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的蜀地秋意正濃,走進位於天府新區眉山片區的中法農業科技園(以下簡稱「中法項目」),映入眼帘的是成片馬鞭草構成的紫色花海,沒有一絲要凋落的蕭瑟。錦江邊一座純白色無影教堂為園子增添了一份異域的浪漫色彩。不遠處是一座以阿爾薩斯建築風格為藍本打造的法式小鎮——芙楽小鎮。鎮上大大小小的商家,基本都來自園區內部和周邊農戶。即使拋開農業不談,在文旅產業上,背靠中法農業科技園的當地農民已經有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置身美景中的我們很難想像,兩年前目之所及處卻是一片荒山野坡。「這片山地有300畝,早就沒人耕種了,路都走不通。」永泉村黨支部書記趙國均介紹,由於這些年農村人口的大量流失,村內很多山地被迫放荒,常年雜草叢生。村裡沒有產業支撐,村民大多選擇背井離鄉到外地打工,直到中法農業科技園的落成,原本冷清的村子才再次熱鬧了起來。
同鄉的「異鄉人」成都平原沃野千裡,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是農業發展的風水寶地。但正因為有如此優越的自然條件,加之四川盆地封閉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川人在農業生產上,過於依賴經驗,自給自足,缺乏市場經驗,農產品標準化、商品化和市場化程度較低等,這也導致農民無法將土地資源直接轉化為財富。「法國農業已經是完全的商品化模式,他們向我們分享了自己對於農作物商品化發展的經驗,這也是我們現在正在發展的項目。」天府新區眉山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中法農業科技園國際農科先行區中法項目的打造為眉山的農業升級帶來了新的機遇,也為當地農民帶來了農業「智」造的新思想。在國際農科先行區的蔬菜基地,一位正在農作的農民告訴記者,村裡人人都有土地,但以前因為種植農作物經濟效益低,銷售也成問題,所以更多的農民選擇進城務工,地就這麼荒著。現在科技園裡的新技術,讓他們漲了見識,從來沒想到蔬菜種植也有這麼大的學問,「跟搞科學一樣哩!」現在下班回家,他都在自家的土地上實踐新技術,今年他家的收成比往年更好了。中法農業科技園副總經理胡曉波在接受採訪時告訴我們:「科技園以農業為項目立身之本,首期國際農科先行區與法國國家農業科學研究院合作,通過對項目所在地土壤、陽光、水分、溫度等自然條件科學分析研究,因地制宜,制定園區農業產業發展規劃。」中法專家劃出1031畝土地先行打樣,開展中法優勢品種的育種繁育試驗,之後再向南流轉3000畝土地進行品種擴繁。以中法農業科技園為平臺,優良品種傳播到周邊農戶,為周邊經濟注入新動能。
國際農科先行區裡的農產品其實,在20世紀80年代,大量化肥和農藥在法國農業耕作中廣泛使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單產量,但也帶來了土壤板結、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生物鏈和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生態環境退化等一系列問題,導致法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持續下降。經過反思,發展「理性農業」被作為法國農業的根本,形成了法國農業的「理性文化」。錦江鎮天宮村黨支部書記曾紅軍特別指出,在科技園農業專家的指導下,我們通盤考慮了生產、消費和環境保護的關係,通過產業規劃、政策引導等方式,加大了柑橘產業發展力度。該村目前種植了6000畝柑橘,涵蓋了耙耙柑、不知火、清見等多個類別,年產量達到750萬公斤。依託法國農業先進技術,國際農科先行區圍繞品種研發、農業機械、生物防治、數據採集、農藥降解等五大領域。以龍頭效應,帶動周邊向現代化、精細化產業方向不斷升級。農產品銷售起來了,那些「異鄉人」紛紛回到故土,現如今他們發愁的問題不再是如何養活全家老小,而是如何擴大自家產業,把生活品質提上去。

三產融合助產業扶貧在中法項目還未落戶前,周邊農戶的產品一直打不開市場。對曾紅軍來說,柑橘銷售每年都是他要面對的一個難題。但隨著園區建設,近兩年公共運輸設施配套逐步成型、產品對外出口合作增多、物流冷鏈運輸服務成型,依託成都一小時經濟圈,現在產品能輕易送達全球各地。2019年4月,中法項目與法國最大的生菜、沙拉生產商庫戴特集團籤約,共建「智能有機蔬菜工廠」,對接高端渠道,建構眉山蔬菜產業新鏈條。不同於傳統農業產業園區,中法項目從一開始就提出以農促產,以農帶旅,打造集生態農業、自然休閒、生態文旅、品牌文創等為一體的農業科技生態園區。從城鄉融合發展上,促進了一二三產業融合,彰顯了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從業態升級上,實現了跨界配置,推進了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深度交叉融合,形成「農業+」多業態發展模式。Different from other counterparts,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Sino-Franc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positions itself as a park integrat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entertainment,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tourism, and brand and cultural creativity by promoting industry and tourism through agriculture. In term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 Park integrates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highlighting the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of rural areas. In terms of industry upgrading, the Park has achieved cross-border allocation by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factors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modern industries, thereby forming a development trend of 「agriculture + other industries」.作為中法項目「以農促產、文旅融合」的生動體現,左岸芳園包括芙楽小鎮商業街、阿飛森林兒童樂園,以及「無影教堂」與莫奈花園等網紅打卡景點。其中,芙楽小鎮以法國阿爾薩斯地區小鎮風情為藍本,呈現出地道的法式商業街風格。街區以商業業態和空間氛圍,展示法式風情和生活願景。中法農業科技園以農業為立身之本,以國際合作引領對外開放,建設法國現代農業「樣板區」,以葡萄引種試驗、新型大田作物育種為主導產業,同時引進蔬菜與花卉智能生產技術和創新產銷模式,打造中法農科合作樣本,引領區域產業升級。以葡萄為例,從品種繁育、大田種植,到鮮果銷售、採摘體驗,再到葡萄酒、香檳或者保健酒的生產加工,以及圍繞葡萄和葡萄酒的農旅觀光、文化體驗活動,實現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到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產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不僅讓周邊農戶有了在崗就業的機會,大量湧入的遊客也為農戶們提供了自主創業的契機。2019年園區農民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000元,高於當地平均水平約30%,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芙楽小鎮充滿異域風情錦江鎮河心村的村民高樹明,依託中法農業科技園做起了餐飲生意。「我們店的口號是遊『中法農業科技園』,看『無影教堂』,品柴火燒雞。」高樹明告訴記者,到他店消費的顧客多是項目建設者和遊客。今年國慶節期間,高樹明家的生意異常火爆,他打算,在餐飲店發展到一定時期後,進一步加大餐飲店的投資力度,擴大經營規模,把產業延伸到遊客住宿、食品銷售上去。他說:「等『中法農業科技園』完全建好後,肯定會有更多的外地人來消費,這麼好的商機我一定要抓住。」
「授人以漁」,培養輸送人才中法農業科技園落成後,吸納了大量周邊農戶參與農業種植,在勞作的過程中農業專家也會把先進的種植技術傳授給農民,讓農民對種植有更科學的了解。在中法農業科技園,我們還看到了建設中的「中法農夫學院」,該項目是中法農業科技園與法國阿爾薩斯地區農業委員會聯合打造,旨在以國際視野開展農業科研與農業教育推廣,培育農業人才,建成之後預計每年可培育5000名以上的農業基層領導和農業職業經理人。同時據中法農業科技園副總經理胡曉波介紹,該學院建成後,會為四川農業的高質量發展輸送先進技術與產業人才。同時他們也在籌辦農業種植技術課程,不僅要做到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同時也要提升農民的素質和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農民掌握了技術,才能真正做到自主性脫貧,奔向小康邁向富裕。
農業專家把先進的種植技術傳授給當地農民
責任編輯:張文