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美關係很難回到過去」:德國外長為何再對美國說重話

2020-12-03 新京報

隨著「美國優先」戰略的鋪陳,美歐兩個傳統盟友之間的競爭性也越來越強。近日,德國率先站了出來,決定對德美關係重新定義。

6月26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就美國計劃縮減駐德美軍一事接受群訪時表示,美國如果不願意承擔全球性大國責任,德國將從根本上思考與美國的關係。

28日,德國外長海科·馬斯表示,德美關係已經發生了「結構性變化」,昔日良好的「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已經成為過去,即使美國再回到民主黨重新掌權的日子,兩國關係也再難回到過去。

二戰以後,以西德為主體的德美關係,基本穩定運行了75年。是什麼原因導致默克爾和馬斯對美國說重話?

美國單方面撤軍激怒了德國

直接導致德美關係惡化的導火索是美國單方面決定減少在德國的駐軍。

當地時間6月5日,《華爾街日報》以多名美國官員為消息源報導美方計劃從德國撤軍。

15日,美國總統川普證實了這一消息。22日,川普正式宣布美國將從德國撤走約9500名美國士兵,屆時美國駐德部隊將減少到25000人。將要撤走的9500名美軍,有可能部署在波蘭和東亞。

美國在德國駐軍,代表了美國履行對西歐的安全義務,這是美歐關係框架的重要基礎。但是,川普政府一直認為,美國為保護德國和北約的歐洲區域花費太大。美國承擔的軍費開支佔到北約整體軍費開支的72%以上,讓受到保護的德國等北約國家佔了太多便宜。

客觀地說,美國為保護北約歐洲區域付出了過高的成本,算是自找的。

按理說,冷戰結束、華約解體後北約的軍費開支應該有所減少。但事實上,由於美國主導北約持續東擴,軍費開支反而比冷戰時期更高。

現在北約每年的日常軍費開支在1萬億美元以上,美國需要擔負7000多億美元。因此,這幾年川普一直向北約施加壓力,要求北約成員國的軍費開支佔GDP之比,提升到2%以上。

目前德國軍費開支佔GDP之比為1.39%,明年預計提高到1.42%。照這個速度,2031年德國軍費開支才能提到2%。美國對此大為不滿。這是川普決定從德國撤軍的原因。

但是,美國的撤軍決定,事先卻沒有和德國協商。想一想美國從阿富汗撤軍,還與阿富汗政府及塔利班經過了多年磋商,才決定保留8600人。單方面從德國撤軍卻不通知德國,反映出的是對德國的極大不尊重。因此,此舉激怒德國也在所難免。

更深層的原因是美國想對歐元區動手

就算沒有單方面撤軍這件事,德美關係不順暢的跡象早已出現了。

去年6月,馬斯專門訪問了伊朗,與伊朗商談建立伊朗與德法英之間建立非美元結算體系INATEX,用以避開美元結算體系。這對美國來說,也是很刺激的。今年1月,馬斯再度表示,在伊核問題上,歐洲不會跟著美國的步調走。

除了伊核問題,在俄羅斯輸往德國的天然氣項目北溪-2工程上,德美也鬧得不愉快。

北溪-2將使德國、法國、奧地利、荷蘭等國獲得烏克蘭管道之外每年550萬立方米的天然氣。但這一項目不利於美國天然氣的輸出,同時不利於美國利用烏克蘭管道制約俄羅斯能源出口。

因此美國多方阻撓,還迫使歐洲議會出面阻止項目建設。但德國頂住壓力,批准北溪-2工程繼續建設。

德美在伊核問題和北溪-2工程上的分歧,還基本只是圍繞能源領域的分歧。更難化解的分歧是貿易和貨幣主權的分歧。

與中國一樣,德國是世界主要的貿易大國。德國對美國長年保持貿易順差,2019年德國對美國的經常貿易順差有470億歐元。川普政府對此早就不滿了。此前川普威脅針對歐洲加重汽車關稅,其實就是對著德國來的。

德國是歐洲經濟的引擎,也是歐元的穩壓器。假如德國的能源來源、貿易被美國壓制住,不僅德國在歐洲的發言權會受損,還會立刻衝擊到歐元的穩定。

歐元不穩定能夠為美國贏得最大利益。為對衝疫情衝擊,川普政府出臺了史無前例的貨幣和財政刺激計劃,短期雖然對穩定美國市場有幫助,但中期來看,孕育了新一輪次債危機。

要讓美國金融體系撐得住,必須保持美元大量流回美國。歐元不穩定,歐洲美元才能流回美國。這大概是川普政府說不出口但真正想做的事。為此,也需要打壓德國。德國不會看不到這一點。

走近中俄對抗美國壓力

對於美國一系列打壓德國的舉動,德國的對策是走近中俄對抗美國。

在26日默克爾稱「將從根本上思考與美國的關係」的那次群訪中,默克爾也闡述了德國對中國的看法。

默克爾說,中國已成為「全球級玩家」,歐盟與中國有著共同利益,在氣候行動、非洲發展政策等方面,歐盟都可與中國展開討論和合作,歐盟應積極向前推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在此之前,默克爾就曾表示,必須尊重和承認「中國走向世界舞臺領導地位的決心」。

一方面是重新思考與美國的關係,一方面是要推進與中國全方位合作,這種對比一目了然。

對於俄羅斯,德國也強調合作。默克爾表示,儘管美國將俄羅斯視為另一個戰略競爭對手,但是德國有必要「繼續與俄羅斯進行建設性對話」,並說「這是有充分理由的」。

「在敘利亞和利比亞等歐洲近鄰國家,俄羅斯的戰略影響力很大。因此,我將繼續爭取合作。」

可以說,默克爾和馬斯對美國說的重話,不太像是展現一種姿態,而更像是重新評估調整德美關係的前奏。

此前默克爾拒絕6月赴美參加G7會議,給世衛組織的資助創了新高,應該就是調整對美戰略、不再亦步亦趨的體現。

7月1日起,德國將擔任為期半年的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是否會帶領歐盟重新審視美國關係,能帶動哪些國家跟隨,將是很有意思的觀察點。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狄宣亞 校對:陳荻雁

相關焦點

  • 德國警告:德美關係再難回到過去了
    來源:環球外匯網近年來,華盛頓和柏林之間的外交關係明顯下降,德國外長警告稱,兩國的關係可能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了。德國外長海科·馬斯周日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承認,德美關係已經發生了「結構性變化」,昔日良好的「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已經成為過去,即使美國再回到民主黨重新掌權的日子,兩國關係也再難回到過去。據德意志新聞社報導,馬斯表示,「大西洋兩岸的關係非常重要,它們仍然很重要。我們正在努力確保它們擁有未來。」
  • 拜登攜歐巴馬「名人堂」上臺 德民眾對德美關係看法矛盾
    自1985年以來,和拜登在美國參議院共事超過20年。克裡曾推動了北約成員國履行軍費不低於其國內生產總值2%的目標。即使是拜登政府也會提醒德國履行軍費開支到達一定數額的義務。此外,克裡和柏林還有著極其特殊的關係:他和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一直維護著友誼,兩人曾在一些會議上就伊核協議和烏克蘭戰爭進行過數小時的商談。此外,他在法國還有過一段成長經歷,能說流利的法語。
  • 德國外長迎接黃之鋒竄訪,華春瑩怒批3個詞
    今天下午,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記者會上公開回應此事,質問馬斯「意欲何為」,並用上述3個詞語批評個別德國媒體和政客的做法極其錯誤,宣布已向德方提出嚴正交涉。德國外長馬斯與黃之鋒見面長安街知事此前報導,上周日(8日)早上,處於保釋期間「港獨」頭目黃之鋒,在香港機場二次被抓。
  • 德國為防美國竊密 電腦換成手動打字機
    原標題:勞木:德國防美國竊密,電腦換成打字機   看來,德國對美國的間諜竊密活動是既惱火又無奈。這從德國近日採取的一些應對招數中可見端倪。據報導,德國議會開會前,與會者要把手機和電腦放到金屬箱裡,以防間諜竊聽;開會時大聲播放古典音樂,讓音樂聲壓倒討論聲;國會記錄機要文件也考慮不用電腦而改用手動打字機。一幅「嚴防死守」的架式。
  • 兩國關係升溫之際,德外長已準備對俄發起制裁
    據參考消息網報導,國際各國之間的關係在今年似乎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德俄表露出來罕見的親近,讓美方大感不滿。不過就在這兩個國家關係升溫之際,德外長卻表示已準備對俄發起制裁,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德親俄不過是假象?這件事情還要從前段時間俄反對派活動人士納瓦利內「中毒」一事說起。
  • 遭遇出軌的婚姻如何回到過去?
    這兩年,我一直試圖緩和我們的關係,畢竟出軌的事也過去好幾年了,既然不離婚,日子還是得好好過,可是我們好像都跨不過去這一篇,他甚至跟我坦白說過,實在不行就等孩子大了離婚,或者現在就分床。我沒有答應。這段時間,老公總是半夜還在玩手機,跟別人聊天,我偷偷看了聊天記錄。
  • 俄羅斯與喬治亞關係為何緊張?除女總統,「高加索銀狐」也有關
    俄格關係緊張的原因,除了顏色革命影響,為何與蘇聯解體有關?蘇聯解體後,有兩個國家至今還不穩定,除了烏克蘭以外,喬治亞也算其中一個。而兩個國家衝突根源,最主要還是「向西看」,與俄羅斯關係緊張造成的。而此時美國人滲透到喬治亞,並掀起了顏色革命,我們熟悉的喬治亞「玫瑰花」革命的領頭人薩卡什維利,發動革命,把「銀狐」謝瓦爾德納澤趕下臺,成為喬治亞總統。薩卡什維利這個人,玩政治不是高手,他認為抱住美國大腿就安穩了。還一味刺激俄羅斯,想借美國勢力收復南奧塞梯,最終爆發了俄格戰爭,戰爭結果很顯然,喬治亞必敗,南奧塞梯再想回到喬治亞已經很難了。
  • 萬字旗下的美利堅——美國納粹組織的歷史
    [摘要]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美同盟的領導人弗裡茲·庫恩才刑滿獲釋,隨即被美國政府遣返德國。結果,他卻被德國當局再次關進大牢,直至去世之前才獲釋。一名納粹黨成員海因茨·斯潘諾貝爾移民美國後,提出在新大陸建立納粹黨組織的申請,並得到德國副元首魯道夫·赫斯的批准。不久之後,斯潘諾貝爾在德國駐紐約大使館的幫助下,創建了納粹主義組織「新德國之友」。一般而言,該組織的成員基本上是剛剛移民美國的德國人,或者是德國移民的後裔。
  • 復聯4中回到過去的美國隊長為何變老了?
    #史蒂夫在漫威電影宇宙(MCU)中度過了幾乎全部的時間,感覺像一條離開水的魚,試圖趕上世界,建立關係來取代他在40年代失去的關係。這告訴我們,在現代,他唯一能有任何浪漫的時間是吻佩吉的外甥女莎倫,雖然知道我們知道這是非常奇怪的,所以我們不要再糾結了。儘管史蒂夫和佩吉從來沒有在漫畫中結婚過,但史蒂夫回到過去和佩吉在一起,就他在MCU中的角色定位而言,是完全有意義的。
  • 俄德外長廣泛磋商多領域安全問題
    新華社莫斯科8月21日電(記者欒海)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21日與來訪的德國外長馬斯在莫斯科舉行會談,廣泛磋商烏克蘭東部問題、中東局勢、戰略穩定等地區及全球安全問題,並取得一定共識。(新華社發)拉夫羅夫說,雙方還討論了敘利亞境內極端組織「徵服陣線」加緊活動引發的局勢變化,以及根除當地恐怖主義威脅的途徑。關於伊核協議,拉夫羅夫說,俄德雙方均對海灣地區緊張局勢加劇感到擔憂,俄方呼籲地區國家通過對話化解分歧。「俄德是伊核協議締約方,雙方對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深感不安。
  • 德國前外長做出解釋
    或者說中國的崛起到底是憑藉著什麼?「遏制」真的有必要性嗎?在外網版的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引起了不少外國網友的討論,現在是不是已經來不及遏制中國的崛起了?不去談論這個問題下面的回答,僅看這個問題本身,就能發現,這位提問者代表的正是很多西方國家民眾的傳統思想。
  • 歐洲頭條丨讓「新冷戰」落空 「後疫情時代」中歐關係再出發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國外長首次出訪,目的地選擇了歐洲。  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對義大利、荷蘭、挪威、法國、德國等五國展開訪問,中歐「線下」外交正在逐步恢復正常。  此行釋放出的信號十分明確——「後疫情時代」中歐關係再出發。
  • 埃及媒體:埃及和德國外長一致拒絕外國幹涉利比亞事務
    埃及媒體當地時間3日援引阿拉比亞電視臺播報的緊急消息報導說,埃及和德國的外交部長拒絕外國對利比亞問題的幹涉。埃及外長舒克裡當天同德國外交部長馬斯通電話,雙方談及兩國共同關心的一些地區性問題以及有關雙邊合作的問題。
  • 德國外長與同性愛人喜結連理 20名親人見證(圖)
    中新網9月18日電 據「中央社」18日報導,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17日在親人的祝福下,與相戀多年的「同志」情人步上紅毯。韋斯特韋勒是歐洲第一位公開「同志」身分的外長。  現年48歲的韋斯特韋勒,2004年參加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50歲生日宴會時,才剛開始交往的男友穆洛茲首度在公共場合曝光,從此兩人出雙入對,一同出現在華格納音樂節等德國重要的社交場合。  去年出任外長後,除了對同性戀有敵意的國家外,韋斯特韋勒出國訪問時,穆洛茲也常常跟隨在他身邊。
  • 敘外長說盡全力保衛國家 各國對軍事幹預立場不同
    對此,敘利亞外長穆阿利姆27日表示,敘利亞已經做好全力保衛國家的準備,俄羅斯、伊朗等國認為,軍事幹預將危及整個地區。   穆阿利姆當天在首都大馬士革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不相信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會對敘利亞實施軍事打擊,美國政府可能只是通過散布相關言論來對敘政府施壓,從而獲取敘方更大的讓步。
  • 哈薩克斯坦外長批俄議員「胡說」:哈俄敏感點與民族主義碰撞
    哈副外長馬拉特·瑟茲德科夫(Марат Сыздыков)稱「對俄議員的這類言論感到不解」。他還指出,一些俄羅斯政治人士頻繁地發表針對哈薩克斯坦的挑釁性言論,正在嚴重損害哈俄兩國間的盟友關係。正如德國的突厥語專家凱爾納·海因凱勒所說,哈薩克斯坦的字母拉丁化更多地是要擺脫蘇聯的過去,「表明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現代國家,是一個民族」,而不是出於普及文字和經濟目的。所以,這項政策雖託名「現代化」,其內裡的實質卻不得不承認是旨在通過「去俄化」來塑造獨立的哈薩克斯坦社會意識,構建哈薩克斯坦的國家身份認同。
  • 牛彈琴:巴基斯坦外長深夜來到了中國,這則新聞信息量非常大!
    關鍵時刻,巴基斯坦外長緊急來到中國。  新華社8月9日深夜的一則消息,第一句話就是: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9日晚在北京同專程緊急來華訪問的巴基斯坦外長庫雷希舉行會談。  請注意:  第一,這是專程來華。  第二,這是緊急來華。  第三,應該是晚上一到達,就和王毅舉行了會談。
  • 戀愛時,兩人的關係一旦在這些方面出現裂痕,就很難再彌補了
    不管是夫妻還是朋友,當兩個人的關係出現裂痕時,就很難癒合了。「蘭因絮果」就是最好的例子,一開始有多麼美好,後來就有多麼痛苦。戀愛時,兩個人的關係一旦在這些方面出現了裂痕,就很難再彌補了。互相猜疑,不再信任感情經不住猜疑,甚至可以說,多年的感情也經不住一次懷疑。當懷疑產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著這段感情開始改變了,這段感情變得不像原來的樣子。原本信任是維持兩個人愛情的基本前提,但是當信任不存在後,一切都不存在了。
  • 這個物理學家說他找到了回到過去的方法!
    NEXTMIND從現在穿越回到過去,雖然在理論上並非不可能,但至今也只是停留在科幻作品中。如今,一位科學家試圖回到過去。據外媒CNN報導,羅納德 · 馬利特(Ronald Mallett)是一名美國的理論物理學家、他專攻愛因斯坦理論,目前是康乃狄克大學的物理學終身教授。
  • 波蘭與俄羅斯有很近的親緣關係,為何波蘭投到美國的懷抱中
    近日來,美國駐波蘭大使巴赫曾表示,由於德美之間難以達成一致,原本部署於德國的核武器,將可能應波蘭的邀請,遷至波蘭境內。此舉招致俄羅斯極大不滿,因為這樣一來,就相當于波蘭把俄羅斯死對頭美國的核武,請到了俄羅斯的眼皮底下,和當年的古巴飛彈危機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