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銷蔬菜上千噸!夾江蔬菜成為農民的「錢袋子」

2020-12-04 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消息(劉佳)菜是夾江縣打造現代農業重點縣建設的特色優勢產業,是夾江縣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多年來,夾江縣委、縣政府在高度重視抓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和發揮當地的自然、地理優勢,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因勢利導部署蔬菜生產,使夾江縣蔬菜逐步發展成為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標準化的生產銷售基地。

村民鄭國雲,這些天為了趕個好價錢,他和妻子每天早上6點就下地摘四季豆,要摘四五百斤,送到收購點,有幾百上千元的收入。

「前段時間四季豆最貴賣到三塊多,這段時間價格也還可以,外商來拉的車也比較多,這些天正是豐收的時候。」鄭國雲告訴筆者。

筆者來到夾江縣甘江鎮興農聯蔬菜專業合作社,看到工人們正在分批、分組對蔬菜進行分級、裝袋、打包、裝車,現場操作有條不紊,室內室外一派繁忙景象。

菜農幹慶蓮家收完了自家地裡的菜,就忙著來蔬菜協會務工。像幹慶蓮一樣忙時種菜,閒時務工的菜農在夾江不在少數。

近年來,夾江縣積極穩妥地推進蔬菜基地穩步發展,2020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複種面積達21萬畝,產量50餘萬噸,產值達11.67億元。其中,集中連片蔬菜基地複種13.92萬畝,重點分布在夾江縣傳統蔬菜產區甘江鎮沿青衣江兩岸蔬菜產業帶,建成糧經複合型產業基地4個、農業部蔬菜標準園2個、蔬菜萬畝示範區3個。

夾江縣已成為國家大宗蔬菜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試點和川渝蔬菜重要供應基地,是全國蔬菜生產重點縣、現代農業產業(蔬菜)基地強縣、四川省菜籃子工程蔬菜生產重點縣,全省首批蔬菜直供港澳試點基地建設縣之一,於2017年獲國家級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整體認證。縣域配套建成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推行食品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實現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其中王沱蔬菜成為質量安全追溯示範企業。

來自瀋陽的貨車駕駛員呂慶凱和來自遼寧的柴國成,到夾江從事蔬菜貨運已經有9個年頭,對於夾江蔬菜質量和便捷的交通環境很是滿意。

呂慶凱說:「我每個月基本上到夾江來兩次,這邊蔬菜質量挺好,環境道路條件都挺好,蔬菜回到我們瀋陽很受歡迎。」

柴國成說:「夾江給我的印象都挺好的,特別是蔬菜、大街上的環境都很好。」

為了推行「龍頭主體+農戶」的生產發展模式,蔬菜專業合作社通過清洗、分級等加工環節,確保生鮮蔬菜的品質;通過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有效降低蔬菜儲運腐損率;通過蔬菜產品加工生產豐富了蔬菜產品品類。全縣有各類蔬菜專業合作社49個,其中,國家級示範社1個、省級示範合作社3個、市級示範合作社7個。

夾江縣興農聯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江靜陽介紹道:「以我們合作社為例,以前我們沒有凍庫,每日流通的蔬菜只有三四十噸。建成凍庫以後,日流通100多噸,甘江鎮片區能流通1000多噸。」

蔬菜合作社建起了現代化的保鮮庫,菜農就不會因蔬菜大量上市而導致價格低廉或滯銷而傷腦筋了。

隨著秋季蔬菜上市旺季的到來,夾江蔬菜包裝行業的工人們也進入了收入最高的時候。

四川省夾江縣碧波農業種植營銷有限公司的周麗表示:「像我們公司每天100人左右在打包裝,整個夾江縣每天有2000人左右在搞蔬菜包裝,每天有100車以上2000多噸蔬菜從我們夾江流出到哈爾濱、瀋陽、北京等中大小型批發市場。」

周麗告訴筆者,這段時間工人的工作量比平時大,有技術和經驗的包裝工,在這段蔬菜收購旺季,收入可以過萬。「工人的日工資在200元到400元之間,有500人常年從事蔬菜包裝行業,其餘1000多人,每年有3至4個月在從事蔬菜包裝行業。」周麗介紹道。

目前,圍繞蔬菜直供港澳基地,夾江積極推動「三品一標」認證,在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整體認證基礎上,有效期內無公害蔬菜單品產品達13個,涵蓋黃瓜、番茄、菜豆、豇豆、苦瓜、辣椒等主要蔬菜品類,湧現了「王沱」蔬菜、「億思」豆瓣、「志強」泡菜、「五春黃花」等品牌。

夾江蔬菜種植不僅保障了市民的「菜籃子」,還成為了農民的「金飯碗」。

 

相關焦點

  • 廣西蒙山助返鄉農民工建種養基地 蔬菜銷粵港澳
    廣西蒙山助返鄉農民工建種養基地 蔬菜銷粵港澳   中新網梧州8月2日電 (馮峰 羅先彬)擁有廣西目前面積最大的供港蔬菜種植示範基地的梧州市蒙山縣,採取多重措施,幫助外出務工農民工返鄉創業,支持返鄉農民工建種養基地,該縣所產蔬菜,大量銷往粵港澳。
  • 浣溪村搭上「成渝」快車 綠色蔬菜送出大山
    據道真縣人民政府網消息 近年來,道真自治縣隆興鎮浣溪村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綠色有機為方向,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育好食用菌、種好生態菜,形成蔬菜產業新格局。時下,天氣已然變冷,但走到浣溪村蔬菜種植壩區,看到的是蔥蔥蘢蘢、綠意盎然的一片片蔬菜地。據種植大戶嚴遠松介紹,他今年種植青口白、羅卜、娃娃菜、包菜等反季節蔬菜,通過技術管理,主打有機綠色,讓消費者吃上放心菜。
  • 野生竹筍成雷波農民「錢袋子」
    4月5日,是黃琅鎮的趕集日。中田鄉金海村彝族農婦楊洪玉早早來到市場,邊剝筍殼邊賣竹筍,以平均每公斤7.4元的價格銷售,40多公斤竹筍不久便銷售一空,300元便到手了。「今年竹筍價格比往年高些,而且比往年好採。」楊洪玉說,由於市場行情好,今年採筍平均每天都有兩三百元的收入。
  • 自貢市試點建立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管好農民「錢袋子」
    自貢市試點建立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管好農民「錢袋子」 2017年03月31日 15時39分 來源: 自貢市府 【字體:大 中 小】
  • 魚缸養蔬菜金魚根中遊 翠綠鮮紅好看又好吃
    自2009年開始推行至今,我市「農超對接」規模日漸壯大,已成為保障市民菜籃子、給市民錢袋子減負的重要途徑。    昨日,為鞏固我市「農超對接」成果,進一步推動全市「農超對接」工作開展。4月23日,市商務局、市農委、市供銷社在即墨市聯合召開2013年度全市春季「農超對接」即墨現場會。記者從會上獲悉,此次春季「農超對接」現場會共達成採購意向1.9億元,協議總額創下歷史新高。
  • 美國人把數萬噸牛奶倒糞坑,蔬菜爛在地裡,雞蛋全砸了
    據《每日郵報》4月12日報導,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嚴峻,農場生意慘澹,農民每天傾倒370萬噸牛奶,丟棄大量農作物。而這一幕卻讓人似曾相識,在1929年,美國受經濟危機重創,也上演過這樣的情節,不禁讓人憂慮。據悉,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以來,美國已經成為了全球肺炎疫情的中心。
  • 張慶:南河村走出的「蔬菜達人」
    立下「軍令狀」 種植改革實現蔬菜增產  2008年大學畢業後,張慶沒有選擇繁華的城市,而是回到自己的家鄉南河村,加入了成立不久的南河北星公司,懷揣夢想做起農業種植技術指導員。那時的公司育苗設施簡陋、地塊平整度不好,在做種植計劃時,缺少科學性、嚴謹性,造成了育、栽、採不協調,單一品種往往會集中上市,出現好產品賣不上好價格的情形。
  • 聚焦農產品加工業:蔬菜加工何時告別「洗剪吹」?-中新網
    山東是蔬菜種植大省,蔬菜加工業也相對發達。加工不僅讓不少「大路菜」身價倍增,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消費選擇。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農產品加工業有何神奇「魔力」,如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在改善和優化農業供給方面如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其發展還需要哪些支持?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赴山東安丘、壽光、膠州三市,進行了調查。
  • 為什麼要用蔬菜大棚來種植蔬菜?蔬菜大棚的種植要點有哪些
    【廣源溫室於工編輯】大棚蔬菜種植是一種能夠忽視季節影響而長期獲得蔬菜的種植方式。大棚種植能夠滿足市場上消費者對於新鮮蔬菜的需求。由於大棚蔬菜的利潤高且能夠持續獲得利潤,因此全國各地均紛紛展開溫室、大棚蔬菜種植工作,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果。
  • 種植無公害綠色蔬菜
    11月23日,晉城市陽城縣鳳城鎮美泉村無公害蔬菜基地的農民在茄子蔬菜大棚掛粘蟲板。近年來,陽城縣大力發展現代無公害綠色蔬菜產業,採用蔬菜種植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的方法,推廣運用防蟲網、粘蟲板和施用有機肥等。
  • 「菜王」王樂義的「蔬菜人生」
    新華社濟南11月16日電(記者張志龍 趙新兵 趙丹平)山東農民王樂義被譽為中國「菜王」,源於他數十年來在發明推廣「冬暖式蔬菜大棚」方面的卓越貢獻——這種大棚影響了中國北方乃至全國百姓家庭的「菜籃子」。在山東壽光的三元朱村,大型挖掘機正在轟鳴作業,一座投資60多萬元的新一代高標準蔬菜大棚正在興建,78歲的村支書王樂義一有空就到工地看施工進度。
  • 農田裡的「蔬菜醫生」
    今年58歲的關慧明是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新技術開發服務中心科技特派員,他總是喜歡稱自己是「農民科學家」。工作35年來,除去極端天氣不能出門,每天到田間地頭查看蔬菜的生長情況是他不變的工作習慣。上午9點,文件修改完成,關慧明快步走出實驗室,準備前往位於郊區的試驗田查看蔬菜生長情況。
  • 今冬第三輪寒潮將至 滬上蔬菜產銷供應如何?
    東方網記者劉輝1月15日報導:「漲了漲了,太湖矮腳菜10天就翻了一倍。現在賣5塊一斤。」記者近日走訪了解發現,滬太路上虹騰農副產品市場的一位菜商的介紹,反映了寒潮前後滬上菜價變化。「綠葉菜影響比較大,不耐凍造成價格上漲,其他菜價變化倒是不大。」
  • 有機蔬菜走俏
    11月18日,在淮北市相山區渠溝鎮兩岸田園現代農業園區,工人在管理無土栽培的綠色無公害有機蔬菜 淮北市相山區渠溝鎮兩岸田園現代農業園區佔地面積近250畝,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附近農民提供就業,帶動周邊農民種植。通訊員 周方玲 攝
  • 濰坊壽光「菜王」王樂義和他的「蔬菜聯合國」
    頂著壓力,冒著風險,王樂義帶領著三元朱村的17名黨員幹部建起了第一批冬暖式蔬菜大棚。1989年12月24日,三元朱村17個大棚的越冬黃瓜採摘了,在市場上賣了「獨份兒」。王樂義回憶說,「當年越冬黃瓜開秤每公斤20元,入夏算帳,棚均收入2.7萬元(人民幣,下同)」。在當時人均收入只有幾百元的三元朱,一下子冒出了17個「雙萬元戶」。小村沸騰了,第二年沒用動員,村裡一下子上了181個大棚,戶均1個多。
  • 從"窮棒子互助組"到新型農民合作組織的歷史跨越
    從「窮棒子互助組」到新型農民合作組織--西藏結巴鄉農民半個世紀的跨越    新華社拉薩2月2日電(記者羅布次仁、林嵬、普布札西)春節一過,天氣漸暖,西藏乃東縣結巴鄉多如村農民西洛一起床,就跑到村頭自己承包的蔬菜溫室裡,觀察南瓜的長勢。
  • 本期主題:設施蔬菜常見害蟲特點及防治 - 山西農民報數字報
    近年來,設施蔬菜栽培面積不斷擴大,同時導致棚室內各種病蟲害發生嚴重,如防治不及時將會影響蔬菜的產量和品質,給菜農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及早認識與防治蟲害,對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尤為重要。那麼如何科學地做好設施蔬菜常見蟲害的防控呢?這裡給大家做個詳細的講解。
  • 購買瓜果蔬菜時,農民該如何清除掉農藥?3個妙招告訴你
    農藥殘留現象十分嚴重,購買瓜果蔬菜時,農民該如何清除掉農藥?現如今,無論是在超市裡面買的瓜果蔬菜,還是在農貿市場,包括集市上面,甚至小販那裡買到的瓜果蔬菜。消費者第一的感覺就是擔心有病蟲害,有農藥殘留,病蟲害還好說,現如今消費者的心理已經扭曲了,看到有蟲子,看到有小昆蟲證明這一類瓜果蔬菜是綠色健康的。在以前只要看到蟲子就不會買的,現如今看到蟲子就紛紛搶著去買的這種現象,讓很多農民心裡不是滋味兒。世道變了嗎?天變了嗎?為什麼消費者喜歡買帶蟲子的呢?其實他們也不想只是被逼得很無奈。
  • 冬春季全國蔬菜供應有保障
    1月6日,安徽省蒙城縣小辛集鄉關帝村農民正在採摘綠萼長茄,準備供應市場。近年來,蒙城縣把蔬菜產業作為農業主導產業進行培育發展,2020年全縣蔬菜產業化經營的各類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協會以及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聯合社累計達到815家,累計帶動5萬多戶農民從事蔬菜產業化生產經營,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
  • 「有機蔬菜」到底是什麼?比普通蔬菜貴那麼多,值不值得給孩子吃
    但是超市中售賣的「有機蔬菜」比普通的蔬菜貴出五六倍甚至十幾倍的價錢,家長們表示不在乎,給孩子吃不心疼。但是「有機蔬菜」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很多家長並不知道,只是被超市的銷售員一說,就感覺好、健康,對孩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