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攜歐巴馬「名人堂」上臺 德民眾對德美關係看法矛盾

2020-12-05 歐洲時報官方

【歐洲時報11月24日白劼編譯】拜登為其政府提名了一批有經驗的官員,其中不乏此前活躍在歐巴馬政府的人士。雖然美國料將重回多邊主義,但「此一時,彼一時」,德國人對美國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美國或積極「入群」 重回多邊主義

德國《世界報》網站報導,「美國優先」是川普的「戰鬥口號」,但實際上,他的意思是「僅限美國」。當美國這一屆即將卸任的政府攻擊最緊密盟友、不斷「退群」時,美未來國務卿布林肯做的恰恰是相反的事情。

58歲的布林肯在2015至2017年曾任美國副國務卿,作為拜登的安全顧問,跟隨拜登近20年。身為美國國務院未來的掌門人,布林肯和其前任蓬佩奧的路線完全不同。蓬佩奧是川普的忠實盟友,始終與國際合作唱對臺戲。2018年底,他在布魯塞爾的德國馬歇爾基金上空話連篇,還曾語出驚人地表示「多邊主義往往被視為其本身的目的」。而拜登政府則將重啟多邊主義,華盛頓將重回巴黎協定、伊核協議、世貿組織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於一直被川普謾罵的北約,拜登和布林肯更不可能退出。23日,北約秘書長斯託爾滕貝格對拜登勝選表示了祝賀。

圖為11月23日在美國華盛頓拍攝的白宮。(圖片來源:新華社)

前國務卿克裡任氣候特使 與德總統私交良好

儘管布林肯領導的美國外交部不會在所有問題上都成為令盟友們喜愛的夥伴,但未來歐洲的政治家和外交人士將會繼續和美國國務院展開談話,而非繼續猜測「川普總統今日心情如何?」「他又要搞什麼事情?」。和其前任不同,拜登做事謹慎,不冒風險。他為下屆政府提名的官員大多是有經驗的人,並在歐巴馬執政時期擔任重要位置。拜登第一批提名人選絕非是「做實驗」,這一點與沒有從政經驗的川普形成了鮮明對比——提拔一些政治上的無名之士,幾個月後再炒掉。拜登政府的這批人選可謂皆是歐巴馬政府的「名人堂」成員。

例如,即將擔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的琳達·託馬斯-格林菲爾德(Linda Thomas-Greenfield),這名68歲的女外交官有著35年外交經驗,履歷遍布四個大洲,曾在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任職。

還有76歲的克裡,美國外交的一名「老兵」,曾任歐巴馬政府國務卿,未來將擔任拜登政府的氣候特使。自1985年以來,和拜登在美國參議院共事超過20年。克裡曾推動了北約成員國履行軍費不低於其國內生產總值2%的目標。即使是拜登政府也會提醒德國履行軍費開支到達一定數額的義務。此外,克裡和柏林還有著極其特殊的關係:他和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一直維護著友誼,兩人曾在一些會議上就伊核協議和烏克蘭戰爭進行過數小時的商談。此外,他在法國還有過一段成長經歷,能說流利的法語。過去幾年來,一直和德國聯邦政府代表保持著聯繫。

11月7日,人們在美國紐約街頭遊行。(圖片來源:新華社)

德國民意調查:「美國不是夥伴 但須保護德國」

拜登勝選儘管令德國人對德美關係改善有所期待,但在很多問題上,德國民眾對美國仍然存在著極大的不信任。近日,德國主要基金會之一,科爾伯基金會(Krber-Stiftung)發布的一份調查問卷顯示了德國人對兩國關係的矛盾看法。

79%的受訪民眾認為,川普時代下的德美關係「很差」或「非常差」。78%的受訪者表示,拜登上任後,德美關係會恢復正常。13%的人仍然表示悲觀,認為即使是拜登也無法改變兩國糟糕的關係。

但有一點非常明確:德國對美國的不信任是巨大的。美國大選的爭奪戰、對川普操控選舉的譴責、其對拜登勝選的破壞,都是德國人對美國的民主極大地失去了信任。53%的受訪德國民眾表示,美國大選降低了其對美國民主的信任。即使是拜登勝選後,51%的受訪德國人也認為,德國和歐洲應該相對於美國更加獨立。45%的受訪者則希望和華盛頓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然而,德國人在對美外交的看法也上出現了輕微的變化。在美國大選前,只有10%的德國人將美國看作德國在全球最重要的夥伴,這一數字遠遠不及選擇法國人數的比例(54%)。拜登勝選後,認為美國是德國全球最重要的夥伴的人數比例升至23%,選擇法國的人數比例降至43%。

在以下領域中,認為美國不是德國夥伴的受訪比例分別為:維護自由貿易(58%)、保護民主和人權(57%)、氣候保護(84%)。

僅僅在「美國是否是歐洲防務問題上的夥伴」才出現了肯定回答佔大多數的情況,這一比例為54%。

相關焦點

  • 中美競合|當拜登面對「川普主義」
    拜登強調,他雖然啟用了歐巴馬時期的「舊人」,但卻並不意味著他的政府將擁抱「舊的」理念和做法,「雖然這個團隊擁有無與倫比的經驗和成就,但他們也反映了這樣一個想法,即我們不能用舊的思維和不變的習慣來迎接挑戰。」顯然,拜登不願意外界用「歐巴馬稜鏡」來看待自己的政府,他說,「這不是歐巴馬的第三個任期。
  • 拜登還未上臺,就給普京一記下馬威?美俄關係瞬間惡化至冰點
    據參考消息報導,近段時間,俄羅斯媒體發表評論稱,在拜登勝選的情況下,美俄兩國關係非常可能會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艱難時刻,俄羅斯方面認為,總體看來,拜登上臺之後,兩國之間的關係將會更加趨於負面,華盛頓與莫斯科之間的關係唯一的亮點就是即將到期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可能會迎來續籤。
  • 拜登上臺,蔡英文將坐冷板凳?專家:臺灣要有臺美關係冷卻的準備
    對於拜登政府入駐白宮後,中美關係如何走向頗受外界關注,除此之外,「美臺關係」也是備受熱議。從目前拜登重建「內閣」的名單中也看出,拜登選擇的基本都是政治界的老手,並且幾乎都與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政府有聯繫。
  • 拜登釋放三大信號,中美關係或迎來轉機
    2020年發生了很多事情,此前有人調侃稱,在座的各位都是歷史的見證者,現在眼看2021年即將到來,在國際關係方面,中美關係是否會迎來轉機?美國新總統拜登上臺後的對華政策將給中美關係帶來什麼變化?擺在中美面前的現實性難題又有哪些呢?對此,美國兩位國際政治學界大咖約瑟夫·奈和格雷厄姆·艾利森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 川普、中美關係、疫情下撕裂的美國,拜登面臨的「三座大山」
    拜登在這屆被稱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大選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面對不肯善罷甘休的川普,已經徹底撕裂的美國民眾及輿論場,百年未有之變局中的最大變局—中美關係?78歲終攀高峰的拜登又該如何翻越這"三座大山"。北京時間11月8日上午9:40,美國時間7日晚,拜登在他的家鄉德拉瓦州發表了他的勝選演說。他說:"現在是給美國療傷的時候了","我將成為一位尋求團結而不是分裂的總統"。
  • 拜登正式談及上臺後的對華策略,將用「軟刀子」對抗中國?
    就在各方輿論發表對中國關係趨勢的預測時,正在準備權力交接的拜登終於談及了上臺以後的對華政策。《紐約時報》12月2日發表專欄作家託馬斯·弗裡德曼對拜登的專訪,題目為《拜登:我們將拼命投資美國第一》。在專訪中,拜登談及了上臺以後會立刻施行的政策,以及4年內的施政目標。
  • 歐巴馬的影子 前總統對拜登有何影響?
    史密斯對此發表評論稱,拜登可能會經常聯繫前總統歐巴馬以尋求建議,而歐巴馬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電視採訪時對上述問題做出回答稱,「拜登不需要我的建議,我會盡一切可能幫助他,但我沒有計劃突然在白宮工作或在其他地方工作。」
  • 格雷厄姆·艾利森:拜登上臺,我還是認為中美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本文為中美論壇線上會議「大選後的美國與全球化向何處去」,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的發言。觀察者網全文翻譯此篇發言,小標題系譯者添加。 眾所周知,中美關係是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隨著時間推進,它將成為塑造全球化以及世界秩序的雙邊關係。 我想先談談在當前情況之下,尤其在中美關係之中,拜登領導的政府會是怎樣的。假設2021年1月20日拜登宣誓就職,你可以看到新任政府在以下三方面已經蓄勢待發。 第一,拜登政府將優先美國利益。以有利於聯盟和美國盟友以及國際組織的方式,優先美國。
  • 拜登任命了一支「通訊娘子軍」
    拜登的通訊聯絡團隊一共包括7名女性,其中3名非裔,1名拉丁裔。曾任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白宮公共關係事務主任的珍·普薩基將出任白宮新聞秘書。拜登過渡團隊成員摩爾評價稱,「當她走到麥克風前,不僅儀態莊重,更重要的是,她還令人感到值得信任」。
  • 港媒:拜登上臺前,蔡英文當局竟然還在配合川普 升高兩岸對抗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 拜登上任後的中美關係可望趨緩,至少不會如川普任內的尖銳對抗,所謂「美臺關係」也會有所調整。但臺灣最近為何不是降溫兩岸緊張迎新局,反而升高衝突全面緊縮交流?陸委會3日突然在記者會表示,「『政府』支持合於規範的兩岸經貿交流,但提醒與會臺灣民眾要注意兩岸條例相關規範。」兩岸企業家峰會成員都是兩岸重量級商界人士,臺灣頂尖的上市公司負責人多數都在內。蔡當局的說法已讓峰會臺灣方和企業家產生強大的寒蟬效應。蔡當局上述動作似乎和美國大選結果,以及外界對未來陸美臺關係發展的預測有些違和感。
  • 拜登新政府漸成型 有哪些老面孔?
    距離美國媒體預判拜登為2020年總統選舉贏家已過去3周,川普政府近期終於「鬆口」,授權正式啟動權力交接程序。拜登也沒有「客氣」。當地時間11月24日,「當選總統」拜登在家鄉德拉瓦州攜六位「新政府」關鍵職位候選人公開露面。
  • 「德美關係很難回到過去」:德國外長為何再對美國說重話
    近日,德國率先站了出來,決定對德美關係重新定義。6月26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就美國計劃縮減駐德美軍一事接受群訪時表示,美國如果不願意承擔全球性大國責任,德國將從根本上思考與美國的關係。28日,德國外長海科·馬斯表示,德美關係已經發生了「結構性變化」,昔日良好的「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已經成為過去,即使美國再回到民主黨重新掌權的日子,兩國關係也再難回到過去。二戰以後,以西德為主體的德美關係,基本穩定運行了75年。是什麼原因導致默克爾和馬斯對美國說重話?
  • 美國總統對中國的態度決定了兩國的關係,和平交流,才能更好發展
    美國和中國的關係追溯歷史,並不是什麼愉快的相處經歷,從中國建國以來和美國的摩擦幾乎都沒斷過,即使經歷了七十多年的"磨合"中美兩國依舊是"滿身稜角",甚至比起最初的外交還要惡劣。但是現在的世界格局已然不同,美國不再是一家獨大,所以中美問題的矛盾開始越來越大。
  • 鄭永年:拜登對華將是可預期的理性強硬
    川普的強硬路線,我是覺得從歐巴馬執政後期就可以已經找到痕跡了。歐巴馬後期美國針對中國的政策已經在調整了,歐巴馬提出「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那就是為了針對中國,川普的政策就是對歐巴馬政策的延續,拜登可能延續跟修整。  那麼延續跟修整實際上早期有它的好處。歐巴馬針對中國的政策實際上是比較全方位的,「重返亞洲」是非常全方位的。
  • 拜登上臺組建班底,蓬佩奧成過街老鼠,出來混遲早要混
    拜登開始召集下屬成立自己的政權勢力。據媒體曝出的人員名單,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此前憑藉其創立的「美國創業」被評選為「全球100位商界創新人士」,並於2015年被歐巴馬政府授予「總統全球企業家大使」的稱號,但他本人毫無從政經驗。據悉,在2018年3月,楊安澤以美國史上第二位華裔的身份,去參加美國2020年總統大選而轟動全球,第一位則是分別於1964年和1968年參加美國選舉的華裔鄺友良。
  • 拜登放出一句話,說出自己的野心!卻被指責抄襲歐巴馬的原班人馬
    25日,美國當選總統拜登高呼:「美國回來了!」拜登還說,美國將再一次領導世界!這表達了拜登對自己未來的4年任期充滿了野心。拜登與他提名的內閣主要官員,第一次正式亮相!女性和少數族裔,掌握了拜登內閣若干最重要職位!昨天拜登公布的六名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方面的提名和被任命者,和拜登一起出現在德拉瓦州威爾明頓的慶祝儀式上。拜登已經公開提名了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方面的重要職位的人選,其中包括第一位領導美國情報部門的女性,還有第一位領導國土安全部的拉美裔人士。
  • 德國警告:德美關係再難回到過去了
    來源:環球外匯網近年來,華盛頓和柏林之間的外交關係明顯下降,德國外長警告稱,兩國的關係可能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了。德國外長海科·馬斯周日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承認,德美關係已經發生了「結構性變化」,昔日良好的「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已經成為過去,即使美國再回到民主黨重新掌權的日子,兩國關係也再難回到過去。據德意志新聞社報導,馬斯表示,「大西洋兩岸的關係非常重要,它們仍然很重要。我們正在努力確保它們擁有未來。」
  • 英媒:拜登想設一個職位,為了中國
    英國《金融時報》2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話報導稱,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正考慮任命一位白宮「亞洲事務主管」,以應對來自中國的廣泛挑戰。拜登資料圖據《金融時報》報導,熟悉拜登過渡團隊內部事宜的5名消息人士透露,拜登考慮在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中設立亞洲事務主管一職。
  • 拜登怕是沒料到,還沒「上臺」就遭致命一擊,李顯龍道出事實真相
    接踵而至的是,包括中國、新加坡在內的15國全面籤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近日,國際社會上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深刻影響世界格局。其中,令所有人最為關心的,莫過於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中美關係的走向,而拜登還未正式入主白宮便已經在新聞發布會上稱,美國需要與盟國共同制定全球貿易規則,以此來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
  • 核科學家遭到暗殺被指阻礙美伊關係恢復,拜登如何處置!
    《紐約時報》近日刊登評論稱,認為事件系以色列政府在川普政府支持下,試圖通過「焦土戰略」破壞美伊關係、阻止拜登上臺後恢復同伊朗的外交談判。這確實符合川普的戰略預期,雖然之前其未必知道以色列的行動,但是事前和事後也必然有所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