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一個摺疊的人,需要分幾步?
一位「彎」了28年的男人,4次面臨被頂尖外科醫生稱為「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手術。
生與死全在一線之間。
現代醫學可以達到的高度,醫患關係,苦難下的母子情,生而為人頑強的生命力......
可以說,這個故事事關我們每個人的怕與愛。
願你讀完後有所獲得。
01
▼
19歲風華正茂卻成「摺疊人」
面部離大腿僅1.8cm
李華,曾經也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少年。
穿著時尚,長相俊俏的他,對未來的期盼是和叔叔學習建房子。
不出意外,他會在自己建造的房子裡娶妻,生子,未來接老母親一起居住。
但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
19歲時,李華突然感覺膝蓋持續的疼痛。
找遍村裡的赤腳醫生,打完各種針後,疼痛仍然沒有緩解。
之後便是命運連續,緩慢的重錘。
23歲時,他只能依靠輪椅行走。
27歲時,他的頸部逐漸摺疊。
29歲時,李華的頭徹底無法抬起。
仿佛一個隱喻,面對噩運,他不得不低下正青春的頭顱。
到了李華33歲時,他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臉,一點一點,往大腿貼去。
無法撤銷,難以挽回,他成了一個90度摺疊的人。
1.8cm,是李華面部離大腿的距離。
高度被摺疊的生活,每時每刻都是巨大的痛苦。
哪怕刷牙,洗臉,一根面巾都很難穿過那1.8cm的縫隙。
喝水只能靠一根吸管,吃飯更是難上加難,只能把飯碗放在側面,一點一點地往嘴裡送。
基本的生存已如此艱難,更別提娛樂活動了。
有時,鄰居來串門,別人看電視,李華只能聽電視。
李華患的這種病,叫做強直性脊柱炎,發病率不算低:千分之三。
這個概率落在任何人頭上,都是肉眼可見的不幸。
每年有大量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接受矯正手術。但是,像李華這樣重度摺疊到90度的實在太罕見。
李華的情況,讓見過無數強直性脊柱炎的大夫也驚訝:
「我就不知道,這麼多年,他怎麼存活下來的?」
原因很簡單,李華有一個和他相依為命的母親。
看到兒子這個樣子,李華母親聲淚俱下地說:「我兒子還是可憐。」
在她40多歲時,就背著兒子到處找醫院。
如今,這位母親已經70多了。
跑遍了醫院,哪怕只有一絲希望,她從未放棄。
母親唯一的心願就是治好兒子,她說:
「不治好,我又死掉,哪一個來照顧他?」
在病情還沒那麼嚴重時,李華常常吹起口琴。
他吹的歌曲不是別的,正是那首《世上只有媽媽好》。
02
▼
4個量身設計的手術方案
十多個學科會診向「珠峰」進發
正是母子之間的這份親情,讓李華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
終於,轉機出現了。
從qq群的一位病友那裡,李華聯繫上了深圳大學總醫院脊柱骨病科的陶惠人主任。
從醫30多年的陶醫生,在全國也是做脊柱矯正手術數量最多的醫生之一。
但陶主任還是直言:「如果李華再早十來年出現,肯定收不下這個病人。」
因為,給李華這種下頜貼胸,胸骨貼恥骨,嘴巴貼大腿的3-on病人做手術,難度等同於脊柱矯正領域的「攀登珠穆拉瑪峰」。
能不能做是技術問題,敢不敢做更彰顯醫生的理想與價值觀。
陶主任說:「對於一個登山者來說,攀登珠峰是他最高的境界,也是最高的理想。」
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治,長期的摺疊,讓李華的皮膚感染,飯量下降,肺功能降低。
陶主任判斷,這樣下去李華活不了多久。
命懸一線之際,陶主任決定出手相救。
十多個學科會診,準備一同向「珠峰」進發。
陶主任為李華設計了4次手術的方案。
第一次手術,截斷李華的髖關節,讓李華面部和大腿的距離打開,為他後面能趴在手術臺作準備。
第二次手術,截斷李華的胸腰椎,讓李華可以直起身板。
第三次手術,為李華換上人工髖關節,讓李華可以正常走路。
第四次手術,截斷李華的第七頸椎,讓李華最終可以抬起頭。
想像打開一個摺疊的玩具芭比,要歷經的幾個關鍵步驟。
但現實是,這四次手術,一次比一次兇險。
哪怕最簡單的截斷髖關節,如果打斷了接不上,那李華一輩子都沒辦法坐或者站。
在多學科會診上,麻醉科主任孫焱蕪也提出了她的擔憂——
如何為李華進行麻醉插管?
李華面部和大腿緊貼,孫焱蕪主任說:「連空隙都沒有給我留下!」
而為李華進行安全麻醉,又是為他進行手術的決定性前提。
醫生壓力巨大,李華也牙關咬緊。
住院2個多月來,李華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外,就是不停地鍛鍊自己的呼吸功能和肌體力量。
十多年的苦苦等待,讓他志如鋼,意如鐵,要和醫生一起迎接挑戰。
李華說:「要麼好,要麼死。做了還有一線希望,放心地做,相信他(陶醫生團隊)。」
所有人頂著巨大的壓力,迎來了李華的第一次手術。
首先開路的是孫焱蕪主任,她要一毫米一毫米地,用纖支鏡深入李華的肺部,隨後麻醉管跟上。
在李華變形的氣道中探路,孫焱蕪主任說:「兩次機會,進去了就進去了,進不去我就要放棄。」
這時,李華的每一口呼吸都要高度配合醫生的指令。
「不要吞口水。」
「不要說話!」
「深呼吸!快呼!」
「快呼,等氧上來再給藥。」
李華忍受著清醒插管的巨大痛苦,很好地配合了醫生的操作。
「睡著了,睡著了。」
麻醉成功!手術室響起短暫的掌聲,大家難掩心中喜悅。
而困難的外科手術此時才正式開始。
03
▼
4次手術如履薄冰
男子時隔20年終於抬起頭
第一次手術,陶主任請來老同事吳堯平主任助陣。
為了儘量減少創傷,醫生要在一個僅7cm的切口處,打斷李華的髖關節。
手術空間極其有限,甚至都看不見,只能用手摸。
而李華病變多年的髖關節就像一個生鏽的零件一樣,很難辨別關節的部位和狀態。
每一秒都如履薄冰。
格外漫長的一個小時過去了。
「李華,腿疼不疼?」
「不疼了。」
從1.8cm到30多釐米,這是手術前後,李華面部與大腿距離的變化。
吳堯平主任用最小的創傷,完美完成了李華雙側股骨頸的截骨手術。
但回到病房後,陶主任卻陷入了新的困境。
雖然已經打開最大空間,但陶主任觀察李華坐在床上的狀態,發現他依然達不到趴在手術臺上的條件。
是選擇風險更大的側臥位,進行第二次胸椎手術;
還是直接把難度極大的第四次手術提前?
深思熟慮13天後,陶主任決定選擇後者。
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讓李華坐在手術臺上,接受頸椎截骨手術。
「在你一輩子裡,能夠做的最難的病例是什麼?
那就是這種病例。」
陶主任鎮定的語氣中,又充滿期望。
手術開始,遍布血管與神經的第七頸椎,宛如一個危險的迷宮。
李華的頭被打入鋼釘,安上頭環固定,以防「頭掉下來,癱了。」
即使這樣,手術稍不注意,也會傷到頸椎內的神經,後果是癱瘓;
如果傷到動脈血管,後果是死亡......
整個手術最驚心動魄的一刻,便是為李華的頸椎進行復位。
就在醫生為李華小心「抬頭」的時候,突然,骨頭傳來啪的一聲斷掉的聲音。
陶主任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因為斷的一瞬間,骨頭不能錯位,否則便會造成李華高位截癱。
好在負責脊髓檢測的同事傳來好消息:
「(脊髓)好著呢!」
眾人鬆了一口氣。
但幾乎同時,麻醉科的孫主任又警覺到一個危險的信號:「腦供血怎麼越來越低了?」
手術中的危險就這樣如槍林彈雨一般,讓人一刻不敢放鬆。
而手術室外,李華的母親一遍又一遍擦著眼淚。
她嘴裡默念著:「苦盡甘來。」
這些年,她為了兒子付出了太多,太多......
手術室內,通過緊急處理,李華腦供氧指數回復平穩。
最終,醫生向李華的頸椎打入了22顆釘子,李華時隔20年後,終於抬起了頭!
「快來看看你兒子,抬起頭來了。」護士激動地說。
在手術門打開的那一刻,李華母親擦乾眼淚,哭容變笑容,為醫生護士衷心豎起了大拇指。
20多年來,她終於可以好好看一看抬起頭的兒子。
這次手術,也讓李華終於有了趴在手術臺,接受腰胸椎截骨的機會。
04
▼
「摺疊人」24年後重獲新生
醫學奇蹟,人性奇蹟!
面對最難的挑戰,醫生們的細心讓人感到了醫學的溫度。
為了讓李華呈V字的身體能夠「趴」在手術臺上,醫生護士一起動腦動手,硬是將50個醫用手套灌上水,套上襪套,做成50個各式各樣的「枕頭」放置在手術臺上。
眾人喊著一二三,小心翼翼地將李華抬起,並固定在手術臺。
有些醫生甚至直接跪在了地上,細心調整著「枕頭」的位置。
手術前,50個手工「枕頭」,柔軟,無縫隙地支撐起了李華趴著的身體。
在大家還沒鬆口氣時,一位護士發現李華的右腿出現不正常的現象。
李華的右腿出現了大量新鮮血栓,血栓一旦遊走到肺部,便會造成致命的後果。
醫生給李華穿上彈力襪,防止血栓脫落,接著,便開始了和死神爭分奪秒的賽跑。
截骨,打釘子,復位,矯正,固定,再矯正,再固定......
既要精準,又要節省時間,這場手術堪稱「刀尖上的舞蹈」。
胸12截完之後,在出血量不大的情況下,陶主任一鼓作氣完成了腰3的手術。
兩次手術一次完成,李華也少遭一次罪。
經過近9個半小時的手術,陶主任完成了李華的胸腰椎手術。
能平躺在床上,這一刻,李華足足等了24年!
奇妙的是,李華卻在床上不停說:「我要躺下,我要躺下。」
原來,這麼多年,李華一直是側臥位。
正常的躺下,對於他來說反而是另一種感覺。
歷經4次高難度手術,「摺疊人」李華終於重獲新生。
術後的他恢復良好,在母親的陪伴下,積極做著康復訓練活動。
在手術前,李華被問「如果能被治好,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質樸的他回答道:「到外面去打工,因為借了別人的錢要還。」
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很簡單,娶個老婆,生個孩子,這輩子就可以了。
這份樸素的願望,背後是不熄不滅的生命力。
在李華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母愛的偉大,看到了意志力對於我們最終戰勝疾病的重要意義。
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醫患之間,那份死生相託的絕對信任。
正如參與李華手術的醫生所說:
「就是這種病人太有意義了,你學醫一輩子,給幾個這樣的人,拯救他的生活,(他)好不容易來人間一趟,有了感受生活的能力。這就是我們職業追求一個最大的享受。」
所有醫學的奇蹟,其實,也都是人性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