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集,一種民間風俗,南方稱作「趕場」、「趕山」、「趁墟」。集市是指定期聚集進行的商品交易活動形式。主要指在曾經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時代或地區遺留下的一種貿易組織形式。又稱市集。趕集是勞動人民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趕集也具有一定的周期。
河南有句老俗話:「趕集上會做買賣。」意思是說,趕集、上會都是進行買賣交易的。這話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會即「廟會」,就是今天常說的物資交流大會。其內容,麥前以權、耙、掃帚等農具交易為主,秋後以牛馬驢騾等大牲畜交易為主。會期少則一天,多則三、五天,乃至七、八天、半個月的。
期間穿插進行具有民族風味和地方氣息的民間藝術表演。而「趕集」卻是名副其實的買賣交易,一般時間較短,多者不過一天,少則半個時辰,到集上進行交易的時機很要緊,所以前面加了個「趕」字。由於河南省各地物產品種名目繁多,因此,集市貿易歷來比較發達。
這是武陟縣前牛村趕集現場,在集市上,什麼都有,什麼都可以看到,買到,感覺還是蠻好玩的,這是集上洗頭理髮的場景。
當時在家正值四月份,家裡的油菜花已經開滿田野,小麥也綠油油的一片又一片......
下面是武陟縣前牛村古氏宗祠介紹:古榮善,是河南省武陟縣謝旗營前牛村古氏開基祖智公十八世孫。自1998年經推薦參與古氏宗祠管理工作以來,為弘揚古氏光榮傳統,協同族眾做了幾件微事,記述如下:
一、老族長諄諄教導,管理工作任重道遠
1998年陽春三月,老族長古思敬(十五世孫)和古繼川(十七世孫)在古氏宗祠山門外甬路西矮牆上坐,古思敬對我語重心長地說:「吾古氏人多、族大,有的居住在外地,遍布海內外。」還特別交代:
1、全族一定要統一「世」字,一「世」只用一個字;
2、每十年「續譜」一次,千萬不要間斷;
3、把重大「記事譜」要重建起來;
4、關於「古氏細譜」,要趕快建成,越快越早越好;還有「人物傳」、「恩榮錄」、「合約」、「地契」等都要有記錄,以前的老手續據傳說都是毀在「古鶴」(九世孫)任族長時火燒了「祠堂」的庫房所致,太可惜了。
二、統一「世」字
吾在鄭州學校讀書時,聽「孔老師」閒聊時說過:孔氏「世」字是大清乾隆皇帝先送給孔府30個字(……召、憲、慶、繁、祥……);後來孔家自己有續了20個字。因「顏回」、「曾參」、「孟子」都是孔家的學生,所以,「孔」「孟」「曾」「顏」幾姓同輩、同用一個字。
且看古氏宗祠山門楹聯:
古與稽今與居古氏家聲丕振;
宗是敦族是睦宗祠庭訓孔昭。
老祖宗就是叫子孫後代以「孔子」的思想道德學習為人的。
1998年10月,種麥結束後,我和大西頭古繼道(鐵成)、古繼滋(合堂)三人,去山東曲阜孔府尋求「世」字未成。
後來,又經李儉聰開車,我和古運中到獲嘉、修武、博愛等縣和本縣多個村莊找「孔」「孟」人家的「世」字,但是,各個說法不一(字形、字義)。最終得到東張村的「孔祠」記載真實、完美。又因吾古氏前先族長古文炳(十四世),在民國二年(1913年)編續「世」字:「繼、善、成、性、恩、普、祚、遠」。後來,我族眾人感覺「性」字音不太佳,「恩、普、祚、遠」也不太理想。直至2006年底,本村新老教師共同研究決定,將「繼、善、成、性」改為「繼、善、成、祥」(二十世),後續孔氏「世」字30個:
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
裕文煥景瑞,雍錫世緒昌。
三、宗祠植樹
1999年,本人同李儉聰、古德旺、古繼川在「拜殿」前植銀杏兩棵。
2000年,古建新在山門獅子前植松樹三棵。
2004年,古繼新投資預製山門前甬路西地面。
2005年春,在古氏宗祠對面路南「戲樓」前三面植法桐樹19棵(現存10棵)。另外,在第二、第三「祖墳」植柏樹20棵(現存16棵)。
2006年春,在古氏宗祠植核桃樹30棵,現已有19棵結果。
2006年冬,預製了山門前「甬路」(古氏宗祠投資2000元,由張隨承包)。
四、村「農貿會」歸管
2006年冬,村委負責人古繼新將村「農貿會」歸古氏宗祠管理(古繼新、古朝善、古榮善三人在場)。
五、第十七次「續譜」
2007年「續譜」時,有古習昱、古繼川、古大文、古繼密、古成文、古大福、古大廣、古繼虎、古仁善、古林善、古喜善等人的鼎力相助,族眾又無私捐款一萬餘元,使「新譜」如期順利完成。同時,並將「老譜」前後統一總編號碼,使上頁接下頁某號、下頁接上頁某號清楚明白了,便於族人查對。
六、建立「記事」系統
「記事」工作,有古繼川、古習昱、古大文、古繼密、古大福、古存善、古永善、古繼虎、古大興、古恆善、古繼君等人的大力協助,初步成功。
七、關於「細譜」工作
「細譜」工作,得益於古繼密、古大文、古成文、古成祥、古滿善、古繼虎、古林善、古衛善、古大興、古紹賓等人的積極參與,已經初步製成表格、列印出來,發放於族人。
八、「興國寺」重要發現
2008年在本縣和楊村「興國寺」廟裡曾看到一通「明代碑記」,其記載修廟施主中有吾古氏前輩:古宰(三世)、古恩(三世)、古佑(四世)、古教民(四世)、古天祿(四世)、古潤、古相(三世)、古善、古銅、古從林、古從枝、古濬、古存仁、古積,共十四人。前牛村原名「牛牧墳」,碑記上還有本村其他姓氏:李思敏、郜尚寒、郜尚祥。吾古氏十四人中,在「宗祠」的「譜」上只有六位前輩,何原因導致遺失,令人感到有些遺憾。
九、文物保護
由於吾族的積極參與,和社會人士的大力支持,經申請,吾古氏宗祠於2005年成為「武陟縣文物保護點」;2012年有成為「武陟縣文物保護單位」。現已向「河南省文物局」申請了「省保」。
2009年的3月,我與古習昱、古繼川、古朝善、古大福、古大興、古得道、古增義、古繼君、古存善、古恆善等共同在「第三祖墳」尋找出地下「老碑記」10通。
2011年6月,古氏宗祠又向北擴展長24米、寬39.1米;在場村委領導有古大洲(村委原主任)、古成超。
十、捐助修路
2012年9月十七世孫古純清(國強)個人投資10萬元,預製了「古氏宗祠」至「墳地」的道路一條。
十一、墳塋墓碑
古氏墳塋現存11位「祖墓」,均有碑記(包括新刻的)。
十二、「古氏宗祠」圍牆再擴建
吾古氏宗祠佔地7.4畝,沒有完整的圍牆,在父老鄉親們的建議個社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又得到村委會主任古美傑(擁軍)贊同,決定重建圍牆,由村領導古純永專門負責此項工作。經全族父老加上社會友人的慷慨解囊,捐款共十四萬元。於2014年5月1日至6月10日,經李建設承包,建成了完整的古氏宗祠新圍牆,總長220米,高3.6米。2015年元月19日,由古氏宗祠管委會負責人古滿善、古成祥、古紹賓、古思榮四人負責專門刻制古氏宗祠新建圍牆「紀念碑」碑記。
十三、參加「中華古氏懇親大會」
近幾年來,「中華古氏大家庭」交流頻繁、由書信、函件往來,到電腦網路、信息交流。特別是2013年5月在江西南康市和2014年11年在廣東梅州市兩次召開的「中華古氏懇親大會」,吾武陟縣古氏宗祠管委會也派代表參加了大會,從此更增大了武陟縣「前牛古氏」在「中華古氏」的知名度。
十四、尋祖問親
吾前牛古氏,自明、清以來,和全國人民一樣,經歷無數次災難,有多少逃荒在外的子孫流離失所,與老家失去了聯繫。新中國成立後,社會安定、生活富裕,人們開始尋根問祖;僅吾前牛古氏就已經認下有二:
1、問族認親
、2009月正月,上蔡縣黃阜鎮古莊古應禮等四人代表來認祖、祭祀。
、2013年正月,博愛縣東王賀村古崇嶽等三十餘位代表都來「古氏宗祠」、「墳塋」祭祀。
2、問祖認親,因時間過長,不能找準依據
、2013年正月,修武縣磨臺營村古合斌一家六人來問祖(來兩次、去兩次)。
、武陟城東關村五街三號古慶中一家四人來問祖(來兩次,去三次)。
、沁陽縣崇義鄉東韓吳村古建中、古銘儒都來「宗祠」談論:古氏源遠流長,宗親可愛可敬……
另外還有: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古高莊村古東章和河北省成安縣李家町鎮常重村古運祥夫婦宗親,見面詳談我們古氏人都忠厚老實、人和親近。
三門峽市澠池縣天池鎮東揚村古慶文和義馬市石河子村古氏宗親來了兩人,來了以後也說我們古氏歷史悠久,能吃苦耐勞,誠實論理;要繼續發揚咱鼻祖古公亶父的精神。
十五、「古氏宗祠」是前牛村「老年人活動中心」
吾古氏宗祠是遠近聞名的「休閒場所」,娛樂開心的好地方。常年看管打掃,清潔衛生。
每逢節假日和閒暇之時,不分民族,不論宗教信仰,三五成群的男女老幼聚集於此:打撲克、下象棋,拉板胡,唱豫劇,打籃球、打桌球,扯三國、道水滸,談天說地,談笑風生,歡聚一堂,充滿了歡樂。這裡成了人們開心的地方和文化活動的中心要地。不講盈利,不準賭博,這裡提倡:講文明、樹新風、揚正氣、知時事、斥腐敗。
在這環境優雅,冬暖夏涼的武陟縣,熱情好客的前牛古氏宗親,隨時以滿腔的熱忱,歡迎四面來客、八方親人!
(原載《中華古氏》2015年第三期總第7期)
註:武陟縣前牛村古氏宗祠文字信息摘自河南武陟古榮善新浪博文,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小編第一時間刪除。
這是我們的武陟謝旗營鄉鎮,中學生在打籃球。
這就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武陟縣謝旗營鎮徐莊村,這是我們的村大隊全貌。
上面有字介紹,就不多跟大家介紹了。
這是村裡面的老房子
枯木像狼頭,不知大家怎麼看?
流淚的松樹
《籠裡籠外》彼此相視,各有心思。
提示:以上圖片由攝影師徐長紅供圖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