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勞動概念中的手、腦與眼界的辯證邏輯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從自然史和人類史的視角回溯恩格斯的勞動思想,可以發現,恩格斯是以手、腦與眼界的辯證邏輯為重要線索,構築出人的本質的生成、人的認知路徑的探索以及人文關切的價值尺度的理論基礎。

  手、腦與眼界的關係

  法國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認為,恩格斯「提出了關於工具和手的辯證理論,從而動搖了被動物體和有機物體的劃分」。在《自然辯證法》中,恩格斯強調勞動的手在造就人和人的歷史中的重要作用時,更強調手「只是整個具有極其複雜的結構的機體的一個肢體」。手、腦與眼界是恩格斯從「複雜的結構的機體」中選出最能凸顯勞動創造力的身體器官符號,「如果人腦不隨著手、不和手一起、不是部分地藉助於手而相應地發展起來,那麼單靠手是永遠造不出蒸汽機來的」。恩格斯以此為前提展開一種不同於精神辯證法的生命存在與發展的歷史辯證邏輯。

  恩格斯和馬克思一致,反對把人看作被創造的一成不變的現成存在,納入對象化的考察。他始終忠實於人作為感性生命的發生和自我創造歷史事實本身,考察人本身動態生成的歷史邏輯。正是通過勞動,人把個體的有限性的創造,融入共同體無限的創造性之中,並在自己的創造物中烙上意志的印記,以見證人作為感性生命的不朽。

  生命共同體的創造,絕不是始於先驗思維,也不僅僅是在用頭腦思維的勞動支配他人的手的勞動狀況下完成的。自然史和人類史以直觀的、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文明世界的歷史奠基於人的雙腳立於大地,並在天地間邁步,使雙手獲得自由,形成具有非同尋常意義的第一次分工。文明世界的歷史成就,是在手的勞動的推動下,在手與腦和服務於他們的身體的動態協調下共同造就的。

  理解恩格斯關於人通過勞動認識自己的本質,「眼界」這一概念極其重要。同時,它也是理解恩格斯關於未來社會設想時,對社會各發展階段人的認知狀態的不宜忽視的判斷。恩格斯語境中的「眼界」迥異於西方知識論中的「視覺中心主義」傳統。由於執著於知識的明見性,在西方知識論傳統中形成重視覺的「視覺中心主義」認知圖式,並以視覺為洞見真理和終極善的隱喻,而有意識地遺忘了「說話的口,勞動的手,還有走路的腿」在認知活動中的地位。恩格斯的勞動論表明,「人的眼界」是勞動的產物,「隨著手的發展、隨著勞動而開始的人對自然的統治,在每一個新的進展中擴大了人的眼界」。

  勞動創造證明人的現實性

  人類所擁有的自然知識和社會生活的知識,不是先天就在那裡,而是在勞動過程中後天習得的。由於「全部人的活動迄今都是勞動」,因而全部勞動關於人「自身而誕生」和「形成過程」,都標明人的認知的感性特質和認知結果存在無法避免的有限性。這種有限性最重要的表現是,人在「有意識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的過程中,受肉體狀況的限制,總是受制於「不能預見的作用、不能控制的力量」的支配。在自然面前,自然善於隱藏自己的秘密,人以為利用自己所認識的自然規律徵服和控制自然,看似達到了與預期目的相符合的結果,「而到了最後卻完全不是預期的結果」,還可能會因此遭到自然無情地反噬。在人自己創造的社會面前,情況更為複雜,人想預見自己生產行動的「比較遠的社會影響就困難得多了」。

  所謂的「困難」,一方面在於人的眼界的局限,難以看透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往往只看到「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停頓於「對個別實際效益的條件的意識」。另一方面,在於思維本身的複雜性,特別是那些「狹隘眼界」的資本家,故意歪曲肉眼可見的事實,不承認是物質勞動創造了整個社會的實質性財富。他們被資本和利潤所奴役,還為頭腦的勞動在價值上優於手的勞動製造理論上的根據。

  在恩格斯看來,儘管在勞動史中人受自己肉體狀況和眼界的限制,但人只有通過勞動創造才能證明自己的現實性。在勞動的手的推動下,人創造出與自己血肉相連的自然、創造出高度智慧的頭腦、創造出人們共同交往的社會、創造出書寫著自己命運的歷史。同樣,人類未來命運的沉浮也由人自己掌握,需要用人頭腦的思維力量去籌劃,而不是某種異己的「萬物的實際的頭腦」來支配人創造了自由和文明的手。人們要從理論上清楚地認識到,思維、意識及其創造物,是感性的自然史和勞動史交互作用下的成果,而那種割裂人與自然、靈與肉的聯繫是「反自然」的理論態度,從本質上損害了具有成為全面的人的那種性格上的豐富和力量。一種能真正承擔起自己本性、使命、可能和歷史的終極目的理論思維,其視界應追隨著世界的「生成和消逝」「前進和後退」的變化,為人類謀劃「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未來。

  恩格斯指出:「只是從這時起,人們才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只是從這時起,由人們使之起作用的社會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長的程度上達到他們所預期的結果。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這時,對於頭腦積累起一定知識的人們而言,勞動所要求實際動手和自由活動,已不再是被異己力量支配的命運,而實際上「同時就是身體鍛鍊」。要實現這一理想目標,就需要「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並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中國的百年傳播、發展與創新研究」(18BKS03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相關焦點

  • 一文看懂物演通論中的「辯證邏輯」
    但重點是辯證邏輯為什麼至今仍能在大部分的人類生產生活中發揮巨大作用,產生巨大影響,而且這種較為原始的早期邏輯形式為什麼能作為上億人的基本邏輯形式? 本篇文章就用一個宏觀演化的維度解讀辯證邏輯。
  • 手外科醫生發現腦的奧秘,癱瘓手也能「換大腦」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徐文東教授團隊就通過對「手」的研究發現了「腦」的秘密:當一側大腦半球損傷偏癱時,另一側健康半球在支配對側健康上肢時,也可以獨立支配同側癱瘓上肢。團隊經過十餘年艱苦研究,創新性地拓展了腦可塑理論。
  • 「我在說謊」中的「我」到底說謊了嗎?
    其實這涉及到邏輯學中很大的一個問題,即辯證邏輯的自我否定。官方解釋下邏輯概念,狹義上的邏輯既指思維的規律,也指研究思維規律的學科即邏輯學。廣義上的邏輯泛指規律,包括思維規律和客觀規律。邏輯包括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形式邏輯包括歸納邏輯和演繹邏輯。
  • 饒毅等提出腦研究的「化學連接組」新概念
    其摘要明確提出「化學連接組(chemoconnectome,簡稱CCT)是一個新概念,化學連接組學是一個新途徑,應用於果蠅的相關工具是強有力的資源」。文章通過物理光學成像、化學、分子生物、遺傳學和神經生物學等學多學科交叉,創造了在同一篇論文中出現新概念、新途徑和新資源三者合一的罕見範例。國際專家稱其「有遠見」「傑作」。
  • 腦科學日報:計算機預測人類想法;真正的仿生手來了
    在一項針對這些障礙的新研究中,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在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展示了幹細胞治療概念的證明。他們發現,來自幹細胞的神經元可以很好地整合到大腦的正確區域,與原生神經元連接並恢復小鼠運動功能。研究小組於9月22日在《Cell Stem Cell》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 讓「大腦」再次「牽」起放下的手 腦重構治療偏癱貢獻「中國方案」
    當時,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教授顧玉東遇到了一位29歲因車禍導致上肢功能喪失的病人,他一側的臂叢神經發生了根性撕脫斷裂,與中樞神經徹底分離,這在當時難以治癒。 「他還年輕,如果手得不到恢復,今後的生活可怎麼辦?」望著這位年輕人,顧玉東下定決心一定要治好他。
  • 北大教授最新研究成果 提出腦科學研究新概念
    [摘要]北大饒毅實驗室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即「化學連接組」,其是以神經傳遞信息的化學分子來定義的連接組。果蠅多巴胺神經元分布騰訊科技訊 2019年2月21日,重要國際學術期刊Neuron(《神經元》)發表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CIBR)聯合主任、北京大學教授饒毅實驗室的論文:「化學連接組學:構建果蠅化學傳遞圖譜」。其摘要中明確提出「化學連接組是一個新概念,化學連接組學是一個新途徑,應用於果蠅的相關工具是強有力的資源」。
  • 「腦控機械手」造福腦中風人群 蘇州創客大賽首場行業賽開賽
    經過四個小時的比賽,「腦控機械手在腦中風中的應用」項目獲得本場行業賽第一名。項目研究的是腦控想像動作及動作的源數據模型的研發。項目負責人吳華在路演中介紹:「腦控機械手是集合了腦電、合成和機械等技術,跨多學科的技術創新產品。腦控技術可以通過對腦電波的分析與解碼,使得腦中風人群可以實現吃飯、穿衣等一系列動作。」
  • 一位高僧說:眼界決定上限,眼力有五個層次,看看你是第幾層
    高僧想了一會兒,說:「這些除了因果之外,還跟一個人的眼界有直接的關係。」「眼界?」我疑惑地問道。高僧點頭,佛家所謂「眼」,並不是眾生一般概念的眼睛,而是一種囊括了察覺、洞悉、了悟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籍由一個人的修行慢慢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 如何判斷自己不是「缸中之腦」?
    和「缸中之腦」類似概念從古到今其實一直存在,比如「莊周夢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仔細思考就會發現「缸中之腦」並不是一個科學問題,而是一個純粹的哲學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並不是被困住的大腦對「世界」的認知,而是觀察這個大腦的人對世界概念的認知,對於被困住的大腦來說,「真實」和「虛假」沒有任何意義。
  • 腦中魅影(一)皮層的侏儒
    他為這種現象起了一個新的名字「幻肢」(phantom),從此,這種心理表現就擁有了正式的概念名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腦和認知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拉馬錢德蘭(Vilayanur SubramanianRamachandran)很早就注意到了幻肢現象並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最開始接觸的一個患者在車禍中撞毀了面部,但卻在整形手術後堅持說他還有鼻子。拉馬錢德蘭想對此現象進行研究,但前人的困境同樣困擾著他,如果才能擺脫亞里斯多德界而進入伽利略界呢?他一直沒有答案。
  • 北師大:助力中學生探秘腦科學
    研究人員將測試工具貼在學生的腦袋上,讓孩子觀察顯示器上「鮮花」的「閉合與開放」的變化過程,通過認知能力增強系統觀察注意力的控制、持續和放鬆等腦狀態影射到物理或虛擬系統的變化。  在北京師範大學腦成像中心,一位學生應邀進行了腦部核磁共振。在採集該學生腦成像數據過程中,研究人員向師生解釋了大腦結構、大腦活動等相關知識。
  • 2億美元打造的好萊塢大片來了,一部極致影像奇觀、極燒腦的電影
    作為諾蘭又一部「燒腦」之作,打造費用高達2億美元,成了影史最高製作費的原創電影,其「救市」的希望,也成了發行華納的最大希望。故事以特工電影吸引觀眾,包裝一個關於逆轉時空的故事,那並非穿越時空,而是比之更深奧的概念。
  • 哲學中最容易出現的5個歧義問題,理不辨不明,概念不反思不清!
    哲學中最容易出現的5個歧義問題,真理不辨不明,概念不反思不清!一起來看下都哪5個。1,什麼是反思?哲學反思什麼?哲學的反思理解是對思想的前提批判,而思想的前提具有普遍性,表現為思想構成自己的根據,思想構成自己的方式,思想構成自己的規則,思想構成自己的基礎。
  • 不要怪前途太窄,是你眼界太狹隘
    因此,他們常常埋怨自己奮鬥的路途太窄,懷才不遇;而眼界寬廣的人,處處都能找到康莊大道。有夢想的人和沒有夢想的人的精神世界是不同的,在現實生活中的外在表現也相差甚遠。很多夢想中途夭折,被社會的鈍銼狠狠打磨掉稜角的人,總是會問那些依舊一腔熱血的逐夢者:夢想到底有什麼用?
  • 概念的還原
    學術界常常談論概念,普遍地把概念理解為是思維的工具,或理論的工具,始終沒有把概念還原為一種人腦的意識方式。 人腦和動物腦有根本的不同,儘管人腦和動物腦同樣建立在神經中樞基礎上,通過細胞、感官的感應生成外部刺激的感性表象,有感性判斷和記憶功能等等,但是人腦則有不同於動物腦的智能,即認識和創造的智能。人腦和動物腦為何有這樣的智能不同呢?
  • 全腦開發中的訓練方法,怎樣訓練?
    怎樣進行全腦開發的訓練,相信每位家長都十分關注孩子的全腦開發,人的潛能開發是無限大的,然而大腦又是人體的司令部,就像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腦域開發也不過5%,都已經達到了那樣的高度,而普通人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開發自己的腦域,提升自身的潛能,激發自身潛能是勢在必行的步驟。
  • 我們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腦中的世界模型
    我們形成了我們的房子、樹、其他人、從牆上插頭流出的電、原子、分子以及其他宇宙的心理概念。這些心理概念是我們所能知道的僅有的實在性。不存在不依賴模型的實在性檢驗。 也就是說,我們大腦接收現實世界的任何信息,都會以模型或者表徵的形式呈現。
  • 腦科學家卻這樣說
    讓我們一起去看看腦科學家怎麼說。不要過早刺激孩子的左腦現在大量的兒童智力發展機構在研究,怎樣在兒童的初始期也就是2歲以前,在他未形成人類文化分類和抽象思維時,給予孩子更多的右腦刺激和知識模型的刺激。全球有很多國家在發出這樣的聲音,不要過早刺激孩子的左腦。現在的問題是市面上大部分早教的產品都是針對左腦開發的,或者是在人文與社會範疇去思考讓幼兒更快地適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