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群星閃耀,那些鐫刻在歷史書上的科學家們為這個世界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地貢獻,正是他們在各個領域做出的成就讓我們得以擁有今日便捷的生活。而在物理學界,有一個我們熟悉的名字,楊振寧。
提起楊振寧,首先想到的便是他在物理學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而他一生也幾乎都是在物理研究中度過,自17年回國之後,更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可是拋卻了那些學術頭銜,回歸家庭的他只是一位三個孩子的父親。若說父親與物理學家這個稱號相比,哪個更貴重,我想他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前者。如今他已經是一位98歲的老人了,而如今他的子女們身在何處,現狀又是如何呢?
虎父無犬子,兒女皆成才
楊振寧的長子叫楊光諾,是一位計算機學家。幼時的楊光諾對計算機的興趣十分濃厚,他的父親雖是物理學家但並未特意去幹預孩子的選擇,也不特意注重對其在物理方面的興趣培養,而是讓他自由發展,自己探索。
楊光諾成年之後選擇繼續在計算機行業鑽研,於是在他考入大學之後選擇了計算機領域,並在畢業之後依然從事相關工作,成為了一名電腦工程師,在計算機領域極具聲望。
楊光宇是楊振寧的第二個兒子,出生於1958年,和他的父親一樣也對物理學非常感興趣,嚮往神秘的宇宙深處。
但是他認為自己對物理的喜好只能作為一種愛好,並不能成為與自己一生相伴的職業,於是後來的他做出了另外一個選擇,選擇了更加熱愛的化學專業,並獲得了化學博士的學位,如今是一位化學工程的研究者。
忙於在化學界探索的他並沒有喪失對星辰宇宙的熱愛,於是在工作之餘,楊光宇在美國的某個州建立了一個自己的天文臺,用於發展自己的愛好。他曾發現了2000多顆小行星,更在一些天文刊物上發表了很多關於行星自轉周期的文章,在天文領域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楊又禮是楊振寧的小女兒,這是楊家僅有的一個女兒。作為最小的孩子,自然一出生就受到了全家的寵愛。楊振寧希望他這個飽受寵愛的小女兒能像她的母親一樣,端莊有禮,溫婉大方,所以給她起名為楊又禮。
楊又禮自幼接受西方教育,不僅性格如她母親般知書達理,在職業選擇上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她並沒有像自己的父親哥哥們那樣選擇做科研工作,而是把自己寶貴的青春都投入到了救死扶傷的使命之中,目前在美國的一所醫院工作,是一名醫生。
楊振寧的三個孩子各有自己不同的發展,儘管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以及在本專業方面所創下的成績都還暫時不如自己的父親,但是虎父無犬子,他們也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向世人證明著自己的能力,相信假以時日,他們的成就也不會亞於自己的父親。
三個孩子雖然都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但都在各自的領域之內有所成就。這樣的情景不禁被人豔羨,那麼作為物理學家的楊振寧是否有其獨特的教育方法呢?
好的教育,源於幸福的家庭
楊振寧與夫人杜致禮的情感經歷一直是一段被人稱讚的佳話,二人第一次相遇是在1944年,那時年僅十七歲的杜致禮只是一名聯大附中的學生,而22歲的楊振寧是他的老師。
兩人相識於課堂,久而久之,杜致禮就被楊振寧身上的那份翩翩學者氣質所吸引,但礙於兩人的師生關係,楊振寧最終拒絕了杜致禮的好意。
1949年,27歲的楊振寧在美國和杜致禮再一次相遇,脫去了學生制服的杜致禮優雅明豔,氣質更是嫻靜端莊,溫婉大方,這一次的相遇讓二人得以破鏡重圓,兩情相悅,並於1950年在普林斯頓舉行了婚禮。
婚後第二年,第一個孩子出生,杜致禮為了照顧家庭,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專心在家相夫教子,為了不幹擾楊振寧的科研工作,她甚至親自開車接送孩子升學,十分辛苦。
而杜致禮骨子裡對於藝術的那份天賦,並沒有讓平淡的家庭生活變得無聊枯燥,她常把自己對於文學,音樂的愛好應用於家庭之中,更將自己的浪漫心境融入對子女的教導之中。
杜致禮憑藉一顆纖細的文學心靈與楊振寧這位一板一眼的科學家攜手相伴53載,二人相濡以沫,互尊互敬,構築了一個美滿溫馨的家庭。三個孩子就在這樣幸福的家庭中逐漸長大,然後各奔前程,成為了各自行業裡的領銜人才。
言傳身教,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楊振寧對待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並非獨斷專行的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教育方法,走一條父母安排好的道路,而是像從自己父親身上學來的,讓孩子們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的喜歡的事物。
楊振寧成為今日舉世聞名的物理學家,並非是從一開始就註定的。幼年的楊振寧對化學十分感興趣,而他的父親並不急於讓他在化學領域過多的投入自己的精力,而是支持他多去探索,拓展自己的興趣。
楊振寧曾說,一個小孩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發展方向,而且不同的方向在不同的小孩身上可能完全不一樣。這大概是他自身經歷的一個寫照。同樣的,如果他專注的教導孩子學習物理,將他們的視野局限於自己的認知範圍之內,那麼自然也就不會再有計算機學家,化學家,醫生了。
父母的興趣,不是孩子的興趣,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他們是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而父母所能做的,就是激勵孩子去探索興趣,支持他,陪伴他,既做能分享喜悅的朋友,也做能解決疑難的老師,更要在他們遇到挫折,灰心喪氣時為他們加油打氣,鼓舞士氣。
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楊振寧,即便是他的子女也無法去完整的複製他們父親的才能。大概正是知道了這一點,身為物理學的楊振寧才沒有強硬的讓自己的孩子如自己一樣,在物理學方面有所建樹。
而他的孩子們,也沒有被單純的籠罩在自己父親的羽翼之下,而是選擇了尋找自己的方向,勇敢的面對未知道路上的艱險。離開父母的孩子是勇敢的,作為物理學家的兒女們,選擇與物理學毫無相關的道路,沒有藉助父親的光環,這同樣讓人敬佩。
楊振寧的兒女們雖都都沒有像父親一樣選擇物理這條道路,但父母家人給予的支持,以及自我的努力,也會讓他們在自己的專業之內做出一番成就,想來成為如他們的父親一樣在某個領域的頂端人才也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