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11月24日白劼編譯】拜登為其政府提名了一批有經驗的官員,其中不乏此前活躍在歐巴馬政府的人士。雖然美國料將重回多邊主義,但「此一時,彼一時」,德國人對美國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美國或積極「入群」 重回多邊主義
德國《世界報》網站報導,「美國優先」是川普的「戰鬥口號」,但實際上,他的意思是「僅限美國」。當美國這一屆即將卸任的政府攻擊最緊密盟友、不斷「退群」時,美未來國務卿布林肯做的恰恰是相反的事情。
58歲的布林肯在2015至2017年曾任美國副國務卿,作為拜登的安全顧問,跟隨拜登近20年。身為美國國務院未來的掌門人,布林肯和其前任蓬佩奧的路線完全不同。蓬佩奧是川普的忠實盟友,始終與國際合作唱對臺戲。2018年底,他在布魯塞爾的德國馬歇爾基金上空話連篇,還曾語出驚人地表示「多邊主義往往被視為其本身的目的」。而拜登政府則將重啟多邊主義,華盛頓將重回巴黎協定、伊核協議、世貿組織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於一直被川普謾罵的北約,拜登和布林肯更不可能退出。23日,北約秘書長斯託爾滕貝格對拜登勝選表示了祝賀。
圖為11月23日在美國華盛頓拍攝的白宮。(圖片來源:新華社)
前國務卿克裡任氣候特使 與德總統私交良好
儘管布林肯領導的美國外交部不會在所有問題上都成為令盟友們喜愛的夥伴,但未來歐洲的政治家和外交人士將會繼續和美國國務院展開談話,而非繼續猜測「川普總統今日心情如何?」「他又要搞什麼事情?」。和其前任不同,拜登做事謹慎,不冒風險。他為下屆政府提名的官員大多是有經驗的人,並在歐巴馬執政時期擔任重要位置。拜登第一批提名人選絕非是「做實驗」,這一點與沒有從政經驗的川普形成了鮮明對比——提拔一些政治上的無名之士,幾個月後再炒掉。拜登政府的這批人選可謂皆是歐巴馬政府的「名人堂」成員。
例如,即將擔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的琳達·託馬斯-格林菲爾德(Linda Thomas-Greenfield),這名68歲的女外交官有著35年外交經驗,履歷遍布四個大洲,曾在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任職。
還有76歲的克裡,美國外交的一名「老兵」,曾任歐巴馬政府國務卿,未來將擔任拜登政府的氣候特使。自1985年以來,和拜登在美國參議院共事超過20年。克裡曾推動了北約成員國履行軍費不低於其國內生產總值2%的目標。即使是拜登政府也會提醒德國履行軍費開支到達一定數額的義務。此外,克裡和柏林還有著極其特殊的關係:他和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一直維護著友誼,兩人曾在一些會議上就伊核協議和烏克蘭戰爭進行過數小時的商談。此外,他在法國還有過一段成長經歷,能說流利的法語。過去幾年來,一直和德國聯邦政府代表保持著聯繫。
11月7日,人們在美國紐約街頭遊行。(圖片來源:新華社)
德國民意調查:「美國不是夥伴 但須保護德國」
拜登勝選儘管令德國人對德美關係改善有所期待,但在很多問題上,德國民眾對美國仍然存在著極大的不信任。近日,德國主要基金會之一,科爾伯基金會(Krber-Stiftung)發布的一份調查問卷顯示了德國人對兩國關係的矛盾看法。
79%的受訪民眾認為,川普時代下的德美關係「很差」或「非常差」。78%的受訪者表示,拜登上任後,德美關係會恢復正常。13%的人仍然表示悲觀,認為即使是拜登也無法改變兩國糟糕的關係。
但有一點非常明確:德國對美國的不信任是巨大的。美國大選的爭奪戰、對川普操控選舉的譴責、其對拜登勝選的破壞,都是德國人對美國的民主極大地失去了信任。53%的受訪德國民眾表示,美國大選降低了其對美國民主的信任。即使是拜登勝選後,51%的受訪德國人也認為,德國和歐洲應該相對於美國更加獨立。45%的受訪者則希望和華盛頓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然而,德國人在對美外交的看法也上出現了輕微的變化。在美國大選前,只有10%的德國人將美國看作德國在全球最重要的夥伴,這一數字遠遠不及選擇法國人數的比例(54%)。拜登勝選後,認為美國是德國全球最重要的夥伴的人數比例升至23%,選擇法國的人數比例降至43%。
在以下領域中,認為美國不是德國夥伴的受訪比例分別為:維護自由貿易(58%)、保護民主和人權(57%)、氣候保護(84%)。
僅僅在「美國是否是歐洲防務問題上的夥伴」才出現了肯定回答佔大多數的情況,這一比例為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