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英文「China」就是中國的意思。至於為什麼會這樣表達,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因為瓷器。畢竟在英語中,小寫的china 是指瓷器,大寫的China 是指中國,所以中國的China 來源於瓷器的china。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這種看似有理有據的說法,真是瞎說。根據學者們的考證,英語的「瓷器」一詞本來寫作porcelain,「中國瓷器」則拼成China porcelain或者porcelain of China。到了17世紀,英語中才有了chinaware這個指稱「中國瓷器」的專用詞。再到後來,表示物品、器皿的ware在口語中被省略了,只用china也可以習慣性地代表「中國瓷器」。所以,可以肯定,在西方是先有作為中國他稱的China,然後才有作為瓷器他稱的china。也就是說瓷器的china來源於中國的China。那麼中國的他稱China究竟因何而來?
對於這個問題,中外學術界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是:China 來源於Cin、Chin(秦)的秦國說。
從公元前9世紀周孝王封非子建立「秦」這個小國以後,歷經艱難,到了200多年以後的秦穆公時代,秦國已經強大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擁有西部半壁江山,秦人聲威遠播世界各地,於是域外稱中國為「Cina」,也就是秦。Cina 中的Cin,是秦的對音,a 是後綴,代表土地、國土的意思。Cina 稱謂出現的時間,以印度的梵文最為古老,早在公元前4 世紀就出現了。其他的拼法都是從Cina衍生出來的。
但這個系列的稱謂在域外之所以能夠延續下來,關鍵還在始皇帝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疆域遼闊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空前強大的統一國家,並為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歷代王朝奠定了基礎。書同文、行同倫、車同軌,創建統一文明,構建法治社會,奠定了中國原生文明高峰地位,也成為中華民族多次復興的基石。也因此China 一類的稱謂,能夠始終被視為中國國家的象徵,並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秦在外代表中國,在內即是燦爛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秦文化更是一個東方帝國數百年沉澱的可貴精神。
秦人曾生活在文明與蠻荒的夾縫之中,因為強烈的憂患與發展意識,利用一切自然資源和有利條件發展農業生產,才得以在複雜的環境中生存並不斷壯大。
從秦非子受封於秦地,到秦襄公建立諸侯國,再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秦國經歷了37代君王、約678年的勵精圖治。堅持改革、重視人才始終是大秦發展的主旋律。
千百年來,無論是秦人的憂患與發展意識,還是海納百川,一切為我所用的氣魄,又或者是開拓、進取、無所畏懼的精神力量,都已經刻進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成為我們的國家魂魄、民族精神,激蕩著我們的光榮與夢想!
一個大秦,就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縮影。而秦始皇陵兵馬俑,就是大秦輝煌的鐵證。氣勢恢宏的大秦軍團,向全世界「彈奏」著一個東方帝國的「最強音」。現在,這個令全世界為之震撼的兵馬俑軍團已經「甦醒」,讓全世界看見一個更立體的大秦世界。
歷時8年,耗資7億的大型史詩舞臺劇《秦俑情》,作為秦文化景區駐場演出,站在絲綢之路起點,從中華文明源頭,向世界講述鮮活的大秦故事,傳遞中國聲音。《秦俑情》借力冰屏、全息投影等現代科技,讓人如身臨其境,觸摸大秦,經歷那個英雄的時代,激起我們強烈的民族自信與自豪感,更潛移默化感受大秦人數百年奮發向上的精神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