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10.
需要考心理諮詢師的朋友,都是乾貨,直接拿走。
《第一章 基礎心理學》
心理學:研究心理現象發生、發展、活動規律的科學。
基礎心理學: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現象為研究對象,總結心理活動最普遍、最一般規律的心理學的基礎學科。
基礎心理學的內容:
人的心理本質:物質性。①腦的機能;②對客觀現實的反映。
科學心理學誕生的標誌:1879年,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
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的基本單位和功能單位,由細胞體、樹突、軸突三部分組成。
神經系統分為外周神經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
感覺: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
感受性:感覺器官對適宜刺激的感覺能力。
感覺閾限: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
分為絕對感覺閾限: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強度。
差別感覺閾限: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最小變化量。
感覺現
知覺: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物體的整體在人腦中的反映。來自於感覺,但已高於感覺。
記憶:過去的經驗在頭腦中的反映。過去的經驗是指對事物的感知,對問題的思考,對某個事物引起的情緒體驗,以及進行過的動作操作。
按時間分類:
瞬時記憶—視覺—1秒以內—容量大
短時記憶—聽覺—1分鐘以內—7±2個單位
長時記憶—語義、形象—1分鐘以上—無限
記憶的過程:
識記→保持→再認(不能回憶但有熟悉感)/再現(回憶)
遺忘:對識記過的材料既不能回憶,也不能再認,或者發生了錯誤的回憶或再認。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遺忘進程是先快後慢→及時複習
思維: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事物之間內在聯繫的認識。主要特徵是間接性和概括性。
思維分類:
概念: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本質特性的反映,以詞來標示和記載。概念是思維活動的結果和產物,同時又是思維活動藉以進行的單元。
概念的內涵越深,外延越窄;內涵越淺,外延越廣。
概念形成(概念的掌握):指個體藉助於語言,從成人那裡繼承和學會包含於概念中的知識和經驗的過程。
語言是社會現象,言語是心理現象。
語言是人們進行思維和交際的工具,言語是人們運用語言交流思想、進行交際的過程。
言語活動的中樞機制:聽說讀寫
表象:過去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再現的過程。表象的可操作性使表象可以成為想像的素材。屬於記憶範疇。
想像:對表象的加工和改造,創造出來了新的形象。屬於思維範疇。
意識:在覺醒狀態下的覺察,或覺知,包括對外界事物的覺知,也包括對自身內部狀態的覺知。
意識是人的心理和動物心理的根本區別。
意識狀態:
1、睡眠 四個階段。
2、快速眼動睡眠階段—夢境(不連續性、不協調性、認知的不確定性)
無意識:指個體沒有察覺到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過程,包括對刺激的無意識,也包括無意識的行為。
注意:心理活動或意識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是心理過程的一種狀態。
注意的特徵:
1、注意廣度:7±2個項目
2、注意的穩定性←→注意的分散/分心(指注意離開了心理活動所要指向的對象,而被無關的對象吸引去的現象)
3、注意轉移:由於任務的變化,注意由一種對象轉移到另一種對象上去的現象。
4、注意分配: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指向於不同的對象,同時從事幾種不同活動的現象。
兩個條件:必須有一些活動是非常熟悉的;幾種活動間有內在聯繫。
兩種活動如果是同一感覺器官,用同一種心理操作來完成,很難做到注意分配。
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表現為有機體對內外環境條件的欲求。
馬斯洛需要層次論:
需要層次越低,出現越早;需要層次越低,需要的力量越強。
動機:激發個體朝著一定目標活動,並維持這種活動的一種內在的心理動力。
情緒與情感:人對客觀外界事物的態度的體驗,是人腦對客觀外界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關係的反映。
表情:情緒變化的外部表現模式。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語表情。
感情→感情反映到過程是情緒→情緒長期積累為情感
情緒、情感變化維度
意志:有意識地確立目的,調節和支配行動,並通過克服困難和挫折,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動叫意志行動。
能力:順利、有效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心理條件。
智力:從事任何活動必備、最基本的心理條件,即認識事物並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格:各種心理特性的總和。
人格的特徵:獨特性、整體性、穩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一。
人格的結構:氣質和性格。
基礎心理學的知識點到這裡整理完畢,明天繼續整理社會心理學知識,希望對需要的朋友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