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這樣一個女孩,已經奔三的年紀了,在公司上班時還宛如懵懂不知的孩子,部門採購的水果到時她第一個衝上前去,打開袋子拿起一個水果就去一旁開始吃起來。負責人過來讓她送兩盒水果去到領導辦公室,她去了,也沒洗直接放在桌上就走了。之後讓她將其他人的水果一併洗一下時,她放在水龍頭底下隨意衝了衝,吃時發現果皮上還有未衝乾淨的髒東西。
採購水果的人見狀頗為生氣,便找到女孩工作上的帶領人告知此事,意在讓對方能夠在這些細節上多多教導,豈料對方卻說:「她才25歲,還小,不懂事。」
某某還小,不懂事。諸如此類的話,常常會聽見。不管犯錯那人究竟是兩歲、二十歲還是三四十歲,總會有人發出這樣的聲音:他/她還小。
在這個時代有很多被寵壞的孩子,雖然身體年紀一天天成長,但心理永遠都停留在小孩子時期,因此「巨嬰」這個詞也在群體之間流傳起來。
那麼,巨嬰是什麼意思呢?指的是已經成年的人極度自私,以絕對的自我為中心,世界應該圍繞著他而轉,不在乎別人的感受,沒有規則意識,沒有法律概念,沒有道德約束,只知道索取而沒有奉獻精神與意識,會把別人的幫助和贈予視作理所當然,毫無感恩的心。一旦發現觸犯自己利益之事,就仿佛是全世界欠了他的,沒有自我反思的心,認為一切的錯都是別人造成的。
在生活當中,有著巨嬰心理的人無論他的身體年齡成長到幾歲,他的內心依然宛如寶寶,總是在想方設法地朝身邊人尋求情感上的關注,他需要得到誇讚和鼓勵,需要他人的支持與認可,如果別人不能給與這些時,他的內心就會產生自憐自艾的負面情緒。
並且這種人幾乎不會給與別人讚美與鼓勵,因為他們不在乎別人的感受,只在乎自己的情感需求。
此前一則新聞曾引發網友的熱議,在某城市的街頭,一上了年紀的阿姨在街頭走著,突然從後面衝來一男子將她抱起,在空中狂甩。老阿姨試圖掙扎,男子將她往地上按倒後,脫掉自己的上衣朝她的頭部猛打,甚至在引來保安、路人的制止時,男子並沒有停止他瘋狂的舉動,反而是要搶別人的掃帚來毆打老阿姨。
後來經過調查才知道,男子是老阿姨的兒子。他向母親索要兩萬塊錢被拒,他又要母親向親戚去借,在遭到拒絕後便直接動手了。
武志紅在他的書籍《巨嬰國》裡寫到:「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
武志紅在書裡分析,巨嬰心理的三種特徵分別是:
1,共生心理。
所謂共生心理,就是作為個體的成年人,無法獨自生存,沒有生活能力,極度依賴他人,認為他們和自己沒有區別。例如啃老族,雖然已經成年,但是無論多大年紀他們依然無法獨立生存,即便直到父母無力再繼續供養也不為所動,仿佛蛀蟲一樣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2,全能自戀。
這種心理通常都認為自己才是宇宙的中心,自己的所有需求都應該得到滿足,他就是上帝,他的一切都是對的,而別人都是錯的。永遠活在自我的滿足和幻想之中,逃避現實與自身的問題。
3,偏執分裂。
這是自戀的另一個極端。當有著巨嬰心理的人他們的需要無法得到滿足時,他們就會陷入暴躁的狂怒或偏執之中。他們會產生極度憤怒、埋怨的情緒,甚至會對讓他們感到不高興的人動手。
事實上,有著巨嬰心態的人往往都是不負責任的人,他們也無力去承擔一個成年人該負起的責任,因為他們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獻,他們的內心世界其實很匱乏。
當然,形成巨嬰的心理必然是有原因的,有些人是因為幼時家裡父母對孩子的溺愛造成;有些人是因為小時候沒有得到過愛,所以長大後便缺愛,且渴望從別人哪裡得著愛。
聖經裡有這樣一句經文:「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來5:13-14)」
巨嬰思維不僅影響個人行為,也會對他人造成困擾。因此,我們需要認識到自己裡面是否存在巨嬰狀態,並為著自己這個點努力去改變、成長,才能真正的擺脫巨嬰心理,成為合乎年齡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