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然史和人類史的視角回溯恩格斯的勞動思想,可以發現,恩格斯是以手、腦與眼界的辯證邏輯為重要線索,構築出人的本質的生成、人的認知路徑的探索以及人文關切的價值尺度的理論基礎。
手、腦與眼界的關係
法國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認為,恩格斯「提出了關於工具和手的辯證理論,從而動搖了被動物體和有機物體的劃分」。在《自然辯證法》中,恩格斯強調勞動的手在造就人和人的歷史中的重要作用時,更強調手「只是整個具有極其複雜的結構的機體的一個肢體」。手、腦與眼界是恩格斯從「複雜的結構的機體」中選出最能凸顯勞動創造力的身體器官符號,「如果人腦不隨著手、不和手一起、不是部分地藉助於手而相應地發展起來,那麼單靠手是永遠造不出蒸汽機來的」。恩格斯以此為前提展開一種不同於精神辯證法的生命存在與發展的歷史辯證邏輯。
恩格斯和馬克思一致,反對把人看作被創造的一成不變的現成存在,納入對象化的考察。他始終忠實於人作為感性生命的發生和自我創造歷史事實本身,考察人本身動態生成的歷史邏輯。正是通過勞動,人把個體的有限性的創造,融入共同體無限的創造性之中,並在自己的創造物中烙上意志的印記,以見證人作為感性生命的不朽。
生命共同體的創造,絕不是始於先驗思維,也不僅僅是在用頭腦思維的勞動支配他人的手的勞動狀況下完成的。自然史和人類史以直觀的、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文明世界的歷史奠基於人的雙腳立於大地,並在天地間邁步,使雙手獲得自由,形成具有非同尋常意義的第一次分工。文明世界的歷史成就,是在手的勞動的推動下,在手與腦和服務於他們的身體的動態協調下共同造就的。
理解恩格斯關於人通過勞動認識自己的本質,「眼界」這一概念極其重要。同時,它也是理解恩格斯關於未來社會設想時,對社會各發展階段人的認知狀態的不宜忽視的判斷。恩格斯語境中的「眼界」迥異於西方知識論中的「視覺中心主義」傳統。由於執著於知識的明見性,在西方知識論傳統中形成重視覺的「視覺中心主義」認知圖式,並以視覺為洞見真理和終極善的隱喻,而有意識地遺忘了「說話的口,勞動的手,還有走路的腿」在認知活動中的地位。恩格斯的勞動論表明,「人的眼界」是勞動的產物,「隨著手的發展、隨著勞動而開始的人對自然的統治,在每一個新的進展中擴大了人的眼界」。
勞動創造證明人的現實性
人類所擁有的自然知識和社會生活的知識,不是先天就在那裡,而是在勞動過程中後天習得的。由於「全部人的活動迄今都是勞動」,因而全部勞動關於人「自身而誕生」和「形成過程」,都標明人的認知的感性特質和認知結果存在無法避免的有限性。這種有限性最重要的表現是,人在「有意識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的過程中,受肉體狀況的限制,總是受制於「不能預見的作用、不能控制的力量」的支配。在自然面前,自然善於隱藏自己的秘密,人以為利用自己所認識的自然規律徵服和控制自然,看似達到了與預期目的相符合的結果,「而到了最後卻完全不是預期的結果」,還可能會因此遭到自然無情地反噬。在人自己創造的社會面前,情況更為複雜,人想預見自己生產行動的「比較遠的社會影響就困難得多了」。
所謂的「困難」,一方面在於人的眼界的局限,難以看透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往往只看到「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停頓於「對個別實際效益的條件的意識」。另一方面,在於思維本身的複雜性,特別是那些「狹隘眼界」的資本家,故意歪曲肉眼可見的事實,不承認是物質勞動創造了整個社會的實質性財富。他們被資本和利潤所奴役,還為頭腦的勞動在價值上優於手的勞動製造理論上的根據。
在恩格斯看來,儘管在勞動史中人受自己肉體狀況和眼界的限制,但人只有通過勞動創造才能證明自己的現實性。在勞動的手的推動下,人創造出與自己血肉相連的自然、創造出高度智慧的頭腦、創造出人們共同交往的社會、創造出書寫著自己命運的歷史。同樣,人類未來命運的沉浮也由人自己掌握,需要用人頭腦的思維力量去籌劃,而不是某種異己的「萬物的實際的頭腦」來支配人創造了自由和文明的手。人們要從理論上清楚地認識到,思維、意識及其創造物,是感性的自然史和勞動史交互作用下的成果,而那種割裂人與自然、靈與肉的聯繫是「反自然」的理論態度,從本質上損害了具有成為全面的人的那種性格上的豐富和力量。一種能真正承擔起自己本性、使命、可能和歷史的終極目的理論思維,其視界應追隨著世界的「生成和消逝」「前進和後退」的變化,為人類謀劃「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未來。
恩格斯指出:「只是從這時起,人們才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只是從這時起,由人們使之起作用的社會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長的程度上達到他們所預期的結果。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這時,對於頭腦積累起一定知識的人們而言,勞動所要求實際動手和自由活動,已不再是被異己力量支配的命運,而實際上「同時就是身體鍛鍊」。要實現這一理想目標,就需要「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並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中國的百年傳播、發展與創新研究」(18BKS03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