「針不戳,住在山裡針不戳」,因為主播茄子普通話不太好,所以從它口中就說出了這樣一句被網友音譯過來的梗,還被網友各種調侃比如:沉舟側畔千帆過,住在山裡針不戳。一雙人字拖,走遍天下針不戳。又被網友用茄子另一個成名的梗來調侃,雙重調侃雙重快樂比如:老公罵我針不戳、豬在山裡針不戳(因為和PDD一起在山裡)。
  • 印尼一載有54人客機墜毀
    印尼一架載有54人的國內短途航班客機16日下午在印尼東部巴布亞省與地面失去聯繫。數小時後,印尼交通部官員說,有目擊者看到客機墜毀在一座山裡,當地村民報告發現殘骸,相關部門正在進一步核實情況。中國駐印尼大使館領事部官員孫亮表示,經過大使館同印尼有關方面核實,沒有中國公民在失聯客機上。  印尼交通部官員蘇普拉賽提奧在16日晚上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證實墜機消息。  當天早些時候,印尼交通部發言人朱利葉斯·巴拉塔證實,一架由印尼特利加那航空公司執飛的IL-267航班客機當地時間14時22分(北京時間13時22分)從巴布亞首府查亞普拉起飛,半個多小時後與地面失去聯繫。
  • 印尼積極尋求應對全球溫室效應的辦法
    新華網雅加達5月7日電 專訪:印尼積極尋求應對全球溫室效應的辦法——訪印尼環境國務部長古斯蒂·穆罕默德·哈達  記者趙金川 李曉渝  印度尼西亞環境國務部長古斯蒂·穆罕默德·哈達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印尼作為一個群島國家無可避免地受到全球溫室效應的影響,為此一直在認真地尋求解決辦法。
  • 男子一放假就去山裡撿垃圾,已堅持5年半!賣廢品的錢全部捐出
    男子一放假就去山裡撿垃圾,已堅持5年半!賣廢品的錢全部捐出 6月23日,內蒙古呼和浩特。男子利用休假時間去山裡撿垃圾,堅持5年半撿4萬多個廢瓶子。他稱平均每次要走10公裡,挑30餘斤垃圾出山。雖然很累,但把環境收拾乾淨以後,心情很愉悅。至今撿的瓶子已有4萬餘個,賣廢品的錢已全部捐贈。
  • 印尼人的奇特習慣,你了解多少?看完笑噴
    但很多印尼人是很害怕被太陽曬的,老外看到印尼人穿外套會覺得很奇怪,這麼熱的天氣,還穿外套?瘋了吧。其實印尼人穿外套是有原因的,印尼地處赤道,氣候炎熱,太陽直射強度大,紫外線很強,所以皮膚很容易曬黑。印尼人在出門的時候,都會穿上外套或夾克,第一,他們認為穿上外套可以防曬;第二,他們非常嚮往白皮膚,認為白皮膚的人非常漂亮,能不曬黑儘量不曬黑,即使他們大部分人的皮膚已經非常黑了。
  • 回收垃圾出奇招 印尼推出「塑料公交車」
    印尼是全球第二大海洋汙染國,該國承諾到2025年,通過加強回收利用、提高公眾意識和限制使用,將其水域的塑料垃圾減少約70%。印尼有關部門稱,「泗水計劃」在這座290萬人口的城市大受歡迎,每周有近1.6萬名乘客用垃圾換車票。"This is a very smart solution.
  • 雙語:各國垃圾分類趣談|垃圾回收|英語_網易教育
    What Indonesians do with their trashes印尼人如何處理垃圾有一件事可以肯定:在印尼扔垃圾從來不會太難。印尼人通常將垃圾放置在個人垃圾區域內,一般位於屋前、緊靠路邊。之後,垃圾回收人員會用大型垃圾卡車或鐵鏽色垃圾推車將垃圾收走。Things aren’t quite different if you live in the apartment complex in Indonesia.
  • 印尼人是如何成為印尼人的?
    而印尼的情況則是「廣告中插播電視劇」,說明海洋在印尼的比重之大。大多數印尼人與海洋產生的聯繫,遠比陸地更廣泛而直接。請橫屏▼如今進入21世紀已18個年頭,看起來印尼卻依然沒有成為世界大國的跡象,實在有些尷尬了。但是,印尼是個年輕的國家,國家獨立建國不到100年;印尼也是一個年輕的民族,在100年前根本沒有印尼這個民族。
  •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鄂爾多斯固廢所堅持垃圾資源化利用紀實
    草原上的「環保勒勒車」——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鄂爾多斯固廢所堅持垃圾資源化利用紀實□ 閆錫坤 本報記者 李 豔在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沙圪堵鎮的村莊裡,經常可以看到一輛彩色車身的廂式貨車,車廂上面寫著
  • 為什麼印尼人幾乎不說印尼語
    選擇印尼語目的是為打破民族溝通障礙,促進300多個民族融入新的國家,印尼獨立在1949年正式得到承認。當時的想法是,不把任何主要的民族,包括爪哇人(爪哇語作為一種高度複雜的語言有大約40%的人口在使用)所使用的母語作為官方語言,這樣才不會產生或強化各民族間的不平等,新生的印尼語將有助於印尼這個多民族國家維持統一。
  • 印尼研究專家孔遠志:追趕時間的人
    其後,孔遠志開始搜集這些閩南語借詞,他翻閱印尼書報和文獻,多次到閩南和印尼進行實地考察,請教當地居民,共找出 1000 多個類似印證著中印文化交融的借詞。 這些詞彙雖不是印尼官方語言,但已然成為印尼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1986年,孔遠志在訪問荷蘭萊頓大學期間,專門撰寫了一篇名為《馬來—印尼語中的漢語借詞》論文,得到印尼研究專家、荷蘭萊頓大學教授德歐的高度評價。
  • 逝者|印尼研究專家孔遠志:追趕時間的人
    其後,孔遠志開始搜集這些閩南語借詞,他翻閱印尼書報和文獻,多次到閩南和印尼進行實地考察,請教當地居民,共找出 1000 多個類似印證著中印文化交融的借詞。這些詞彙雖不是印尼官方語言,但已然成為印尼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1986年,孔遠志在訪問荷蘭萊頓大學期間,專門撰寫了一篇名為《馬來—印尼語中的漢語借詞》論文,得到印尼研究專家、荷蘭萊頓大學教授德歐的高度評價。
  • 印尼兩座火山可能爆發 蘇門答臘島火山警報升級
    中新社香港四月十四日電雅加達消息:印尼火山出現日趨活躍跡象。繼日前蘇門答臘島塔朗火山爆發後,印尼地震和地理局十三日發出警告,喀拉喀託火山和覆舟山火山近期有爆發的危險。印尼當局已將蘇門答臘島火山爆發的警報級別定為最高級。
  • 10月人文社科聯合書單|撿垃圾的人類學家:紐約清潔工紀實
    《貨幣戰爭》[美]詹姆斯·裡卡茲著,凌復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譯文紀實系列2018年收官作,作者詹姆斯·裡卡茲在《貨幣戰爭》中揭露了美國國家安全與國際金融市場之間危機四伏的交互關係,金本位制時代貨幣的角色,以及他所設定歷史上的三次貨幣戰爭:讓我們了解過去歷史課本所看不到的金融細節與關鍵。
  • 國際|南洋之窗:鳥瞰印尼PPP環保項目環境(二)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印尼外來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最大的貢獻國家是新加坡,緊接著是日本,之後才是中國。這說明印尼對於中國企業參與PPP項目並不陌生,也歡迎中國企業到印尼。
  • 印尼「狼孩」拒絕治療:我是被神選中的人
    國外媒體報導稱,印尼13歲男孩Muhammad Raihan就是一名「狼孩」,但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拒絕醫院治療。Muhammad Raihan被當地的村民稱為印度教神,Muhammad Raihan和家人也以此為榮。據介紹,Muhammad Raihan全身的毛髮有2到3英尺長(約60到90釐米),是由狼人綜合症引發的罕見遺傳疾病。
  • 印尼錫納朋火山噴發(組圖)
    6月9日,在印度尼西亞北蘇門答臘省卡羅縣,錫納朋火山噴出大量火山灰。新華社發(安託·森比林攝)來源:中華網新聞駐印尼使館領保電話:+62-21-5764135外交部全球領事保護與服務應急呼叫中心熱線:           +86-10-12308駐棉蘭總領館領保電話:+6282165631070駐登巴薩總領館領保電話:+62-361-239902駐泗水總領館領保電話:+62811311148
  • 印尼財政部:數百萬印尼人可能因疫情陷入貧窮
    據媒體5月18日報導,印尼政府最近在首都雅加達各地推出白米提款機,以幫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生活窘迫的人。印尼當局迄今已在大雅加達地區,安裝10臺自助取米機,向每名貧困居民發放1.5公斤白米。數百萬人因防止疫情擴散而實施的社交距離措施而失業。
  • 印尼將蘇門答臘火山爆發警報級定為最高 (組圖)
    點擊進入>>>   印尼塔朗火山噴發。攝於4月13日的照片顯示的是位於印尼西蘇門答臘省的塔朗火山。4月12日,塔朗火山開始噴發濃煙,煙柱最高達1000多米,造成當地居民恐慌不安,但迄今尚無人員傷亡情況的報告。該火山位於西蘇門答臘省首府巴東市以東40公裡處的索洛克地區。自1600年以來,塔朗火山就處於活躍狀態,曾發生多次大規模噴發。
  • 是什麼讓印尼人的自信心這麼爆棚?
    印尼人民印尼政府規定印尼語是國語,官方語言也是印尼語,在學校,國家機構和媒體中都使用印尼語。但大多數印尼人會說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如:英語、印尼語或是家鄉的方言等。萬隆會議舊址印尼旅遊資源豐富,旅遊景點眾多,印尼人永遠不會因為遊玩的問題傷腦筋。印尼不僅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也有許多具有古老歷史文化的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