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通信:使用近無噪相位敏感放大技術開發一個單光子接收器

2020-12-08 騰訊網

在太空通信期間,研究人員要求高空衛星間數據傳輸連接以進行深空任務,同時監測地球。這項技術從根本上受到可用傳輸功率和接收器靈敏度孔徑大小的影響。現在正在考慮從射頻鏈路到光鏈路的過渡,因為它能夠顯著減少通信過程中由於衍射引起的信道損耗。在廣泛使用的方法中,研究人員可以開發高能效格式,以及基於納米線的光子計數接收器,將其冷卻到幾開氏溫度,以低於每秒1千兆字節(Gb / s)的速度運行。

此類系統的靈敏度可以通過前置放大器的噪聲係數(NF-衡量信噪比的下降)來確定。相敏光放大器(PSA)有望為長途自由空間鏈路提供最佳的靈敏度。Ravikiran Kakarla和瑞典查爾默斯理工大學的光子學,微技術和納米科學領域的科學家團隊在《自然光:科學與應用》的最新報告中,開發了一種使用相敏光放大器的新方法。(PSA)接收器在自由空間傳輸實驗中。該團隊以10.5 Gb / s的信息速率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無誤碼,黑盒靈敏度,每個信息位(PPB)一個光子。儘管他們在研究過程中僅跨一米傳輸信號,但他們相信結果將驗證跨空間擴大通信。

太空探索和衛星傳感器

由NASA,ESA和JAXA等機構進行的太空探索及其衛星傳感器的數據輸出對通信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更高的數據速率運行並進一步進入太空。應該提高接收器靈敏度,這是在接收儘可能少的光子的情況下提高數據吞吐量的重要步驟。更好的接收器靈敏度將允許更長的覆蓋範圍,更高的數據吞吐量以及使用更緊湊的光學器件的潛力。當前正在開發的用於提高靈敏度的通用方法具有較低的頻譜效率(SE),並且由於兩者之間的權衡,只能實現適度的淨數據速率靈敏度和帶寬。

例如,科學家在空間通信期間廣泛考慮脈衝位置調製(PPM),因為它可以在低信噪比(SNR)時達到出色的靈敏度,但是,該方法可能導致無效的頻譜效率。結果,他們可以採用光子計數接收器來接收脈衝位置調製符號,並建立每位幾個光子的靈敏度。但是,需要將所得的基於超導納米線的接收器冷卻至2-4開爾文才能有效發揮作用。因此,未來的太空通信系統將需要超越當前的速度功能,這需要在數據速率和靈敏度方面超越現有接收器技術進行重大改進。在這項工作中,Kakarla等人。通過包括理論分析來擴展先前的工作,以實現PSA(相敏光放大器)的靈敏度。這項工作強調了用更高效的光學系統替代當前的射頻技術的好處,從而可以以更高的數據速率來滿足更遠距離通信的空間通信的未來需求。

實驗裝置

科學家將自由空間光傳輸鏈路與預放大的接收器配合使用。由於不斷發展的空間通信研究已經採用了光纖通信領域的技術,包括高級前向糾錯(FEC)技術,因此科學家在發射機處使用了FEC編碼的二進位數據流。他們使用正交相移鍵控(QPSK)將數據調製到信號上,得到的淨信息速率為10.52 Gb / s。該團隊將信號與連續波泵相結合,以產生共軛惰輪,該共軛惰輪包含與非線性光纖中的四波混頻(FWM)相同的信息。

該團隊將信號,惰輪和泵浦波放大到所需的輸出功率,然後將它們發射到自由空間通道中。他們使用自由空間連結來確認在向自由空間發射海浪期間沒有發生額外的損失。該研究中使用的泵浦功率顯著低於信號和空轉器功率的總和,從而導致幾乎可以忽略的功率預算損失。

恢復穩定的大功率

該團隊使用波分復用器將接收器處的泵浦波與信號波和閒置波分離開,然後利用光注入鎖定(一種光學和相位同步技術)將其恢復。在對恢復的波進行相位敏感的放大之後,他們使用標準的相干接收機和實時示波器對信號進行濾波和檢測,以進行數位訊號處理。科學家測量了接收信號的誤碼率,以了解基於PSA(相敏光放大器)的預放大接收器的性能。他們將結果與摻b光纖放大器進行了比較(EDFA)和PSA的效果要好於基於EDFA的接收器。使用實驗系統,Kakarla等。展示了如何通過每信息比特1光子的接收功率(PPB)來實現無差錯傳輸,以提供迄今為止報導的最佳黑盒接收機靈敏度。

空間通信研究的成果

所描述的方法與使用不同的非線性平臺以獲得更高靈敏度的其他方法兼容。PSA方法代表了在自由空間通信中使用的接收機的頻譜效率和靈敏度之間的權衡,以及使用這些技術的實驗靈敏度記錄。儘管演示集中在深空連結的應用上,但它們也可以用於大氣連結以提高靈敏度。這樣的調查將需要考慮大氣湍流效應對預放大PSA 接收器。

通過這種方式,Ravikiran Kakarla及其同事使用簡單的光譜有效格式,以10.5 Gb / s的速率記錄了每信息比特一個光子的黑盒靈敏度的記錄。他們使用一種相敏光放大器(PSA)方法和超低功率注入鎖定機制來實現該方法,從而在新的無噪聲,相敏前置放大器的情況下實現了觀察到的靈敏度。結果有望提高信息傳輸的速度,同時減小所涉及的光學器件的尺寸。這些結果可以極大地促進空間通信以及在光探測和測距(LIDAR)應用中監視地球。

相關焦點

  • 量子通信的源頭——單光子源技術
    日前,我國自主研發的"墨子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首次實現衛星與地面之間量子通信聯接。自此,量子通信這一前沿科技開始走入大眾視線。  量子通信中有三項核心技術,分別是單光子源技術、量子編碼和傳輸技術、單光子檢測技術。大量研究已經證明使用單光子源的量子通信是絕對安全的,並且具有很高的效率。
  • 這項技術,讓中國在太空量子通信領域明顯領先
    中國的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已經取得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突破,這要歸功於強大的光子探測器能夠克服背景噪聲。單光子的新興用途之一是將量子信息打包並發送到另一個位置。這項被稱為量子通信的技術利用了物理定律來確保信息不會被任何竊聽者讀取。
  • 單光子源技術推動量子通信發展
    量子通信中有三項核心技術,分別是單光子源技術、量子編碼和傳輸技術、單光子檢測技術。大量研究已經證明,使用單光子源的量子通信是絕對安全的,並且具有很高的效率。由此可見,理想的單光子源是量子通信的基礎,其特性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
  • 新的可見光深空實驗通訊技術可能推動星際通信的發展
    當我們期待著載人登月和火星的任務時,通信技術將帶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從未有過的挑戰。深空飛行任務的空間通信、衛星間數據傳輸和地球監測需要高速數據連接,目前我們通過無線電信號與機器人任務進行通信。這需要一個大型無線電天線網絡來實現。太空飛行器的接收器相對較弱,所以需要向它們發射強烈的無線電信號。它們也會傳送相對較弱的信號回來。需要一個大型敏感的無線電天線來捕捉回復。
  • 新系統使用量子物理學原理檢測微弱的通信信號
    接收器將參考光束髮送到分束器以消除入射脈衝,從而不會檢測到光。如果甚至檢測到一個光子,則意味著接收器使用了不正確的參考光束,需要對其進行調整。接收器使用光子檢測的準確時間以較少的猜測來進行正確的調整。記錄的檢測時間和參考光束頻率的歷史記錄的組合用於查找輸入信號的頻率。
  • 量子通信技術及發展
    無論加密技術多麼先進,在原理上總存在著漏洞,給破譯者留下一定的操作空間。那麼有沒有一種加密方法能夠實現原理上的無漏洞,使得破譯者無法解密呢?數學家們經過論證,提出只有「一次一密」的方法才能確保無法破譯。然而正所謂知易行難,只有在量子通信技術發展起來以後,「一次一密」的方法才得以實現,量子通信也正是靠「一次一密」的絕技才得到了絕對安全可靠的通信保障。量子通信有兩種方案。
  • 基於射頻/無線系統的發射器與接收器的基本測試
    發射器測試基礎 數字通信系統發射器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  * CODEC(編碼/解碼器)  * 符號編碼  * 基帶濾波器(FIR)  * IQ調製  * 上變頻器(Upconverter)  * 功率放大器  CODEC使用數位訊號處理方法(DSP)來編碼聲音信號,以進行數據壓縮
  • 新系統使用量子物理原理探測微弱的通信信號
    從左下方進入的紅色信號通過分束器進入光子檢測器,如圖右上方所示,檢測器帶有一個附加的時間寄存器。接收器將參考光束髮送到分束器以消除傳入的脈衝,這樣就不會檢測到光。即使只有一個光子被探測到,也意味著接收器使用了錯誤的參考光束,需要對此進行調整。接收器利用光子探測的精確時間,以較少的猜想得到正確的調整。結合記錄的檢測時間和參考波束頻率的歷史,尋找傳入信號的頻率。
  • 自由空間雷射通信與大氣傳輸會議報導
    其主振蕩功率放大器(MOPA)的設計為:使用直接調製的雷射二極體和市售光纖放大器來產生一個波長為1550nm,平均功率為200mW的光信號。原型機設計產生高保真M進位脈衝位置調製(PPM)波形(M =8-128),目標數據速率大於10兆比特/秒,同時滿足8W功率分配的限制。作者還提出一種雪崩光電二極體(APD)接收器的實現方案,其測量的發射到接收器性能在理論值的3dB範圍內。
  • GPS技術基礎及GPS接收器測試(上)
    正當創新技術不斷提升GPS接收器效能的同時,相關的技術特性亦越來越完整。時至今日,軟體甚至可建立GPS波形,以精確仿真實際的信號。除此之外,儀器總線技術亦不斷提升,目前即可透過PXI儀控功能,以記錄並播放實時的GPS信號。
  • 時鐘的抖動及相噪分析
    真正的隨機抖動是遵守高斯分布的,但實際的測量中多個低幅度的DJ會卷積到一個分布函數,這導致測量出的概率密度分布的中心接近高斯分布,而尾部卻夾雜了一些DJ。所以,真正的RJ可能只佔高斯模型的抖動的一部分,測量中RJ可能被放大了,同時總抖動也會被放大。
  • 低相位噪聲電壓控制振蕩器(VCO)和穩定基準電壓構成的頻率合成器
    低相位噪聲電壓控制振蕩器(VCO)和穩定基準電壓構成的頻率合成器 肖冰 發表於 2019-09-19 10:53:20 新興的PLL + VCO (集成電壓控制振蕩器的鎖相環)技術能夠針對蜂窩/4G、微波無線電軍事等應用快速開發低相位噪聲頻率合成器
  • 如何使用相關技術測量相位差
    就是有了合適的示波器,你也必須使用專門的技術才能獲得精確的相位測量結果。  示波器的時間標線(圖1)提供了測量兩個信號間相位的最簡單方法。信號上兩個對應點之間的時間差代表了以時間為單位的相位。將這個值乘以信號周期就可以得到以度為單位的相位結果。這種方法的測量精度高度依賴於示波器的噪聲和觸發不確定性。
  • 光纖通信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新聞—科學網
    光放大器也是光纖通信技術史上重要的成果之一。採用光放大器的光纖鏈路,也可以達到散彈噪聲極限的探測靈敏度,同時可以去除所有的電中繼,使得光纖通信技術可以實現長距離傳輸。光放大的概念在最早的雷射器專利中就有所建議,最終在1987年,該項技術被南安普敦大學和貝爾實驗室首次實現。
  • 系統解讀無線通信之SDR和CR
    不過現在,大多數現代無線電都採用軟體定義無線電的架構和技術。隨著每年IC和其他技術的不斷進步,SDR的性能和應用範圍都在與日俱增。事實上,認知無線電(CR)等新興技術的出現,為SDR在無線通信領域大顯身手創造了條件。
  • 量子通信技術,開啟一個新的通信時代,我國在此領域的探索
    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訊方式。量子通訊是近二十年發展起來的新型交叉學科,是量子論和資訊理論相結合的新的研究領域。量子通信主要涉及:量子密碼通信、量子遠程傳態和量子密集編碼等,近來這門學科已逐步從理論走向實驗,並向實用化發展。高效安全的信息傳輸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 圓偏振態單光子發射器
    「2020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候選推薦單光子發射器是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領域中的核心器件。然而常見的量子發射器(如量子點、單分子等)自身通常具有低發射率、非定向輻射、偏振態不穩定等特點,通常難以直接在各項量子技術中使用。
  • 讓光纖通信整體上一個新臺階的光纖放大器
    光纖通信作為一種理想的通信手段,具有了諸如較大的通信容量、較長的無中繼通信距離、涼糕的保密性等許多優點,這就使得光纖通信取代其他通信手段的必然趨勢。隨著光纖通信系統日益向著高速率、大容量、長距離等方向的發展,系統中的光纖損耗和色散等問題因素對光纖長距離傳輸存在著一點的限制作用。
  • 深度解讀紫外光通信技術
    紫外光特有的非視距通信方式:由於大氣分子和懸浮粒子的散射作用,紫外光在傳輸過程中產生的電磁場使大氣中的粒子所帶的電荷產生振蕩,振蕩的電荷產生一個或多個電偶極子,輻射出次級球面波。由於電荷的振蕩與原始波同步,所以次級波與原始波具有相同的電磁振蕩頻率,並與原始波有固定的相位關係,次級球面波的波面分布和振動情況決定散射光的散射方向。因此,散射在大氣中紫外光信號與光源保持了相同的信息。
  • 遂寧雷射筆翻頁器信號接收器
    隨著我國移動通信產業的快速發展,移動通信用戶不斷增加,蜂窩規劃越來越小,基站的位置越來越高;可以有效解決在大型停車場車位檢測和統計的問題。萊恩曾經以為再也無法看見光明。怎麼簡化RF信號鏈路的分析?Nvidia 是全球圖形技術和數字媒體處理器行業領導廠商,NVIDIA的總部設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克拉拉市,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約5700名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