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是我們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天氣現象,但需要注意的是,降水不僅僅是降雨,它還包括了降落到地面上的雪、冰雹融化過後的水。而通常我們在生活中接觸到的天氣預報常常會預報的很明確,通過明確定義的降水性質,大家就知道將要出現的天氣現象,比如說小雪和小雨就是不同狀態的降水。
說到天氣預報,可謂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了,幾乎我們每天都要關注天氣預報。除了溫度、晴雨,還有個字眼經常出現在我們眼中,那就是降雨量,當然,與之相關的還有個降水量。所謂的降水量就是指從天空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或者說或雪、冰雹融化後的水,在未經蒸發、滲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積聚的深度,我們通常以毫米(mm)為單位。降水分為液態降水和固態降水,雨水是液態降水,雪、冰雹是常見的固態降水。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預報說有小於、中雨、大雨、甚至暴雨,那大家對這些降雨的量級有沒有一個概念呢。在氣象上,一般把單位時間內的降水量稱為降水強度,所以降水量可以直觀地表示降水的多少,通常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單位面積上水深1毫米。因此我們自己也可以換算一下:1毫米的降水量相當於在1平方米的玻璃上面倒了1升水,我們再把面積擴大到1畝,就相當於在1畝地(666.7平方米)上澆了667公斤的水。
可見,這氣象中的小小1毫米降水量,可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更不是我們生活中用量筒所量的那1毫米水。我們常聽見「春雨貴如油」的說法,因為這小小1毫米的降雨,對農作物的生根發芽起到了重要作用。
前面提到了降雨的量級,小編想很多朋友在生活中反應說降雨的強度跟自己的感受不一樣。對於雨量等級,在氣相中是有規定的:通常以24小時的降雨量來劃分,小於是小於10毫米,10~24.9毫米是中雨,25~49.9毫米是大於,50~99.9毫米是暴雨,100~249.9毫米是大暴雨,250毫米以上就是特大暴雨了。
為什麼降雨量級大家會感覺不一樣的。小編給大家舉個例子:以暴雨為例,平均每個小時下5毫米,大家可能覺得降雨強度並不大呀,但是這雨就這樣慢悠悠的下,一直持續10個小時雨量就達到了50毫米的暴雨標準了,但如果一個小時下20毫米,只下了1個小時,並沒有達到暴雨標準,但是通常大家就會覺得後者的降雨強度特別大,更多的感覺是後者才是暴雨,這種情況在夏季比較常見,尤其是午後到傍晚,常常出現短時強降水,持續時間就幾十分鐘,但是雨量在20毫米以上。
現在大家對天氣預報中的降水和降雨量有個了解了吧。所以很多事物我們不能僅僅靠我們的直觀感覺去判斷,要從根本上去了解它的本質。
好了,今天就介紹到這裡,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喲。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