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人長大了就會董事的,可是現實生活卻告訴我們,有些人哪怕人到中年了,也不會董事。他們用各種不成熟的行為,在告訴我們,一個成年人活得多麼小孩,比如有這三種特徵。
一、巨嬰心理
以前我覺得,爸爸對我挺好的,就像電視劇那樣溫暖,可是經歷了很多事都,你會發現世界終究逃不過人性的醜惡以及貪婪的設定。
前幾天爸爸又和奶奶吵架了,爸爸氣衝衝地從奶奶房價走出來。果然,賣房子的錢,爸爸又拿去炒股了,平時也沒個正經工作,爸爸還揚言要拿奶奶的養老金買車。我也是服了,啃老先鋒啊。
08年的時候爺爺奶奶的錢就已經被他賠的七七八八了,我勸爺爺奶奶說,把錢給些大伯他們,可是爺爺奶奶就是只疼爸爸,只要爸爸稍微示好,他們就會心軟,錢就會不計後果地給出來。
我至今都想不明白,為什麼一個男人都三四十歲了,還是那麼不懂事,還是不會替自己的家人著想。
後來我想明白了,因為爺爺奶奶的偏愛,從小到大把爸爸慣著養,現在他哪怕有妻兒了,也不懂事換位思考,體諒他人。這就是所謂的巨嬰心理,成年人的身體,嬰兒的心理。
二、不敢逃離舒適區
我們所說的舒適區,是指一個人一直生活在一種環境下,無論這種環境如何糟糕,他都不敢改變。最能理解這句話的案例,就是電影《飛越瘋人院》裡的經典臺詞——
「你們每天如此厭惡這裡,卻沒有勇氣出去生活。
比如,你希望自己能擺脫階層的枷鎖,實現財務自由,可是你連自己的三四線小城市都不敢逃離,連北上廣都不敢去,如何突破?
我不是說三四線沒有機會,只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沒有人脈和資源,更多的機會還是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你明明知道,繼續妥協,終將一成不變,可是你從來沒有去改變。
三、把人生想得太理想化
前段時間看一個電視節目,女嘉賓說自己的擇偶標準是男方在廣州有一套房,而且全款,有存款200萬。主持人問她,為什麼會提這麼高的要求。女嘉賓很詫異:「這要求高嗎?現在的男人不是普遍都有房嗎」
支持人說:「是誰給你灌輸的觀念,說在廣州有房有200萬存款是普遍現象,你知道現在的男人不吃不喝要多少年才能買一套房嗎?」
女嘉賓沒有反駁,好像自己的認知被全盤否定後,變得不知所措了。在她的價值觀裡,現在的男人就該像電影裡的男主角一樣,個個英俊有錢。
其實,現實生活中把人生理想化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你既想工資高,又不想離開小縣城;既想健康長壽,又不想健身養生;既想朋友如雲,又不願意踏出房門一步。總覺得,好的東西會自己送上門來,最終只會導致自己一事無成,一無所獲。
無論是永遠長不大的巨嬰心理,還是不敢逃離舒適區,還是把人生太理想化,都會導致自己的現狀一成不變,生活如同死水。可是,這不是無法改變,關鍵是我們要從心理層面認知清楚,做出改變,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