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入庫項目717項;圍繞四大主導產業,布局23家技術創新中心、59家公共技術服務平臺、14家中試基地;年均承載「三城」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00餘項,累計產業化項目52項,投資總額430億元;平均為企業節省一年半的成果轉化見效時間……
在12月24日舉行的北京市「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聞發布會科技創新專場上,北京經開區公布了承接「高精尖」成果轉化落地亮眼成績單。「十三五」期間,經開區通過拓展轉化渠道、提升轉化服務、賦能轉化活力等舉措,年均承載100餘項「三城」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讓科技成果「找得到」「引得來」「落得下」,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建機制加速科技成果入庫
人未行身已「至」已成為現實。眾智意趣公司利用深度視覺技術低成本地克隆重建三維生活空間,讓實景再現,實現在家中就能看到所要入住酒店的真實環境。近期,這家在第六屆北京亦莊創新創業大賽之三城成果轉化主題賽中獲獎的企業落戶經開區。眾智意趣公司落地,得益於經開區搭建的平臺。
為讓科技成果「找得到」,經開區還與中關村、海澱區共同建設中關村科技成果產業化先導基地,採用「基地+基金+平臺」方式,推動先導基地實體化建設;持續拓寬與高校院所間的合作渠道,與清華、北大、北理工等籤約高校院所建立成果轉化項目庫,形成成果轉化對接機制,梳理入庫項目717項。此外,經開區還參與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設立,攻關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
科研團隊在中關村科學城等「三城」做早期研發,在經開區進行技術創新和應用轉化,隨後產品及業務從經開區輻射全國、全球——這樣一條產業創新有機互動的鏈條,正在快速發展、壯大。
搭平臺提升轉化服務水平。經開區通過持續推進產業集群化發展,已經形成了高端汽車與新能源智能汽車、生物技術與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等眾多產業領域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條,並不斷豐富創新鏈,成為備受「三城」和院校項目產業化的科創沃土。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亦莊新城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還將建立對「三城」科技成果向經開區轉化考核機制,加強政策引導和統籌布局,引導科技創新成果加速轉化。
搭平臺促科技項目落地
為讓科技成果「引得來」,經開區不斷提升轉化服務,打造創新服務平臺、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和創新成果交流平臺等各類平臺。聚焦創新成果產業化關鍵環節,構建集技術轉移、測試驗證、科技金融、智慧財產權服務等為一體的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圍繞四大主導產業,布局23家技術創新中心、59家公共技術服務平臺、14家中試基地。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潘顯道教授的項目得以快速推進,就得益於經開區搭建的中試基地,他與經開區建設的基於創新輔料的製劑中試基地合作,使得曾經「高居」於藥研所試驗室的研究成果有望造福更多白血病患者。
建設一批中試基地,一頭補充完善了創新鏈,滿足了企業的需求;而另一頭,為中試基地承建單位提供了新的增長點。中試基地成熟的服務體系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便利。而對於諾康達公司來說,基於創新輔料製劑中試基地的建設實現產學研聯合攻關,使中試基地變成產業化創新型載體,同時也成為了公司新的業務增長點。截至目前,北京經開區14家中試基地在過去15個月時間裡為647家(次)企業提供了中試服務,合同額超15億元。
此外,北京經開區還打造創新成果交流平臺,依託世界機器人大會、世界5G大會等活動,為科技成果提供向世界展示交流的舞臺。量身定製,加快項目產業化進程。
例如,支持首藥控股新藥研發與產業化基地項目落地,通過定製研發用房、標準廠房,滿足企業拎包入駐要求,緩解企業在成果產業化過程中的各項成本壓力,縮短項目產業化進程。平均為企業節省一年半的成果轉化見效時間。
強服務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前段時間,「亦莊東工業區生物醫藥標準廠房建設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從立項、規劃審批、公開招標到開工建設僅用了66個工作日,刷新了北京經開區成立以來項目落地速度最快的紀錄。
這樣的速度在經開區流程再造後並不是個例,與審批相關的一系列改革,就在此次流程再造中率先破題。
為讓科技成果「落得下」,經開區持續賦能轉化活力,以深化改革推進高質量發展。開展流程再造,形成「審管執」體系,行政效能大幅提升。工業用地彈性出讓全市推廣,試點「先租後讓、達產出讓」,出臺全市首個城市更新產業升級政策,盤活工業用地156公頃,提供298萬平方米高品質產業發展空間,36個項目已進入分層分批審批實施階段;在全市率先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一支隊伍管執法。
疫情發生後,經開區出臺「控疫情穩增長10條」「六穩六促12條」以及鼓勵雲辦公、彈性辦公、減免房租等惠企暖企政策,累計兌現政策扶持資金17.36億元。
為支持創新企業推進成果轉化,經開區創新設立科技創新專項資金,總規模達到55億元,成立10隻成果轉化基金,落地金額近50億元,助力科技成果在經開區落地成長。
不僅如此,經開區還以金融助力企業發展,助力企業加快上市進程,推動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十三五」期間新增上市企業13家,總數達31家,總市值約3.9萬億元,其中2020年促成京東集團、京東健康、永泰生物、神州細胞、加科思、悅康藥業等7家科技創新類企業上市。新增獨角獸企業6家。
五年來,經開區累計研製世界首款新能源汽車智能換擋電驅動系統等國際領先、填補國內空白的新產品24項、新技術464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9項,企業有效發明專利9218件,科技創新水平居全國經開區第三名,全國首個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通用名的生物創新藥、首個民營商業航天火箭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誕生。
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
拓展轉化渠道、提升轉化服務、賦能轉化活力、提高轉化質量,作為北京市唯一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主平臺「三城一區」中的「一區」,經開區走出了一條科技成果轉化的新路子,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智慧財產權方面,共擁有北京市專利示範企業60家、北京市專利試點企業158家,企業有效發明專利9218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462件,全市領跑。科技創新水平居全國經開區第三名,成功入選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園。「十三五」期間累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北京市科技進步獎45項。
新產品新技術方面,全區累計研製世界首款新能源汽車智能換擋電驅動系統等國際領先、填補國內空白的新產品113 項、新技術116項,全國首個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通用名的生物創新藥、首個民營商業航天火箭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誕生。
應用場景方面,開放自動駕駛測試道路、智慧工廠、智慧園區等一批城市應用場景,建設全球首個網聯雲控式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
成果轉化方面,年均承載「三城」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00餘項,累計產業化項目52項,投資總額430億元。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200家,是「十二五」末的2.2倍。
五年來,經開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超9%,規上工業總產值佔全市22%,連續四年位列全市第一,工業增加值佔全市30%,為全市最高,地均工業產值超過237 億元/平方公裡,是全市平均水平的7 倍,萬元GDP能耗是全市的1/2,萬元GDP水耗是全市的1/5。用全市0.35%的土地、1.1%的工業用水,支持了全市22%的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
經開區相關負責人說,「十四五」期間,經開區將高質量高標準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三城一區」主平臺。聚焦國家戰略,依託「433」城市功能組團布局,不斷完善產業生態。實施「白菜心」工程,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強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和政策鏈統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示範區。力爭到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000億元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8000億元。
融媒體中心記者 方針
【來源:北京商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