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2019年6月6日《南方周末》)
研究所遍布全國是國科大的一大特色,「科教融合是必然選擇」。
辦學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根據自身發展需求、依託國科大的科研大所培養及儲備人才,另一種則與地方關係更為密切。
2018年10月8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學園一)北京懷柔校區。(視覺中國/圖)
名校異地辦學並不新鮮。公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在全國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中,有41所學校建有異地辦學機構。
不過,對於高校異地辦學,教育部曾在2018年表態:「教育部歷來不贊成高校舉辦異地校區,原則上不予審批。」
2018年10月,教育部答覆《關於加強全國高校布局頂層設計的提案》的文件指出,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階段,針對近年來高校擴張、頻設異地校區等現象,「不宜盲目擴大規模」。
高校直接在異地設立的辦學機構一般數量有限,例如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是清華目前唯一的異地辦學機構。
不過,在不同於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另一體系中,中國科學院大學(下稱「國科大」)在多個城市建起或擬建地方學院,成為一個獨特的異地辦學樣本。
國科大是中國科學院直屬高校,南方周末記者梳理資料發現,近兩年,國科大至少和北京以外的13個城市籤署了建立地方學院的協議,或形成相關合作意向。廣州、寧波、南京、西安、重慶、成都等多座城市,都曾宣布將在當地建立國科大的地方學院。
2018年12月下旬,中國科學院大學蘭州學院又進入公眾視野,這是當年公開報導的第7個由國科大和地方合作建立的地方學院。
不過,這一計劃此後未有下文。
2019年4月23日,中科院蘭州分院回應南方周末記者:「(建校)擱置了。」
「必然的選擇」
國科大2018年度共授予學位10743人,其中包括首屆本科生290人。該校與地方合辦的學院,招生也仍將以研究生為主。(視覺中國/圖)
在高校異地辦學的版圖中,像國科大這樣與十餘座城市有合作計劃的高校是少數。它有其自身獨特性。
國科大的前身是中科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2014年開始招收本科生。如今的國科大在京內有4個校區,京外有5個教育基地,此外還有遍布全國的116個培養單位(研究所)。
研究所遍布全國,是國科大的一大特色。前任校長丁仲禮在公開演講中曾指出:「國科大同中科院各研究所實行『共有、共治、共享』體制,因此科教融合是必然選擇。」
「科教融合」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解釋為「院所合一」,研究所是科研單位,學院是教學單位,「科教融合」即科研和人才培養合一。據南方周末記者採訪了解,這是國科大辦學的戰略方向,也是其在多地辦分院的動因。
一名國科大知情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國科大設立地方學院是為了強化地方研究所的教育功能,我們不是沙地上長出的學校,有很好的科研基礎,所以我們希望發揮學科優勢,去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
國科大建立的地方分院大部分是直屬二級學院,多為依託中科院地方研究所建設的科教融合學院,培養的學生以研究生為主。
據寧波市教育局高等教育處副處長王勇回憶,2014年,剛成立的國科大希望依託各地條件較成熟的研究所來拓展研究生培養。「位於寧波的中科院材料所主動提出,希望寧波市能跟國科大對接,依託材料所建立寧波材料工程學院。」
國科大提出邀約後,寧波市跟國科大校長進行了對接。2018年2月,寧波材料工程學院正式揭牌成立。
寧波教育局高等教育處處長董剛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原本的研究所並非專門的人才培養學校,招生規模很難擴張,掛上學院的牌子,在招生指標上可以有所增加。」
一名浙江高等教育系統人士補充說,材料工程學院建立後,新增了七萬多平米建築面積,能承載更多學生在校學習生活。
合作辦學模式仍在探索
在細節上,國科大與不同地方合辦的地方學院也有所差異。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國科大福建學院為獨立法人,研究生招生指標由福建省教育廳和中科院共同確定,成都學院籌建協議裡也明確了獨立法人地位。但並非所有地方學院都像國科大福建學院、成都學院一樣是獨立法人。
在南方周末記者採訪的寧波、青島等案例中,受訪者均告知他們負責的地方學院並非獨立法人,地方政府不分撥招生名額,招生名額由國科大統一分配。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青島科教園工作辦公室李儼表示,青島國科大海洋學院的研究生學籍屬於國科大,國科大按比例劃分名額,學位證由國科大統一頒發。
董剛則介紹,「國科大性質特殊,既非部屬也非省屬,屬於中科院,招生名額自己定,但一樣也要經過教育部歸口。」國科大寧波材料所的招生名額和青島一樣,不屬於省教育廳管轄,不會擠佔省教育廳分到的招生名額。
董剛用浙江大學寧波軟體學院類比國科大寧波材料工程學院的性質。前者的教育教學方面由浙江大學管理,安全穩定、學校建設、經費支持等由寧波市教育局歸口管理和指導,「國科大寧波材料工程學院建成後也會採取同樣模式。」
無論是福建學院,還是寧波、青島的地方學院,儘管校舍尚未落成,但均已以新學院的名義開始了招生工作。
董剛稱,寧波材料工程學院土地已撥好,建設方案也已完成,將於2019年正式開工建設。此前在2018年2月揭牌創辦後,寧波材料所便以材料工程學院名義招生。目前新生上課、住宿都在研究所裡,待馬路對面的新校區建好,學生會搬進去。「現在招生人數僅幾百人,到新校區後會招更多。」
前述國科大知情人士稱,各地方學院的具體辦學模式還在探索之中,學位授權、質量把控還是由國科大統一做,但學院間的布局可能有差異。
南方周末記者梳理目前的合作辦學名單發現,國科大地方的辦學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根據自身發展需求、依託國科大的科研大所培養及儲備人才,另一種則與地方關係更為密切。
前述國科大知情人士介紹道,國科大在長春的大珩學院、上海的藥學院都屬專業學院,是科研力量雄厚的大所獨立設的學院,「而新建的學院基本上按地方名字,如成都學院、重慶學院,這些學院剛把架子拉起來,如何進行功能定位目前還比較難」。
大珩學院是國科大依託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建立的專業學院。該所研究生部王靜軒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大珩學院不是和地方政府合辦的學院。按我理解,我們和寧波、成都之類的學院宗旨不一樣,他們主要是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我們就是要在光電領域培養人才,不是為地方政府去培養。」
來自地方的辦學衝動
在媒體報導中,高校異地辦學的衝動並非僅僅來自學校本身,還有地方政府。
一位長期關注教育政策的學者稱,當一個地方擁有的教育資源和財富資源不相匹配時,就會出現為高校提供資源、大力引進名校的現象。
深圳便是典型。深圳市長陳如桂曾在公開場合表示,高校是深圳教育事業的短板,與深圳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等方面不相適應,正在加大投入。
參與國科大福建學院招生的陳小波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各地的合作,有些是國科大和研究所主動,有些是地方政府主動,也有可能「雙方有意」。
在青島、寧波的案例中,這兩座城市都創造了對高校的拉力。
李儼回憶,青島市政府在國科大青島海洋學院的建設中起到了主動的推動作用,提供科教園2000畝土地和25億資金。「青島市加大投入,希望通過名校入駐提升城市氣質和人均素質,國科大在外地辦學院是可行的,實力又很強,他們就想和中科院談一談。」
董剛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寧波研究生人才數量短缺,成立材料工程學院也有助於幫助寧波培養更多人才。當地主政者非常重視此次合作,寧波市政府會提供土地、建設經費和研究生培養經費。
董剛這樣分析國科大彼時的訴求:「國科大希望人才培養能跟產業相結合,跟寧波這樣新材料產業密集的地方合作,研究生的培養就能更好地跟企業對接。」
不過,除本文提及的少許案例外,國科大見諸媒體的一些地方學院,都像蘭州學院一樣,因種種原因仍停留在初步規劃階段。
2018年初,中科院武漢教育基地管理委員會2017年度工作會議上,武漢教育基地辦公室主任杜永成作了《中國科學院大學武漢校區建設方案》的專題報告。2019年初,南方周末記者致電中科院武漢分院辦公室,工作人員回覆:「目前還沒建好,還沒有消息,也沒有籤約,應該還在謀劃。」
中科院成都分院教育基地則回應:「只是籤約,還沒開始建設校區,現在是考慮怎麼建的問題。」
也有未果的合作。2016年11月19日,中國科學院與深圳市政府在深圳籤署《深圳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在深合作辦學備忘錄》,雙方將合作建設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校區。但日前,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文宣辦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們以前確實希望建成國科大深圳校區,但後來沒成功。」
前述國科大知情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解釋目前的處境:「院(中科院)裡對這塊的布局,目前尚未明確定調。前面有些探索性的嘗試,哪些是確定的,哪些是摸索的,目前還沒有明確說法。」
南方周末記者 湯禹成 南方周末實習生 李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