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辦學的國科大樣本:與京外十餘地合辦地方學院

2020-12-06 騰訊網

  (本文首發於2019年6月6日《南方周末》)

  研究所遍布全國是國科大的一大特色,「科教融合是必然選擇」。

  辦學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根據自身發展需求、依託國科大的科研大所培養及儲備人才,另一種則與地方關係更為密切。

  2018年10月8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學園一)北京懷柔校區。(視覺中國/圖)

  名校異地辦學並不新鮮。公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在全國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中,有41所學校建有異地辦學機構。

  不過,對於高校異地辦學,教育部曾在2018年表態:「教育部歷來不贊成高校舉辦異地校區,原則上不予審批。」

  2018年10月,教育部答覆《關於加強全國高校布局頂層設計的提案》的文件指出,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階段,針對近年來高校擴張、頻設異地校區等現象,「不宜盲目擴大規模」。

  高校直接在異地設立的辦學機構一般數量有限,例如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是清華目前唯一的異地辦學機構。

  不過,在不同於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另一體系中,中國科學院大學(下稱「國科大」)在多個城市建起或擬建地方學院,成為一個獨特的異地辦學樣本。

  國科大是中國科學院直屬高校,南方周末記者梳理資料發現,近兩年,國科大至少和北京以外的13個城市籤署了建立地方學院的協議,或形成相關合作意向。廣州、寧波、南京、西安、重慶、成都等多座城市,都曾宣布將在當地建立國科大的地方學院。

  2018年12月下旬,中國科學院大學蘭州學院又進入公眾視野,這是當年公開報導的第7個由國科大和地方合作建立的地方學院。

  不過,這一計劃此後未有下文。

  2019年4月23日,中科院蘭州分院回應南方周末記者:「(建校)擱置了。」

  「必然的選擇」

  國科大2018年度共授予學位10743人,其中包括首屆本科生290人。該校與地方合辦的學院,招生也仍將以研究生為主。(視覺中國/圖)

  在高校異地辦學的版圖中,像國科大這樣與十餘座城市有合作計劃的高校是少數。它有其自身獨特性。

  國科大的前身是中科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2014年開始招收本科生。如今的國科大在京內有4個校區,京外有5個教育基地,此外還有遍布全國的116個培養單位(研究所)。

  研究所遍布全國,是國科大的一大特色。前任校長丁仲禮在公開演講中曾指出:「國科大同中科院各研究所實行『共有、共治、共享』體制,因此科教融合是必然選擇。」

  「科教融合」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解釋為「院所合一」,研究所是科研單位,學院是教學單位,「科教融合」即科研和人才培養合一。據南方周末記者採訪了解,這是國科大辦學的戰略方向,也是其在多地辦分院的動因。

  一名國科大知情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國科大設立地方學院是為了強化地方研究所的教育功能,我們不是沙地上長出的學校,有很好的科研基礎,所以我們希望發揮學科優勢,去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

  國科大建立的地方分院大部分是直屬二級學院,多為依託中科院地方研究所建設的科教融合學院,培養的學生以研究生為主。

  據寧波市教育局高等教育處副處長王勇回憶,2014年,剛成立的國科大希望依託各地條件較成熟的研究所來拓展研究生培養。「位於寧波的中科院材料所主動提出,希望寧波市能跟國科大對接,依託材料所建立寧波材料工程學院。」

  國科大提出邀約後,寧波市跟國科大校長進行了對接。2018年2月,寧波材料工程學院正式揭牌成立。

  寧波教育局高等教育處處長董剛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原本的研究所並非專門的人才培養學校,招生規模很難擴張,掛上學院的牌子,在招生指標上可以有所增加。」

  一名浙江高等教育系統人士補充說,材料工程學院建立後,新增了七萬多平米建築面積,能承載更多學生在校學習生活。

  合作辦學模式仍在探索

  在細節上,國科大與不同地方合辦的地方學院也有所差異。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國科大福建學院為獨立法人,研究生招生指標由福建省教育廳和中科院共同確定,成都學院籌建協議裡也明確了獨立法人地位。但並非所有地方學院都像國科大福建學院、成都學院一樣是獨立法人。

  在南方周末記者採訪的寧波、青島等案例中,受訪者均告知他們負責的地方學院並非獨立法人,地方政府不分撥招生名額,招生名額由國科大統一分配。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青島科教園工作辦公室李儼表示,青島國科大海洋學院的研究生學籍屬於國科大,國科大按比例劃分名額,學位證由國科大統一頒發。

  董剛則介紹,「國科大性質特殊,既非部屬也非省屬,屬於中科院,招生名額自己定,但一樣也要經過教育部歸口。」國科大寧波材料所的招生名額和青島一樣,不屬於省教育廳管轄,不會擠佔省教育廳分到的招生名額。

  董剛用浙江大學寧波軟體學院類比國科大寧波材料工程學院的性質。前者的教育教學方面由浙江大學管理,安全穩定、學校建設、經費支持等由寧波市教育局歸口管理和指導,「國科大寧波材料工程學院建成後也會採取同樣模式。」

  無論是福建學院,還是寧波、青島的地方學院,儘管校舍尚未落成,但均已以新學院的名義開始了招生工作。

  董剛稱,寧波材料工程學院土地已撥好,建設方案也已完成,將於2019年正式開工建設。此前在2018年2月揭牌創辦後,寧波材料所便以材料工程學院名義招生。目前新生上課、住宿都在研究所裡,待馬路對面的新校區建好,學生會搬進去。「現在招生人數僅幾百人,到新校區後會招更多。」

  前述國科大知情人士稱,各地方學院的具體辦學模式還在探索之中,學位授權、質量把控還是由國科大統一做,但學院間的布局可能有差異。

  南方周末記者梳理目前的合作辦學名單發現,國科大地方的辦學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根據自身發展需求、依託國科大的科研大所培養及儲備人才,另一種則與地方關係更為密切。

  前述國科大知情人士介紹道,國科大在長春的大珩學院、上海的藥學院都屬專業學院,是科研力量雄厚的大所獨立設的學院,「而新建的學院基本上按地方名字,如成都學院、重慶學院,這些學院剛把架子拉起來,如何進行功能定位目前還比較難」。

  大珩學院是國科大依託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建立的專業學院。該所研究生部王靜軒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大珩學院不是和地方政府合辦的學院。按我理解,我們和寧波、成都之類的學院宗旨不一樣,他們主要是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我們就是要在光電領域培養人才,不是為地方政府去培養。」

  來自地方的辦學衝動

  在媒體報導中,高校異地辦學的衝動並非僅僅來自學校本身,還有地方政府。

  一位長期關注教育政策的學者稱,當一個地方擁有的教育資源和財富資源不相匹配時,就會出現為高校提供資源、大力引進名校的現象。

  深圳便是典型。深圳市長陳如桂曾在公開場合表示,高校是深圳教育事業的短板,與深圳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等方面不相適應,正在加大投入。

  參與國科大福建學院招生的陳小波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各地的合作,有些是國科大和研究所主動,有些是地方政府主動,也有可能「雙方有意」。

  在青島、寧波的案例中,這兩座城市都創造了對高校的拉力。

  李儼回憶,青島市政府在國科大青島海洋學院的建設中起到了主動的推動作用,提供科教園2000畝土地和25億資金。「青島市加大投入,希望通過名校入駐提升城市氣質和人均素質,國科大在外地辦學院是可行的,實力又很強,他們就想和中科院談一談。」

  董剛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寧波研究生人才數量短缺,成立材料工程學院也有助於幫助寧波培養更多人才。當地主政者非常重視此次合作,寧波市政府會提供土地、建設經費和研究生培養經費。

  董剛這樣分析國科大彼時的訴求:「國科大希望人才培養能跟產業相結合,跟寧波這樣新材料產業密集的地方合作,研究生的培養就能更好地跟企業對接。」

  不過,除本文提及的少許案例外,國科大見諸媒體的一些地方學院,都像蘭州學院一樣,因種種原因仍停留在初步規劃階段。

  2018年初,中科院武漢教育基地管理委員會2017年度工作會議上,武漢教育基地辦公室主任杜永成作了《中國科學院大學武漢校區建設方案》的專題報告。2019年初,南方周末記者致電中科院武漢分院辦公室,工作人員回覆:「目前還沒建好,還沒有消息,也沒有籤約,應該還在謀劃。」

  中科院成都分院教育基地則回應:「只是籤約,還沒開始建設校區,現在是考慮怎麼建的問題。」

  也有未果的合作。2016年11月19日,中國科學院與深圳市政府在深圳籤署《深圳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在深合作辦學備忘錄》,雙方將合作建設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校區。但日前,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文宣辦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們以前確實希望建成國科大深圳校區,但後來沒成功。」

  前述國科大知情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解釋目前的處境:「院(中科院)裡對這塊的布局,目前尚未明確定調。前面有些探索性的嘗試,哪些是確定的,哪些是摸索的,目前還沒有明確說法。」

  南方周末記者 湯禹成 南方周末實習生 李霽

相關焦點

  • 國科大海洋學院建設研討會在青島召開
    4月19日,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以下簡稱海洋學院)建設研討會在青島召開。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國科大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出席會議。  會上,國科大海洋學院院長孫松作學院建設及發展規劃匯報,介紹園區基本建設、教育教學體系構建等方面工作,提出學院下一步規劃與工作重點。
  • 國科大太原能源材料學院共建協議在京籤署
    白春禮在講話中指出,國科大太原能源材料學院是中科院第一所四方共建學院,反映了共建各方在科教融合體制機制上新的探索。四方攜手共建學院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對中科院「三個面向、四個率先」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體現,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西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重要指示要求的具體舉措。
  • 國科大應急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揭牌成立
    同時,學院將發揮中國科學院和國科大多學科交叉和集成創新辦學優勢,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時代應急管理理論體系,率先開展應急管理一級學科建設,建立開放共享的合作機制,打造高端交流合作平臺,積極推進應急管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國科大應急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揭牌成立---中國科學院
    與傳統的學院不同,國科大應急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將圍繞應急管理數位化轉型、智能化升級需求,大力推動以大數據、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應急管理實踐的融合創新,打造防災減災救災實戰型科研基地。
  • 國科大太原能源材料學院一期工程表面清理完成
    資料圖8月中旬,在中北大學東側,中國科學院大學能源材料學院全面開工。9月16日,記者在工地看到,36萬平方米的場地上,60餘臺大型施工機械、200多名工人正熱火朝天地有序施工。目前場地清表(表面清理)全部完成。
  • 國科大太原能源材料學院一期工程預計2022年完工
    山西經濟日報記者 王雁日前,記者從太原市教育局獲悉,國科大太原能源材料學院全面開工建設學院建成後,將提供高端學術和應用技術研究基地,打造高端人才的聚集和培養基地,促進太原市地方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有效促進山西省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時,有利於促進太原高等教育發展和創新型城市建設。據了解,國科大太原能源材料學院項目建設地點位於尖草坪區中北大學東側,傅山園西路以西,鎮城大街以南,中北東街以北。
  • 國科大太原能源材料學院啟動建設活動舉行
    1月7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副院長、黨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一行赴太原參加國科大太原能源材料學院啟動建設活動  白春禮感謝山西省對中科院、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發展的關心支持,介紹了中科院科教融合發展情況,高度評價國科大太原能源材料學院籌建的高效率,並對樓陽生的建議給予積極回應。他表示,中科院與山西有著長期良好合作關係,中科院將全力支持學院建設,力爭把學院建成院地合作的樣板,希望進一步加大科技教育、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合作力度,為山西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 臺灣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訪問國科大地星學院
    4月19日上午,臺灣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以下簡稱「臺中大地學院」)院長朱延祥教授一行訪問了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以下簡稱「國科大地星學院」)。國科大地星學院副院長孫文科教授、黨委書記周元澤教授等在玉泉路校區會見了來賓,陳運泰院士應邀出席了會議。
  • 中外合作辦學遍地開花 浙江高等教育盡顯「國際範兒」
    作為浙大首次與美國高水平大學合作設立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聯合學院將開展電氣工程自動化、電子與計算機工程、機械工程和土木工程等4個本科學位教育,實行通識教育、博雅教育。聯合學院的師資由雙方共同提供,學院將於2016年9月招收首批新生,順利完成4年學業的聯合學院學生將獲得浙江大學和UIUC兩所高校頒發的學位證書。
  • 高新區「國科大能源學院」9月開學 實力可比肩清華!
    中國科學院大學能源學院位於高新區英歌石,建築總面積約 14.2 萬平方米,設計招生人數2400人。目前已經完成15棟單體建築中的12棟主體施工,7棟正在內裝修,預計首批新生將在2020年9月入駐。未來,高新區英歌石將形成以中國科學院大學能源學院為核心的科教融合的新能源產業基地。△中國科學院大學能源學院今天,咱們就說說大連在建的中國科學院大學能源學院,實力很強勁,可以比肩清華大學。
  • 吳清輝:內地香港合辦高校UIC珠海獲批地建新校園
    吳清輝:內地香港合辦高校UIC珠海獲批地建新校園     圖為當天四位榮譽院士與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陳新滋
  • 這5所名校合辦大學,普通學生考上也讀不起,香港中文大學最貴
    接下來給大家盤點一下,在中國學費最貴的5所名校合辦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由香港中文大學和深圳大學合作辦學的一所綜合性大學,開設金融、經濟、統計、會計以及計算機、電子信息工程等本科專業。其學費高達9.5萬元每年,而且住宿費為每年6000元以上。
  • 湖南大學與美國羅切斯特理工學院合辦設計學院落戶深圳
    協議約定,湖南大學羅切斯特設計學院(深圳)旨在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深厚文化底蘊、掌握先進技術的設計創新人才。開設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技術等專業,納入湖南大學招生計劃,面向海內外招收本科生、研究生,辦學總規模為1500人。
  • 國科大與改革開放同頻共振四十年:讓學生站在巨人肩膀上學習
    時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白春禮院士在學校的第一次工作會議報告中,將國科大的辦學理念凝鍊為16個字:「科教融合、育人為本、協同創新、服務國家」。白春禮說,「科教融合,這是國科大的優勢;育人為本,是國科大的責任;協同創新,是國科大的特色;服務國家,是國科大的價值。」
  • ——西藏拉薩阿里地區高級中學異地辦學記
    愛生如子,共同進步  拉薩阿里地區高級中學是一所異地辦學的高中。由於阿里地區氣候條件惡劣,交通不便,為給當地學生提供更好的高中教育,2014年,學校從阿里地區搬到拉薩辦學。  建校之初,學校困難重重。
  • 河海大學與浙江水利水電學院籤署合作辦學戰略協議
    11月22日,河海大學、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合作辦學戰略協議籤約儀式在浙江水利水電學院舉行。河海大學校長徐輝、副校長董增川,浙江省水利廳二級巡視員裘江海、浙江省教育廳高等教育處副處長王國銀,浙江水利水電學院黨委書記史永安、校長華爾天、副校長鄒冰、副校級領導周珊出席籤約儀式。籤約儀式由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校長華爾天主持。
  • 包括國科大廣州學院
    11月21日,中科院廣州明珠科學園一期項目建設啟動大會在廣州南沙舉辦,包括中國科學院大學廣州學院、力學所南方中心、沈自所智能院、中科院廣州分院、南海所、華南植物園等新建科研院所、遷建科研院所以及三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全面鋪開,標誌著明珠科學園進入全面建設的新階段。
  • 江蘇這所高校2023年將終止辦學,步入倒計時,學生為畢業證愁
    江蘇省內的獨立學院也在積極申請轉設,獨立學院是有轉成公辦、民辦和終止辦學這3種途徑的,江蘇這所高校就選擇了終止辦學的方式。,南京大學金陵學院申請了終止辦學這一轉設途徑,該校在今年的9月就終止對本科考生的招生了,2022年該學院將搬到南京大學的蘇州校區進行辦學,等到2023年完成對2019級這最後一屆學生的人才培養後,就將終止辦學了。
  • 我國獨立學院轉設發展效果的實證研究
    特別是隨著獨立學院自身辦學品牌不斷積澱,對於母體高校的依賴降低,辦學條件達到普通本科高校的標準時,轉設就成為獨立學院發展的一條出路。  其二,對獨立學院轉設困難、瓶頸、政策建議等的研究。獨立學院轉設涉及投資方、舉辦高校、獨立學院、地方政府等利益相關者的切身權益,因此利益博弈激烈。鍾秉林、趙應生發現,不同產權主體對轉設態度不盡一致,加劇了轉設難度。
  • 清華北大PK國科大,你更願意到哪所大學?國科大有什麼特殊魅力?
    有一個投票互動,就是在3所大學中選擇,截至22日下午,423人投票,國科大排名第一,得票177居第一位,清華大學144票居第二,北京大學得票102居最後一位。比如在第四輪全國學科評估中,國科大共有18個學科獲得A+等級,6個學科獲得A等級,6個學科獲得A﹣等級,共有30個學科獲得A等級,這樣的成績僅僅低於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