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仍是大多數市民上班或出行的首選交通工具。對於自行車失竊,「騎車族」再熟悉不過了,而最終,這些丟失的車子大都流向了二手自行車市場。近日,記者從買車到賣車,對省城的二手自行車市場進行了暗訪。
丟車已成家常便飯
家住花園小區四區的郭女士給本報打來電話,氣憤地告訴記者,9月3日上午上完網出來打算回家時,發現自己放在網吧門口的自行車又沒有了,這已經是最近三個月來她丟的第四輛自行車了。
而略顯「老到」的市民呂先生丟車後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到附近的二手自行車市場轉一圈。「這樣一來可以再挑上一輛,二來順便看看丟失的車子是不是重新『流通』到了這裡」。果不其然,9月8日下午呂先生的「愛車」在華信路的單位門口不翼而飛,第二天,他來到位於姚家鎮物資調劑市場內的二手自行車市場打算再買一輛,誰知果真發現了自己丟的車子,後來在姚家派出所民警的幫助下把車子要了回來。
很多新車沒有發票
呂先生能重新要回車子應該是比較幸運的,而更多的市民只能眼巴巴地看著自己丟失的車子被擺賣。報警後由於沒有發票等證明自己就是車主,即使民警來了也很難解決。
記者調查發現,眾多市民買新車時一般會到價錢實惠的路邊店購買,很少會選擇價錢偏貴的正規大商場。而這些路邊店售出新車時很少給顧客開發票,由此「造就」了大批無法確定車主的「黑車」。兩個星期前,記者來到了自行車專賣店比較集中的南北歷山街,在一家專賣店花了130元買了輛單車。
「能給開發票嗎?」記者問。
「開什麼玩笑,在這兒買車子哪有開發票的。」店老闆很爽快地說。在記者的要求下他只給開了張皺巴巴的收據,上面連個正規的印章都沒有。如果車子丟了拿這個去做證明,估計是不太可能。
不看票據全都收購
9月10日,記者騎著新買不久的車子來到了姚家二手自行車市場,牆上一面派出所懸掛的「嚴禁收贓車」的警示牌已經傾斜。在一個「高價收車」的廣告牌下記者停了下來。
「買車還是賣車?」記者還沒有停穩店老闆就迎了上來。
記者指了指自己的車子,店老闆老到地伸出五個手指頭。
「50塊?這車子成色這麼新不只這個價錢!」記者搖搖頭說。
自始至終,店老闆始終未向記者問起車子有沒有發票的問題。附近一個攤點麻利地以35元的價錢就從一小夥那裡收到了一輛半成新的車子,店主也沒向小夥子索要車子的發票等票據。
利潤豐厚催生二手市場
花35元錢買進的車子經過刷洗、噴漆後便煥然一新,十幾分鐘後店主剛剛收進的自行車便排在了擺賣的自行車裡面。記者上前問了一下價錢:80塊錢,還能商量!轉眼間,「美容」後的自行車就身價倍增。
在姚家二手自行車市場內,前來買車賣車的人絡繹不絕。很多市民丟車丟怕了,最後直接就選擇買輛舊車騎,即使沒了也不心疼。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從需求上捧火了二手自行車市場。而高額的利潤是二手自行車市場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為賺錢,一些店主不問青紅皂白收購舊車,使盜竊者有了可乘之機。一輛舊車美容後再賣出甚至比賣新車還賺錢,很多自行車專賣店也都順便做起了賣舊車的生意,有些修車點也收車賣車。總的說來,二手自行車市場在城市遍地開花。
治理起來難上加難
歷下工商局姚家工商所的董女士告訴記者,在給這些自行車銷售點發放營業執照時,上面只註明「自行車零售」,至於他們是不是在零售時還收購車子,工商部門很難界定。對於那些流動的收車點,更是根本無法管理。
而派出所的一位民警則說,如何管理二手自行車市場已經成了他們的一個老大難問題。自行車分布廣、數量多,造成的偷車案不好偵破。從另一個方面講,有偷盜自行車的人,就會有銷贓人;買黑車的人多,偷車的人也就多。對此,警方除了開展專項打擊活動外,平時只能依靠社會力量,像保安、看車人什麼的。派出所目前只能定期對這些收車賣車的店主進行思想教育,嚴禁收售那些來路不明的自行車。
記者從交警部門了解到,國家雖然還未廢止自行車掛牌上路的法規,但是目前幾乎沒有自行車去掛牌打鋼印。現在的自行車已經不是七八十年代家裡的「三大件」,在價值上已經和普通商品沒有區別,警方不可能像管理機動車那樣投入如此大的人力、物力。自行車無序的管理狀態,也使得二手自行車市場的管理陷入困境。
本報記者楊傳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