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自行車迅速普及的一段時間。
公安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自行車保有量約為4.7億輛。但早在1992年年底,這個數字就和現在相差不多,達到3.9億輛。
伴隨自行車迅速普及的,是越來越嚴重的自行車被盜現象。可能是自行車被盜以後大部分難以追回,主動辦理牌、證的急劇減少。2000年,太原市交警四大隊全年註冊登記的自行車只有30多輛。到了2001年以後,打鋼印的工具就徹底坐上冷板凳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因為近年來自行車被盜現象愈演愈烈,而且即便受害人報案,也大都難以追回。正是因為大家對追回贓物不抱信心,所以願意花錢、花時間為自行車辦理註冊登記的就越來越少。再往後,丟了自行車願意前往公安機關報案的人也不多了。
2月28日,針對自行車被盜問題的突出性,公安部聯合六部委召開電視電話會,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治理自行車被盜問題專項行動。就此問題,1日,記者在太原展開了一番調查。
騎車人:一年連丟六輛自行車
太原市的張海山(化名)說起自行車被盜問題,氣憤得直跺腳。去年年初,張海山買了一輛捷安特自行車,每天下班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車子鎖在樓梯的護欄上,等睡覺前再放回家裡。誰知一周之後,張海山看完電視出去推車子,發現車子早沒了蹤影,他在樓前樓後找了個遍,也沒找到。
第一輛自行車丟了,自認倒黴的張海山只好買了第二輛。這次張海山沒有買名牌自行車,花300多元買了一輛普通自行車,誰知騎了一個多月後,一天張海山去其他單位辦事,進去不到半小時,車子又丟了。就這樣,他不停地買又不停地丟,車子從名牌車換成了二手舊車,這樣算下來,他一個人一年共丟了六輛自行車。張海山說:「本來我還準備買輛電動自行車呢,可看看這情況,還是算了吧。這賊好像專門盯著我,一買準丟。我丟車子丟得都不敢買了,現在只好坐公交車上下班。」
自行車屢次被盜的事讓張海山耿耿於懷,但他卻沒有去公安機關報案,他說:「每天還不知道有多少人丟車子呢,人家警察能顧上弄這些事情?光殺人、放火搶劫的案子就夠他們折騰了。我想報了案也沒用,所以只好自認倒黴。」
二手市場價格低廉吸引顧客
位於和平北路的彭村和服裝城附近的二手自行車交易市場是太原市最大的兩家二手自行車交易市場,太原市絕大多數的二手自行車通過這兩個市場進行買賣。
服裝城附近的二手自行車交易市場只在周六、周日才營業。雖然只有兩天的時間,但是二手自行車卻有很多,每周六一大早就有車主用工具車把二手自行車拉了過來,擺放在服裝城附近的紫利侖二手物品交易市場門外的一塊空地上等待買主。剛過早上8點,門外一千多平米的空地很快就擺滿了二手自行車,多到放不下的時候,一些車主只好把二手自行車擺放進市場內。這些二手自行車有不少是九成新,一般都是七成新的,市場開張的時候,場面很熱鬧。據幾個攤主介紹,每年各高校開學的時候,很多學生都來這裡買二手自行車。
彭村雙擁路上的二手自行車市場則每天都營業。昨日一早,記者來到這家二手自行車交易市場,雖然時間尚早,但很多店老闆已把二手自行車推了出來,擺在店門外,有的店主還在給待售的舊自行車更換壞了的零部件。在一家店外,記者以買二手車為名和店主攀談起來,店主很熱情地給記者推薦了好幾輛二手車,都有七八成新,價格在150元左右,店主一再表示這些自行車原價都在300元以上,質量絕對沒有問題,騎過的時間也都不長。問到有沒有購車發票時,店主笑著說:「這麼多賣舊自行車的店,估計沒幾輛車有購車發票。」當被問到這些二手車是從哪裡收回來的,店主說肯定不會有問題,都是原車主自己推過來賣的。這名店主還表示,如果想要買的話,他可以給開收據,出了問題可以回店裡來找他。他還說自己這家店每天都往外賣好幾輛舊自行車,如果有問題的話肯定早就幹不下去了。
賣車人:沒有購車發票車價好商量
就在記者與店主攀談時,一名20多歲的年輕人已經以160元的價格從這家店裡買走了一輛較新的自行車。隨後,記者藉口再到別的店看看離開該店。在這些二手自行車店對面的馬路邊上,還三三兩兩地擺放著一些自行車,記者一問才知道也是準備賣的。就在記者準備去第二家店時,站在路邊的一對中年夫婦走了過來,問記者要不要舊自行車,然後將停在路邊的兩輛自行車推了過來,說是自己平時騎的,現在不想騎想賣了,價格很便宜。記者問他們帶購車發票了沒有,站在邊上的婦女說早丟了。就在記者準備轉身離開時,這對中年夫婦又追上來,表示價錢好商量,差不多點他們就賣了,直到看出記者確實沒有買的意思才放棄。隨後記者又問了幾家舊自行車店,情況確如那位店主所說,幾乎都沒有購車發票。雖然沒有原來的購車發票,但是這些店主均表示「一般不會有問題」。
派出所:一年立案119起大多數人不報案
自行車被盜問題這是公安基層派出所民警接觸比較多的問題,但由於種種原因,派出所在這方面的打擊成效並不明顯。
太原市公安局迎澤分局迎澤派出所統計了2006年全年受理的自行車被盜案數據,總共119起。這是按照法律法規的立案標準立案的案件,民警共破獲19起,其中有9人被依法刑事處理,8人被處以行政拘留,兩人被勞動教養。該所副所長張愛民說:「一直以來,自行車被盜問題都比較嚴重,我們也從沒有間斷過對這種行為的打擊。但由於警力和財力等原因的制約,我們往往把重點都放到了對刑事案件的偵破上。對於自行車被盜問題,我們更多的是要求有關單位依法落實單位內部治安保衛責任制度,完善自行車停放、保管、監控等機制建設。」
該所社區民警說:「其實有很多群眾丟了自行車並不報案,我們所立的案件都是群眾報警後,能提供書面報案材料的。有的群眾丟了車子來報案,口頭說完後,一聽說要寫報案材料,立刻就說回去寫,然後就不見了。有的交來的報案材料上面寫不清自行車丟失的時間、地點、車型等具體內容,根本沒有辦法立案。[$page]
購車者認可自行車重新編號
「對自行車被盜現象實施源頭管理。要逐步建立自行車編碼制度,即由自行車生產企業編號,確定每輛自行車的『身份證』,減少以往的自行車打鋼印群眾不方便的問題。」2月28日,在公安部召開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長馬維亞說了這樣幾句話。國家質監局相關負責人也表態,自行車生產企業的刻制車架編號將於今年3月份啟動,5月份之前完成各項準備工作,7月份左右新出廠的自行車將必須刻有防盜編碼。
省城某保險公司業務員楊女士,曾經在2005年一年內丟了「五輛半」自行車。之所以說五輛半,是因為她現在騎的電動車放在單元樓梯間被偷了蓄電池,這筆損失被折合為半輛自行車。她說,如果有關部門要求車主自行到交警部門為自行車編號,她肯定不去,但有關部門既已承諾這項工作由生產廠家代勞,那又何樂而不為呢?至少,這對車主來說是有利而無害的。
記者手記
小小一輛自行車對於不少人來說也許不足掛齒,但那畢竟也曾是自己的私人財產,所以丟失了以後也很氣惱也很無奈,但儘管如此,大多數人還是從不報案,也正是因為這種想法的簡單化,才助長了那些偷盜者的囂張氣焰。正如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長馬維亞在全國治理自行車被盜問題專項行動新聞發布會上所說的,自行車被盜問題已經成為群眾「講著煩、聽著憂、想著堵」的大事。畢竟,我國每年被盜自行車近400萬輛,其中電動自行車70多萬輛,經濟損失超過20億元。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丟車人丟了不報案、偷車賊銷贓「市場」暢通無阻、賣車人為賺錢不管車的「來歷」、買車人為圖便宜不「追根究底」,正是因為有如此肥沃的「培育」市場,才會有層次不窮的自行車偷盜事件。據有關部門統計,有半數以上的城市居民家庭曾有過自行車被盜經歷。所以,自行車被盜問題涉及千家萬戶,牽動億萬群眾的切身利益,它不僅嚴重影響廣大群眾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也損害了國家形象和社會風氣。開展治理自行車被盜問題專項行動,推行購車實名制,建立盜車人員「黑名單」等措施,在嚴厲打擊盜竊自行車違法行為的同時,也推進了社會的穩定和諧。人們期待,自己丟失的自行車能早日回家。
延伸新聞:一位交警保存的自行車執照和牌照
眾所周知,機動車自出廠之日起,就有了特定的、唯一的發動機號碼和車架號碼。萬一發生車輛被盜、被搶,發動機號碼和車架號碼有助於公安機關追回贓物。同理,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山西省各地特別是較大規模城市,也都曾推行自行車編號、發牌、發證制度。所謂的編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打鋼印」。
一說到自行車打鋼印的話題,太原市交警四大隊秘書科副科長孟建平就有說不完的話。在他的抽屜裡,至今還保留著一套《太原市自行車行車執照》和鐵質車牌。現今一二十歲的年輕人,很少有見過這東西的。
孟建平說,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太原市公安交警部門就對自行車實行了正規的編號管理。那時,市民買到堪稱「三大件」之一的自行車後,一般都會主動持購車發票和工作證、戶口本等有效證件,前往交警部門辦理自行車牌、證手續。如果手續齊全、有效,交警部門會為其自行車打鋼印,然後發給一個紅色的《太原市自行車行車執照》,還有一面鐵質車牌。其中,鐵質車牌是要安裝在座位下方的,《行車執照》則詳細記錄了車主姓名、住址、服務單位、牌照號碼、外形尺寸、車輛牌名、車架號碼等十餘項內容,而且要隨車攜帶、以備查驗。
當時,辦理上述手續是要支付5元錢的。不要小看這區區5元錢,要知道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個中專生參加工作第一年的月工資只有20.6元,這筆辦證費用要耗去他一周的工資。這確實不是一個小數字,但當時的市民很少有願意省這筆錢的。孟建平說,即便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自行車已經較為普及的情況下,主動前往交警部門辦證的人也非常多,一天辦幾十個乃至上百個都是很常見的。(李秀青)
(編輯:中國電動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