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龍崗小學校長胡紅梅的抄襲門事件,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這位擁有無數榮譽,無數光環的「名師」被曝光抄襲。
長年累月的抄襲別人作品,甚至整本書的抄襲,讓這位所謂「名師」名利雙收,忙著各地開講座,經營自己的工作室,而對一線教學卻並不上心。
經當事人舉報,當地教育局介入調查,幾天就給出了結果。撤銷小學副校長職務,調離教學崗位,本學年師德師風考核定為不合格等級。並撤回「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校長」等榮譽稱號,有關版權的問題,則和有關方協商解決。
這個處罰也在公眾的意料之中,沒有吊銷教師證也算是給她一個悔過的機會,處罰本身並不存在任何問題。
問題在於評選機制!這位老師是怎麼得到這麼多榮譽的?評選人員是否經過相應的審核?還有多少這樣的所謂「名師」在路上?
教師的職稱評定一直在被詬病,其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此。一線教師,拼死拼活地教書育人,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的比比皆是,回到家基本累癱,根本沒時間去寫論文,作報告。
而偏偏職稱評定中,這些東西至關重要,於是在教師職稱評定中出現了3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l 領導非常容易評職稱
很多學校,學校領導基本都是高職。這個現象非常奇怪。不否認部分領導是基層升上去的,本身不管是教學能力還是管理能力都比較強。
但幾乎所有的學校領導都是高職就有點問題了。一線教師是一個非常辛苦的工作。僅僅正常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各種總結,反思,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就佔用了老師大部分時間。
更何況還要制定各種文件,表格來應付各種檢查,各種會議。整天忙得不可開交。如果兼任領導,必然還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來做管理工作。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分心管理的後果必然是教學質量的下降。縱觀所有的學校領導,基本都兼課,但大部分教學的質量卻不敢恭維。
即使這樣,領導們評定職稱也遠比基層老師評定得快,也容易得多。其中原因不言而喻。
l 榮譽證書看人下菜
評定職稱,最重要的是兩樣東西,一個是論文,另外一個則是榮譽證書。教師的論文現在已經淪為了一種產業,相當一部分論文是花錢買的,這在教師圈子裡早就是眾人皆知的秘密了。
然而榮譽證書不同,一個學校裡容易得到榮譽證書的只有兩類人。一類是學校的領導,他們在各種榮譽評選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另一類則是忙於參加各種活動的所謂活躍派人士,這類教師參加的各種活動多,獲得榮譽的機會遠大於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在教室中辛勤耕耘的一線老師。
而真正把心思花在教學上,努力為學生著想,想方設法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線老師,由於時間和精力的關係,在各種榮譽評選中先天就處於下風。
l 論資排輩極難根除
教育領域中還有一個最大的通病,就是論資排輩。這個問題幾乎在各種評選中普遍存在。大到兩院院士的參選,小到各種職稱福利的評比,都存在這種現象。
在各個學校中,論資排輩的現象極其嚴重。尤其是一些普通學校,教學水平不怎麼樣,資歷幾乎是最重要的評選因素。
大部分教師不是依靠教學水平,憑教學成績參加考評,而是憑年齡,憑資歷,憑關係,這樣的評選很容易影響一線骨幹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這些學校之所以留不住人才,提升不了教學質量,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論資排輩。
教師屬於事業編制,他們的收入和職稱密切掛鈎。職稱評選是一線埋頭苦幹的教師永遠的痛,且看不到任何改進的希望。
教師的舞臺是在教室,課堂上的發揮才是教育的靈魂。教育的未來,需要教師在崗位上的實幹,而不是那些到處開講座,整天誇誇其談的那些所謂「名師」,那些所謂的「教育專家」。
那些整天忙於各種講座,誇誇其談,無所不能的所謂「名師」,9成9都是水貨,而往往這些水貨「名師」卻擁有著眾多的頭銜,胡紅梅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這種亂象需要改變。只有當教師把心思花在教學上,花在課堂上,而不是把心思花在搶證書,霸榮譽上,教育事業才能良性發展,才會有未來!顯然,目前的職稱評定達不到這個效果!如何改革,這需要考驗教育部門領導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