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論文最新發現:雨後的泥土清香,其實是一種生物陷阱

2020-11-28 雷鋒網

想像一下,夏季連旱幾日,忽下一場大雨,將大地洗刷一遍,樹葉更綠花更紅,連空氣都會瀰漫著一股泥土的清香。於是你深呼吸一口,以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清香。

但科學家會告訴你,這種雨後的泥土「芳香」其實是一些真菌揮發的有機化合物,而且你喜歡的這種味道,其實是細菌部下的「氣味陷阱」,吸引跳蟲食用以幫助鏈黴菌子代孢子傳播。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註:圖片截自 Nature

近日,一項發表於 Nature 的文章對這一「氣味陷阱」進行了闡釋,論文題為「Developmentally regulated volatiles geosmin and 2-methylisoborneol attract a soil arthropod to Streptomyces bacteria promoting spore dispersal」。

跳蟲與鏈黴菌

科學研究指出,雨後的泥土味叫「petrichor」 (潮土油),是由土壤中含有大量放線菌、粘細菌、藍細菌和以及絲狀真菌散發的具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構成,通常這類化合物包含土臭素(Geosmin)和 2-甲基異茨醇(2-MIB)。

事實上,這些分子氣味不僅存在於土壤中,還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只不過,當你在飲水機或者食物上問到這種分子的氣味時,可能就不會以為是「香味」了,而可能是「餿味」;也就是說這些食物/水已被微生物汙染了。

不過,最新研究並不是繼續探討這一氣味的來源,而是研究「土臭素和其他鏈黴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在土壤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跳蟲長這樣 ↑

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氣味不僅能夠被人類感知,還會吸引一些小型動物,比如 Collembola——一種小型節肢動物,俗稱跳蟲,喜歡潮溼的環境,以土壤中的放線菌、粘細菌等真菌為食。對 Collembola 而言,這種泥土味更像是「食物香味」。

為了進一步研究,工作人員在實驗中分析了土壤中其中一种放線菌——天藍色鏈黴菌(Streptomyces coelicolor)。鏈黴菌屬於革蘭氏陽性細菌的一種,看起來類似絲狀真菌,當它準備繁殖時會產生孢子,這些孢子可以將新生的細菌傳播到四面八方。

研究人員觀察了跳蟲對揮發性氣味的反應發現,跳蟲不僅對土臭素有感覺,對合成土臭素的中間產物 germacradieno l 以及副產物大根香葉烯-D 也能使觸角產生電生理反應。

特殊的「互利」關係

土壤中的鏈黴菌像是一個誘餌,釋放出氣味信號吸引跳蟲。那麼,跳蟲對這些真菌又有什麼作用呢?

研究指出,跳蟲能夠幫助真菌孢子的擴散,幫助鏈黴菌完成生命周期。跳蟲幫助孢子傳播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體表粘附;二是食用後通過排洩傳播。

論文指出,跳蟲體表皮膚具有抗粘性,且覆蓋了疏水性的蠟質層,大部分真菌無法吸附在跳蟲表面,但孢子可以。研究人員發現,在接觸鏈黴菌的跳蟲體表上,存在 1 萬~10 萬個鏈黴菌孢子,主要吸附於跳蟲剛毛之上。

研究人員發現,在跳蟲排洩物中,有 70.8% 的跳蟲糞便顆粒含有活的鏈黴菌孢子。這一發現證實了孢子能夠在跳蟲的腸道中存活並通過排洩再次進行傳播。

值得注意的是,跳蟲與鏈黴菌之間不僅是單一向的利益驅動,而是存在著一種特殊的「互利」關係。

有研究指出,鏈黴菌會產生一些有害的代謝產物,不利於無脊椎動物食用。但對跳蟲而言,鏈黴菌是其唯一的食物來源,這主要歸功於跳蟲基因組中含有的多個解毒機制相關的基因簇。另外,鏈黴菌能夠產生多種抗生素,幫助跳蟲殺死體內的病原體。

泥土清香之謎

關於雨後泥土味道的研究最早可回溯至 1881 年,科學家 Berthelot 和 Andre 發現,這種土壤氣味能夠以蒸餾方式提取出。

而後,有科學家發現,培養基上培養的粘細菌也會產生類似的土腥味,由此推測可能與雨後空氣中的「泥土的氣息」有關。

到了 1964 年,澳大利亞研究者 I. J. BEAR 和 R. G. THOMAS 對該氣味作出了解釋,並將該氣味命名為 petrichor。研究人員指出,這一泥土氣味與放線菌相關。放線菌主要存在於潮溼土壤中,並且會在土壤中生成孢子。而雨後的泥土氣息就來自於放線菌在生成孢子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代謝物質,也就是土臭素的味道。

雷鋒網註:圖片截自論文

另外,約翰英納斯研究中心(John Innes Centre)的分子微生物學主任 Mark Buttner 教授曾向 BBC 記者表示:

人們聞到的潮溼土壤味實際上那是某種細菌產生的分子。這種分子名為土臭素,由鏈黴菌產生。大多數健康的土壤中都存在鏈黴菌,它們也被用於製造抗生素。撞擊地面的水滴使土臭素釋放到空氣中,陣雨之後的土臭素濃度遠高於下雨之前。很多動物對它都很敏感,尤其是人類。

由此,雨後泥土香味之謎,也就被揭開了。雷鋒網

參考資料: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4-020-0697-x

【2】https://www.sciencealert.com/that-rain-smell-turns-out-we-re-smelling-the-circle-of-life

【3】https://www.readcube.com/articles/10.1038/201993a0

【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2071415a0

【5】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568078

【6】https://tech.sina.com.cn/d/v/2020-04-10/doc-iirczymi5450532.shtml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最新發現:雨後的泥土清香,其實是一種生物陷阱
    想像一下,夏季連旱幾日,忽下一場大雨,將大地洗刷一遍,樹葉更綠花更紅,連空氣都會瀰漫著一股泥土的清香。於是你深呼吸一口,以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清香。但科學家會告訴你,這種雨後的泥土「芳香」其實是一些真菌揮發的有機化合物,而且你喜歡的這種味道,其實是細菌布下的「氣味陷阱」,吸引跳蟲食用以幫助鏈黴菌子代孢子傳播。
  • 你愛聞的雨後泥土味,其實是細菌布下的「陷阱」
    最近,一項發表於《自然-微生物學》上的研究揭示,清新的泥土味卻是土壤中的鏈黴菌布下的「氣味陷阱」——聞味而來的跳蟲在食用這些鏈黴菌的同時,也幫助後者的子代孢子廣泛傳播。撰文 | 石雲雷清新泥土味的來源一場大雨過後,空氣會變得十分溼潤,同時還會瀰漫著一股清新的泥土味。當我們聞到這種氣味時,常常會感覺到十分放鬆。但這種清新的泥土味究竟是什麼呢?
  • 每次下雨之後,我們聞到泥土的氣息,其實並不是土壤的味道
    每次雨過天晴的時候,空氣中都會瀰漫著泥土的清香,相信有不少的小夥伴比較喜歡這個味道,聞著它的感覺好像自己可以融入到大自然中一樣。但是這種味道真的是泥土本體散發出來的嗎?它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歡迎收看本期的三體世界學。
  • 雨後「泥土的芳香」到底是什麼?真相來了
    一場大雨過後,空氣中會瀰漫著一股清新的泥土味。這種泥土的味道是怎麼來的呢?原來,土壤中含有大量放線菌、粘細菌、藍細菌以及絲狀真菌,這些微生物產生一些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構成了土壤的味道。其中,最常見的是土臭素(一種天然的萜類化合物)和2-甲基異茨醇(2-MIB)。
  • 你愛聞的雨後泥土味 其實是細菌的「誘餌」
    新知  一場大雨過後,空氣中會瀰漫著一股清新的泥土味。這種泥土的味道是怎麼來的呢?原來,土壤中含有大量放線菌、粘細菌、藍細菌以及絲狀真菌,這些微生物產生一些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構成了土壤的味道。其中,最常見的是土臭素(一種天然的萜類化合物)和2-甲基異茨醇(2-MIB)。
  • 沒想到 雨後空氣中的泥土味兒竟來自細菌
    但當我們今天清早起床,準備擁抱太陽接受滿滿的正能量時,才發現棉襖還不能收、秋褲還得穿起來……據中央氣象臺預計,受冷空氣影響,4月>全國降水量預報圖(4月10日08時-11日08時)對於有些人來說,他們最討厭的天氣就是下雨天,因為沒有了陽光的溫暖,到處充滿了潮溼和陰冷;但也有人說他們最喜歡下雨,因為雨後的空中散發著一股泥土的氣味
  • 那真的是一種很奇妙的味道~
    暢遊科學海洋,共尋宇宙之妙,大家好,我是南城~如果您居住在大城市以外,一定可以立即識別出這種氣味——雨水落到乾燥的土壤上時,會產生一種特別的泥土味。而現在,新的研究發現其實不只是我們人類會被這種氣味所吸引。雨後我們可以聞到到的那種特殊的氣味來自一種叫做土臭素的有機化合物,它是由微生物(包括鏈黴菌屬,鏈黴菌死亡時會釋放土臭素)產生的。
  • Nature新聞:4%的生物醫學論文存在圖片重複
    2016年4月28日/生物谷BIOON/--針對20,621篇研究文章進行的一項大型分析[1]提示著,每25篇生物醫學論文中大約有一篇應當更加注意檢測不合適重複的圖片。這一發現再次呼籲在已被接受的研究論文在發表之前應當例行地檢查它們當中的圖片。
  • 《環球科學》網站上線「nature專區」,可免費閱讀nature完整論文
    在「nature專區」可查看每期《自然》學術論文的中文摘要,點擊每篇摘要後附帶的連結,網頁會自動跳轉至《自然》論文的全文頁面,供用戶閱讀論文。nature專區"(http://www.huanqiukexue.com/html/naturezhuanqu/index.html),為中國讀者構建了解最新科研進展的快速通道。
  • 科學研究帶你解鎖雨後泥土味的秘密
    此刻,我們除了能夠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機,還能夠聞到空氣中瀰漫著的沁人心脾的泥土芬芳。可是,你知道這種泥土的氣味是如何產生的嗎?事實上,這種氣味並不是泥土本身帶有的味道。眾所周知,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層疏鬆的物質,是地球植物賴以生存的根本。
  • Nature最新論文驚人發現,最強癌基因竟然不在染色體上……
    鈦媒體注(微信ID:taimeiti):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Ludwig 癌症研究所的 Paul Mischel 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大量的癌基因並不在染色體上,而是會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變成一種小型的 DNA,稱為染色體外 DNA(ecDNA),並發文在 Nature《自然》雜誌上。
  • Nature分享:如何寫好綜述論文?
    博士後期間,這段經歷讓我發現了細胞膜曲率的作用,發表了研究論文,還讓我聚焦到現在的研究上。如果沒有寫那篇綜述,我可能不會在這個領域開始。學生在寫第一篇綜述時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他們往往過於「雄心勃勃」。
  • 細胞焦亡最新研究進展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17年9月25日/生物谷BIOON/---2001年,cookson等首次使用pyroptosis來形容在巨噬細胞中發現caspase-1依賴的細胞死亡方式。細胞焦亡(pyroptosis)的發現並證實是一種新的程序性細胞死亡方式,其特徵為依賴於半胱天冬酶-1(caspase-1),並伴有大量促炎症因子的釋放。
  • 一種長得像異形的植物,散發著濃烈屍臭味,有人卻把它當做美食
    筆者-小文看過《異形》系列電影的人應該都知道,異形是一種長相極其醜陋,並且還把人類當成食物的生物,對於人類而言,異形相當於外星人,它們由於某種原因入侵到了地球上,並且繁殖和適應能力極強。在現實世界中,如果出現了異形一樣的生物,不少人都會被嚇得半死,甚至政府還會動用軍隊去剿滅它們,但好巧不巧,在自然界中就真的有一種長得和異形相差無幾的生物,但它們只是一種會散發出惡臭的菌類,並不會給人帶來傷害。
  • Nature非編碼RNA重要論文被撤,涉多名華人科學家
    近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對2014年發表題為《miR-34a blocks osteoporosis and bone metastasis by inhibiting osteoclastogenesis and Tgif2》的論文做出撤稿的決定,該篇論文當時揭示了miR-34a作為關鍵的破骨細胞抑制劑和潛在的治療策略
  • 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聯合創新中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
    「ARS2/MAGL signaling in glioblastoma stem cells promotes self-renewal and M2-like polarization of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的最新研究成果。
  • 雨後,站樁,雨水的味道
    《樁後總結》【4】雨後,站樁,雨水的味道,泥土的味道,草木的味道,清涼的味道,以為這是世界上最好的味道!突然,有一種帶著溫度,好像不是味道的味道,又像是味道,是自己身體的味道嗎?是大氣的味道嗎?是這個場的味道嗎?
  • Nature評出年度10大科學發現!中國團隊研究入選
    >作者 | 王聰來源 | Bio生物世界它們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冷凍電鏡突破、壓力導致白髮的原因、HIV治療、銀河系中的快速射電暴,以及古代陵墓中發現的亂倫等等。這十大科學發現,包括了14篇研究論文,其中2篇發表在
  • 最快被撤稿的Nature封面論文:邢立達等撤回琥珀中發現恐龍的論文
    2020年3月12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及其合作者在 Nature 雜誌發表了封面論文,報導了報導了在琥珀中發現的「世界最小恐龍」,該研究成果很快被廣泛報導,並引起了較大關注。論文揭示了恐龍中前所未有的極端「小型化」現象,以及「過去未知的身體藍圖」和「未知的生態(類型)」,可以說是一項很有趣的發現,因此該論文不僅登上了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還被選為封面論文,據BioWorld統計,21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僅有15篇論文登上Nature封面(包括這一篇)。
  • 地球上的泥土是怎麼形成的?其實泥土越來越少了
    然後地球經過了漫長的冷卻,這顆火熱的星球慢慢的涼了下來,這個時候地球就形成了巖石,在這個期間地球經歷多多次小行星碰撞,形成了地球唯一的衛星月球,就在這個過程中地球就有了水的存在,我們說水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基礎,這是因為地球上形成的第一種生物就是海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