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圓夢記⑤ 「中法農業科技園」裡的致富經(中英文)

2020-12-06 閃電新聞

10月中旬的蜀地秋意正濃,走進位於天府新區眉山片區的中法農業科技園(以下簡稱「中法項目」),映入眼帘的是成片馬鞭草構成的紫色花海,沒有一絲要凋落的蕭瑟。錦江邊一座純白色無影教堂為園子增添了一份異域的浪漫色彩。不遠處是一座以阿爾薩斯建築風格為藍本打造的法式小鎮——芙楽小鎮。鎮上大大小小的商家,基本都來自園區內部和周邊農戶。即使拋開農業不談,在文旅產業上,背靠中法農業科技園的當地農民已經有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置身美景中的我們很難想像,兩年前目之所及處卻是一片荒山野坡。「這片山地有300畝,早就沒人耕種了,路都走不通。」永泉村黨支部書記趙國均介紹,由於這些年農村人口的大量流失,村內很多山地被迫放荒,常年雜草叢生。村裡沒有產業支撐,村民大多選擇背井離鄉到外地打工,直到中法農業科技園的落成,原本冷清的村子才再次熱鬧了起來。

同鄉的「異鄉人」成都平原沃野千裡,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是農業發展的風水寶地。但正因為有如此優越的自然條件,加之四川盆地封閉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川人在農業生產上,過於依賴經驗,自給自足,缺乏市場經驗,農產品標準化、商品化和市場化程度較低等,這也導致農民無法將土地資源直接轉化為財富。「法國農業已經是完全的商品化模式,他們向我們分享了自己對於農作物商品化發展的經驗,這也是我們現在正在發展的項目。」天府新區眉山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中法農業科技園國際農科先行區中法項目的打造為眉山的農業升級帶來了新的機遇,也為當地農民帶來了農業「智」造的新思想。在國際農科先行區的蔬菜基地,一位正在農作的農民告訴記者,村裡人人都有土地,但以前因為種植農作物經濟效益低,銷售也成問題,所以更多的農民選擇進城務工,地就這麼荒著。現在科技園裡的新技術,讓他們漲了見識,從來沒想到蔬菜種植也有這麼大的學問,「跟搞科學一樣哩!」現在下班回家,他都在自家的土地上實踐新技術,今年他家的收成比往年更好了。中法農業科技園副總經理胡曉波在接受採訪時告訴我們:「科技園以農業為項目立身之本,首期國際農科先行區與法國國家農業科學研究院合作,通過對項目所在地土壤、陽光、水分、溫度等自然條件科學分析研究,因地制宜,制定園區農業產業發展規劃。」中法專家劃出1031畝土地先行打樣,開展中法優勢品種的育種繁育試驗,之後再向南流轉3000畝土地進行品種擴繁。以中法農業科技園為平臺,優良品種傳播到周邊農戶,為周邊經濟注入新動能。

國際農科先行區裡的農產品其實,在20世紀80年代,大量化肥和農藥在法國農業耕作中廣泛使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單產量,但也帶來了土壤板結、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生物鏈和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生態環境退化等一系列問題,導致法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持續下降。經過反思,發展「理性農業」被作為法國農業的根本,形成了法國農業的「理性文化」。錦江鎮天宮村黨支部書記曾紅軍特別指出,在科技園農業專家的指導下,我們通盤考慮了生產、消費和環境保護的關係,通過產業規劃、政策引導等方式,加大了柑橘產業發展力度。該村目前種植了6000畝柑橘,涵蓋了耙耙柑、不知火、清見等多個類別,年產量達到750萬公斤。依託法國農業先進技術,國際農科先行區圍繞品種研發、農業機械、生物防治、數據採集、農藥降解等五大領域。以龍頭效應,帶動周邊向現代化、精細化產業方向不斷升級。農產品銷售起來了,那些「異鄉人」紛紛回到故土,現如今他們發愁的問題不再是如何養活全家老小,而是如何擴大自家產業,把生活品質提上去。

三產融合助產業扶貧在中法項目還未落戶前,周邊農戶的產品一直打不開市場。對曾紅軍來說,柑橘銷售每年都是他要面對的一個難題。但隨著園區建設,近兩年公共運輸設施配套逐步成型、產品對外出口合作增多、物流冷鏈運輸服務成型,依託成都一小時經濟圈,現在產品能輕易送達全球各地。2019年4月,中法項目與法國最大的生菜、沙拉生產商庫戴特集團籤約,共建「智能有機蔬菜工廠」,對接高端渠道,建構眉山蔬菜產業新鏈條。不同於傳統農業產業園區,中法項目從一開始就提出以農促產,以農帶旅,打造集生態農業、自然休閒、生態文旅、品牌文創等為一體的農業科技生態園區。從城鄉融合發展上,促進了一二三產業融合,彰顯了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從業態升級上,實現了跨界配置,推進了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深度交叉融合,形成「農業+」多業態發展模式。Different from other counterparts,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Sino-Franc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positions itself as a park integrat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entertainment,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tourism, and brand and cultural creativity by promoting industry and tourism through agriculture. In term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 Park integrates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highlighting the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of rural areas. In terms of industry upgrading, the Park has achieved cross-border allocation by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factors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modern industries, thereby forming a development trend of 「agriculture + other industries」.作為中法項目「以農促產、文旅融合」的生動體現,左岸芳園包括芙楽小鎮商業街、阿飛森林兒童樂園,以及「無影教堂」與莫奈花園等網紅打卡景點。其中,芙楽小鎮以法國阿爾薩斯地區小鎮風情為藍本,呈現出地道的法式商業街風格。街區以商業業態和空間氛圍,展示法式風情和生活願景。中法農業科技園以農業為立身之本,以國際合作引領對外開放,建設法國現代農業「樣板區」,以葡萄引種試驗、新型大田作物育種為主導產業,同時引進蔬菜與花卉智能生產技術和創新產銷模式,打造中法農科合作樣本,引領區域產業升級。以葡萄為例,從品種繁育、大田種植,到鮮果銷售、採摘體驗,再到葡萄酒、香檳或者保健酒的生產加工,以及圍繞葡萄和葡萄酒的農旅觀光、文化體驗活動,實現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到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產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不僅讓周邊農戶有了在崗就業的機會,大量湧入的遊客也為農戶們提供了自主創業的契機。2019年園區農民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000元,高於當地平均水平約30%,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芙楽小鎮充滿異域風情錦江鎮河心村的村民高樹明,依託中法農業科技園做起了餐飲生意。「我們店的口號是遊『中法農業科技園』,看『無影教堂』,品柴火燒雞。」高樹明告訴記者,到他店消費的顧客多是項目建設者和遊客。今年國慶節期間,高樹明家的生意異常火爆,他打算,在餐飲店發展到一定時期後,進一步加大餐飲店的投資力度,擴大經營規模,把產業延伸到遊客住宿、食品銷售上去。他說:「等『中法農業科技園』完全建好後,肯定會有更多的外地人來消費,這麼好的商機我一定要抓住。」

「授人以漁」,培養輸送人才中法農業科技園落成後,吸納了大量周邊農戶參與農業種植,在勞作的過程中農業專家也會把先進的種植技術傳授給農民,讓農民對種植有更科學的了解。在中法農業科技園,我們還看到了建設中的「中法農夫學院」,該項目是中法農業科技園與法國阿爾薩斯地區農業委員會聯合打造,旨在以國際視野開展農業科研與農業教育推廣,培育農業人才,建成之後預計每年可培育5000名以上的農業基層領導和農業職業經理人。同時據中法農業科技園副總經理胡曉波介紹,該學院建成後,會為四川農業的高質量發展輸送先進技術與產業人才。同時他們也在籌辦農業種植技術課程,不僅要做到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同時也要提升農民的素質和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農民掌握了技術,才能真正做到自主性脫貧,奔向小康邁向富裕。

農業專家把先進的種植技術傳授給當地農民

責任編輯:張文

相關焦點

  • 絲路圓夢記④ 路路相連,從烏蒙山到歐洲港(中英文)
    致富路 讓農產品走出山坳坳從空中俯瞰敘永縣水潦鄉至古藺縣太平鎮農村扶貧公路十二道拐段,道路修好後種下的樹苗已經長高,植被正在逐漸恢復。這條特殊造型的扶貧公路,吸引了無數攝影愛好者,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路,也是帶領沿線百姓過上好日子的致富路。
  • 臨洮縣2020年現代絲路寒旱農業馬鈴薯產業發展綠色標準化示範基地...
    臨洮縣2020年現代絲路寒旱農業馬鈴薯產業發展綠色標準化示範基地和馬鈴薯高標準示範區建設項目成效顯著 2020-09-23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絲路國際電影節】絲路連世界 光影耀古都
    原標題: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西安落幕 絲路連世界 光影耀古都千年絲路文明共生,光影薈萃民心相通。電影,正以其親切而富於藝術性的表達,為絲綢之路增添有深度、有溫度的生動註腳。日前,以「絲路連接世界 電影和合文明」為主題的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陝西西安落幕。
  • 國外絲路考古遺址 古羅馬時期軍事防禦與農業灌溉
    國外絲路考古遺址 古羅馬時期軍事防禦與農業灌溉 科技日報
  • 仙泉流淌潤百業 喬梓巧念致富經
    彭水自治縣喬梓鄉以長壽村最有名。在重慶太極泉水的生產車間裡,各作業機器不停運轉,一廳廳太極水走下了生產線。這裡生產的天然礦泉水就是神仙洞裡流出的。太極泉水公司的二期工程今年己經啟動,現在正在加緊辦理給水的工程,二期工程建設完成後,可實現年產20億的產值,預計帶動全鄉600戶家庭致富。
  • 鹽城西瓜在香港售價150港幣 特色農業引領致富
    ……近年來,江蘇省東臺市以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和群眾勤勞之手同向發力,錨定富民坐標,不斷拓寬農民致富渠道,廣大農民的腰包越來越厚實,結出了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累累碩果。以富安繭絲綢公司為龍頭組建的富安蠶業專業合作社,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一方面通過與基地農戶共建「第一車間」,實行供種、供藥、治蟲、消毒、管養技術、售繭標準「六統一」生產模式,形成訂單生產、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另一方面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對蠶農售出的蠶繭按高出周邊地區8%的價格收購,市場行情不好時進行保護價收購,同時每年從利潤中提取30%進行「二次分配」反哺蠶農
  • 共建絲路綠色經濟帶 破解中亞鹹海危機
    然而鑑於眾所周知的鹹海危機,筆者認為只有在中亞大規模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通過灌溉方式的徹底變革,才能「退水歸海」、治理好鹹海,這一地區才能得到綠色的可持續發展。筆者建議建立中國-中亞相關專家合作機制,組織國內專家並邀集中亞有關專家,就中亞農業現代化開發、新能源開發、緩解鹹海危機三個方面開展務實科學研究和綜合調查,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致力於合作建成綠色絲路經濟帶。
  • 退役軍人張鋒在海南走上農業創業路 帶領農戶增收致富
    退役軍人張鋒走上農業創業路,帶領農戶增收致富  百香果園裡當「尖兵」張鋒在果園裡觀察百香果的長勢。在陵水黎族自治縣文羅鎮道路旁,張鋒的百香果園裡,一個個飽滿的百香果掛在枝條上,在陽光的照耀下顯現出誘人的光澤。  張鋒是河南人,1995年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飛行學院,畢業後,進入海軍航空兵某部任司令部參謀。2001年,由於部隊整體調防,張鋒來到海南,就此在這裡紮下了根。
  • 法華經:富樓那的成佛授記,那時候的娑婆國土比現在美好(48)
    佛在此《法華經》中說,富樓那未來將在娑婆國土成佛。那麼,無量阿僧祗劫後的娑婆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呢?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
  • 通訊:致富「金疙瘩」——中國印尼聚龍農業產業合作區造福當地
    新華社雅加達10月2日電 通訊:致富「金疙瘩」——中國印尼聚龍農業產業合作區造福當地  新華社記者餘謙梁 鄭世波  印度尼西亞加裡曼丹島陽光明媚,草木蔥蘢。  「這一粒粒紅珍珠似的棕櫚果,如今是我們村民致富的金疙瘩。」蘇吉安託說。從山坡向下看去,一片片棕櫚樹整齊排列,微風拂過,綠浪翩翩。  目前,聚龍在印尼的合作種植園面積已達2萬公頃,覆蓋9000多戶家庭,近五萬人從中受益。由於企業與地方村民建立了可持續的利益共享機制,加裡曼丹島一度掀起了一股外出務工者返鄉潮。
  • 《絲路傳說》聯賽 智勇雙全的生存法則
    是戰盟裡的第一,你敢說是伺服器中的強者嗎?本服你座頭把交椅,與其它服對戰勝算能有多少?想在絲綢之路上稱雄絕非一般的智慧與身法,《絲路傳說《絲路傳說》超級聯賽,商、鏢、盜三職業間的較量,不單單是武力的抗衡,更是睿智的比拼,你能拿多少職業經驗,就取決於你對《絲路》各職業的理解與強弱分析。
  • 許長波的「小雨傘致富經」
    本報訊(見習記者劉亞鑫通訊員崔興輝呂豔兵)「感謝黨的扶貧好政策,感謝駐村工作隊,讓俺走上了致富路。」12月17日,延津縣榆林鄉石河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許長波逢人就這樣誇獎工作隊。    延津縣環保局派駐石河村第一書記許新生自2017年12月駐村以來,深入走訪貧困戶,了解村況戶情,幫扶各戶落實應享受扶貧政策,還因戶因人施策,引導貧困戶發展種植業,流轉土地致富。其中貧困戶許長波就是一個典型。許長波患股骨頭壞死,行動不便,家庭三個子女均在上學,僅靠幾畝薄田及打零工維持生計,收入一般。但是通過溝通交流,了解到他本人及妻子致富願望強烈。
  • 【圓夢新一代】體悟田野·從實求知——記北京大學第二十六屆...
    編者按:「圓夢新一代」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新青年的殷切期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北大青年在追夢與圓夢的道路上,釋放激情、砥礪奮進,湧現出一批先進典型。長期以來,農業經營問題始終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問題,而面對當前城市化和城鄉變革迅猛的社會現實,這個問題顯得尤為突出,關係到幾億農民,甚至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福祉。恰逢羅兆勇家鄉附近興起了很多以菸草種植為核心的農場,為研究的開展提供了天然的田野素材。這樣,規模農場問題這項研究兼具了現實性和可行性,也符合團隊成員的學術背景,非常適合作為挑戰杯的選題,也能為國家的建設發展提供可能的思考。
  • 寧明砂仁致富經
    新華社南寧9月7日電 題:寧明砂仁致富經  新華社記者徐海濤、陳一帆  「今年砂仁的品質不錯,前兩天合作社統一收購了4噸鮮果,順利銷往廣東。」「這幾年政府提供產業獎補,我在家裡擴種了20多畝砂仁,合作社幫助收購,到豐產時就能賺錢,減輕了不少負擔。」黎佩榮說。  「發展中草藥種植,最擔心的就是銷路。」蘇偉介紹,通過「公司+協會+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合作社吸納180多戶農戶加入,為他們提供穩定的銷售渠道,並優先聘用貧困戶到合作社務工,近年來合作社年銷售砂仁鮮果約100噸、乾果約20噸。
  • [致富經]一個果子 三個市場
    >>返回 致富經因此人們索性將剩餘草果丟在地裡,不去收割。直到十幾年前,雷打樹村的楊光慶去中越邊境的金水河口岸時,意外的發現,邊境的貿易市場上竟然擺放著村子裡沒人要的草果。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雷打樹村村民楊光慶:我就問他們的草果多少錢一公斤,他們說120元,我問他們草果什麼地方的,當時他們說是越南過來的,問他們草果弄來做什麼,他們說做調料。
  • [致富經]隱藏在羊群背後的毒蛇財富(20110920)
    >>>進入《致富經》官網>>>更多致富資訊    這個人叫楊勳倫,[致富經[致富經    那在楊勳倫的生活中到底發生了什麼,竟然要假冒羊倌才能養蛇呢?    其實,在楊勳倫前十年的經歷中,不如意的事情更多。他1995年高中畢業後,就開始自己做生意。他賣過菜、養過魚、種過蘑菇、倒賣過衣服,但無一例外都以失敗告終。到了2005年,楊勳倫賠光了家底不說,還欠下了7萬元的債務。窮得連兒子奶粉錢都買不起了。家裡人煩透了他這個不安分的毛病。
  • okex比特幣行情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和北京農學院哪個好
    學校以生物學、生態學為基礎,以林學、風景園林學、林業工程、農林經濟管理為特色,農、理、工、管、經、文、法、哲、教、藝等多門類協調發展。北京林業大學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師大學堂農業科林學目。1952年,北京農業大學森林系與河北農學院森林系合併,成立北京林學院。1956年,北京農業大學造園系和清華大學建築系部分併入學校。
  • 【四川21市州發展關鍵詞·穩固】念好「穩」字經 做足「固」功夫
    吳雙桂 鍾文博 本報記者 樊邦平 吳憂 曾實 邵明亮  綜觀前三季度發展,不少地方的經濟呈現穩中向好的態勢。近日,本報記者探訪眉山、資陽、達州、內江,感受這些地方抓項目、固根基的務實之風。
  • ...助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 ---記廣西龍懷集團董事長潘淇鎰
    原標題:引領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助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記廣西龍懷集團董事長潘淇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 湖北明創農業明守安:把花椒樹種成「致富樹」,讓荒山變「金山」
    紅安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2021年1月14日,《中國紀錄》新媒體一行抵達紅安縣七裡坪鎮白馬嘶村,實地採訪了湖北明創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明守安。在莫爾山種植基地,明總指著正在種植黃精藥材的幾位村民說,他們正在地裡栽種黃精藥材,黃精藥食同源,功效有補脾、潤肺、生津等,還有食用保健功能,應用非常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