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山東濰坊壽光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數十年堅持技術創新,將村裡的蔬菜大棚發展成了「蔬菜聯合國」,帶領全村走上小康之路。圖為,王樂義(右一)在大棚與村民查看蔬菜長勢。
中新網濰坊10月21日電 題:(十九大代表風採)濰坊壽光「菜王」王樂義和他的「蔬菜聯合國」
記者 李欣
烏克蘭大櫻桃、黑寶石李子、太空椒;美國的工廠化育苗、以色列的節水滴灌、荷蘭的花卉種植、韓國的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服務;遠銷俄羅斯、美國、日本、韓國的「樂義」牌蔬菜……山東濰坊壽光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數十年堅持技術創新,將村裡的蔬菜大棚發展成了「蔬菜聯合國」,帶領全村走上小康之路。
濰坊壽光早就有種菜的傳統,也有不少農戶用塑料大棚種反季節菜,但老式的大棚保溫效果差,一冬燒五六噸煤加溫也只能出些葉菜。身為村黨支部書記的王樂義不信邪,跑遍大大小小的菜棚,查看了無數個溫室,寫了幾十萬字筆記,但還是解決不了「深冬產出果菜」的技術難題。直到1988年春節前,來自東北的幾根鮮黃瓜讓王樂義看到了致富的曙光。
他打聽到遼寧瓦房店農民韓永山的大棚大冬天能出黃瓜,大棚依山向陽,保溫好,不用燒煤。1989年大年初六,王樂義就奔赴瓦房店,可惜韓永山「絕活兒」不外傳。但對知識的渴求和帶領群眾致富的強烈使命感,讓王樂義沒有放棄。他三次北上東北,用「三顧茅廬」的精神和替百姓謀富路的真誠感動了韓永山,把「姐夫來了也沒教」的技術傳給了王樂義。
三元朱村的人卻怎麼也不相信不燒煤光曬太陽能種出黃瓜來。為了給鄉親們闖一條富路,黨員必須帶頭。頂著壓力,冒著風險,王樂義帶領著三元朱村的17名黨員幹部建起了第一批冬暖式蔬菜大棚。1989年12月24日,三元朱村17個大棚的越冬黃瓜採摘了,在市場上賣了「獨份兒」。王樂義回憶說,「當年越冬黃瓜開秤每公斤20元,入夏算帳,棚均收入2.7萬元(人民幣,下同)」。在當時人均收入只有幾百元的三元朱,一下子冒出了17個「雙萬元戶」。小村沸騰了,第二年沒用動員,村裡一下子上了181個大棚,戶均1個多。從那時起,王樂義的名字就和大棚、蔬菜聯在了一起。
資料圖:王樂義(左一)在大棚與村民查看蔬菜長勢。
王樂義和三元朱人並沒有把「利」專起來,而是把技術傳向了全國。冬暖式蔬菜大棚不僅讓三元朱走上了富裕道路,更給全國的農民帶來了福音,結束了新疆每年8個月吃外地菜的歷史,也使山東壽光成為了「中國蔬菜之鄉」。
為讓更多農民儘快走向富裕,患過直腸癌的王樂義不顧身體,一年坐著吉普車跑了4萬多公裡,在壽光指導建起了5130個大棚;在延安頂著39度高燒為1000多人連續講課4個半小時,無償幫助當地發展起數萬畝大棚蔬菜;先後14次赴新疆,讓大棚技術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還在家門口免費辦起了各類種植培訓班。自1991年起,三元朱村一批又一批的技術員向種子一樣撒向全國,冬暖式大棚迅速發展,使很多農民迅速走上了致富路,更節省了大量煤炭資源。
三元朱村多年來一直引領著中國蔬菜種植的潮流。說起秘訣,王樂義說:「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三元朱人讓陽光變成了財富後,「科技」二字便深深地烙在心中。「無公害蔬菜」是王樂義攻克的第二個課題。
王樂義行程近萬裡找到了無公害蔬菜專家王憲彬。王憲彬回憶說:「當時我的項目試驗成功六年,還沒推廣,沒想到第一個來找我的是個農民....。。」在王憲彬的指導下,1992年無公害蔬菜在三元朱村首次開發成功,又一次成為了中國蔬菜界的「獨一份兒」。
到1995年,壽光形成了以三元朱村為中心的25萬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並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優質蔬菜新聞發布會,建起了壽光——北京的蔬菜「綠色通道」。2001年,三元朱的300畝大棚被農業部授予國內首批「無農藥殘毒放心菜生產基地」,三元朱的優質蔬菜擺進了北京大型超市。
三元朱創新的腳步一刻也沒有停止過。1997年,三元朱與香港匯眾公司聯合成立了「魯光綠色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研製蔬菜生產和加工;1998年與哈慈集團合作,投資1000萬元搞起了大棚保健菜試驗開發,成功生產了SOD西紅柿、SOD草莓、中華壽桃等保健蔬菜、水果;1998年4月1日,三元朱第一車蔬菜運到俄羅斯市場,10噸西紅柿不到兩天銷售一空。
資料圖:王樂義(右一)在大棚與村民查看蔬菜長勢。
2001年7月,「樂義牌」蔬菜商標問世,2009年村裡與農業部門共同開發完成了蔬菜安全二維碼追溯系統。將二維碼製成標籤貼在綠色食品包裝上,消費者購買產品時,只需手機拍攝、發簡訊,即可隨時隨地幫助消費者快速、準確地查詢到自己需要產品的信息。王樂義說,菜銷往哪裡,質量追溯到哪裡,要是出了問題就能一追到底。小小的「二維碼標籤」昭示著「可追究制蔬菜」的誕生,給客戶吃上了「定心丸」。
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王樂義又帶領全村走上農業產業化發展新路。他不僅在村裡成立了專門搞蔬菜加工、營銷的公司,而且註冊了「樂義」牌商標,走出了「公司連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發展模式,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經檢測合格的蔬菜統一使用「樂義」商標。這樣一來,農民的責任心強了,蔬菜的質量有了保證,收益也更高了。不僅三元朱,周邊的村也紛紛加入進來,共發展了無公害蔬菜基地10000畝,有機質、生態型、無土栽培蔬菜2000畝,產品全都達到了A級、AA級標準,出口到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家。
時至今日,三元朱的大棚已成了「蔬菜聯合國了」,種植世界各地的優良品種,使用世界各地的先進技術,「樂義」牌蔬菜也銷往俄羅斯、美國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王樂義說,「蔬菜聯合國」來之不易。當年,帶著三元朱大棚裡產的高品質蔬菜去國外尋找商機,可是人家挑出的毛病卻匪夷所思。「東南亞人不喜歡黃瓜有刺,俄羅斯人嫌西紅柿切開後流汁……」原來,外國人食用蔬菜方法不同,黃瓜當水果吃,西紅柿切片拌色拉,都以生吃為主。吃法不同對蔬菜的品質要求自然也就不同。明白了其中「道道」的王樂義,很快就帶領村民種出了無刺黃瓜、果肉型西紅柿,走進了外國人的餐桌。
請得進來,走得出去,三元朱的大棚連著國際大市場。王樂義說,三元朱村和壽光市是中國蔬菜方陣的排頭兵,必須年年創新、步步創新,才能帶領這個龐大的農民方陣在國際蔬菜大市場上闊步前進。
「樂義就是再忙也忘不了俺這些老人,村集體出資為每人每月發放100元養老補貼,60歲以上的老人都享受著這樣的待遇」。在王樂義眼裡,鄉親們的事始終都是大事。村裡的張傳賢老人生活困難,他每年都資助他1000元,平時還經常給老人送些茶葉和酒去,「沒有替別人想的心,怎麼能讓人家服咱」。
資料圖:王樂義在大棚照顧蔬菜。
王樂義在村裡當了30多年黨支部支書,三元朱從集體積累2800元的窮窩子,變成了年人均收入11680元、全村實現經濟總收入4280萬元,各類存款餘額2460萬元的小康村。如今的三元朱,建起了樂義實驗小學、幼兒園、敬老院、圖書閱覽室、生活超市、農資超市和健身娛樂場所;成立了「三元朱村藝術團」,定期組織演出;對村裡道路進行了高標準的硬化、綠化和亮化;為各家各戶引進安裝了高科技水淨化設備,使全體村民免費喝上了純淨水……
抗癌成功的王樂義說,心裡沒有別的想法,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一門心思為鄉親們辦實事,吃得香睡得穩,心裡很踏實,心態好對抗癌很重要。「所以從這一點來說,多幹工作,我並沒有吃虧。人家得了我這病,好了也就活三年五載,我這都二十多年了,而且身體越來越好,應該是沾了幹工作的光」。
對於多年連任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70多歲的王樂義說:「活一年幹一年,能活十年就幹十年!只要身體一天不出毛病,多活一天就要為黨為人民多做一天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