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11年「天旋地轉」 上海醫生高難度手術讓他「改眩歸正」

2021-01-21 新民晚報

「林教授,感謝您的高超醫術,治好了我長達11年的『天旋地轉』,讓我重新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4月27日,上海長徵醫院耳鼻喉科林順漲教授像往常一樣,對兩年前在該院接受梅尼埃病手術治療的王先生回訪時,電話那頭傳來了激動的聲音。

圖說:為患者手術 醫院供圖

「患者出院後還會有一個恢復的過程。特別像王先生這樣的晚期梅尼埃病患者,出院後會發生什麼樣的病情變化,我們也在隨時觀察。」林順漲介紹說,對於每一位做完此項手術的患者,醫院回訪都會持續2年以上的時間,主要的目的就是看術後有沒有復發。

11年病痛折磨 手術沒打破魔咒

梅尼埃病是以發作性眩暈、波動性耳聾、耳鳴或耳脹感為特徵的特發性膜迷路積水。由於病因不明,頑固性眩暈無法通過藥物治癒,嚴重影響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

對於61歲的王先生來說,「梅尼埃病」簡直就像一個魔咒。11年來,他被反覆發作的陣發性眩暈,折磨的痛苦不已,最多的時候每月發作十多次。找過很多專家就診,多次住院治療,病情仍然反反覆覆。「基本上治療後,堅持不了多久又會復發。」王先生說。發作時「天旋地轉」的感覺,讓他極度恐懼和痛苦,不願意起床,更不願意下地行走,生活不能自理,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王先生甚至欲尋短見,妻子只能長期請假,陪伴丈夫輾轉多家醫院求治。

三年前,他下定決心接受了手術。可術後不久,令他擔憂的事還是發生了——病情復發。

得知上海長徵醫院耳鼻喉科在治療梅尼埃病方面有獨到之處,2018年3月,王先生便從江西老家來到了上海,找到了林順漲。「林醫生,救救我,這次再治不好我真不想活了。」王先生拉著林教授的手說。經過仔細檢查,王先生被診斷為晚期梅尼埃病,患者及家屬均強烈要求手術治療。

「既往梅尼埃病主要以內科保守治療為主,但眩暈緩解率及治療後復發率較高,使得部分患者眩暈始終得不到有效治療。」林順漲介紹,「像王先生這樣的晚期梅尼埃病患者,過去常用的手術治療方法有迷路切除術、前庭神經切斷術等,前者手術創傷大,而且會導致完全失聰的後遺症,後者則需開顱手術,手術風險大。」

1小時高難度手術 病人回歸「平衡世界」

為讓王先生徹底擺脫多年眩暈的痛苦,林順漲決定為其實施更高難度的梅尼埃病「終極治療」——三個半規管填塞術。該手術難度高,風險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全聾、面癱或者顱內感染等。手術時,醫生在患者耳後作微創切口,在顯微鏡下尋找直徑僅1毫米的半規管,並在管腔外側壁磨開一小眼,再以筋膜組織填塞其中,以減少內淋巴液的流動刺激,有效消除患者的眩暈症狀。

經過約一個小時的顯微手術,困擾王先生11年的眩暈症狀消失了,剩餘聽力也得到了保護,使他回歸了「平衡世界」。兩年過去了,王先生未再出現任何眩暈不適,生活愜意,一切恢復正常。

據了解,「三個半規管阻塞術」是治梅尼埃病的最新外科治療術式,目前國內僅有幾家大型醫院開展,但因其具有非常肯定的療效,且對患耳聽力存在較少的影響而逐漸被臨床接受。據悉,這項技術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肯定,相關論文曾被SCI雜誌收錄,並被多次引用。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通訊員 王根華

相關焦點

  • 醫生在開顱手術中喚醒病人 邊手術邊聊天(圖)
    這一天,許順成正往家裡運煤。正在卸煤的許順成,突然感覺到左臉、左脖頸和左肩膀不可抑制地抽動起來,他想控制自己的身體不再抽動,可無能為力,越來越劇烈的抽動讓他腿軟了,他不由自主地蹲在地上。他恐懼極了,想喊幾聲,可張開嘴也發不出聲音。  許順成覺得身體抽動了很長時間,但實際只有十幾秒。
  • 醫生為病人連做5小時手術後休克 曾打著點滴上班
    雖然連續幾天的高難度、高強度手術已讓外科一區主任萬曉冬疲憊不堪,但為了不耽誤患者的最佳救治時機,1月27日,萬曉冬顧不上休息,堅持為黃女士進行了長達5個小時的手術,切除的甲狀腺重達1斤。 手術成功了,而他放下手術刀就撐不住了,休克倒在了手術臺旁,被其他手術醫生送去搶救。
  • 「彎」了20年,歷經4次高難度手術,他變直了,母親哭了……
    一位「彎」了28年的男人,4次面臨被頂尖外科醫生稱為「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手術。生與死全在一線之間。現代醫學可以達到的高度,醫患關係,苦難下的母子情,生而為人頑強的生命力......從醫30多年的陶醫生,在全國也是做脊柱矯正手術數量最多的醫生之一。但陶主任還是直言:「如果李華再早十來年出現,肯定收不下這個病人。」
  • 患者135公斤3處惡性腫瘤 如此高難度手術如何完成?
    為進一步確診及治療,在當地醫院的建議下,2018年7月山姆來到了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經腫瘤醫院大腸外科廉朋副教授診斷,山姆的術前腸鏡顯示結腸多處有原發腫瘤——結腸肝區、升結腸起始段、乙狀結腸,且病理證實為惡性,需要限期手術切除。這種三處病灶皆為原發癌的病例在醫學上較為少見,立馬引起了腫瘤醫院醫生的重視。
  • 心臟長在右邊 醫生「反著」為他做搭橋手術
    為這類病人做手術是對醫生極大的考驗。日前,株洲愷德心血管病醫院成功為一位罕見的「鏡像人」施行了高難度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解除了患者的「心頭大患」。今年42歲的鐘先生,患有多年高血壓,近日總感覺胸悶。「小時候一次就醫,醫生說我的內臟都長在右邊,但沒有影響到我的日常生活,所以也沒在意。最近胸口總是悶悶的,就到愷德醫院來看看。」鍾先生說。
  • 聚焦.寬仁前沿|第11期 神奇手術:胚胎時期的殘留組織,醫生妙用成功...
    日前,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肝膽外科就成功開展了該院首例膽囊癌根治術+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利用自體肝圓韌帶修補重建門靜脈等高難度手術。【手術直擊】患膽結石30年不管結果癌變醫生實施高難度手術成功救治(術後的王繼華和醫生合影)11月26日,是70歲的王繼華在重醫附二院渝中院區肝膽外科做了膽囊癌根治術
  • 趙繼宗院士在藏完成高難度外科手術
    原標題:趙繼宗院士在藏完成高難度外科手術   為進一步推進和落實「趙繼宗院士西藏神經外科技術指導中心」的工作,助力醫院神經外科發展,9月17日,北京天壇醫院的趙繼宗院士在西藏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完成了一臺高難度神經外科手術——腦血管動脈瘤手術,使我區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國家頂級專家的診治。
  • 誰是你心目中的「上海好醫生」?
    為進一步弘揚抗疫精神,彰顯醫務工作者護佑人民健康的職責使命,激發全市醫務人員「守醫者初心、擔健康使命」,凝聚奮進力量,全力推進健康上海建設,2019年11月起,市衛生健康委、市文明辦聯合開展了「上海好醫生、上海好護士」尋找推選活動。經過全市各醫療衛生單位踴躍推薦,經各辦醫主體、各區衛生健康委遴選,共收到48名「上海好醫生」推薦對象。
  • 醫院開顱手術時停電 病人手術後成"準植物人"
    東方網12月8日消息:大慶市一名開電梯的女工,因為被查出腦中有瘤到大慶油田總醫院進行開顱手術,沒想到手術中突然停電,醫院手術室中又無應急供電電源,手術中斷近半個小時,病人頭顱大出血,手術室中一些搶救設備無法正常工作。病人手術後左側肢體癱瘓、右眼失明、面神經麻痺。這起手術意外被隱瞞了10年。
  • 厲害了我的醫生!省立醫院多科室協作又完成一臺高難度手術 系世界...
    在2017年6月8日,這次手術由山東省立醫院東院區泌尿外科主任醫師傅強帶領的泌尿外科手術團隊聯合心外科、麻醉科多學科共同協作完成。(山東省立醫院東院區泌尿外科主任醫師傅強在手術)65歲的許大爺在今年端午節前,發現雙腿水腫,沒有食慾。他原本以為是多年的心臟病導致的不舒服。在女兒和家人的勸說下,他到山東省立醫院就診。
  • 2016年全國"最美醫生"揭曉 上海兩人獲殊榮[圖]-朱蘭,吳老,吳孟超...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3月16日報導:今晚,「尋找最美醫生」評選結果公布,來自上海的東方肝膽醫院吳孟超教授和徐匯區斜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朱蘭同時獲得「最美醫生」稱號。「尋找最美醫生」通過媒體尋找、社會推薦、個人自薦三個渠道而誕生,上海醫生為何如此深孚眾望?
  • 寧波這位醫生收到一具人體骨架!足足1.8米高!從醫34年的他這樣...
    11月16日上午,寧波奉化新橋骨科醫院三病區主任李時軍和記者說起這個事,頗為感動。而這份禮物背後,還有一個很暖心的故事。病人家屬扛來一個大箱子原來是一具人體骨骼模型11月13日,寧波奉化新橋骨科醫院來了幾個人,扛著一個大箱子,說是送給三病區主任李時軍的禮物。
  • 垂危病人一句「我相信你」,醫生決定冒險手術,醫患攜手共創奇蹟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何麗娜 通訊員 於偉很快就要過年了,住在醫院裡的病人們都期盼著快點好起來回家,住在浙江省中醫院八病區外科病房的老沈卻恰恰相反,每每見到醫生護士總是要求留在醫院過年。反常背後究竟有什麼隱情呢?錢江晚報記者找到了老沈及他的主管醫生,聽到的是一個「患者以性命相託,醫生冒險手術,最終聯手戰勝病魔」的感人故事。
  • 記者記錄醫生的一天:從早7點到凌晨 一天做7臺手術
    11月6日,記者節前夕,大河報記者跟隨一位外科醫生,記錄了他普通的一天。而這一天的採訪經歷,也照出了一名記者平常一天的真實生活。外科手術有很多種,其中,極具挑戰性的當數心臟手術,而在河南省心臟領域,省胸科醫院副院長王平凡是一個屈指可數的人物。因此,記者決定,跟隨王平凡一天。
  • 寧波這位醫生收到一具人體骨架!足足1.8米高!從醫34年的他這樣說
    11月16日上午,寧波奉化新橋骨科醫院三病區主任李時軍和記者說起這個事,頗為感動。而這份禮物背後,還有一個很暖心的故事。病人家屬扛來一個大箱子原來是一具人體骨骼模型11月13日,寧波奉化新橋骨科醫院來了幾個人,扛著一個大箱子,說是送給三病區主任李時軍的禮物。
  • 長沙醫生6年手繪千幅手術圖
    7月31日上午,長沙市第三醫院36歲的骨科醫生周偉力正在給一位即將手術的患者進行術前溝通,他一邊畫一邊講解手術方案,患者和家屬在一旁靜靜聆聽。  「我是一名骨科醫生,幾乎每天都要做手術,這樣的溝通幾乎每天都會有。」周偉力告訴記者,用繪圖的方式和患者、家屬溝通,他已經堅持了6年多。他手繪了上千幅手術方案圖,讓沒有任何醫學常識的患者也能「秒懂」手術。
  • 變性手術醫生自述:誰動了我的性取向
    導語:人們都知道醫生是救人於苦難的,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有些種類的行醫實踐給醫生帶來的身心傷害是非常大的。我是在給病人做變性手術以後才明確感覺到這一點的。
  • 醫生搶救病人時腦幹出血 2歲女兒:你快醒來
    紅網長沙11月5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張瑩 通訊員 周瑾容)夏立豐是湖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一名普通醫生。11月4日上午他還在手術室搶救病人;下午,他本人卻被送進了手術室搶救。  從11月4日凌晨6點多,他接診一名重度顱腦外傷病人,其後忙著做清創處置和各項術前準備,到上午8點實施急診手術。
  • 我院葛均波院士榮獲202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 今天在京接受表彰!
    11月24日,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他感慨道「中山醫院心血管醫生應該承擔更多的疾病防治的社會責任,綠色通道這件事意義深遠,我們要更好地做下去,它不僅僅是成功搶救了多少病人,主要是一種理念的傳達,是對心臟科醫生的,更是對患者」。
  • 早期的前腦葉白質切除術,外科醫生會把酒精,倒在病人大腦上
    額葉切除術是一種進入病人大腦並切斷前葉和其他部分聯繫的醫療手術,其歷史相當令人不安。前腦葉白質切除術是如何開始的?前腦葉白質切除術前後又有什麼不同?  最早的前腦葉白質切除術,是在19世紀90年代在動物身上進行的,在50年之內,醫生們就開始對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進行早期的前腦葉白質切除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