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了20年,歷經4次高難度手術,他變直了,母親哭了……

2020-12-04 益美傳媒

打開一個摺疊的人,需要分幾步?

一位「彎」了28年的男人,4次面臨被頂尖外科醫生稱為「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手術。

生與死全在一線之間。

現代醫學可以達到的高度,醫患關係,苦難下的母子情,生而為人頑強的生命力......

可以說,這個故事事關我們每個人的怕與愛。

願你讀完後有所獲得。

01

19歲風華正茂卻成「摺疊人」

面部離大腿僅1.8cm

李華,曾經也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少年。

穿著時尚,長相俊俏的他,對未來的期盼是和叔叔學習建房子。

不出意外,他會在自己建造的房子裡娶妻,生子,未來接老母親一起居住。

但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

19歲時,李華突然感覺膝蓋持續的疼痛。

找遍村裡的赤腳醫生,打完各種針後,疼痛仍然沒有緩解。

之後便是命運連續,緩慢的重錘。

23歲時,他只能依靠輪椅行走。

27歲時,他的頸部逐漸摺疊。

29歲時,李華的頭徹底無法抬起。

仿佛一個隱喻,面對噩運,他不得不低下正青春的頭顱。

到了李華33歲時,他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臉,一點一點,往大腿貼去。

無法撤銷,難以挽回,他成了一個90度摺疊的人。

1.8cm,是李華面部離大腿的距離。

高度被摺疊的生活,每時每刻都是巨大的痛苦。

哪怕刷牙,洗臉,一根面巾都很難穿過那1.8cm的縫隙。

喝水只能靠一根吸管,吃飯更是難上加難,只能把飯碗放在側面,一點一點地往嘴裡送。

基本的生存已如此艱難,更別提娛樂活動了。

有時,鄰居來串門,別人看電視,李華只能聽電視。

李華患的這種病,叫做強直性脊柱炎,發病率不算低:千分之三。

這個概率落在任何人頭上,都是肉眼可見的不幸。

每年有大量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接受矯正手術。但是,像李華這樣重度摺疊到90度的實在太罕見。

李華的情況,讓見過無數強直性脊柱炎的大夫也驚訝:

「我就不知道,這麼多年,他怎麼存活下來的?」

原因很簡單,李華有一個和他相依為命的母親。

看到兒子這個樣子,李華母親聲淚俱下地說:「我兒子還是可憐。」

在她40多歲時,就背著兒子到處找醫院。

如今,這位母親已經70多了。

跑遍了醫院,哪怕只有一絲希望,她從未放棄。

母親唯一的心願就是治好兒子,她說:

「不治好,我又死掉,哪一個來照顧他?」

在病情還沒那麼嚴重時,李華常常吹起口琴。

他吹的歌曲不是別的,正是那首《世上只有媽媽好》。

02

4個量身設計的手術方案

十多個學科會診向「珠峰」進發

正是母子之間的這份親情,讓李華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

終於,轉機出現了。

從qq群的一位病友那裡,李華聯繫上了深圳大學總醫院脊柱骨病科的陶惠人主任。

從醫30多年的陶醫生,在全國也是做脊柱矯正手術數量最多的醫生之一。

但陶主任還是直言:「如果李華再早十來年出現,肯定收不下這個病人。」

因為,給李華這種下頜貼胸,胸骨貼恥骨,嘴巴貼大腿的3-on病人做手術,難度等同於脊柱矯正領域的「攀登珠穆拉瑪峰」。

能不能做是技術問題,敢不敢做更彰顯醫生的理想與價值觀。

陶主任說:「對於一個登山者來說,攀登珠峰是他最高的境界,也是最高的理想。」

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治,長期的摺疊,讓李華的皮膚感染,飯量下降,肺功能降低。

陶主任判斷,這樣下去李華活不了多久。

命懸一線之際,陶主任決定出手相救。

十多個學科會診,準備一同向「珠峰」進發。

陶主任為李華設計了4次手術的方案。

第一次手術,截斷李華的髖關節,讓李華面部和大腿的距離打開,為他後面能趴在手術臺作準備。

第二次手術,截斷李華的胸腰椎,讓李華可以直起身板。

第三次手術,為李華換上人工髖關節,讓李華可以正常走路。

第四次手術,截斷李華的第七頸椎,讓李華最終可以抬起頭。

想像打開一個摺疊的玩具芭比,要歷經的幾個關鍵步驟。

但現實是,這四次手術,一次比一次兇險。

哪怕最簡單的截斷髖關節,如果打斷了接不上,那李華一輩子都沒辦法坐或者站。

在多學科會診上,麻醉科主任孫焱蕪也提出了她的擔憂——

如何為李華進行麻醉插管?

李華面部和大腿緊貼,孫焱蕪主任說:「連空隙都沒有給我留下!」

而為李華進行安全麻醉,又是為他進行手術的決定性前提。

醫生壓力巨大,李華也牙關咬緊。

住院2個多月來,李華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外,就是不停地鍛鍊自己的呼吸功能和肌體力量。

十多年的苦苦等待,讓他志如鋼,意如鐵,要和醫生一起迎接挑戰。

李華說:「要麼好,要麼死。做了還有一線希望,放心地做,相信他(陶醫生團隊)。」

所有人頂著巨大的壓力,迎來了李華的第一次手術。

首先開路的是孫焱蕪主任,她要一毫米一毫米地,用纖支鏡深入李華的肺部,隨後麻醉管跟上。

在李華變形的氣道中探路,孫焱蕪主任說:「兩次機會,進去了就進去了,進不去我就要放棄。」

這時,李華的每一口呼吸都要高度配合醫生的指令。

「不要吞口水。」

「不要說話!」

「深呼吸!快呼!」

「快呼,等氧上來再給藥。」

李華忍受著清醒插管的巨大痛苦,很好地配合了醫生的操作。

「睡著了,睡著了。」

麻醉成功!手術室響起短暫的掌聲,大家難掩心中喜悅。

而困難的外科手術此時才正式開始。

03

4次手術如履薄冰

男子時隔20年終於抬起頭

第一次手術,陶主任請來老同事吳堯平主任助陣。

為了儘量減少創傷,醫生要在一個僅7cm的切口處,打斷李華的髖關節。

手術空間極其有限,甚至都看不見,只能用手摸。

而李華病變多年的髖關節就像一個生鏽的零件一樣,很難辨別關節的部位和狀態。

每一秒都如履薄冰。

格外漫長的一個小時過去了。

「李華,腿疼不疼?」

「不疼了。」

從1.8cm到30多釐米,這是手術前後,李華面部與大腿距離的變化。

吳堯平主任用最小的創傷,完美完成了李華雙側股骨頸的截骨手術。

但回到病房後,陶主任卻陷入了新的困境。

雖然已經打開最大空間,但陶主任觀察李華坐在床上的狀態,發現他依然達不到趴在手術臺上的條件。

是選擇風險更大的側臥位,進行第二次胸椎手術;

還是直接把難度極大的第四次手術提前?

深思熟慮13天後,陶主任決定選擇後者。

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讓李華坐在手術臺上,接受頸椎截骨手術。

「在你一輩子裡,能夠做的最難的病例是什麼?

那就是這種病例。」

陶主任鎮定的語氣中,又充滿期望。

手術開始,遍布血管與神經的第七頸椎,宛如一個危險的迷宮。

李華的頭被打入鋼釘,安上頭環固定,以防「頭掉下來,癱了。」

即使這樣,手術稍不注意,也會傷到頸椎內的神經,後果是癱瘓;

如果傷到動脈血管,後果是死亡......

整個手術最驚心動魄的一刻,便是為李華的頸椎進行復位。

就在醫生為李華小心「抬頭」的時候,突然,骨頭傳來啪的一聲斷掉的聲音。

陶主任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因為斷的一瞬間,骨頭不能錯位,否則便會造成李華高位截癱。

好在負責脊髓檢測的同事傳來好消息:

「(脊髓)好著呢!」

眾人鬆了一口氣。

但幾乎同時,麻醉科的孫主任又警覺到一個危險的信號:「腦供血怎麼越來越低了?」

手術中的危險就這樣如槍林彈雨一般,讓人一刻不敢放鬆。

而手術室外,李華的母親一遍又一遍擦著眼淚。

她嘴裡默念著:「苦盡甘來。」

這些年,她為了兒子付出了太多,太多......

手術室內,通過緊急處理,李華腦供氧指數回復平穩。

最終,醫生向李華的頸椎打入了22顆釘子,李華時隔20年後,終於抬起了頭!

「快來看看你兒子,抬起頭來了。」護士激動地說。

在手術門打開的那一刻,李華母親擦乾眼淚,哭容變笑容,為醫生護士衷心豎起了大拇指。

20多年來,她終於可以好好看一看抬起頭的兒子。

這次手術,也讓李華終於有了趴在手術臺,接受腰胸椎截骨的機會。

04

「摺疊人」24年後重獲新生

醫學奇蹟,人性奇蹟!

面對最難的挑戰,醫生們的細心讓人感到了醫學的溫度。

為了讓李華呈V字的身體能夠「趴」在手術臺上,醫生護士一起動腦動手,硬是將50個醫用手套灌上水,套上襪套,做成50個各式各樣的「枕頭」放置在手術臺上。

眾人喊著一二三,小心翼翼地將李華抬起,並固定在手術臺。

有些醫生甚至直接跪在了地上,細心調整著「枕頭」的位置。

手術前,50個手工「枕頭」,柔軟,無縫隙地支撐起了李華趴著的身體

在大家還沒鬆口氣時,一位護士發現李華的右腿出現不正常的現象。

李華的右腿出現了大量新鮮血栓,血栓一旦遊走到肺部,便會造成致命的後果。

醫生給李華穿上彈力襪,防止血栓脫落,接著,便開始了和死神爭分奪秒的賽跑。

截骨,打釘子,復位,矯正,固定,再矯正,再固定......

既要精準,又要節省時間,這場手術堪稱「刀尖上的舞蹈」。

胸12截完之後,在出血量不大的情況下,陶主任一鼓作氣完成了腰3的手術。

兩次手術一次完成,李華也少遭一次罪。

經過近9個半小時的手術,陶主任完成了李華的胸腰椎手術。

能平躺在床上,這一刻,李華足足等了24年!

奇妙的是,李華卻在床上不停說:「我要躺下,我要躺下。」

原來,這麼多年,李華一直是側臥位。

正常的躺下,對於他來說反而是另一種感覺。

歷經4次高難度手術,「摺疊人」李華終於重獲新生。

術後的他恢復良好,在母親的陪伴下,積極做著康復訓練活動。

在手術前,李華被問「如果能被治好,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質樸的他回答道:「到外面去打工,因為借了別人的錢要還。」

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很簡單,娶個老婆,生個孩子,這輩子就可以了。

這份樸素的願望,背後是不熄不滅的生命力。

在李華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母愛的偉大,看到了意志力對於我們最終戰勝疾病的重要意義。

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醫患之間,那份死生相託的絕對信任。

正如參與李華手術的醫生所說:

「就是這種病人太有意義了,你學醫一輩子,給幾個這樣的人,拯救他的生活,(他)好不容易來人間一趟,有了感受生活的能力。這就是我們職業追求一個最大的享受。」

所有醫學的奇蹟,其實,也都是人性的奇蹟。

相關焦點

  • 病人11年「天旋地轉」 上海醫生高難度手術讓他「改眩歸正」
    「林教授,感謝您的高超醫術,治好了我長達11年的『天旋地轉』,讓我重新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4月27日,上海長徵醫院耳鼻喉科林順漲教授像往常一樣,對兩年前在該院接受梅尼埃病手術治療的王先生回訪時,電話那頭傳來了激動的聲音。
  • 10歲少年曾被斷言「活不到3歲」,歷經5次「續命」手術後,他說了這...
    河南商報記者 王蒙/文 受訪者供圖出生剛1個月,他嘴唇紫紺、呼吸急促,醫生說他沒有右心室,活不到3歲。3歲時,醫生給他做了第一次開胸手術「續命」。此後,幾乎每年他都會趁著假期,做一次開胸心臟手術。如今,已經做過5次大型心臟手術的他,正在讀小學三年級,不但沒留過級,而且還是班裡的三好學生……他叫星星(化名),今年10歲。7月27日,華中阜外醫院兒童心臟中心病房裡,星星正捧著習題集,目不轉睛地盯著上面的知識點陷入沉思,此時的他面色紅潤,眼神清澈。這是他做完手術的第5天。
  • 趙繼宗院士在藏完成高難度外科手術
    原標題:趙繼宗院士在藏完成高難度外科手術   為進一步推進和落實「趙繼宗院士西藏神經外科技術指導中心」的工作,助力醫院神經外科發展,9月17日,北京天壇醫院的趙繼宗院士在西藏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完成了一臺高難度神經外科手術——腦血管動脈瘤手術,使我區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國家頂級專家的診治。
  • 四次粉身碎骨的手術 李華終於站了起來!
    導讀:患上強直性脊柱炎的李華只能以「摺疊」的姿態活著,經歷了一年的治療,4次大手術,他終於站了起來,抬頭見到了天空和大海。28年的時間裡,都只能窩在家裡,一天三頓靠母親照顧。母親從40多歲開始照顧他,現在已經72歲了。這種嚴重的軀體彎曲,已經壓迫到他的內臟,心肺長期受損,再這樣下去,不知道李華能撐到什麼時候。 想要救他,難度相當於「登上珠穆朗瑪峰」。 幸運的是,他還真的遇到了一群「登峰」人。2019年6月13日入院,2020年6月13日出院,足足一年。
  • 患者135公斤3處惡性腫瘤 如此高難度手術如何完成?
    三個月前,一位在義烏工作的敘利亞友人山姆(化名)感覺左下腹隱痛,經常1天內腹瀉4、5次後,山姆去義烏當地醫院就診,腸鏡顯示有腫瘤癌變的可能。為進一步確診及治療,在當地醫院的建議下,2018年7月山姆來到了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 四次粉身碎骨,18年摺疊生活
    原創 追風 常笑健康2020年6月13日,李華在深圳大學總醫院裡完成了基本的復健,成功出院。這距離他的最後一次手術,已經過去了整整半年的時間。母親帶著46歲的李華來到了深圳灣,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大海。
  • 從誤診到高難度手術,摺疊人恢復直立背後,是一個疾病的生態變遷
    住院一年、4次大手術、耗費70多萬,「摺疊人」李華終於恢復直立行走。他的人生本可不摺疊,如此嚴重的脊柱畸形並非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必然歸宿,而是多次誤診的結果。臨床醫生說:近年來強直被誤診的概率越來越小,這得益於社交媒體的發展。從診斷、藥物到費用,強直的診療生態發生著很多變化,李華是這些變化的受益者。
  • 香港「酒廊歌后」先後戰勝肺癌和腦腫瘤,三年三次手術
    本文編輯劇透社:年年未經授權嚴禁轉載,發現抄襲者將進行全網投訴有「酒廊歌后」之稱的TVB綠葉演員,人稱「黑妹」的李麗霞,在過去的三年中,先後因為頸椎、肺癌及腦部腫瘤做了三次手術。最近她接受傳媒訪問時稱這多次經歷,讓她更懂得珍惜家人。
  • 懂事小暖男三次開胸手術仍笑臉面對:媽媽你別哭,我喜歡看你笑的樣子
    2019年9月7日河南阜外華中醫院手術室門前,12歲的李鑫麒笑著對媽媽說,媽媽王海燕強忍著要留出的淚水,努力地做出笑的樣子對兒子說「媽媽等你順利出來!」 視頻:12歲男孩做3次手術花掉40萬,後續治療沒錢想回家。如果您想幫助李鑫麒,請點擊超連結【先心病男童盼急救】進行捐助。
  • 男子患上4種癌症,10年經歷4次大手術!他的故事太勵志
    日子剛好起來,他又不幸患上 4 種癌症,10 年裡動了 4 次大手術 …… 他沒有放棄,反而將全縣的癌友組織起來"群體抗癌",在 2012 年至今的 9 年時間裡,將癌友的康復生存率提升至 97.1% 。他想用實際行動告訴癌友們——人不管有病沒病,有膽沒膽,活的就是個精氣神兒!
  • 省立醫院多科室協作又完成一臺高難度手術 系世界...
    在2017年6月8日,這次手術由山東省立醫院東院區泌尿外科主任醫師傅強帶領的泌尿外科手術團隊聯合心外科、麻醉科多學科共同協作完成。(山東省立醫院東院區泌尿外科主任醫師傅強在手術)65歲的許大爺在今年端午節前,發現雙腿水腫,沒有食慾。他原本以為是多年的心臟病導致的不舒服。在女兒和家人的勸說下,他到山東省立醫院就診。
  • 北大校長回應「跪哭母親」等質疑:性格不想改
    北大校長回應各種質疑 談到《媽媽的油茶果》哭了 談及「諂笑照」很鬱悶  「我有我的性格,不想改,我65歲了,有人想通過一些事來改變我,說實話,不可能。我對母親,該哭就哭,該笑就笑;我對學生,該哭就哭,該笑就笑,哭和笑不傷害大家,更不會傷害全國人民,你們放心好了。
  • 幼鴿彎龍骨怎麼辦?
    幼鴿作出過程中常會出現彎龍骨的情況,輕則影響鴿子外觀品質,重則影響競翔成績,很多鴿友都把龍骨長歪的幼鴿列為淘汰對象。
  • 中英文字幕:脊柱側彎矯形內固定術(Scoliosis Treatment with Instrumentation)
    脊柱側彎是脊柱異常的彎曲,大多數病例,尤其是那些青少年期發病的,似有一定的遺傳基礎。然而,某些神經肌肉疾病,比如肌營養不良,也會引起脊柱側彎。另外,不對稱性椎間盤退變也會引起脊柱彎曲,這種脊柱側彎主要影響成人。矯正脊柱側彎通過包括沿著彎曲植入多個螺釘及鉤,用內固定來減輕彎曲的角度。另外可能需要骨移植或骨移植材料對脊柱進行融合,使脊柱更挺直,外觀上的彎曲更輕。
  • 重度燒傷主播5次手術後康復出院 希望5月20日登記結婚
    修復手術後的唐輝,臉上還帶著未脫落的痂重慶小夥命途多舛 絕望深處偶獲愛情今年28歲的唐輝,出生在重慶市忠縣白石鎮,曾有人說他是一個不被命運優待的孩子,幼年父親重病,母親拋下他遠走他鄉,從此跟隨著大伯生活,小學沒畢業就輟學打工,四處漂泊,趕過騾子開過叉車
  • 幹細胞捐獻者手術前反悔 母親抽骨髓救兒
    大一學生吳志輝身患白血病,幸運地與中華骨髓庫兩名捐獻者配型成功,就在他已經做完預處理(經化療摧毀自身免疫力和造血功能)準備手術時,兩位捐獻者一個反悔一個未同意捐獻。為了挽救命懸一線的吳志輝,醫院決定抽取他母親的骨髓和造血幹細胞進行手術,但由於兩人配型屬半相合,隨之帶來的風險和康 復費用大幅增加。
  • 15歲少年參軍,71年後與母親重逢,他86歲母親已106歲
    婆娘沒有哭,草草將自己的男人下葬,抱著女兒拉扯著小子,又開始向西逃去。彼時是1937年,日寇大舉進攻中華大地。少年時參軍抗日保家衛國一路西逃的孤兒寡母,像激流裡的一片樹葉兒,不知道洪水最終會將他們衝到哪裡去。女人雖然不識字,但是她知道在這兵荒馬亂的時刻,躲進有山的地方要比在開闊的地面好很多。於是,一路討飯一路向西邊而去。最終,在一個有山有水的小縣城裡落了腳。
  • 脊柱側彎手術風險大 早期保守治療矯正效果好
    後天性脊柱側彎,是由於肌肉張力不均、營養不良、創傷或姿勢等造成的,最常見的還有不明原因的特發性脊柱側彎。脊柱側彎臨床表現為軀幹雙側不對稱:雙肩不等高、一側背部或腰部隆起、胸廓不對稱、腰線不對稱等,少部分孩子可能有腰痛症狀。較瘦孩子容易被發現,側彎嚴重者中女孩多於男孩。治療脊柱側彎重在早發現、早診斷。
  • 被斷言活不過3歲 10年做了5次手術的河南少年即將康復出院
    如今,已經做過5次大型心臟手術的他,正在讀小學三年級,不但沒留過級,而且還是班裡的三好學生……他叫星星(化名),今年10歲。孩子今年10歲,他們在求醫的艱辛道路上走了10年。這些年,他們遭遇了怎樣的困難,只有他們自己才能體會。2010年2月18日,在駐馬店市西平縣的一個普通小村莊,一個男嬰呱呱墜地,他就是被全家人給予厚望的星星。星星出生後,狀態就不太好,哭聲比較小,面色也不夠紅潤。
  • 世界首例「換頭」手術成功,歷經18小時耗資7000萬,現如今怎樣
    從生物誕生開始,就歷經生老病死,這是大自然的法制,有生就有死,但燈塔水母卻打破了這種平衡,燈塔水母在繁殖之後就會回到水幼蟲狀態,並且無限重複,也就是我們時常說的「返老還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