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由此及彼」類情景式默寫130題(既背名句,又漲知識)
1.李白詩喜用「清酒」,如其《行路難(其一)》中的「金樽清酒鬥十千」,杜甫詩常用「濁酒」,如其《登高》中的「潦倒新停濁酒杯」,一清一濁,可看出二人現實境遇和生命情懷的不同,清濁之殊,恰是仙聖之別。
2.王充《論衡》中有言:「鑿不休則溝深,斧不止則薪多。」荀子《勸學》中的「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八個字與之意思相近。
3.唐代馬總在《意林》中寫到:「大木百尋,根積深也;滄海萬仞,眾流成也;淵智達洞,累學之功也。」同樣的意思,荀子在《勸學》中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來表達。
4.《中庸》中寫到:「行遠自邇,登高自卑。」同樣的意思,荀子在《勸學》中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來表達。
5.《莊子·秋水》篇有言:「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莊子·逍遙遊》中與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6.李商隱詩云:「桐花萬裡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韓愈在《師說》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這些與荀子《勸學》中的「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都表達出學生可以超過老師或後人可以超過前人的思想。
7.王安石力主變法,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論斷:「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種精神與其《登飛來峰》中的「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可以說是一以貫之的。
8.中國古典詩詞中多有對物是人非的感慨,如王勃《滕王閣詩》:「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又如劉希夷《代悲白頭翁》:「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再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9.「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芳林新葉催舊葉,流水前波讓後波」……新事物必將代替舊事物。王灣《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劉禹錫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也均包含此哲理。
10.真正的愛情可以超越時間,正如秦觀《鵲橋仙》所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真正的友情可以跨越空間,正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所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11.黃庭堅詩云:「世上豈無千裡馬,人中難得九方皋。」此與韓愈《馬說》中的「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表達的意思相近。
12.大部分人容易受外在環境的影響,以至「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但少部分人卻能做到如周敦頤的《愛蓮說》中所說的「出淤泥而不染」。
13.王安石《江上》:「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這兩句與陸遊《遊山西村》中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蘊含著相近的哲理。
14.蘇軾《水調歌頭》中「把酒問青天」一句與李白《月下獨酌》中的「舉杯邀明月」,無論是句式結構上還是內容上均有異曲同工之處。
15.王國維《採桑子》寫到:「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此與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在語義上有高度相似之處。
16.唐寅在《桃花庵歌》中寫道:「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張養浩在《山坡羊·潼關懷古》中有著同樣的感慨:「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17.由瓊瑤填詞的歌曲《在水一方》中有句子「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其明顯脫胎於《詩經·蒹葭》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18.秦觀《江城子》寫道:「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其與李煜《虞美人》一詞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同為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
19.《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陶淵明的《飲酒》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兩句與此表達意思極為相近。
20.古人常將自己的情愫寄託於自然之物傳達給遠方之人。如南朝民歌《西洲曲》中的「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21.王國維《人間詞話》中寫道:「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杜甫《春望》一詩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可以說是典型的「有我之境」。
22.古詩中多有以浪漫主義手法寫雪的名句,如李白的《北風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北宋張元的《詠雪》:「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
23.陶淵明《歸去來辭》中的「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兩句系從屈原《離騷》中的「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脫胎而來。
24.《呂氏春秋》有言:「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若得一歐冶。」何出此言?對此,我們可以用韓愈《馬說》中的話回答之: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5.古人對「反省」這一品質多有推崇,如《顏氏家訓》中的「夜覺曉非,今悔昨失」,再如《論語》中曾子說過的「吾日三省吾身」。
26.西漢劉向說過:「以人之長補己短,以人之厚補己薄。」《<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與之類似的一句話是:擇其善者而從之。
27.對友誼這一問題,東晉葛洪認為「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道乖者,不以咫尺為近」。此與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觀點相近。(湘語文授權首發)
28.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與張九齡「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可謂異曲同工。
29.面對別離,有人會以豁達的胸懷面對之,比如王昌齡寫道:「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寫道:「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30.屈原在《橘頌》中以「蘇世獨立,橫而不流」表達了自己的節操,此語正如周敦頤《愛蓮說》中所說的「出淤泥而不染」。
31.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論語》中孔子兩次說過類似的話,一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一為「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2.南宋哲學家陸九淵說過:「聞善而慕,知過而懼。」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中與之表意類似的句子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3.南宋林升《題臨安邸》中寫道:「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泊秦淮》中與之內蘊相近的句子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34.好戰必亡,然而忘戰也必危。南宋詩人林升《題臨安邸》中寫道:「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棄疾《永遇樂》中 「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兩句也有著類似的擔憂。
35.人們常說「水至清則無魚」, 然而事實也非絕對如此,比如柳宗元在《小石潭記》中就描寫過百餘條魚兒在潭中「皆若空遊無所依」的情景。
36.陝西省武功縣南的太白山險峻高聳,有「武功太白,去天三百」之說,李白在《蜀道難》中進一步誇張為「連峰去天不盈尺」。
37.舊社會多有不公之處,富貴者「十指不沾泥」,卻可以「鱗鱗居大廈」(梅堯臣《陶者》),而「遍身羅綺者」也「不是養蠶人」(張俞《蠶婦》),白居易在《觀刈麥》也感慨「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38.王維《老將行》中寫道:「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勳。」辛棄疾《永遇樂》中表達同樣意思的句子是: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39.《琵琶行》中有「門前冷落鞍馬稀」之句,其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門庭若市」一句呈現的境況恰恰相反。
40.毛澤東《念奴嬌·鳥兒問答》中的「鯤鵬展翅九萬裡,翻動扶搖羊角」源自莊子《逍遙遊》中的「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裡」一句。
41.天寒更覺衣被薄,故而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有「布衾多年冷似鐵」、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有「狐裘不暖錦衾薄」的相似體會。
42.《呂氏春秋》有言:「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其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其赤。」《論語子罕》中「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兩句與其表意相近。
43.《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可見有些音樂的感染力之強,白居易《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是另一力證。
44.淝水之戰,前秦苻堅率80萬大軍遠徵東晉,曾意氣風發地說:「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其實,赤壁之戰前曹操大軍之威勢也不遑多讓,從蘇軾《赤壁賦》中的「舳艫千裡,旌旗蔽空」兩句即可見一斑。
45.孟子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但從《赤壁》中「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兩句,可看出杜牧的觀點大異於孟子。
46.大唐盛世之時的長安,是「千門重萬戶」的繁華之所,是「水邊多麗人」的溫柔之鄉,但經安史之亂,在杜甫《春望》中已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7.杜甫《春望》中的「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與其另一名篇《登高》中的「艱難苦恨繁霜鬢」一句表意相近。
48.沈德潛《唐詩別裁》評云:「江中日早,客冬立春,本尋常意,一經錘鍊,便成奇絕。與少陵『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一種筆墨。」沈德潛所點評的即王灣《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
49.宋太祖趙匡胤《詠初日》:「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寫景煉意,與王灣《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相似,但不及王詩自然、優美。
50.白居易《長恨歌》「孤燈極盡難成眠」,喬吉《蟾宮曲·寄遠》「飯不沾匙,睡如翻餅」,都是從《關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化出的名句。(湘語文授權首發)
51.辛棄疾《破陣子》一詞中的「可憐白髮生」與陸遊《隴頭水》中的「報國欲死無戰場」可以說表達了相近的報國無門、英雄遲暮的悲慨。
52.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中與溫庭筠《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採用了同樣藝術手法的句子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53.李白在《行路難(其二)》中寫道:「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在他的《行路難(其一)》中也有著類似的感慨: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54.李白在《行路難(其三)》中寫道:「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但他的《行路難(其一)》中的舉止卻似與此觀點相左: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55.陶淵明在《歸去來辭》中寫到:「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其《飲酒》中與之有相近意境的句子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56.杜牧筆下曾繁華無比的「春風十裡揚州路」,在辛棄疾《永遇樂》中一變而為「烽火揚州路」,可見戰爭之殘酷。
57.辛棄疾對孫權極為推崇,其《南鄉子》中曾引用曹操之語「生子當如孫仲謀」, 而其《永遇樂》中也有提及: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58.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對周瑜在赤壁之戰中表現出的才華推崇備至,但杜牧在《赤壁》中卻認為周瑜的獲勝是機遇所致,從「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兩句即可看出杜牧的觀點。
59.曹操筆下的大海常是其浩瀚胸懷的象徵,如《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再如其《觀滄海》中的想像之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60.陸遊《卜算子·詠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寫出了梅花的傲然不屈,龔自珍《己亥雜詩》中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則寫出了花的奉獻精神,兩者均是託物言志的寫法。
61.辛棄疾「把吳鉤看了」(《水龍吟》)、「醉裡挑燈看劍」(《破陣子》),其實體現了他作為一個真正的沙場搏殺的將軍和一個功夫高手的本能。
62.李賀《雁門太守行》中有「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之句,辛棄疾在《破陣子》一詞與其表意相近的句子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63.讀唐代詩人王建《十五夜望月》中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讓人極易聯想到蘇軾《水調歌頭》中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64.歌曲《友誼之光》:「說有萬裡山,隔阻兩地遙,不需見面,心中也知曉,友誼改不了。」其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表達了相近的友誼觀。
65.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中與「杏花春雨江南」屬於同一美學範疇的一句是「小橋流水人家」。
66.杜甫《望嶽》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與李白《行路難》中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在情感基調上有著高度的一致。
67.「青鳥」是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如李璟《攤破浣溪沙》:「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再如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68.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李商隱《無題》中的「相見時難別亦難」一句也有著相近的感慨。
69.王國維《蝶戀花》中寫到:「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李商隱《無題》中的「曉鏡但愁雲鬢改」一句與之表意相近。
70.李商隱《無題》中與李白「楊花落盡子規啼」所寫之景極為相近的一句是:東風無力百花殘。
71.對於人生之路,辛棄疾《鷓鴣天送人》直言:「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李白在《行路難(其一)》中則以隱喻道出:「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72.範仲淹《嶽陽樓記》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處事淡然的態度。《菜根潭》裡說:「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正是對其最好的註解。
73.李白受南朝詩人鮑照影響很大。其《行路難》(其一)中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明顯有鮑照《擬行路難》(其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的影子。
74.《記承天寺夜遊》一文中,與陶淵明《飲酒》中「心遠地自偏」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75.蘇軾在《赤壁賦》中寫道:「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其《記承天寺夜遊》中與之表意相近的句子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76.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胡琴琵琶與羌笛」與辛棄疾《破陣子》中的「五十弦翻塞外聲」兩句,均提及了古代的弦樂器。
77.秋瑾《鷓鴣天》中有「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之句,其中大有辛棄疾《破陣子》中「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影子。
78.杜牧《阿房宮賦》中指出,秦朝的恐怖高壓政策使天下百姓「不敢言而敢怒」,與之相反的是,《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中的齊威王卻宣布「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可得到獎賞。
79.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水調歌頭》中的「起舞弄清影」一句就是從這裡脫胎而來。
80.「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出自元代張鳴善《普天樂·詠世》,蘇軾《水調歌頭》中與之表意相近的句子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81.蘇軾《水調歌頭》中與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內容與境界上均高度相近的句子是: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82.《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詞中,與李清照《如夢令》中的「綠肥紅瘦」運用了同一修辭手法的句子是:左牽黃,右擎蒼。
83.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與高適《別董大》中的「千裡黃雲白日曛」所描述景色極為相似的句子是「愁雲慘澹萬裡凝」。
84.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與柳中庸《徵人怨》中「三春白雪歸青冢」所展現的氣候特徵極為相似的句子是「胡天八月即飛雪」。
85.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的「草色遙看近卻無」與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的「淺草才能沒馬蹄」均寫到了草,且都籍此巧妙傳達出了時令。
86.蘇軾《卜算子》寫道:「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李煜《相見歡》中與之意境極為相近的句子是: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87.蘇軾《赤壁賦》中的「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與《水調歌頭》中的「月有陰晴圓缺」,都指出了月亮圓缺更替、周而復始的自然規律。
88.對先賢而言,物質的貧困之於精神追求無足道哉。顏回居於陋巷,但「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劉禹錫身處陋室卻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銘》);宋濂著舊袍破衣立於衣著光鮮的同學間毫無豔羨,反而認為「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89.《琵琶行》一詩中,琵琶女自言:「暮去朝來顏色故。」同樣的意思,《氓》當中用「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八字來表達。(湘語文授權首發)
90.《勸學》中與《孟子》中的「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表意相近的一句是:(故)木受繩則直。
91.古詩文當中多有對「星宿」的涉及,如李白《蜀道難》中的「捫參歷井仰脅息」,蘇軾《前赤壁賦》中的「徘徊於鬥牛之間」。
92.晏殊《浣溪沙》中化用白居易《長安道》「花枝缺入青樓開,豔歌一麯酒一杯」的句子是:一曲新詞酒一杯。
93.晏殊《浣溪沙》中化用鄭谷《和知己秋日傷懷》「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 的句子是:去年天氣舊亭臺。
94.晏殊《浣溪沙》中與漢樂府《長歌行》中的「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表意相近的一句是:夕陽西下幾時回。
95.同為寫落花,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落英繽紛」給人以絢麗優美之感,晏殊《浣溪沙》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則給人以惋惜悵惆之感。
96.晏殊《浣溪沙》中與劉希夷《代悲白頭翁》「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9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蘇軾《赤壁賦》中與之相近的句子是「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98.風有大小之別,既有肆虐的狂風,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所寫的「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也有宜人的和風,如蘇軾《赤壁賦》中所寫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99.李白在《襄陽歌》中寫道「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黃庭堅在《鄂州南樓書事》中寫道「清風明月無人管,並作南樓一味涼」,蘇軾《赤壁賦》中認為面對清風明月只要不閉目塞耳,即可「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三人觀點可謂一致。
100.北宋詩人林逋隱居杭州孤山時,植梅養鶴,人稱「梅妻鶴子」。《赤壁賦》中的「侶魚蝦而友麋鹿」一句表現了與之相近的情懷。
101.明代楊慎《臨江仙》「白髮漁樵江渚上」之句有《赤壁賦》中「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的影子。
102.讀明代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令人想到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和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103.「猿啼」是古詩文之常見意象,如酈道元《三峽》中引自漁歌的「猿鳴三聲淚沾裳」,杜甫《登高》中的「風急天高猿嘯哀」,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杜鵑啼血猿哀鳴」。
104.《小石潭記》中「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和《記承天寺夜遊》中「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都寫到了景物的「影」。
105.諸葛亮《後出師表》中寫道:「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其《前出師表》中與之相近的表達是「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
106.劉禹錫《陋室銘》:「南陽諸葛廬。」諸葛亮《出師表》云:「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均提及了諸葛亮未仕前的隱居之地。
107.《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寫出了春草初萌時的特點,大得王維「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之意趣的詩句是: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108.音樂之於宴飲,有人認為必不可少,比如《琵琶行》中,白居易送別友人之時就因「舉酒欲飲無管弦」而「醉不成歡」;而有人則認為並非必要,如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就直言「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109.《桃花源記》中,「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兩句所寫與《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的「小國寡民」之境相近。(湘語文授權首發)
110.農民一年之中多是在繁忙勞作中度過的,翁卷《鄉村四月》中就寫道:「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白居易《觀刈麥》中也寫道:「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111.讀酈道元《三峽》中的「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常常會讓我們想起李白《早發白帝城》中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112.李白在《劍閣賦》中寫道:「送佳人兮此去,復何時兮歸來?」其《蜀道難》中與之意思相近的一句是:「問君西遊何時還?」
113.李白《長相思》(其一)中有「美人如花隔雲端」之句,蘇軾《赤壁賦》中與之意近的一句是:望美人兮天一方。
114.幹支紀年法與年號紀年法是我國古代常用的兩種紀年法。前者如《赤壁賦》中的「壬戌之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小序中的「丙辰中秋」;後者如《嶽陽樓記》中的「慶曆四年春」,《記承天寺夜遊》中的「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115.蘇軾《赤壁賦》結尾處的「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與其《水調歌頭》詞前小序中的「歡飲達旦」一句所描繪情景相近。
116.「老驥伏櫪,志在千裡」(曹操《龜雖壽》),「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鬢微霜,又何妨」(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在樂觀曠達者看來,人至每年仍可積極進取,老當益壯,老有所為。
117.唐朝中期的陸參《長城賦》云:「千城絕,長城列。秦民竭,秦君滅。」杜牧《阿房宮賦》中的「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在句法上明顯有其影子。
118.《紅樓夢》中,「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描寫出了薛家的豪富奢侈之氣。《阿房宮賦》中與之相近的句子是:鼎鐺玉石,金塊珠礫。
119.唐初名臣馬周對唐太宗說過:「蓋幽、厲嘗笑桀、紂矣,煬帝亦笑周、齊矣,不可使後之笑今如今之笑煬帝也。」杜牧《阿房宮賦》中「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的議論與其一脈相承。
120.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言《阿房宮賦》寫作之由說:「寶曆(唐敬宗年號)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故可推知,《阿房宮賦》中最能體現其寫作目的的句子是: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121.老子曾說:「大音希聲」。白居易的《琵琶行》裡就有「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佳句。
122.範仲淹《漁家傲·秋思》中的「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與「蓴鱸之思」這一典故表意大體相反。
123.古諺中有「學無先後,達者為先」一說,韓愈《師說》中也認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124.「落花」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一個常見意象,如李煜《浪淘沙令》中的「流水落花春去也」, 晏殊《浣溪沙》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 李清照《一剪梅》中的「花自飄零水自流」,龔自珍《己亥雜詩》中的「落紅不是無情物」。
125.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道:「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與之表意相近的詩句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126.白樸《天淨沙·秋》與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無論寫法還是意境都有相似之處,比如前者中的「輕煙老樹寒鴉」一句與後者中的「枯藤老樹昏鴉」一句。
127.長篇歷史演義小說《東周列國志》的最後有一句話:「總觀千古興亡局,盡在朝中用佞賢。」可見,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建議的「親賢臣,遠小人」才是正確的為君之道。
128.李煜《虞美人》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與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都是寫愁的名句,但前者側重寫愁之綿長,後者側重寫愁之沉重。
129.李白《長幹行》開篇:「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此與《氓》一詩中的「總角之宴,言笑晏晏」意境相近。
130.南宋無門慧開禪師有詩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此詩所表意近於歐陽修《醉翁亭記》中的「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來源:湘語文 作者胡貞飛 。本號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