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優先」戰略的鋪陳,美歐兩個傳統盟友之間的競爭性也越來越強。近日,德國率先站了出來,決定對德美關係重新定義。
6月26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就美國計劃縮減駐德美軍一事接受群訪時表示,美國如果不願意承擔全球性大國責任,德國將從根本上思考與美國的關係。
28日,德國外長海科·馬斯表示,德美關係已經發生了「結構性變化」,昔日良好的「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已經成為過去,即使美國再回到民主黨重新掌權的日子,兩國關係也再難回到過去。
二戰以後,以西德為主體的德美關係,基本穩定運行了75年。是什麼原因導致默克爾和馬斯對美國說重話?
美國單方面撤軍激怒了德國
直接導致德美關係惡化的導火索是美國單方面決定減少在德國的駐軍。
當地時間6月5日,《華爾街日報》以多名美國官員為消息源報導美方計劃從德國撤軍。
15日,美國總統川普證實了這一消息。22日,川普正式宣布美國將從德國撤走約9500名美國士兵,屆時美國駐德部隊將減少到25000人。將要撤走的9500名美軍,有可能部署在波蘭和東亞。
美國在德國駐軍,代表了美國履行對西歐的安全義務,這是美歐關係框架的重要基礎。但是,川普政府一直認為,美國為保護德國和北約的歐洲區域花費太大。美國承擔的軍費開支佔到北約整體軍費開支的72%以上,讓受到保護的德國等北約國家佔了太多便宜。
客觀地說,美國為保護北約歐洲區域付出了過高的成本,算是自找的。
按理說,冷戰結束、華約解體後北約的軍費開支應該有所減少。但事實上,由於美國主導北約持續東擴,軍費開支反而比冷戰時期更高。
現在北約每年的日常軍費開支在1萬億美元以上,美國需要擔負7000多億美元。因此,這幾年川普一直向北約施加壓力,要求北約成員國的軍費開支佔GDP之比,提升到2%以上。
目前德國軍費開支佔GDP之比為1.39%,明年預計提高到1.42%。照這個速度,2031年德國軍費開支才能提到2%。美國對此大為不滿。這是川普決定從德國撤軍的原因。
但是,美國的撤軍決定,事先卻沒有和德國協商。想一想美國從阿富汗撤軍,還與阿富汗政府及塔利班經過了多年磋商,才決定保留8600人。單方面從德國撤軍卻不通知德國,反映出的是對德國的極大不尊重。因此,此舉激怒德國也在所難免。
更深層的原因是美國想對歐元區動手
就算沒有單方面撤軍這件事,德美關係不順暢的跡象早已出現了。
去年6月,馬斯專門訪問了伊朗,與伊朗商談建立伊朗與德法英之間建立非美元結算體系INATEX,用以避開美元結算體系。這對美國來說,也是很刺激的。今年1月,馬斯再度表示,在伊核問題上,歐洲不會跟著美國的步調走。
除了伊核問題,在俄羅斯輸往德國的天然氣項目北溪-2工程上,德美也鬧得不愉快。
北溪-2將使德國、法國、奧地利、荷蘭等國獲得烏克蘭管道之外每年550萬立方米的天然氣。但這一項目不利於美國天然氣的輸出,同時不利於美國利用烏克蘭管道制約俄羅斯能源出口。
因此美國多方阻撓,還迫使歐洲議會出面阻止項目建設。但德國頂住壓力,批准北溪-2工程繼續建設。
德美在伊核問題和北溪-2工程上的分歧,還基本只是圍繞能源領域的分歧。更難化解的分歧是貿易和貨幣主權的分歧。
與中國一樣,德國是世界主要的貿易大國。德國對美國長年保持貿易順差,2019年德國對美國的經常貿易順差有470億歐元。川普政府對此早就不滿了。此前川普威脅針對歐洲加重汽車關稅,其實就是對著德國來的。
德國是歐洲經濟的引擎,也是歐元的穩壓器。假如德國的能源來源、貿易被美國壓制住,不僅德國在歐洲的發言權會受損,還會立刻衝擊到歐元的穩定。
歐元不穩定能夠為美國贏得最大利益。為對衝疫情衝擊,川普政府出臺了史無前例的貨幣和財政刺激計劃,短期雖然對穩定美國市場有幫助,但中期來看,孕育了新一輪次債危機。
要讓美國金融體系撐得住,必須保持美元大量流回美國。歐元不穩定,歐洲美元才能流回美國。這大概是川普政府說不出口但真正想做的事。為此,也需要打壓德國。德國不會看不到這一點。
走近中俄對抗美國壓力
對於美國一系列打壓德國的舉動,德國的對策是走近中俄對抗美國。
在26日默克爾稱「將從根本上思考與美國的關係」的那次群訪中,默克爾也闡述了德國對中國的看法。
默克爾說,中國已成為「全球級玩家」,歐盟與中國有著共同利益,在氣候行動、非洲發展政策等方面,歐盟都可與中國展開討論和合作,歐盟應積極向前推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在此之前,默克爾就曾表示,必須尊重和承認「中國走向世界舞臺領導地位的決心」。
一方面是重新思考與美國的關係,一方面是要推進與中國全方位合作,這種對比一目了然。
對於俄羅斯,德國也強調合作。默克爾表示,儘管美國將俄羅斯視為另一個戰略競爭對手,但是德國有必要「繼續與俄羅斯進行建設性對話」,並說「這是有充分理由的」。
「在敘利亞和利比亞等歐洲近鄰國家,俄羅斯的戰略影響力很大。因此,我將繼續爭取合作。」
可以說,默克爾和馬斯對美國說的重話,不太像是展現一種姿態,而更像是重新評估調整德美關係的前奏。
此前默克爾拒絕6月赴美參加G7會議,給世衛組織的資助創了新高,應該就是調整對美戰略、不再亦步亦趨的體現。
7月1日起,德國將擔任為期半年的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是否會帶領歐盟重新審視美國關係,能帶動哪些國家跟隨,將是很有意思的觀察點。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狄宣亞 校對: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