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世博會哪一項技術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世博會結束後,很多展館將要被拆除,這些場館的材料將如何後續利用?在昨天舉行的世博科技專題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壽子琪為這些熱點問題做了詳解。他還表示,上海世博會的規劃與建設,主要突出了綠色、環保、生態、節能、和諧宜居的理念,這一理念將對科技創新影響深遠。
生態理念將起促進作用
壽子琪說,每一屆世博會誕生的技術,究竟哪些會給未來帶來很大的影響,很多都是在以後的應用過程中得到認可的。究竟哪些技術最終對人類的影響最大,這需要歷史來批判,或者說讓後人、讓歷史來說話。
「我只能發表一下我個人的想法和看法。這次世博會在生態、環保理念的展示上,可以說是空前的。這些展示中,已經有很多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一種理念。這些理念對我們未來技術研究的方向,或者說加速促成這些技術在未來的實現,加快大家的研發投入,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這是這次世博會最重要的一點。」
壽子琪補充說,這次世博會上,展出了很多技術,也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得到應用。譬如TD-LTE(即3G的延伸版),移動帶寬達到現在3G網絡的5到10倍。「如果有這麼快的速度、這麼大的帶寬可以用,等於是我們建了一條移動的高速公路。」
壽子琪提到的第三項技術是這次大規模應用的清潔能源汽車。「它對零排放的電動燃料電池等新能源汽車的產業發展,會有一個很重要的促進作用。」
場館材料拆後可再使用
世博會後,許多場館將要被拆除。這些場館的材料將如何後續利用?壽子琪表示:「我們有用麥秸做的場館,也有用紙做的,有些則是用聚酯做的,所以即使拆下來可循環再用。」
此外,50%的世博場館更是採用了可再利用材料,它們本身就是模塊化的,因此可以再組裝搭建。如「滬上生態家」在建設過程當中,就用了15萬塊老磚頭,都是原來拆下來再利用的。
總體設計貫穿五大元素
壽子琪表示,在上海世博會的規劃和建設過程中,重點開展了園區規劃導則、展館建築設計、特種空間結構和地下空間、新型生態建築等方面的技術攻關。比如園區規劃導則研究確立了和諧城市的理念,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歷史與未來的和諧,總體設計上貫穿了模塊化、連續性、生態化、標誌性和整體性五大元素。又比如,世博軸的建設中集成了大跨度連續張拉索膜結構,陽光谷自然採光等多項技術。
「中國館通過採用倒錐型大空間建築立體同步施工和大懸挑結構技術,建成了『東方之冠』這一極富中國特色的建築,而世博文化中心採用碟形結構與超曲面殼體施工安裝等技術使建築造型簡潔、生態節能。」壽子琪透露,在規劃建設過程中,還成功開發並應用了仿真環境虛擬真實互動的控制管理系統,為規劃管理、工程管理提供高效、便捷、直觀的可視化公共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