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車魚(Ocean sunfish)體長1~5米,體重100~3000公斤,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硬骨魚,通體褐色或銀灰色,身體側扁,背鰭、臀鰭突出,尾鰭極短,魚身看上去僅由一個巨大無比的頭組成,因此又名"頭魚",其德文名稱"Schwimmenderkopf"亦由此命名,意為"遊泳的頭";魚鱗演化為堅硬的厚皮,上面寄生有40~50個不同屬的微生物,大多數會發光,夜間視之宛如明月,故而翻車魚在西班牙和法國又被稱作"月亮魚"。
翻車魚棲息於遠洋地區30~540米深的中上層海域;單獨或群居生活;遊動時主要靠背鰭和臀鰭交替划動前進,遊姿好像曼波舞,因此在臺灣、日本又被稱為"曼波魚";白天經常側身浮在水面上曬太陽,形如傾倒的車輛,故而得名,其英文名稱"sunfish"也由此得來,而它的拉丁文學名(mola mola)也是瑞典著名自然學家、雙名制創始人林奈(Linnaeus.Carolus)根據其這一習性命名的,由單詞 "millstone"(磨盤)演化而來。
至於翻車魚為什麼喜歡曬太陽,科學界目前存在兩種解釋:一是這樣做能夠增加腸胃蠕動,促進消化;二是可以依靠海鳥或紫外線除掉魚身上的寄生蟲,但研究表明,翻車魚會分泌一種高效的殺毒物質來改善自身及周圍的衛生狀況。
翻車魚屬於雜食性魚類,但食性偏向於肉食,包括各種小型魚類、甲殼類,偶爾吃海藻及浮遊生物,而其主要食物是水母,因此在臺灣翻車魚又叫"蜇魚"或"蜇魴"。
翻車魚每年春夏季節交配繁殖,雄魚先用鰭在海底挖一個沙坑,雌魚在內產卵,然後雄魚為卵授精並負責孵化育幼,翻車魚是產卵最多的魚類之一,雌魚每次可產2000~5000萬枚卵,最多可達3億枚,但大部分魚卵會因不能受精而夭亡,僥倖孵化的幼魚體長僅0.25釐米,外貌與普通魚類無異,隨年齡增長逐漸變態,大多數會被驚濤駭浪戕害或命喪捕食者之口,因此翻車魚的成魚並不多見,性成熟期及壽命不詳,但繁衍速度很慢,總數量每隔4~14年才翻一番。
翻車魚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熱帶、溫帶海域,共有三種:普通翻車魚、矛尾翻車魚(Sharptail sunfish、Mola lanceolata或Masturus lanceolatus)、長翻車魚(Slender sunfish、Ranzania laevis或Ranzania truncatus)。
翻車魚性情溫順,遊速緩慢,極易被捕獲,自然界的天敵有虎鯨、海獅等。這種魚經濟價值很高,除可以用於觀賞外還能食用,由於魚體內水分很多,剔骨剝皮加工後所得的魚肉僅為魚體重的1/10,肉質鮮美,蛋白質含量比鯧魚和帶魚還高,可做成名菜"飛虎丸",用魚腸烹製的"炒龍腸"在臺灣備受推崇,價格比龍蝦高1倍以上。此外魚皮可制明膠,魚肝可制魚肝油或食用油。但因為翻車魚極其罕見且近年來海洋環境屢遭破壞導致其數量大幅度下降,目前已受到國際動物保護組織以及各國漁業部門的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